你看到的贝聿铭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
作者:倬琰
北京香山饭店、香港中银大厦、苏州博物馆、肯尼迪图书馆、卢浮宫玻璃金字塔,这一个个享誉世界的建筑设计都出自同一个建筑师之手,而这位天才便是世界建筑大师贝聿铭。但贝聿铭的设计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收获赞誉的同时,同样经历过质疑与争议。
┃初出茅庐崭露头角
贝聿铭先后在宾大、麻省理工以及哈佛求学结束后,在1948年加入地产商齐氏威奈公司(Webb and Knapp),担任建筑部总监,开始了自己的建筑生涯。
1955年,贝聿铭成立I.M. Pei & Associates联合事务所,经两度更名后成为Pei Cobb Freed & Partners联合事务所。此时的贝聿铭还只是一个初出茅庐的青涩菜鸟,一些大的项目还轮不到他的头上来。
1963年,决定贝聿铭一生的第一个重要设计项目悄悄来到他身边,而这个项目使他开始在整个建筑业崭露头角。
这一年,时任美国总统约翰·肯尼迪在达拉斯被枪杀。遇害后,肯尼迪家族成立了一个基金会,用以筹建肯尼迪图书馆。事实上建造图书馆这件事不是肯尼迪家族的心血来潮,就在肯尼迪遇害前不久,肯尼迪已经在全国甄选地址,为建设一个包括大量档案、与高校的教育合作以及在他总统任期内其他资料的图书馆做准备。
肯尼迪的遇害只是将这个计划不得已提前了。而基金会便马不停蹄的开始建筑师的遴选工作,负责这件事的委员会列出了一个包括14名建筑师在内的建筑师名单,他们来自7个国家,其中包括彼得罗·贝鲁奇、路易斯·卡恩、密斯·凡·德·罗、阿尔瓦阿尔托、弗朗克奥比尼、 路西科斯塔等已经成名的建筑大家,而贝聿铭在其中是最不显眼的一个。
为了充分了解各位建筑师,委员会花了很长时间考察各位建筑师的作品,并且拜访他们的办公室,但对于贝聿铭,委员会并没有抱过大希望。但最不被看好的贝聿铭却是最用心的那一个,为了获得委员会尤其是肯尼迪遗孀杰奎琳·肯尼迪的青睐,他认真的研究了肯尼迪的一生,并尽力去理解肯尼迪家族想要向世人展示一个什么样的肯尼迪。
最终,由于贝聿铭的想象力、对委托人要求的深入理解、以及不墨守成规的创造力,让杰奎琳最终选择了贝聿铭。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贝聿铭与肯尼迪同是1917年生人,出生仅相隔一个月,杰奎琳曾说"这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决定,贝聿铭和约翰诞生于同一年,也许这个巧合能让这个作品登上新的台阶"。
就这样,在众位成名大师的环绕中,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贝聿铭在1964年得到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如果说被挑选的过程是煎熬,那建造的整个过程则可以说是折磨。由于肯尼迪出身哈佛,因而原本打算将图书馆建于哈佛大学所在的波士顿剑桥区。所购买的地块是一座老旧火车站,但拆迁工作却整整持续了四年。
这四年时间让原本两千万美元的设计成本陡然增加,贝聿铭只得更改设计,就在设计定稿不久,麻烦接踵而至。剑桥区却反对在自己社区内建造,他们认为这个设计方案与剑桥区整体建筑风格不符,而且将来还可能带来包括人满为患、交通堵塞等问题。
因而图书馆只得改址,最终波士顿近郊多尔切斯特的哥伦比亚角成了图书馆如今所在的地方。贝聿铭将所有设计推倒重来,最终设计出了如今这个,由从几何型拓展基座中延伸出来的三角塔作为主体结构、加之周围立方体的玻璃和钢铁组成的奇特空间。
经历了延期、换址等诸多困难的肯尼迪图书馆终于历经15年后,在1979年落成。不显眼让贝聿铭不得不承受别人的轻视与不信任,但肯尼迪图书馆的成功让贝聿铭声名鹊起,一跃成为行业内最顶尖的人物之一。
┃争议中的卢浮金塔
如果说肯尼迪图书馆建造前贝聿铭受到的是轻蔑与低视,已然成为世界级建筑大师后的贝聿铭,任何一个小小的设计都会受到大量的抨击和争议。
1981年,弗朗索瓦·密特朗当选法国总统,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1989年法国大革命200周年纪念,法国政府在1983年开始对巴黎十大地标建筑进行改建,卢浮宫也名列其中。
在当时的文化部长雅克·朗的建议下,密特朗希望能够为显得老旧的卢浮宫腾出更多的空间,而这个设计人选,由密特朗亲自挑选贝聿铭担任。这是唯一一个不是经过投标或竞赛而由密特朗亲自委托的工程。
设计方案还没有出来,单单是人选的宣布就引来了大批反对。骄傲的法国人不能接受有一个外国人对自己的卢浮宫进行改建。
1984年1月23日,贝聿铭第一次将设计提交给法国历史古迹高级委员会,设计方案的讲解现场成为了一场噩梦。一片片不友善和批评的声音层出不穷,批评的话难听到翻译都没法转述给贝聿铭听,委员会甚至讥讽道"这个金字塔就像一个寒酸的钻石"。
而在将设计提交给委员会第二天,舆论的攻击便纷至沓来,法兰西晚报、费加罗报、法国世界报,这些法国主流媒体都在批评贝聿铭的设计,法国世界报甚至头版标题说,"贝聿铭的金字塔将是死亡之家"。法国民众同样不买账,贝聿铭曾经回忆,那段时间走在巴黎的街上都会感觉到别人的白眼,甚至被一个法国女人在面前吐过口水。
但这些都没有影响到贝聿铭,听不懂法语的他反而落得了各清静,他曾说:"批评说需要时间的,今天做了,明天就说不好,这是没有价值的,要过几十年再看。"
而坚定支持贝聿铭的密特朗同样在电视上对法国民众进行"洗脑",最终密特朗的最大劲敌、下一任法国总统、时任巴黎市长的希拉克也认同了贝聿铭的设计,让事情有了转机。就像拿破仑建造凯旋门时先用帆布和木头搭建一个一比一模型一样,贝聿铭也搭建了一个玻璃金字塔模型接受巴黎人民的检验。
贝聿铭的设计最终被接受,1985年卢浮宫的改建方案开始动工,1989年3月30日落成揭幕。如今玻璃金字塔在卢浮宫最受欢迎作品排行榜中,位居第三,仅次于蒙娜丽莎和维纳斯,比镇馆三宝之一的胜利女神排名还高。
曾经的质疑与"谩骂"也成了如今的大型"真香"现场,玻璃金字塔成了巴黎最受欢迎的地标,卢浮宫在2018年的参观人数更是超过了1000万人次。
┃失败总是成功之母
在肯尼迪图书馆的声名鹊起和玻璃金字塔走向巅峰这之间,贝聿铭并不是一帆风顺,在肯尼迪图书馆设计完成正在动工期间,贝聿铭还操刀设计了位于波士顿的约翰·汉考克大厦项目。而这个项目可以说是贝聿铭生涯中最大的挫折。
这座大楼是一座巨型办公楼,位于波士顿克拉伦登街200号、查尔斯河岸边,60层高240米,保持最高建筑的记录超过30年。
该楼采用极简主义的大规模玻璃幕墙,这些幕墙大且偏蓝,这样的设计使得在晴天的时候,整座大厦与天空融为一体,该楼也是当时单块玻璃面积最大的全玻璃幕墙建筑。
但也因为这样的设计,在1973年即将完工之际,大厦表面的玻璃开始大量脱落。贝聿铭随后迅速换上胶合板,但在找出原因时,已有将近3成的玻璃脱落,这对贝聿铭来说,不仅是专业上的奇耻大辱,也带来了大量不可避免地法律麻烦。
这次的挫败为贝聿铭及其合作伙伴带来惨重损失,工程延误近4年、费用从8000万美元翻倍暴增至1.6亿美元。虽然后来经过专家论证,玻璃大量脱落与玻璃本身和玻璃幕墙建造这项技术在当时还不够成熟有更大关系。
但预算与名声的损失却已经发生并是实打实的,贝聿铭随后与玻璃制造商、业主对簿公堂,多年后才终于和解。也让贝聿铭痛定思痛,在不影响自己的创造力的前提下,设计的更加严谨与谨慎。
┃传世佳作人生圆满
贝聿铭一生佳作不断,仅在中国就有多个佳作,这些作品,既有典型的贝氏极简、几何的特色,又包含了贝聿铭从小在狮子林的生活所带来的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从苏州的狮子林出发,最后一件作品在苏州博物馆结束,贝聿铭的人生堪称圆满。
【香山饭店】
香山饭店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件由外国建筑师设计的作品,1982年建成开业,1984年获"美国建筑学会荣誉奖"。主体建筑是一栋白色现代主义楼房,常春厅大堂是最具贝聿铭特色的部分,采用玻璃屋顶自然采光,使自然融于建筑。主体建筑后的流华池,是典型中式园林设计,曲径通幽,假山林立,显示出狮子林对贝聿铭设计的巨大影响。
【中银大厦】
位于香港的中银大厦是贝聿铭设计的最高建筑,1989年落成时超越新加坡华联银行大厦,成为当时亚洲最高大楼,现时为香港第四高楼。建筑的四轴形成一种现代复合结构体系,不仅抗高速风,还无需太多内部垂直支撑,虽然面积是香港汇丰总行的两倍,造价却不及五分之一。竹子也是这一独特建筑的一个重要灵感来源,这个巨大的树干结构就是仿照竹子的生长模式建造,象征着力量、生机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苏州博物馆】
中国近现代新建博物馆当中,贝聿铭为家乡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无疑是最有特色的一座。苏州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旧址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王府遗址,2002年进行扩建,向当时已85岁高龄的贝聿铭发出邀请。这座由贝聿铭设计的新馆,灵感来自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它将玻璃屋顶与石屋顶相互映衬,加之贝聿铭特色的光影设计,让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使光影成为建筑的一部分。2006年新馆落成,被贝聿铭自己称为最疼爱的"小女儿"。
往期
┃小记┃波音机型大盘点(二)—除了747,波音还有哪些机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