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海西晨报》今日报道

为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海西晨报》联合闪忻艺术馆共同推出的“闪耀40年!厦门艺术正兴时”专题报道,这期我们将走近“画坛女豪杰”孔继昭,为您讲述他的“艺术人生”。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孔继昭(1924.2~1995.9)

北京人,号燕京女士

中国著名工笔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厦门市美术家协会理事,厦门画院画师、福建美协会员;中国著名山水画家、美术教育家杨夏林夫人。

她被誉为画坛的“女中豪杰”,年轻时就曾孤身一人远赴西北求学,师从多位书画名家;她热衷美术教育,与丈夫杨夏林一起来到厦门,创办了厦门鹭潮美术学校,培养了许多美术人才;她的艺术成果也是十分丰硕,其创作的《上寿图》《陈三五娘》等,均受业界关注。原中国画研究院副院长朱丹称赞她“传真一彩笔,点染满庭芳”。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性如兰花 卓尔不凡

出自名门(孔子69代世孙)的孔继昭老师,既有大家闺秀知书达理、温婉才气的一面,也有兰花一般淡雅执着、颇具主见一面。

据孔继昭和杨夏林老师长子杨维凡介绍,作为孔家最小的四小姐和家中唯一的女性大学生,孔继昭老师既有独立的解放思想又有不让须眉的志气,年轻时孔老师就自己更名,把孔家女性“淑“字”改为男性“继”字辈,名“继昭”,具有继承光明、走向美好之意。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台湾蝴蝶兰

自幼酷爱画画的她,早年就读于北京艺术专科学校,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她不顾父亲反对,只身一人跨过千山万水从北京辗转到重庆,赴当时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学府——重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学习中国画,在校期间师从于非闇、傅抱石、李可染、陈之佛、潘天寿、吴茀之、黄君璧、关山月、黎雄才等诸位大师。1945年毕业后,到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任教。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孔老师年青时照片

在爱情婚姻上,作为孔家四小姐,她不同于三位受父之命,许配给当朝官员公子的姐姐,而是选择自由恋爱,与有着共同兴趣爱好、同为重庆国立艺专校友的归国侨生杨夏林相恋,也像蝴蝶一样永远跟随着对方,从西南山城(国立艺专)来到东南海滨(厦门鼓浪屿),从此厮守一生。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日光岩上春意多

令人难以想象的是,这位犹如蝴蝶兰般高洁清雅的女画家,是妻子,更是四个孩子的母亲,同时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所工艺美术学校“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现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创办者之一,多重身份夹杂于一身,她却能在百忙之中一一兼顾,处理得井井有条。

勇立改革潮头 立校兴学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孔老师福建美協证件照片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厦门文联美术学会主办美术研究班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955年6月,鹭潮美术学校第一届全体毕业同学及老师留影(二排左三为孔继昭老师)

作为厦门鹭潮美术学校的创办者之一,在学校创办初期,遇到重重困难,孔老师都全力支持丈夫杨夏林校长办学。杨维凡说,“办学初期(1951-1953年)孔老师是自掏资金垫入,用于修缮教学校舍,购买教材和学生的学费饮食开支等,她的教师工资是形式上的,基本没领到,一直持续到1953年学校成立董事会,由董事会筹集了部分资金,市文联给予小部分补贴才初步渡过难关。孔老师的工笔花鸟人物课,作为基础必修课程,绝大部分在校学生都上过她的课,从1955年首届学生毕业开始,孔老师和这所学校陆续为厦门、为福建乃至中国培养了无数的美术师和工艺美术师,可以说孔老师培养的学生,已桃李满天下。”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1959年5月1日,省雕塑进修班厦门工艺美术学校部分同学,在德化瓷厂劳动,实习期间为庆祝五一节和孔继昭老师合影

(中间坐者为孔继昭老师)

在学校教学之余,孔老师更是挑起照顾家庭及四个孩子的重担。杨维凡老师回忆,自己童年时光极其快乐,兴趣爱好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小时候自己虽没上过正式的绘画课,却在父母和工艺美校众老师的耳濡目染下,对美术产生浓浓兴趣,这一点与父母开放自由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已教清彻骨,更向月中看》| 1982年| 孔继昭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富贵长青(1320x670),1988年在美国所作(签名还写鼓浪屿),工笔花鸟画的登峰之作(杨老师配石)

面对白天繁重的教学任务,热爱绘画艺术的孔老师始终不忘艺术之趣,经常在日暮之后,挑灯作画。为捕获夜间绽放,转瞬即逝的昙花,更是提前精心布灯准备,凭借深厚扎实的绘画功力,在昙花衰败之前就快速创作完成,让更多人欣赏到月下昙花,难以一见的盛放之美。杨维凡老师回忆,在创作《上寿图》时,母亲为了画出丝带灵活灵现的飘逸感,还让他做起模特,披上丝巾展示真实的纹路变化。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上寿图》| 1979年| 孔继昭

上世纪70年代未80年代初,应国家文化部的邀请,孔继昭老师和杨夏林老师代表福建省到北京参加为人民大会堂及国宾馆等国家级接待宾馆作画,期间创作了大量精美的作品。

1979年,孔继昭老师特别在北京创作《上寿图》,献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0周年。《上寿图》中的麻姑,身着盛唐服饰,雍容典雅,气韵非凡。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胡姬花| 1989年| 孔继昭

画兰花是孔继昭老师的拿手好戏之一,一生画过无数兰花的她(有中国、新加坡、美国等地兰花),在厦门鼓浪屿教学期间,经常到厦门植物园观察兰花,取材创作,并带学生前去写生。

珠联璧合 共舞翩跹

1990年,孔老师和杨老师到新加坡开画展,在新加坡植物园写生了几十张异国兰花,其中一幅《新加坡胡姬花》写生画作,此图花朵强劲有力、生长旺盛、昂扬向上、花团锦簇,是不可多得的精品。

孔老师不光是杨老师工作生活上的贤内助,在艺术上,更是完美搭档,经常珠联璧合一同创作,如《台湾蝴蝶兰》,蝴蝶兰花的柔美细腻,枝叶的脱俗清新,皆由孔老师一笔一划生动呈现,加之杨老师增添后面的山水岩壁,让未曾亲眼所见的空谷幽兰跃于纸上,如临其境,栩栩如生!这幅《台湾蝴蝶兰》是代表福建省成功入选全国第六届美展的四幅作品之一,展览期间引起了极大轰动,更是首次把台湾蝴蝶兰介绍到大陆。

幽兰香风远 蕙草流芳根

在绘画艺术上,擅工笔人物花鸟的孔继昭老师,如出自深谷的一缕幽香,或许是女性艺术家所特有的细腻和沉静,孔老师不光追求纯中国古典式的审美观,还追求工笔重彩画的生动气韵,秉着学古不泥古,精研传统技法,又勇于创新,注重将传统写实与创作结合,在工笔重彩画的技法运用上可谓深厚又富新意,活灵活现,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浣纱女500x540cm

早在重庆求学期间,因有众多大师执教,孔老师极其珍惜这种机会,大量临摹前人作品,如“八十七神仙卷”“汉宫春晓图”等,同时又到大足石刻等国內名山古跡现场进行大量写生创作,练就扎实功底,形成了古典细腻而又现代明丽的特点。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年画《钗头凤》| 1958年| 孔继昭

为支援抗战作此画赠予爱国将领冯玉祥,惊讶于孔继昭年轻又精湛画功的冯玉祥,亲自题字“不像木兰女,不似秦良玉,若能学丹娘,亦去收失地”以示鼓励。

1946年,年仅22岁的孔老师,便和杨夏林老师在四川大足和永川举行了双人画展,别具一格的工笔画技巧及创作思路开始饱受赞誉,成绩斐然!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年画《陈三五娘》之四| 1955年| 孔继昭

孔继昭老师早期作品多为年画,后期即以大幅作品见长,作品笔墨流畅有力,色调明净雅丽,生动至极!

上世纪五十年代,孔老师的年画在工笔画的基础上融入新概念,大量画作陆续面世,主要有《采茶扑蝶》《陈三五娘》《郑成功收复台湾》《钗头凤》《三家福》《献寿图》《台湾蝴蝶兰》《秋塘待钓》《火鸡白石》《昙花》等等,《陈三五娘》《钗头凤》更成为中国年画的经典佳作,声名远扬。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火鸡白石》| 1980年| 孔继昭

细腻的火鸡羽毛纹路,立体感强,配色生动,加之白石配景,灵活灵现,好似下一秒就将跃出纸面,来到人间。

孔继昭: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梅花八哥

画是一种艺术,更是一种精神。终其一生,投入美术教育和艺术创作三十余年的孔继昭老师,即使晚年移居美国,仍退而不休,笔耕不停!连环画的精彩,年画的韵味,写意花鸟画的飘逸,孔继昭老师所有的画作,犹如蝴蝶兰让人一望深刻,百看不厌,幽香难忘!

本期采访嘉宾 杨维凡

活动名称:

“闪耀40年!厦门艺术正兴时”——庆祝改革开放40年

走进厦门艺术名家融媒体专题报道

活动主办:

海西晨报 闪忻艺术馆

活动支持:

中国美协、厦门市文联、厦门市美协

厦门市书协、思明区文化馆

上一篇新闻

杨秀和——著名画家、中国书画院院长(畅春斋主杨秀和书法欣赏)

下一篇新闻

林庭芳:凌云健笔意纵横,笔墨飞扬满庭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