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西游记》是人人喜爱的古典名著,

“齐天大圣”是我们从小仰慕的英雄。

但是,西天取经,

历史上真实的主角并不是孙悟空,

而是白龙马背上的——

「唐三藏」

唐三藏是《西游记》里

虔诚善良的师父,

玄奘法师作为唐三藏原型,

其真实的“取经之路”又如何呢?



玄奘传说中,有介绍其教养经历的“凤鸣陈河玄奘降生”“父亲教子学《孝经》”,也有介绍其走上皈依之路的13岁立志弘扬佛法“净土寺出家”;有“乘危远迈”“犯禁出关”“大漠孤征”“曲女城大会”“恒河遇险”等西行传奇,也有“矢志东归”报国、“磨头槐传说”归家等系列故事。


玄奘传说

展现了玄奘大师

矢志不渝追求真理、

舍身求法的“中国脊梁”形象,

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也是丝绸之路沿线文化融合的见证

更充分展现了

文明在交流中融合、

在融合中进步

——“唐三藏精神”

2021年,玄奘传说被列入

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性项目名录。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6月11日是一年一度的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2022年活动的主题为

“文物保护:时代共进 人民共享”

谈完三藏(zàng)

咱们今天谈三藏(cáng)

小艺带你一起走进

“馆藏”、“地藏”、"书藏"

看文化遗产如何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藏


馆藏文物,

架起文化交流的“桥梁”


博物馆一览数千年,

于静默中诉说着沧桑与繁华。

进入新时代,

我国博物馆建设不断革陈出新,

呈现出馆藏文物的奇妙之“变”。


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时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近年来,习近平在多个国际场合,通过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提出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如何让文物“活”起来,

讲好馆藏文物里的中国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身体力行作答——

举世闻名的秦兵马俑,

在中外文化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014年3月27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

发表演讲时,

曾向世界推介这一中华文化珍品。


习近平总书记谈到:“大家都知道,中国有秦俑,人们称之为‘地下的军团’。法国总统希拉克参观之后说:‘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1987年,这一尘封了2000多年的中华文化珍品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秦兵马俑曾出访五大洲约50个国家和地区,在全球多个城市举办过数百场展览。2016年11月,在秘鲁举办的“天涯若比邻——华夏瑰宝展”上,就有四件兵马俑展品展出。习近平在与时任秘鲁总统库琴斯基共同参观展览时,亲自对兵马俑进行了讲解。


在陕西宝鸡的法门寺博物馆内,

珍藏着20件具有异域风情的唐代琉璃器,

其中一件伊斯兰早期风格的

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

通身晶莹剔透,花纹装饰繁复,

保存得非常完整,十分罕见。

在一千多年前,

这些琉璃器如何跨越万里来到长安,

又见证了怎样一段文明交融史?

2014年3月27日,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时,

讲述了这些琉璃器背后的故事。


“1987年,在中国陕西的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20件美轮美奂的琉璃器,这是唐代传入中国的东罗马和伊斯兰的琉璃器。我在欣赏这些域外文物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对待不同文明,不能只满足于欣赏它们产生的精美物件,更应该去领略其中包含的人文精神;不能只满足于领略它们对以往人们生活的艺术表现,更应该让其中蕴藏的精神鲜活起来。”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法门寺博物馆八瓣团花描金蓝琉璃盘



千百年来,

散落于陆上丝绸之路

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

大量精美文物,

犹如一颗颗珍珠,

串起文化交流、贸易往来的记忆。

2017年5月1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出席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

并发表主旨演讲,

开篇就提到了两件历史物证

——“鎏金铜蚕”和“黑石号”千年沉船。


“2000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筚路蓝缕,穿越草原沙漠,开辟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我们的先辈扬帆远航,穿越惊涛骇浪,闯荡出连接东西方的海上丝绸之路。古丝绸之路打开了各国友好交往的新窗口,书写了人类发展进步的新篇章。中国陕西历史博物馆珍藏的千年‘鎏金铜蚕’,在印度尼西亚发现的千年沉船‘黑石号’等,见证了这段历史。”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陕西历史博物馆汉代“鎏金铜蚕”



“鎏金铜蚕”为西汉文物,1984年在陕西石泉县池河镇出土,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它不仅是汉代丝绸业和丝绸之路的重要象征和实物见证,也体现了丝绸在古代中西方贸易中的重要地位,见证了古丝绸之路的辉煌历史,展现了中华民族2000多年前开辟古丝绸之路、打开中外友好交往新窗口的壮举。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黑石号”复原模型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黑石号”上打捞起的唐代白釉绿彩鱼底吸杯


而千年沉船“黑石号”,则讲述着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中国与多国交往的历史。公元9世纪上半叶,从中国驶出的“黑石号”商船在印尼附近海域触礁沉没。直至1998年被发现打捞,在海底已沉寂千年之久。船上载有6万多件珍贵文物,其中90%以上为陶瓷物品,还有铜镜、金银器和银锭等,堪称是一次千年前“中国制造”的集中展示。新加坡亚洲文明博物馆馆长陈威仁表示,正是“黑石号”这样的珍贵文物,让人们领略到亚洲文化的彼此交融和互鉴发展,“世界文明、亚洲文明一直在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触动,文明是需要交流才会丰富、才会更坚强。我觉得交流对我们博物馆来说,对新加坡来说,对中国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2018年4月,

习近平同印度总理莫迪

在武汉举行非正式会晤期间,

一同参观湖北博物馆精品文物展。

在参观曾侯乙编钟时,

习近平总书记特别谈到

编钟蕴含的礼乐文化和礼乐制度,

有教化民众的作用,

简明扼要指出了编钟的深刻内涵。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曾侯乙编钟


2019年5月,由习近平倡导举办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举行。在同期举办的“大美亚细亚——亚洲文明展”上,中国“曾侯乙”铜尊盘、沙特石雕人像、印度丰收陶……来自49个国家的400多件珍贵文物汇聚一堂。



二藏

地藏遗产,

实现历史、生态、生活的

有机结合


“地藏”——大遗

是实证中国百万年人类史、

一万年文化史、

五千多年文明史的

核心文物资源。

做好大遗址保护利用工作,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活起来”,

有利于突出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价值,

有利于体现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

有利于向世人展示全面真实的

古代中国和现代中国。


2021年10月,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他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2021年10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完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机制,提升运营服务水平,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实施‘一园一策’和评估监测”。同年11月,《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印发,重点部署了“推动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高质量发展”具体任务。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再次提及“推进大遗址保护利用”。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2022年4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修订完成并正式公布实施。《办法》基本保持了试行文件的框架结构,突出“国家属性”,强调“规划引领”,完善“退出机制”,细化“评价依据”,对正文及评定细则、评定分值表进行了部分调整完善。针对公园建设必要性可行性问题,《办法》完善了立项申请条件和管理要求;针对公园监管问题,《办法》强化了公园运营监测评估和巡查要求;针对个别立项单位工作迟滞的问题,《办法》加大了管理力度,明确了撤销与退出机制;针对保护利用核心问题,《办法》突出了价值和传播利用导向,引导创建和运营单位以共建共享共赢的理念,吸引各方资源和力量参与,拓展展示服务内容,提升品牌力和影响力。

截至4月,我国已有2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36处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67处遗址被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36家挂牌单位规划总面积52324.72公顷,涵盖了旧石器、新石器、夏商周、秦汉、魏晋至隋唐、宋元、明清等阶段,涉及洞穴遗址、聚落遗址、城市遗址、建筑群遗址、园林遗址、工程遗址、手工业遗址、陵墓8大类型。


2021年,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两周年之际,

为期一周的

2021“杭州良渚日”

暨良渚文化周活动举办。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良渚古城遗址主题雕塑


杭州良渚古城遗址公园作为体验和感悟“中华五千多年文明”的重要场所,先后推出“走进五千年”等系列活动,涵盖研学、阅读、云游、数智等多个方面,包含考古探秘、匠心手作、文创市集、良渚讲堂等公众体验。


2021年,

广汉三星堆新发现的6座祭祀坑

出土大量精美文物,

持续吸引着全国乃至世界的目光。

今年,

祭祀区的发掘工作仍在继续;

几百米开外的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已破土动工;

一处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

一座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也正稳步推进建设。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工作人员在进行文物修复


在改造提升后的青铜馆,不少观众站在360度环幕空间,沉浸式体验古蜀时期成都平原的自然生态和环境意象。不光文物展览吸引游客关注,在开放式的三星堆文物保护与修复馆,也有不少游客隔着玻璃看得津津有味。展厅内,文保人员正在清理出土的乌木;一旁展柜中,去年新出土的青铜大面具、黄金面具以及“奥特曼”等青铜器也已展出,让观众一睹为快。

漫步遗址区,可以看到靠近古城墙、祭祀区、宫殿区等文物遗存密集区的居民已经迁走。示范区的建设既要保护遗址,还要活化利用。未来,遗址区将通过土地租赁、流转及地权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原住居民土地收益。此外,还将积极推进农旅融合产业发展,在确保文物安全的前提下,有序发展家庭农场、农业公园、乡村民宿等农旅融合业态,实现遗产保护与新农村建设统筹协调发展。



今年5月,

“2022中国旅游日”精品项目展播

线上系列活动,

在多个网络平台同步推出。

其中,

“一剑钟情 从瓷开始”

龙泉非遗之旅展播

首先在缅甸推出,

之后被65家驻外文化和旅游机构中的

40余家选用。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龙泉青瓷


“一剑钟情 从瓷开始”龙泉非遗之旅线上展览,带领当地民众走进剑瓷龙泉,感受龙泉文化底蕴,共同领略中国非遗之旅的文化魅力。龙泉青瓷始于三国两晋,盛于宋元。2009年,龙泉青瓷传统烧制技艺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在线上播放的展播片以探索龙泉市宝溪乡为始点,通过拍摄龙泉青瓷博物馆、大窑龙泉窑遗址公园、沈广隆剑铺,以及窑工淘洗与练泥、“不灭窑火”传统龙窑烧制技艺等活动,让观众领略到近现代龙泉青瓷与宝剑的发展及其特点,旨在利用龙窑和龙泉宝剑的实用价值和文化价值,挖掘和弘扬传统龙窑烧制技艺、青瓷文化及铸剑工艺,为传统古老的青瓷和铸剑产业注入新的文化灵魂。


1961年,

周口店遗址

被国务院定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

“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如今这里已建成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

并向公众开放。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公园


为了保持历史的完整性,公园最大程度保持和还原了挖掘遗址的真实模样。一进园,观众就会看到巨大的保护棚,由825个“鳞片”组成,面积达3700余平方米。棚内重点保护的是周口店遗址第1地点,即举世瞩目的“猿人洞”。作为周口店遗址的核心区域,这个天然的石灰岩溶洞里曾发现了代表约40个“北京人”个体的近200件人类化石、十万余件石器、数层灰烬和百余种脊椎动物化石。

为了让游客感受数十年前考古工作者的真实工作情景,遗址公园专门设置了“打格分方”模拟考古挖掘区,并事先埋好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史前动物骨骼化石模型供游客“发现”。




三藏

书藏古籍,

让书写在古籍里的

文字“活”起来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

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

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中华民族留下了浩如烟海的古籍。

“书藏”是中华民族历史记忆、

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的载体,

是流淌在我们血脉中的文化基因。

对珍贵古籍的保护、修复和活用,

关乎中华文脉的延续与传承。


2022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代表国务院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古籍保护”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之中。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2022年4月1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强调“推进古籍数字化。建立健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作指导协调机制,统筹实施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积极对接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加强古籍数据流通和协同管理,实现古籍数字化资源汇聚共享。支持古籍数字化重点单位做强做优,加强古籍数字化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统筹古籍数字化版本资源建设与服务,推进古籍专业数据库开发与利用。积极开展古籍文本结构化、知识体系化、利用智能化的研究和实践,加速推动古籍整理利用转型升级。”这是从国家层面规划了民族古籍整理研究保护的目标,同时也为古籍数字化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一幅横向流动的

《千里江山图》上,

标注了“涑水”“濂溪”“玉山”

等若干个古地名。

数百个衣袂飘飘的儒生,

正在图上缓缓挪动,

像是在“赶路”。

他们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的行程,

代表着他们的求学历程和所属学派。


这是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王军带领数字图书馆实验室的同学们,耗时一年完成的“《宋元学案》知识图谱可视化系统”的其中一部分。《宋元学案》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一部巨著,共240万字巨著,记录了宋代理学两千多学人近100个学术流派的传承和流衍情况。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由《宋元学案》生成的宋元时代学术思想史可视化图表


该项目利用中华书局提供的数字化文本,将学案中的人物、时间、地点、著作及其之间的复杂语义关系提取出来构造成知识图谱,提供可视化展现、交互式浏览、语义化查询等功能。起伏的波浪生动地呈现了历史事件对理学发展的影响,宋元两朝400年间的学术传承一目了然。读者可以选取一个学派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分析,可以观察到理学思想巨擘朱熹对宋代学术繁荣所做的贡献。

此外,系统还提供了概览和精读两大类功能。读者可以纵观整个学术史衍化脉络和完整的师承关系网络;然后选择感兴趣人物、地点、事件或者学说来汇聚相关的资料,观察学者的游历行迹,阅读他的学说精华片段,考察他的学术关系网络。系统还为读者提供了年号对照、宋代地图和职官图的知识辅助。该系统一方面为学者提供了知识化、语义化的分析和研究工具,便利学术研究的展开;另一方面,打造了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为互联网一代接触、了解、学习宋代学术思想提供了路径。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浩瀚历史中的典籍,凝聚着先贤的心血和智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明。除了科技赋能让古籍保护工作更好展开外,《典籍里的中国》通过演绎典籍,传播典籍,在创新传统文化的传播方面做出了重大突破,为传统文化类节目的传播提供了有益借鉴。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大型原创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以深入浅出的风格,沉浸式的舞台体验,古今对话的呈现方式,把典籍变成观众可感知、可共情的影视化作品,带领观众品味典籍,阅读历史里的文化中国,打开智慧和思想之门。


《典籍里的中国》由田沁鑫担任戏剧总导演,以“沉浸式戏剧”的空间对话形式演绎典籍中的故事,带领观众走进典籍的前世今生。节目中巧妙应用“环幕”、AR、实时跟踪等科技手段,创新设计出多个“历史空间”与“现实空间”,并以古代护书人与当代读书人“跨越时空”对话的方式,生动地演绎出中华典籍故事。当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古人畅聊上古典籍,观众们仿佛置身于一场魔幻式的艺术阅读分享现场。


从“加强文物古籍保护利用”

写入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

到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印发《关于推进新时代古籍工作的意见》,

党和国家对古籍保护工作高度重视;

从科技赋能古籍保护,

再到深受观众喜爱的各类文化节目,

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

正从泛黄的纸页里走出来、活起来!




艺藏

文藏之水“活”起来!

文创之力“火”起来!


除了《典籍里的中国》外,

近年来,

不少文艺作品聚焦文化遗产,

借由艺术手法让大众了解文化遗产,

并迅速“破圈”、持续传播,

成为“国潮热”的生动注脚。

如果说“三藏”让文物渐渐复苏,

那么“艺藏”作为

文物保护的第四种形式,

则是让“复苏”后的文物,

更加“适应”现代生活。


如何运用文艺

更好地助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

文化IP是关键。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2021年岁末,爱奇艺自制剧《风起洛阳》风靡网络。制作团队用1.5万组道具、100多处复原场景、5000多套精美服装,使洛阳美学“破圈”突围。剧中人物所食用的饆饠、胡辣汤、馎饦、水席、酥酪等地域美食令人垂涎;伊水河畔卢舍那佛的雍容微笑、娇嫩华贵的洛阳牡丹、神都109坊、南市等高度还原的建筑与美学风格,使古都的市井烟火跃然屏上……一夜之间,人人都神往洛阳。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剧集收官以后,借着影视热度,洛邑古城“风起洛阳”影视IP综合项目应运而生:爱奇艺通过故事类IP打通了剧集、综艺、动画片、纪录片、电影等12种产品形态,结合当下最受欢迎的文创产品如玩具、服饰、家居、饮料等,打造IP宇宙,全面展示洛阳文化;而洛阳文保集团作为国有平台,深度融入爱奇艺“一鱼十二吃”商业模式,联合出品人文探索节目《登场了!洛阳》、纪录片《神都洛阳》,并与洛阳市文旅局联合,布局主题酒店、大型沉浸式剧本杀、VR全感电影……助推“影视IP”与文化旅游发展的双向赋能。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唐宫夜宴》剧照


从《唐宫夜宴》到《帝后礼佛图》,从《洛神水赋》再到《龙门金刚》……洛阳符号开始频频占据人们的视野。同时,华服走秀、诗词鉴赏、国乐表演、美食品尝、国风鉴宝等各类文创产品、文化活动层出不穷,人们和传统文化的距离一点点被拉近。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2021年,讲述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创作历程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饱含哲思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蕴征服了观众的心,成为“一票难求”的年度爆款。今年除夕夜,《只此青绿》登上春晚舞台,用舞蹈之美引领观众步入充满现代意蕴的中华美学殿堂。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千里江山图》局部 北宋 王希孟


舞剧《只此青绿》表演采用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讲述了展卷人潜心钻研《千里江山图》,跨越时空走入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内心,看到了王希孟为了绘制《千里江山图》倾注自己毕生热情的曲折历程。《千里江山图》的成型逻辑从织绢、磨石、制笔到制墨,从清淡直到浓重,最后形成了青绿的色彩。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说到《千里江山图》,故宫对“千里江山”系列文创产品的迭代创新已有5年,目前推出茶具套组、桌垫、文房用品、首饰系列等。并通过社会合作,不断拓展“千里江山”文化IP,开展了一系列数字化应用项目的合作,在澳门艺术博物馆举办数码艺术展“千里江山图3.0”,落地重庆的“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等。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同样跨界“出圈”的还有四川广汉三星堆。这些沉睡数千年、异形惊天下的各类器物,因有的像奥特曼原型,有的和诸葛亮的发型撞脸而广受网友追捧。三星堆考古盲盒因体验参与感强,热销各大平台。近年来,通过与品牌联名,推出视频、游戏、彩妆等多路产品,鼓励以三星堆为主题的各类文学影视作品创作,三星堆频上网络热搜,呈现迅猛发展势头。


除了各地针对不同文物特色所衍生开发的文化ip外,非遗购物节作为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特色活动,近年来也充分体现了“传统与创新的双向奔赴”。

作为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重要活动,此次“非遗购物节”以“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共同支持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电商、唯品会、腾讯、万达、快手、中国手艺网等参与单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以巩固脱贫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以非遗工坊、老字号为重点,让人民群众在购买、使用非遗产品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唐”· 三 · 藏:中华文明的筚路蓝缕者和其道大光时


“非遗购物节”自2020年举办以来,得到了各电商平台及各地的积极响应和支持,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文化消费品牌活动,助力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

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唐”·三·藏 见证了

文明在交流中融合、

在融合中进步,

让我们共同期待,

中华优秀文化遗产的未来

更加精彩!


END



中国文艺网新媒体

内容来源 | 新华网、人民网、光明网、央广网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故宫博物院官网、文博圈




上一篇新闻

构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博物馆事业——2021年度中国博物馆发展综述

下一篇新闻

很多人连商业的本质都不懂,却一心想着赚钱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