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21日 星期二

刘家人快来看:福建泉州著名侨乡—南安刘林

刘家人快来看:福建泉州著名侨乡—南安刘林


地理位置与族人分布

刘林位于南安西北部,是一个刘姓聚族而居的古村落,其西南与金淘镇相邻,西北与诗山镇交界,东侧连接码头镇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旧时村名统称刘林,现时分为刘林、高山两个行政村,隶属南安市码头镇。码金公路贯穿整个村庄,分别与诗芸公路及省道307线相连接,村庄距离泉三高速公路码头出入口5公里。

现在刘林及高山两个行政村共有近8800人口,除方、谢两姓约200多人外,均为刘氏族人。

历史上,刘氏族人不断向外迁徙,由近及远分别迁至码头镇美岭村、码四村、康安村锦林埔,梅山镇演园村、鼎诚村、明新村,罗东镇维新村、新明村;漳州市南靖(族谱记载但尚未联系到)、福清市镜洋、闽侯县南通、浙江苍南,以及台湾、香港等地。在台湾的刘林刘氏族亲繁衍至今共有十多万人,大部分聚居在嘉义和台中。清朝后期至民国期间,陆续有刘氏族人飘洋过海到东南亚一带谋生,亲亲相引,出洋者日众,因此,刘林成了泉州著名侨乡。据粗略统计,祖籍刘林的海内外刘氏宗亲约有三十万人。

刘林历史悠久,人文荟萃,英才辈出,是著名文学评论家刘再復、菲律宾著名华侨将军刘亨赙的故乡。

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

刘林在南宋时隶属南安县德教乡依仁里,元、明时属南安县十都,清代属南安九十联都。新中国成立后,刘林分别成立亭星、向荣、群联及锦联四个高级社,公社化后合为刘林大队,1962年,分设刘林和高山两个大队,现为两个行政村。

刘林刘氏源远流长,可上溯至三皇五帝之时。刘氏原姓伊祁,始自帝尧陶唐氏之裔,系出彭城(现江苏徐州),所以刘林刘氏郡号为彭城衍派。刘林刘氏的祖先为隋唐时期的刘文静公,他于唐高祖武德年间任民部尚书,后遭奸人所害而被冤杀。他的儿子中兴避难到光州固始(现河南固始),并因此改为侯姓,他的后代于唐朝末年入闽,其中一个支派来到武荣(今南安),居住在高盖山麓依仁里北坑,后来这个地方改名为刘林。刘林开基始祖为一百四十三世恒公(号永斋),他在刘林开基立业,人丁暂旺,他的第五代孙道斋公迁至侯垵,继而由侯垵迅速发展到邻近的梅山等地,合称芦川。刘林及芦川刘氏在两地繁衍昌炽,都发展为当地望族,并有为数众多的族人迁徙到其他地方谋生。1928年刘林刘氏第五次修谱时决定刘林和侯垵两地的族人于次年修谱完毕时恢复本姓刘,但由于当时通讯及交通条件所限未能及时普遍传递该信息,或出于其他原因,部分族人仍保留侯姓。恒公自开基至今近九百年,其后裔至今已繁衍至近四十世。

刘林刘氏曾五次修谱,第一次明嘉靖11年(1532年),第二次明万历20年(1592年),第三次 清乾隆16年(1751年),第四次清光绪18年(1892年),第五次民国17年(1928年)。昭穆为: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乾隆年间);孝垂家政,贤树国勋,荣宗显祖,纬武经文(光绪18年);明仁尚义,创业登峰(2002年)。

刘林所处的诗溪流域,古称诗村,因唐代诗人欧阳詹而得名。欧阳詹祖上在高盖山附近的芹山之麓结庐而居,欧阳詹幼时曾在高盖山白云室读书,后来欧阳詹成了温陵(泉州)甲第破天荒的进士,以诗文著称于世,因而毓秀之地高盖山被称为“诗山”,山前的溪流被称为“诗溪”,从天柱山到诗口整个诗溪流域七十华里被称为“诗村”。南宋时,朱熹慕名而至,寻访欧阳故宅并题写“欧阳古地”四字勒碑立于芹山之麓欧阳庐旧址,其地今属高山村。由于欧阳詹开读书向学风气之先,其故里千百年来文风鼎盛。刘林一带有句 “地瘦栽松柏,家贫子读册(读书)”的俗语,乡间重文好学风气世代相传。旧时,乡里中设有私塾,重视子弟教育,历朝历代不乏读书成才者。时至今日,考上大学、读书成才成为乡里中众多学子追求的目标。最具代表性的为1959年考上厦门大学、现在已经成为当代世界文学巨匠的刘再復。

刘林自古以来民风淳朴,乡人敬天法祖,所流行的是民间信仰,虽然这种信仰与严格意义上的宗教信仰有极大的差异,但它对信众具有心理慰藉与行为方面的约束乃至希望的寄托。乡人长年信仰的有天公、土地公及各个角落供奉的菩萨。再者就是缅怀祖宗,宗亲会每年在冬至日举行隆重的祭拜祖宗的仪式,各家各户则在先人先祖去世的周年纪念日进行家祭,以缅怀先人,启迪后昆。

由于注重文化知识教育与从小耳闻目染接受乡土传统文化的熏陶,刘氏族人世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是重情义:刘林子孙无论走到天涯海角,无论发生任何浮沉变迁,都能做到“天变而情不变”,乡情和亲情世世代代一以贯之,都不忘祖宗情、父老情、兄弟情、师生情、社稷情和土地情。刘林子孙这样种合乎世间情理和包含人间温馨的重情表现恰恰体现了中华文化合情理、重情义、爱乡土的优秀特征。二是慷慨:无论是公益事业需要,或是邻里乡亲碰到困难或生产生活上的急需,刘林宗亲都能慷慨解囊,彰显祖宗的教诲及世代相传的美德。宗亲的慷慨甚至惠及他乡,有如1929年旅菲实业家侯桂炳宗亲捐建的永贞大桥(通俗称码头大桥)就是建在外村,至今仍造福四方百姓;又如知名旅游管理实业家刘贤学宗亲在多次为本村及码头镇公益事业做贡献之外,还为南安慈善基金会乐捐一千万元。三是勤奋,人多地少的困境及以勤为荣的传统,塑造了一代又一代勇于拼搏的的族人。族人们长期恪守着以勤为荣以懒为耻的家风,身体力行为儿女做出表率,培养出一代又一代勤俭持家的刘氏传人。四是感恩,历史上刘氏祖宗文静公受害之时,林旭元帅用自己的儿子顶替文静公的儿子受刑,使得刘家的血脉得以传承,刘氏祖宗不忘林元帅深恩大德,特将林与刘并列用作村名——刘林,以此方式让刘氏世世代代后裔对林元帅心存感恩,刘侯氏后裔还建了十多处石马宫供奉林元帅。长期受到这个事例的熏陶,刘林族人弘扬“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传统,这让族人事业得到发展、优良品格得以传承。

侨亲贡献与侨乡优势

在刘林村近现代发展史上,华侨和港澳同胞对家乡建设的贡献巨大,功不可没。建于民国时期的园桥岭桥和美田桥,以及尚真学堂和高山学堂,都是华侨出资兴建的。乡里各个角落,都有上档次的“宫廷式十间张”古民居,其中大部分是民国时期至解放初期华侨在家乡兴建的住宅。新中国成立后,华侨爱乡热情不减,不断为家乡做贡献。在国内三年困难时期,海外侨亲想方设法邮寄大量食品及其他物品接济家人及乡亲。海外侨亲踊跃捐资兴办家乡公益事业,例如马来西亚刘林刘氏公会侨亲于1983年捐资为家乡修建了当时福建省的第一条乡村柏油路;旅外侨亲还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先后捐资兴建高山小学菲华楼和再贤楼,新建尚真小学新校舍,并对始建于南宋时期的刘氏大宗祠进行修葺;近些年来,海外与港澳的乡亲继续在诸多方面为家乡的公益事业做出巨大的贡献。

对敦亲睦族影响最大、意义最深远的大事当属2009年旅外南安刘林刘侯氏宗亲会在香港的成立。在爱国爱乡的社会活动人士刘贤贤宗亲的带领下,旅外南安刘林刘侯氏宗亲众志成城,于 2009年在众宗亲的期待下在香港举行宗亲会成立大会。刘再復宗亲为这次盛会特刊作序,从中央到省、市多个机构及领导和社会名流为该会的成立题词或发来贺电,成立典礼盛况空前,香港主流媒体做了大篇幅的报道。

宗亲会的成立,为刘林刘侯氏宗亲创建了前所未有的沟通互动大平台,分散于世界各地的宗亲终于得以汇聚一堂,为联络乡情和为家乡的发展共襄盛举。在宗亲会从筹备到成立的两年内,共筹集资金一千多万元用于兴办各项公益事业。购置了的宗亲会永久会所;着手修葺刘林刘侯氏大宗祖祠;举办世界刘林刘侯氏恳亲会;翻建扩建楼亭关帝庙和乡村道路;新建凤凰学校,实现尚真小学和高山小学的合并。这些项目都是由宗亲会直接筹划并组织实施的。由于宗亲会强大的号召力及宗亲会多位会长以身作则,筹资工作进行顺利,所规划的各个项目都如期开展并都已先后竣工和投入使用。现时的村庄道路笔直宽阔,为码头镇最标准、最宽阔的乡村公路,竣工投入使用两年后由南安公路局接管。

2011年,大宗祖祠的修葺完工之际,举办了世界刘林刘氏恳亲会,并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刘林刘侯氏谒祖盛典。刘再復宗亲特为此题词“家山明正”并撰写了“三祭吾祖吾宗”祭文。这次谒祖盛典规模宏大,盛况空前,一时传为佳话。不久后关帝庙也如期竣工;2013年开始翻建东福宫和重建伽蓝公宫;2015年,凤凰小学竣工并投入使用。2014年年底,刘林大宗理事会决定于2017年进行第6次族谱续修,这是时隔将近一个世纪的再次修谱,将是刘林刘氏的又一大盛事。

刘家人快来看:福建泉州著名侨乡—南安刘林

南安凤凰小学

刘林的公益事业得到史无前例的突飞猛进的持续的大发展,充分显示了侨乡的优势,这些宏伟的业绩令人由衷地钦佩,使刘林刘氏理所当然地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望族。

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

刘林原来以农业为主,但因人多地少,受资源制约,不少村民出外谋生,以前大多是下南洋、奔港澳,近些年来则是奔赴全国各地从事各种行业的日见其多。这些外出的刘林子弟家乡观念浓厚,并有顽强的拼搏精神,因此,他们一旦在外事业有成,往往会回乡建业或参与家乡公益事业的建设。

自改革开放以来,村民纷纷搞起多种经营,经商、办厂、搞运输,或是创办果林场、畜牧场和农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尽管村里这些经营性企业规模有限、为数不多,但经济却不断地得到发展。这是长年累月以来形成的一种模式,即成年人外出兴办实业或以其他方式谋生,为家庭及乡里公益事业提供经济来源。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家乡公益事业的资金来源由以前完全依靠华侨逐步转变为主要来自香港、澳门、及国内许多城市的宗亲。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扎实推进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均有长足进步。跟过去对比,现在的状况完全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村民们不断地在多方面提高生活质量,实现一些他们自己或他们的祖辈的夙愿。家庭首要的任务是建房,改变以前一栋房子住几十甚至一百多号人的拥挤状况,现在大多数结婚成家的都独门独户建房子,一栋房子只住一家人,且大多数房子外观及内部装修状况良好,生活设施齐全,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卫生间和液化气,不用到水井打水,不用到室外如厕,不用上山捡柴火。大多数原来许多家庭蜗居的老房子成为空房。

刘家人快来看:福建泉州著名侨乡—南安刘林

乡 村 俯 瞰

交通方面,水泥路四通八达,现在家家户户至少都有摩托车,小汽车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出行方便快捷。

通讯的发展异常迅猛。现在家家户户都有固定电话,大多数成年人都有移动电话,他们大都会使用微信和QQ进行即时的免费沟通及获取资讯,同时计算机也越来越普及到多数的家庭。

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衣食住行的日益改善,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高,娱乐、休闲、阅读、健身越来越普遍地成为村民自觉参与的活动,风俗习惯也在悄然发生改变,逐渐有的家庭办喜事就不收礼了,这些都说明了城乡差别正在缩小。

杰出人物与家山胜迹

刘再復

刘再復1941年出生于刘林高山下厝顶亭。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文学评论》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理事。1989年出国后先后在芝加哥大学、斯德哥尔摩大学、卑诗大学、科罗拉多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访问学者。

刘再復196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之后到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任《新建设》杂志编辑。1977年转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从事鲁迅研究,著述颇多。《鲁迅美学思想论稿》一书从真、善、美的角度出发,阐述鲁迅文学思想的基本体系与特征。1985年起担任文学所所长、《文学评论》主编,开始对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和创作现象进行多方面的研究,著有《性格组合论》等多部理论著作。他提出的“人物性格二重组合原理”及“文学主体性”等理论以“人”为核重建文学观念,强调文学的独立性,在文学界引起关注和挣论。《性格组合论》被评为1986年全国十大畅销书之一,并获1987年金钥匙奖。

刘再復既从事学术研究,又从事文学创作。他的文学理论著作《性格组合论》是1986年十大畅销书,曾获“金钥匙”奖。他的《论文学主体性》等论文,曾在国内引起全国性的讨论,改变了中国文学理论的基础模式。他的学术著作还有《鲁迅美学思想论稿》、《鲁迅传》、《文学的反思》、《论中国文学》、《传统与中国人》以及与李泽厚先生合著的长篇学术对话录《告别革命》。

刘再復还著有《读沧海》《太阳·土地·人》《人间·慈母·爱》《洁白的灯心草》《寻找的悲歌》等散文诗集以及散文集《人论二十五种》和《漂流手记》九卷:《漂流手记》《远游岁月》《西寻故乡》《独语天涯》《漫步高原》,第六卷《共悟人间》。重要著作还有《高行健论》和《红楼梦悟》,《放逐诸神》、《罪与文学》(与林岗合著)、《现代文学诸子论》、《共鉴“五四”》、《红楼四书》、《李泽厚美学概论》、《刘再復散文诗合集》、《刘再復文论精选》、《人文十三步》《双典批判》、《漂流手记》(十卷)等四十多部学术论著和散文集。作品已翻译成英、日、韩、法等多种文字。

刘亨赙

刘亨赙(1872年—1926年),又称侯鲍,字图琼,号纯青,菲名何塞·伊格纳西奥·宝华,南安市码头镇刘林高山下厝祖人,是菲律宾独立战争中的一位“华侨将军”。

1890年,18岁的刘亨赙随伯父刘元系前往菲律宾谋生。1896年刘亨赙带领3000名华侨子弟参加菲律宾反抗西班牙殖民统治的战争,奉命创建菲革命军首家兵工厂,被委任为军火厂厂长。1896年11月,刘亨赙被提升为上尉,1897年在保卫伊穆斯战斗中升为少校,下半年升为中校。在南北甘马令省战斗中他派骑兵救出2000名华侨,1898年9月26日升为准将。1899年2月至1902年7月,刘亨赙率部参加马尼拉以北、内湖省、黎牙实比港口、阿尔拜等地区抗美救国战争,任菲革命军南线司令官,并向华人募捐巨款资助菲政府,靠着他显赫的战功,刘亨赙成为菲律宾共和国的“华侨将军”

1902年美菲战争结束后,刘亨赙被任命为菲律宾议会会员和退伍军人协会负责人。1926年5月24日刘亨赙逝世,菲政府为他举行国葬,菲独立后首任总统阿吉纳多对他作如下评价:“他热爱菲律宾—如其祖国,菲律宾自当视他为英勇的子孙”。刘亨赙为菲独立运动作出卓越贡献,受到菲国人民的尊敬,在菲甲美地省屹立着刘亨赙将军纪念碑和塑像,菲律宾人民用这样的方式纪念着这位华侨将军。

侯西反:

侯西反(1893年—1944年),南安市码头镇刘林村四落人,爱国华侨、新加坡华侨社会活动家。

侯西反童年在家乡念过私塾,26岁南渡新加坡,先当职员,后与友人合资创办振美橡胶公司。他应侨领陈嘉庚邀请,负责陈嘉庚橡胶品制造公司业务收束工作并兼任《南洋商报》总经理,1936年经陈嘉庚引荐,出任亚洲保险公司副经理。侯西反历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董事、新加坡福建会馆执委主任、新加坡南安会馆主席和同济医院总理事等职。抗日战争中,是陈嘉庚在南侨筹赈总会的得力助手,并因此被推选为总会常务委员。在抵制日货活动中,为奸商所怀恨,于1939年12月被英殖民当局限令出境。

侯西反回国后,倾心于抗日救国,奔走于重庆和昆明之间,在昆明组织华侨互助会,创办侨光学校,培养归国华侨子弟。在重庆期间,历任国民党海外部青年团联系委员会委员、青年团海外团务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民外交协会常务委员、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名誉顾问、赈济委员会委员、军事委员会咨议、福建省政府参议员等职。1940年春,侯西反以“南侨总会”常务委员身份参加陈嘉庚“南侨总会回国慰劳团”的慰劳、视察活动。1940年5月底前往延安访问,受到毛泽东、朱德的欢迎和会见。

1944年11月10日,侯西反从成都飞往昆明,因飞机失事,在昆明郊区遇难,享年62岁。

刘西蝶:

刘西蝶(1903年—1968年),南安市码头镇刘林村人,旅马著名华侨。

刘西蝶13岁时远渡南洋谋生,他从学徒当起,后来经营建筑业,通过拼搏努力成为大建筑商。他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历任马来西亚雪兰莪福建会馆副会长,南安会馆永久名誉会长,马来西亚南安刘氏公会名誉会长,马来西亚福建社团联合会、中华大会堂、华人总商会、同善医院、中华中小学、中华女校等董事之职。1962年曾以服务社会有功,荣膺雪州PSK勋衔,1963年获拿督勋衔,1968年复膺大马最高元首封赐丹士理(PSM)勋衔,成为蜚声马来西亚的华侨。刘西蝶的儿子刘耀全秉承其父创业精神,在马来西亚建筑业、旅游业颇负盛名,是世界华人的精英翘楚,朱镕基任总理期间访问马来西亚时亲切会见了刘耀全,中央电视台还曾对刘耀全及其故居进行了采访报道。

高盖山与欧阳詹故里:

高盖山海拔535米,地处码头、金淘和诗山三镇交界处,因山顶平坦如盖,故名;它的东侧位于刘林高山村,其山麓与高山村素有“仙人献掌”雅称的芹山山麓交界处有欧阳詹故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高盖山因欧阳詹而享有盛名。

欧阳詹,字行周,曾寓居高盖山读书。唐贞元八年(公元792年)与韩愈等同登“龙虎榜”,他中进士后被称为温陵甲第破天荒,是唐国子监“四门助教”,欧阳詹“开八闽文教之先”。

高盖山有“四景十二奇”,大部分位于高山村内,四景即:白云室、资福院、秀峰岩、万寿岩;十二奇即:欧阳祖母坟、云归洞、木根桥、百层阶、普光塔、圣水洞、迎云台、透龙泉、伏龙宫、 千寿龟、古迹坛、佛祖墓。目前高盖山山麓尚有完整的“唐欧阳妈祖墓”。“高盖山头日影微,黄昏宿鸟傍林飞;坟前滴酒空流泪,不见叮咛道早归”的诗句寄托了欧阳詹对先人的思念和感恩。高盖山因此成了文人墨客寄情山水、抒怀题咏的名山。

楼亭关帝庙:

清朝道光年间,刘林石墘先祖从十五都(金淘楼下村)一位乡民家中请来了一尊关帝爷神像,供奉在芹山下泉良附近的芹麓厝,后又供奉在时为石墘私塾书房的楼亭,该书房于是逐渐被称为楼亭关帝庙,这即是早期的关帝庙。该尊关帝爷塑型为夜读春秋型,民间称为文型关公。

文革期间“破四旧”,关帝爷神塑被人为焚烧,楼亭关帝庙也被当时的高山大队改作合作医疗诊所。直到1978年重塑关公神像,楼亭关帝庙才又恢复,香火迅速旺盛起来。由于该庙长年失修有些残破,1987年,在厦门的宗亲刘文龙以其父刘建忠的名义出资3万元略作修葺。

刘家人快来看:福建泉州著名侨乡—南安刘林

2011年初刘林刘氏宗亲会筹资260多万,聘四方能工巧匠翻建扩建楼亭关帝庙,刘林宗亲、当代著名文学家刘再復特为该庙撰写主龛联对:义利常辨义字为天英雄存正气,王霸有别王道守仁肝胆造和风。该庙同年年底建竣。重建后的楼亭关帝庙金碧辉煌、气势恢宏;关帝爷金身按原型重塑,特地到山西关公祖庙开眼,并特地延请江西龙虎山名道按制举行迎圣、祭拜、巡境等有关佛事活动。

据众多信众反映,楼亭关帝庙所供奉的关帝爷对慢性病、疑难病治疗尤有灵应,因此,该关帝庙香火旺盛、蜚声内外,四乡五里信众纷至沓来烧香祈愿,关帝庙也成了远近闻名的朝圣胜地。

刘林大宗祖祠:

宋高宗建炎年间,刘林刘氏开基祖恒公择北坑结庐,也就是现在刘林大宗祖祠的发祥地,穴号“田螺”。明万历壬辰年(1592年)侯碧南向李姓购地,将后头小山脉开为大草埔,穴号“田螺吐厣([yǎn] 螺类介壳口圆片状的盖)”;清光绪壬辰年(1892年),侯光训与友相度,改裕号“五星聚会”,茂林、三进、田螺、狮形、仙洞五座小山包列于后,北坑环于前,果然蔚为胜地。1953年,大马南安刘氏公会、菲华刘林同乡会发动侨亲捐资,对刘林大宗进行第六次大修。

刘家人快来看:福建泉州著名侨乡—南安刘林

2011年,由旅外刘林刘侯宗亲会倡议,翻建刘林大宗祖祠。翻建后的祖祠雕梁画栋,金碧辉煌,蔚为壮观,经常有拟修建祖祠者到此参观效仿。刘林大宗祖祠因历史悠久、建设风格经典独特、族裔昌兴,被《闽台宗祠大典》收录。

民俗与传承

刘林村历史悠久,人文底蕴深厚,民间习俗丰富多彩,在婚嫁、祭礼、做功德等习俗持古传承,被乡里人喜闻乐见,口口相传,代代相承。

婚嫁习俗

婚嫁首先要看结婚对象双方“生辰八字”(庚帖)相合后,男方家人要把女方“生月”放在“公妈桌”香炉底下卜吉,俗称“三日圆”,三日后如家庭平安无事,男方择日到女方“对看”(相亲),之后如双方满意,举行“过定”仪式,“过定”分“明定”“暗定”,“明定”较传统,“暗定”较简单,“过定”时男女双方互送戒指等信物。“过定”之后,双方商量择日正式订婚,订婚时男方向女方纳彩完聘,送完议定好的所有聘金,并送上猪脚、面线、蓼花麻枣等物品,这个环节俗称“挑盘”,如果女方祖母健在,还有要“引嬷盘”。此日,男方需出资办“订婚桌”宴请女方亲戚友邻。“挑盘”要选生肖符合的男人,总人数要成双,时间有“头日盘”“三日盘”“五日盘”,盘担女方不能悉数收完,要留相当部分退回以示回敬。“挑盘”后就是迎亲了,古时抬花轿迎亲,解放后,花轿不见了,先是走路,后骑自行车、乘拖拉机、乘摩托,现在发展到或五辆或八辆甚或更多辆的轿车浩浩荡荡迎亲及接嫁妆。旧时,待嫁女还需于出嫁之日清晨或前天叫上乡里的老妪“挽面”(除净脸上汗毛),迎亲时新郎请生肖符合的伴郎同行,新娘出门时要“哭嫁”,表示留恋家庭,惜别而哭。到男方家后,男方家人要回避,新娘下车需由大门入内,要过火炉、上大厅才进入洞房,随行的“送嫁嫂”要“念四句”说好话,娘家随行人要选生肖符合、人数成双才行。以前随行的人要坐“房内桌”,桌上要放一面俗称“戛笠”,此取团圆之意。现在“房内桌”没有了,但当日随行的“引舅”(新娘兄弟)“要坐大位”,新郎的母舅也要“坐大位”,“大位”即上席的位置。宴席后,男方要举行“喝甜茶”仪式,此时新娘随丈夫改口称呼男方亲属,所有喝过甜茶的亲属要说“早生贵子”之类的“四句”,并在茶盘垫上“红包”或首饰礼物给新娘,此举俗称“压盅”。日,“正引舅”“副引舅”可以拿到男方家送出不菲的红包,俗称“结衫带”,其余随行的人也都有一个红包。


婚娶后的次日,新郎要到女方家“请亲翁亲姆”(岳父岳母)到男方家,第三天,新娘的兄弟必须到甲方家“探房”,现在“请亲翁亲姆”和“探房”很多都在第二天一并完成。之后,新郎新娘要“头踱客”,即新娘结婚后首次由新郎陪着回娘家,此时,岳家要办“会亲桌”宴请女婿女儿及女方亲眷。新娘回婆家时,要带回女方娘家送的“带路鸡”和两株连头带尾甘蔗(分别寓意子孙满堂和日子又长又甜)回婆家,至此,婚娶俗礼才告完成。
祭祀习俗

  祭祖是民间一项很重要的礼俗活动,祭礼有家祭、祠祭、墓祭等。家祭包括新丧祭祀、“做忌”、春冬年祭等,祠祭即在祖祠祭祖,墓祭也即清明节扫墓的祭拜。
人辞世丧葬后,有七日祭、四十九日祭、百日祭、对年祭(旧称“小祥”)、三年祭(旧称“大祥”)。七日祭有从死者辞世之日算起,也有从出殡之日算起,而对年祭、三年祭则是死者辞世对应的日子,三年祭是前后三年,然实则二周年,习俗认为这是不让死人占长。“做三年”除服从吉后,每逢死者的辞世日子均应祭祀,俗称“做忌”。刘林村民众除在除夕、清明、七月半(农历七月十五)、冬至等祭祀先人外,有的角落还有“祭冬”、“祭春”的祭仪,这些祭仪都在自家厅堂先人的“神主”位前举行。以上这些祭仪,具有浓厚的感情色彩,寄托着后人对故去先人的哀思和怀念。
除了“刘林大宗”祖祠,刘林还有分支房祧如“东房小宗”、“顶厝祖”、“下厝祖”等祠堂。每年冬至日,来自刘林族传各支派包括芦川、苍南、福鼎、台湾、港澳等地刘氏宗亲代表齐聚“刘林大宗”祖祠,隆重举行祭祖仪式。祭祖开始,各执事裔孙穿戴整齐、依昭穆辈份排列有序,除主祭人外,尚有司仪(主持)、陪祭人,主陪祭、读祭文者在主持人的指挥下按祭祖程序依序进行,读罢祭文,族众再依次行礼跪拜。仪式完成后,参加祭祖的裔众集在祖祠聚餐。刘林大宗每年的冬至祭祖,即遵礼依俗表达对先祖的感恩崇敬,又借此机共襄宗族发展相关事宜及联系宗亲,加深宗谊情感。


做功德

下辈或后辈请道或延僧为先辈举行超度亡魂的仪式俗称“做功德”。“做功德”意在褒扬先人功德,以表永言孝恩、报答劬劳之愿。“做功德”规模大小不一,最简单为“出山敬”、“肃启”(一昼两夜),也有两昼夜、三昼夜、七昼夜功德,“出山敬”“肃启”一般为新丧出殡后所做的功德。
“做功德”要先择日,之后要“贴日头”,“贴日头”意在确定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那个日子。开做之前,要雇请民间艺人用纸糊功德厝(房子),纸厝上下要有纸糊的家具、生活用品、女婢,现在还有纸糊家电、轿车、飞机等,总之死者生前享用或希望能够享用的东西要尽量糊上。此外,功德厝两侧还糊有“金山银山”,凡此以为亡魂冥中之用。


功德分由道士或由和尚或由道僧对仗做三种,开做之前要设神坛,道士挂三清像,僧人挂三世尊佛像,而参与做功德的道士、僧人根据事主需要,有连持弦管的十一人,也有十三人甚或更多。到了原择定的吉时,进行做功德的第一个重要环节“起鼓”,道士或僧人装束完整,孝男持写有亡人姓名的灵幡随道士或僧人背后在灵厝、神坛间来回礼、跪拜。做的过程中,如有亡葬于客居地的亡者,还要举行“引水魂”仪式,招引亡魂还归故乡,以完其叶落归根之遗愿。如有亡者生前出过血,还要“牵桩”,“桩”为纸糊的转蓬之状,孝眷随道(僧)作法牵转纸“桩”并加号哭,意欲把亡魂从地狱挽出来。道士(僧人)根据几昼夜功德的安排,依序诵经拜忏,功德完成前一晚,要举行做功德的第二个重要环节“破城”,道士(僧人)围在纸糊城状,手持法宝,穿梭“城”内外表演舞蹈,其间穿插大量诙谐风趣而富有人情味的语言,逗孝眷和围观者发笑,从而冲淡哀伤。


“做功德”花钱最多的当数办“功德桌”,用来宴请及答谢之前亲属去世时前来吊唁问丧及帮忙的亲戚友邻,俗称“洗金银簿”;结束当天称为“正桌”,前一天称为“敬桌”。“正桌”宴席后,一道士或僧人手持双铙钹上下飞旋簸弄,仿罗汉做各种飞钹动作,做各种带功夫的技巧动作。之后,进行第三个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焚烧“功德厝”,“功德厝”里面要配上日用品“家伙头”及衫裤,并烧上大量的“库银”为亡魂所用;烧功德厝的地方必须清扫干净,并防备别人往里面扔草或类似的物品,否则就“功德厝做在草上”(俗语,意为前功尽弃)。第二天或在当天要“荐公妈”,并向斋主奉上“小字”(红纸或黄纸写有功德、孝眷等事项)并“念四句”说好话,此时事主要送上“红包”。早时次天还要举行“散吃”宴席及第七天“做七旦”,答谢各位帮忙的亲邻。过后无新亡之户还要张贴红联,然后再择日“敬天公”,这样一场功德才算圆满完成。

请刘家人点赞转发

上一篇新闻

时刻紧跟美国步伐的华人国家,华人420万,由英国大量迁徙形成

下一篇新闻

书法家、寿学专家袁槑先生寿文化艺术成就图片展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