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洛阳千年“客家文化”,牵挂亿万“河洛郎”

迄今,在全国范围内的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如长江下游江浙一带的河姆渡文化、良诸文化,东北辽河漉域的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等。这就是所谓的文化“多元论”或“满天星斗说”。但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人类社会实现“突变”,率先进入文明时代,出现“国家”,却是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这一点乃是考古界、历史界绝大多数研究者的共识。众所周知,洛阳,“形胜甲于天下”,河山拱戴,物华天宝,人文荟萃,自古就有“皇天后土”之说,人们习惯上称洛阳为十三朝古都。河洛地区在古代长期是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从司马迁“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到北宋末年退出政治舞台,历时1500多年,先后有十三个正统王朝建都洛阳,建都时间之久位居中国各大古都之首。洛阳是“中国”概念的发源地,在这片山河拱戴、人杰地灵的土地上,先民创造了灿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西至潼关、华阴,东至荥阳、郑州,南至汝颍,北跨黄河而至晋南、济源一带地区,源远流长、丰富厚重的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河洛文化。全球1亿客家人祖籍于此,中国70%的宗族大姓起源于此。

洛阳千年“客家文化”,牵挂亿万“河洛郎”

第一次迁徙的河洛移民发生在西晋与东晋交替时,八王之乱、永嘉之乱给洛阳和中原大地造成了极大灾难,“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京城洛阳地区已沦为战场,当时的皇亲国戚、达官士族为避战乱,纷纷带领家族被迫南迁,中原汉民离开洛阳、离开河洛故土,大规模南迁的高潮,距今已有1500多年了。这些南迁的中原汉人,可以说是河洛人和客家人的先民,他们一直保持着中原汉人原有的血统和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和河洛文化保持着血脉传承的关系,通常所说“客家人根在河洛”即指此意。关于此次南迁人数。《中国史纲要》说:到达长江流域的至少有70万人,另有20万人没有到达长江。聚居在今山东境内。《晋永嘉乱后之民族迁徒》一文称,从永嘉之乱到拓跋焘攻宋,北方人口南迁将近百万。为了安置这大批的南迁汉人,东晋时在长江—带设置了不少侨州、侨郡和侨县,如南徐州、南豫州等。侨人不入当地户籍,官吏均为北方士族。其后,唐朝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乱,使中原涂炭,河洛地区也遭到了毁灭性打击,原来的土著居民纷纷逃亡江南,“衣冠人物,萃与东南”。这是河洛地区历史上继西晋永嘉之乱后两次重大的人口迁移,也是河洛文化遭受的一次令人心酸的浩劫。黄河流域均有大批汉人南迁,“其中绝大多数是河洛人、中原人。”客家人的祖先来自中原,是从中原迁徙到南方,是汉民族在中国南方的一个分支。因为身在异乡,对于故乡河洛地区的眷恋,自称“河洛郎”。客家文化保留了中原文化主流特征,另一方面又容纳了所在地民族的文化精华。

洛阳千年“客家文化”,牵挂亿万“河洛郎”

“洛阳读书音”是客家人千年传承不变的语言。客家方言是客家民系共同使用的语言,又称“唐音”、“客方言”、“客话”或“客家话”。人们一般认为它是魏晋时流传下来的,经过南北朝的发展,最终在唐朝定型。古汉语研究专家认为,客家方言是魏晋一直到唐宋流行的古代普通话,是以洛阳方言为基础的“洛阳读书音”。人们用客家话读古诗,很多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的,也会变得很押韵。客家人对于自己的语言有着独特的情感:“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宁卖祖宗坑,不卖祖宗声。”这不仅是客家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优越感的表现,更是客家人穿越千年在精神上与故乡、先祖联系的文化密码。

从南方到中原二千多公里。追寻祖宗的足踪,老祖宗兜兜转转从中原来到南方落地生根,望眼过去已千年。由于河洛文化在闽、赣、粤等客家人聚集的地方生根和传播,中原汉人南迁,抵达赣、闽、粤等地区与当地的土著居民杂处最终形成相对的客家民系,并创造出一种与河洛文化相融共通又别具一格的客家文化,赣文化、闽南文化、广府文化。

今天,国内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广西、台湾等省区;国外的客家人,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在全国18个省份,散落众多的“洛阳名物”,具体包括78个洛阳村、10个洛阳乡(镇)、20座洛阳桥、45处白马寺、13条洛阳河(溪)、4座洛阳山、5座洛阳寺(庙、观),以及众多的洛阳门、洛阳楼、洛阳台、洛阳亭、洛阳阁、洛阳厝、洛阳湾、洛阳集、洛阳围、洛阳圩、洛阳洞、洛阳坝、洛阳关、洛阳街、洛阳道等等。这些“洛阳”,已悄无声息地存在了几百年乃至上千年,很少被人关注。这不仅是一种特殊的地名文化,更是河洛文化流布、传承的一大特色,洛阳的名字在史书上、在海内外华人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的地名之一,这不能不说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

洛阳千年“客家文化”,牵挂亿万“河洛郎”

2007年8月20日在河南洛阳偃师市结束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河南洛阳的汉魏洛阳故城为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地。

2020年5月,洛阳客家之源纪念馆及大谷关客家小镇项目开工。项目位于伊滨区寇店镇水泉村、万安山文化旅游区东端。该项目坐东面西,依山傍水,为汉代建筑风格,由客家之源纪念馆、姓氏文化园、围屋风情园三部分组成。其中,客家之源纪念馆以西晋时期发生的“衣冠南渡”事件为背景,采用现代声、光、影技术与文物复制品相结合的方式,还原客家人南迁的历史画面;姓氏文化园将设立姓氏宗祠,供客家人立碑、植树缅怀先人;围屋风情园将承担客家文化交流中心、旅游接待中心等职能。该项目建成后,将为全球客家人及广大游客提供寻根朝圣、文化交流、会议商务、休闲旅游及餐饮住宿等全方位服务。项目定位为黄河文化的根亲地标,河南以寻根拜祖为主题的天地之中河洛文化旅游区重要组成部分,建设具有国际水准和洛阳特色的文化品牌项目,打造世界客家人精神家园。以“馆、关、道、台、镇”为重点,着力彰显客家文化渊源,预计2021年9月全面建成投用。

洛阳千年“客家文化”,牵挂亿万“河洛郎”

2020年9月22日,第三届客家文化论坛在洛阳举办,来自海内外的180余名客家社团负责人、客家文化研究专家、新生代客家代表等齐聚一堂,畅叙根亲情谊。在论坛上,中国侨联副主席、香港侨界社团联会首席主席余国春,马来西亚客家公会联合会总会长张润安,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稚田等海内外嘉宾、专家学者围绕“根在河洛 客出大谷”主题作了发言,进一步增进海内外客家人及社会各界对“根在河洛”的文化认同,打造“洛阳客家祖源地”品牌。

2021年1月30日,“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在应天门会议中心举行了成立大会。除了福建、广东、江西、四川以及梅州、厦门、赣州市等省市的客联会之外,还有总部在香港的全球客家崇正会联合总会、荷兰、比利时、卢森、柬埔寨、马来西亚、沙巴、南非、日本、泰国等全球客家社团组织纷纷向“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发来贺信,盛况可谓空前。

洛阳千年“客家文化”,牵挂亿万“河洛郎”

故乡和先祖离客家人愈来愈远,为弘扬客家文化,洛阳应积极打造“客家祖源地”文化品牌,启动建设客家之源纪念馆,洛阳客家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推动洛阳“客家祖源地”品牌建设进而推动洛阳历史文化名城建设,打造全球客家人和客家文化第一家园的又一重大举措。“中原有旧族,迁徙名客家”,客家文化与河洛文化有血缘和地缘上的联系是一致的共识。所以洛阳因而成为客家人魂牵梦萦的故乡,也正所谓的“心灵故乡,老家河南”。

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不断深入,规划与建设翻天覆地,文化断层的“失忆”日复一日。文化符号是古今城市发展、变迁过程留下的印记,是人们对城市最直观的印象阐述,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文化,城市需要沿着时间的轮廓,去发现发掘,才能铸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所以,我们保护与发扬的不是冰冷的现代建筑,而是从心底去感受铭记历史所沉淀传承的文化传统,这是我们祖先世世代代所积累陈酿的无价财富。


洛阳千年“客家文化”,牵挂亿万“河洛郎”

上一篇新闻

联合国要员冀朝铸逝世.范光陵颁东方文艺复兴金奖

下一篇新闻

青岛生物科技创新园2020年度首批入驻项目线上签约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