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穿过光影,讲述天津港与招商局的历史渊源

作者单位丨天津港欧亚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

日前,天津港集团与招商局集团签署战略框架合作协议。未来,双方将紧密围绕进一步发挥天津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建设等国家战略重要载体和国家级中心港口的功能作用,助推北方国际航运核心区建设。今年12月26日也正恰逢招商局集团创立145周年,让我们梳理一下天津港和招商局的关系。

天津是一个因港而建、由港而兴的城市。天津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而天津港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港口,招商局作为中国近现代一个重要企业,因近代化这个共同的大背景,相互交集,形成了千丝万缕的关系。种种难以割舍的历史沉淀,形成了招商局与天津港之间深厚的历史渊源。

天津招商局是招商局的最早的分支机构之一

轮船招商局的创立,是洋务运动的产物,也是洋务派由军事工业向民用企业发展时兴办的我国最早的航运事业。

当时,由西方各国经营的航运业从中国攫取了惊人的利润。由此正在寻找“求富”之道的洋务派认定航运业大有可为。1872年9月,李鸿章派朱其昂、朱其诏在天津、上海联络华商,招集资本,选购船只,招聘和雇用管理航业和轮船驾驶人员。因系招商兴办,定名为“轮船招商公局”,李鸿章也投入5万两商股, 1872年12月26日正式开办,设总局于上海,一切行政事务,均秉承李鸿章的意旨办理。1873年,李鸿章委任唐廷枢为总办,朱其昂、徐润、盛宣怀、朱其诏等为会办,重新修订有关章程,规定资本为100万两,并改名为“轮船招商局”。1873年1月17日,局址设在上海洋泾浜南永安街的招商局正式开业。同时在天津、牛庄、烟台、福州、广州、香港、汕头、宁波、镇江、九江、汉口及日本的长崎、横滨、神户,英属新加坡、槟榔屿、安南、吕宋等处设立分支机构,中国官僚资本的第一家航运企业即从此开始。

天津招商局是招商局成立最早的分局之一,成立于1873年2月,局址设在紫竹林英租界内,由天津道丁寿昌、海关道陈钦主持,当时开有上海至天津航线,有船两艘,天津招商局成为天津港第一个与外商抗衡的“官督商办”航运企业。(照片2)

穿过光影,讲述天津港与招商局的历史渊源

天津招商局旧址(现已拆除)

早在1872年冬,招商局即斥银2.5万两在天津紫竹林购置局产一处,添建栈房,用于存储漕粮。“局产”即是“招商津局”最早的营业行址,位于英国河坝(今天津市河西区台儿庄路)与宝顺道交口北侧,河坝前修有轮船码头。而“栈房”则位于该交口南侧,后定名“招商南栈”。 1874年,因漕米运量增加,扩建天津栈房三所,位于招商局英中街(今天津市和平区解放北路)的对面,后定名“招商西栈”。 1876年天津招商局并购美商旗昌洋行,辟为“招商北栈”(今天津市和平区大连道口)。1883年又购入朱家码头(今天津市和平区彰德道口),定名“招商东栈”。至此,天津招商局共有四处栈房产业,沿用近40年。

穿过光影,讲述天津港与招商局的历史渊源

招商局轮船官防

轮船招商局自开办之始,即以海运漕粮为主,同时兼揽客货。最初航线,以“福星”号轮往来天津、上海两港之间。自1873年始,每年清政府拨江浙海运漕米20万担,由招商局轮船运往天津。轮船到津即由直隶总督筹备驳船转运京师,“每艘载米三千石,填发联单,由天津收兑局稽核”。轮船从上海启航时,由上海道填给免税执照,并按例酌带二成其他货物。二成之外另带货物,仍须纳税。招商局第一艘行驶北洋航线的是“永清”轮,该轮1873年3月22日从英国抵沪,几天后的即首航天津,承运江苏漕米9000石。4月,“福星”轮也装运漕米1万余石驶往天津。从此,北洋航线开始成为中国商轮行驶的主要航线之一。据统计,招商局轮船每年承担的漕粮运量约在50万担以上,从1873年到1902年招商局所运漕粮总量为3770万石,约占这一时期漕运总量的50%。另外,招商局还承办了天津及附近地区的赈粮运输,以前赈粮运输则多由民间代办。1887年清政府明确规定奉天米石来津者改归招商局承运。1889年因江浙秋粮歉收,京津大米短缺;1890年和1892年京津暴雨成灾,粮价奇昂。为解决粮食供应不足。由招商局承运赈米。招商局的创办人朱其昂就是因为购办晋豫赈粮,心力交瘁而病逝于天津的,此后此项工作交予其弟朱其诏在天津接办。

招商局在天津承揽了大量的客货运输,挽回了利权。天津开埠后,随着对外贸易的不断增长和城市的发展,客货运量与日俱增。招商局成立之间,天津的客货运量、客座运载全为怡和、太古、旗昌等轮船公司所把持。招商局成立后,在天津专门设立了春元栈揽载行为招商局揽载客货、客座。后来经李鸿章奏准,北洋官物、文件以及清政府的官物均交由招商局搭载。

轮船招商局的创立,引起外商航业的极度不满,立即遭到打击。英商太古洋行和怡和洋行曾联合美商旗昌洋行进行削价竞争,将运价降低将近一半,上海至天津的“水脚”,每吨货由原来的8两降至5两,“客位”也减至一半或七折。当时,外商航行我国的船只达50余艘,而招商局连同代理船只不过16艘,压力之巨,可见一般。由于有洋务派官员的扶持,如招商局享有天津港漕粮专运权,清政府又特许沿海各省官物的承运权,漕运随同漕运酌带二成免税货物等特权,增强了招商总局及天津分局与外商竞争的能力,才免于失败。

1887年,美商旗昌洋行,以航业竞争日剧,不堪损失为由,在唐廷枢与徐润的策动下,以高价将全部财产售予招商局。计有:海轮7艘、江轮9艘、小轮4艘、趸船6艘及上海码头五处、船坞一所、机厂一所,天津、汉口、九江、镇江仓栈四处。至此,招商局船只增至30艘,吨位也增到2.39万吨。

招商局正在困难中挣扎之际,1884年6月,又逢中法战争。因法国侵略者的军舰,在中国东部沿海四处骚扰,招商局船只无法营运。又与美商旗昌洋行密约,将招商局全部财产以525万两的代价售予该行。所有船只改挂美国国旗,约定战后原价收回。1885年4月,中法议和,招商局依约如数收回。1894年7月,中日战争爆发,又采用中法之役的办法,将全部海轮及局产分售各国洋商航业公司代营,再次凭借外国势力的庇护,保存了企业的实力。

招商局在内扰外患之下,曾三次举借外债。特别是1885年,盛宣怀以局产向汇丰银行抵借英金30万镑,商定年息7厘,分10年偿还。但借款之后,银价猛跌,金价上涨,为偿还借款,每年均多支出大量白银,损失巨大。在曲折中发展的招商局,改变了我国航运业被外国侵略者垄断的局面,招商局成立之前,天津港尚无中国籍轮船出入,自1873年以后, 招商局占中外各国行业之首位。1892年,法国商船无一艘到达天津,美国仅有4艘,招商局的船再次超过英国商船居天津港首位。

招商局第一艘轮船“伊敦”轮曾被作为天津港最早的导航装置

轮船招商局筹办时,为了尽快开业,正式投入运营,招商局开始向外商购买轮船,1872年11月以5.0397万两白银(折合1.5万英镑)购进大英轮船公司载重1万石(812吨)的蒸汽动力铁壳邮船(客货两用船)“ADEN号”改名“伊敦”号,这是招商局历史上的第一艘轮船,也是中国第一艘在国际航线上航行的蒸汽动力商船,由此标志着我国近代航运业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伊敦”轮于1856年5月21日下水,由英国南安普敦Summers Day and Co.,建造,船长257.6英尺,船宽29.8英尺,型深18.5英尺,排水量507总吨,954马力,航速11节。船上的头等舱可载客112人,二等舱可载客22人,同时可载货物590吨。

穿过光影,讲述天津港与招商局的历史渊源

招商局第一艘伊敦号(复原图)

招商局在正式开局之前已派船从事运输活动,最早从事商业性运营的就是 “伊敦”号轮船, 1872年11月30日,“伊敦”轮装载货物由上海驶往汕头,这是中国商船第一次行驶南洋航线,也是中国轮船首次在中国近海航行。从1872年底至1873年初,“伊敦”轮不仅多次往返上海汕头之间,“所得运费亦颇丰厚”,还进一步把航线延伸到香港。1873年元月19日,“伊敦”轮由上海装货驶往香港,2月23日从香港返沪。招商局开局初期除经营长江及沿海航线外,同时积极开辟远洋航线。1873年8月初,“伊敦”轮正式开航日本神户、长崎,这是中国商船首次国外航线。年底,“伊敦”轮又驶往吕宋等地。

招商局“伊敦”轮的启航,从此打破了西方航运业的对中国航运的垄断。飘扬着双鱼龙旗(后改为红底圆月旗)的中国商船活跃在中国内海、近海,出现在南亚、东亚,招商局的远洋轮船,横渡太平洋、大西洋,首航美英等国,使中国江海航运业的面貌发生了重大变化。

加强海上军事防务是洋务派创设招商局的又一重要目的。招商局虽不实行军事编制,但有部分船只按亦商亦军实行配调。1874年,日本派兵入侵我国台湾,开业仅一年的招商局即奉命前往台湾运兵。8月8日“伊敦”轮装运唐(定奎)军开赴瓜洲。9到11月份,“伊敦”、“永清”、“利运”等轮均承担了运送唐军及淮军赴台的任务,先后抵达澎湖、打狗、鸡笼(基隆)等地承运了大量人员物资,航行了多次班轮,仅“伊敦”等三轮运淮军赴台航行及伯港时间累计达258天,运兵赴台是招商局轮船首次投入反侵略战争。

1877年5月,“伊敦”轮因煤耗大,装载货物少等原因而停航。1878年,改作趸船。同年8月,天津海关将其改为灯船,上悬由狼山水道旧灯船移来的六等定光灯,烛力约为350 支,泊于海河口拦江沙外水深-8米处,称为“大沽灯船”,这是天津港第一个导航装置,为船舶安全顺利进港提供了条件。“伊敦”轮曾由“海定”、“永清”两轮拖带,装载承运北京天坛的望灯木杆26根。1879年3月9日,因操作不慎,沉没在天津塘沽大沽口外,这次事故淹死海员52名,损失货物4315件,约折合白银1.7万两。1880 年8 月,天津海关又在原处停泊一艘上海制造的铁骨木壳新船,同时将 “伊敦”轮灯器打捞上来,悬挂到新灯船上,以备雾天警示来往船舶。

天津招商局为恢复解放初期津沪通商和天津港的对外通航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方缺粮,南方少煤,是我国长期存在的重大问题。北煤南运,南粮北调,自古就是天津港的货流特征。1949年初,天津、北京解放后,南方大部分地区仍属于国民党统治区。天津港最重要的沿海航线——津沪航线中断,东南沿海的粮食停运,京津地区用粮缺乏。与此同时,宁、沪等国民党统治区也因失去北方煤源,缺少棉花、烟草等原料,工厂濒于停工,商业无法维持,人民生活极度困难,社会各界迫切要求与北方通商、复航、换取煤炭和原料,救济民生。限于困境的国民党政府,被迫接受了各界要求。1949年2月1日,国民党行政院致财政部代电称:“关于恢复华北航运事,经与中共洽准以滦煤10万吨交换美面30万袋。﹍﹍准先以‘唐山号’及‘大上海’轮船两艘试办。”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也对此表示欢迎。这次以北煤换南粮,尽管是从秦皇岛装煤到上海,但主要洽商、承办及业务活动均集中在天津。1949年2月12日,上海实业界首次派全国轮船业联合会及高级船员团体联合会的代表魏文翰等诚“大上海”轮赴天津洽商南北通航问题,2月19日至天津,会晤黄敬市长,21日赴京会晤华北人民政府副主席薄一波、农业部部长宋劭文、北平(北京)市市长叶剑英等人,与他们就这些贸易的细节问题详细交换了意见。决定在天津成立“全国轮船业联合会天津船舶统一调配委员会”,指定天津招商局经理张庆楠、天津航业公司经理周汉楚等5人为委员会委员,招商局天津分局电台、上海民航电台作为水陆通信电台。3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又专门颁布了《华北区战时船舶管理暂行办法》,以配合南北通商、通航,继“唐山号”、“大上海号”之后,双方又陆续派“天平”、“华胜”、“永兴”等8艘轮船轮流驶往秦皇岛运煤,直至同年5月27日上海解放。

上海解放当天,天津航政局即向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提出津沪间通航的意见,1949年6月1日,再次提出试办津沪通航。6月12日,中国油轮公司(1947年招商局与中国石油公司合资组建的公司)“永潇”轮由上海来天津,首次实现国轮津沪通航。6月21日召开的沿海客货运价座谈会,又规定了津沪间客货运价,为津沪航线逐步恢复客货正常运输创造了条件。与此同时,天津招商局与渤政公司利用已有船舶开辟我国北方各港口间的班轮运输,主要航行于烟台、龙口、威海、丹东、营口、大连,秦皇岛、埕子口、洋角沟以及大沽口、塘沽、汉沽、天津间承接华北、东北、华东部分物资的运输交流。1949年,天津招商局的拖船虽然比解放前减少20%,驳船减少49%,但完成的驳运量却增加40%,月最高驳运量5万吨,打破了招商局建局78年的纪录(解放前驳运量最高每月3.74万吨)。1949年2月至12月完成驳运量20.12万吨,客运量24.7万人次。1950年完成驳运量42.83万吨。1950年,天津招商局又开展了对日贸易的运输业务。在恢复通航过程中民营航业从香港回归的船舶也得到了天津招商局等国营航运企业的帮助,如通安公司的“通翔”轮就是得到天津招商局的帮助,通过向中国人民银行借款还清外债才顺利回归天津。天津招商局为天津港对外通航和发展祖国航运事业做出了贡献。

天津招商局的资产与业务被天津港接管

招商局天津分局亦称天津招商局,自1873年成立后,几经曲折发展,至1946年,随着产业的不断扩大,先后增设了大沽驳船所、塘沽办事处、理货科及驳运事务所(1948年改为驳运部)、警察队、秦皇岛办事处和葫芦岛办事处(后直属上海总局),1948年更名为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局址在天津市一区(今和平区)滨江道5号。

穿过光影,讲述天津港与招商局的历史渊源

招商局轮船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图记

解放前夕,由于国家经济不振,以及战争的影响,天津招商局的航运业务极为萧条,经费入不敷出,1100多名职工,每月需从国库支付41万斤玉米面为生(当时物价暴涨,只好以玉米面折算货币计算)。国民党军队时迫胁天津招商局大批海轮南逃,并从事军运,此时不少职工被遣散。

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1949年3月11日,天津军管会交通处在天津招商局举行接收天津航政局、天津招商局仪式,至此原属国民政府交通部在天津的的主要航政管理机构和最大的官僚资本航业全部收归国有。时接收天津招商局码头11座(其中天津4座,塘沽7座)(照片6、7)、仓库50余座、船坞2座,均已年久失修,丧失了生产能力,还接收了一些拖船、驳船和内河小火轮。只有大沽修船厂尚保存完好,除少部分器材被掠走外,共接管厂房45处,土地2000余亩,建筑用地330亩,机床40余台,技工196名。

穿过光影,讲述天津港与招商局的历史渊源

天津招商局旧址(现已拆除)

因当时全国许多地区还未解放,中央人民政府还没有成立,所以组织新的港、航统一管理机构,是由华北人民政府组织实施的。1949年4月1日,华北人民政府成立了华北航务局(局址在天津解放北路164号解放路积余大楼),负责统一领导天津航政局、天津招商局、塘沽新港工程局、渤政公司等国营港航单位,并对外商和民营航业以及华北的水上交通实行控制和领导。1949年6月28日,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委任浦济生为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驻天津招商局代表,张庆楠为招商局经理。

1949年11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正式对外办公,华北人民政府交通部即宣告结束,各项业务转交中央交通部。至此,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以军管和地方人民政府管理天津港口的形式,只经历了短暂的10个月即告结束。1950年5月,原华北区航务局及天津区航政局合并组成天津区航务局。6月1日,天津市人民政府派市政府委员、公用局局长靖任秋改组天津航政局等单位,筹组天津区港务局。7月26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发布《关于统一航务港务管理的指示》,决定建立统一航务及港务管理机构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航务总局,天津、广州、上海、青岛、大连等设立区港务局,负责统一港务的管理工作。在合并原华北区航务局秘书处及天津航政局基础上,9月15日,天津区港务局正式成立,同时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和天津市人民政府分别对天津区港务局的名称做出了批复,正式定名为中央人民政府交通部天津区港务局。

穿过光影,讲述天津港与招商局的历史渊源

天津招商局码头(现已拆除)

遵照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指示,凡港埠码头区内的码头仓库,在解放前属于国民政府交通部或所属机关使用,或为当时人民政府所经营、地方公营企业使用的码头(属于海军、铁路车站使用者除外),统一由港务局收回。1950年10月1日,天津区港务局正式接办天津招商局所辖天津市区和塘沽全部码头及仓库栈埠业务。

1950年4月,根据政务院财经委员会批示,招商局轮船总公司改为国营轮船总公司,1951年2月更名中国人民轮船总公司并迁至北京与交通部航务总局合署办公,下设上海、天津、青岛、广州、汉口等分公司。根据1951年3月至4月间召开的第二届全国交通航务会议决定,大连、青岛、天津、上海、广州五个区港务局把港湾工作重点从过去单纯的航务行政管理,转向以船舶装卸和仓库理货为主的生产经营上来,港航开始分开。4月2日,天津区港务局代表国家收回在海河两岸盘剥中国人民长达七八十年的英商怡和有限公司和太古轮船公司码头6座。太古公司停办之后,将全部船只卖给天津招商局,组成天津人民轮船公司,1951年移交天津区港务局。不久,渤政公司又与天津人民轮船公司合并,组成天津区港务局驳运队,1952年1月更名为天津港轮驳队,即现在的天津港轮驳有限公司。

穿过光影,讲述天津港与招商局的历史渊源

接收太古轮船全体职工合影

进入新世纪,作为具有145年历史的招商局集团,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业务主要集中于交通(港口、公路、航运、物流、海洋工业、贸易)、金融(银行、证券、基金、保险)、地产(园区开发与房地产)三大核心产业。

多年来,天津港集团与招商局集团在港口物流、邮轮经济等领域开展了多项合资合作,共同组建了拥有四个专业化泊位的天津五洲国际集装箱码头有限公司,合资成立并运营了亚洲最大的邮轮码头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建立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根据天津港集团与招商局集团签订的框架协议,下一步双方将紧紧围绕党的十九大关于“建设现代化强国和交通强国、海洋强国、贸易强国”的精神,全面对接“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国家战略,以深化国企改革、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为契机,进一步探索深化资本合作新途径,在国内外港口运营、区域综合开发、综合物流服务、金融服务、人才交流培训等领域开展战略合作,拓展全球发展空间,加强高端要素市场建设,提升产业服务功能,促进产业聚集,构建以港口为核心,对接国际、连接腹地、服务全国的物流网络,推动港口功能由物流运输集散向物流交易集成转变,将天津港打造成国际一流的现代化强港,助推天津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开放格局”积极贡献力量。

上一篇新闻

同样的航海,不一样的事业——“三宝”太监与亨利王子

下一篇新闻

水中彩虹——孔雀鱼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