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这几天,国内老干妈与腾讯的纠纷闹得沸沸扬扬,还衍生出了一个新的网络热词——“逗鹅冤”。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要说这“逗鹅冤”是怎么来的呢?

这要说到6月30号,这天有一条消息冲上了微博热搜:腾讯状告老干妈拖欠费,申请查封、冻结了老干妈名下1624万元的财产。

老干妈做赖账,全网一片哗然。很多吃瓜群众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情况,国民大品牌老干妈还会拖欠费吗?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紧接着,老干妈回应:腾讯被骗了!老干妈已经向警方报警!

仅仅一天之后,老干妈所在地贵阳市公安局双龙分局,就发布了一则警方通报,称三名犯罪嫌疑人冒充老干妈公司人员伪造公章与通讯公司签订了合作嫌疑,目的是为了获得腾讯在推广活动中配套的游戏礼包码然后倒卖获利。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换句话说,就是腾讯被人用萝卜章骗了!

腾讯在互联网界被称为“南山必胜客”,在深圳南山区法院作为原告打赢的官司数不胜数。大风大浪都过去了,没想到居然能栽在萝卜章上面,这一下子成了大家的笑柄,腾讯的“傻白甜”形象也这么立了起来。

网友们由是造出了“逗鹅冤”这个搞笑的词条。但这本质上,其实是一起诈骗引发的惨案。

把目光放到新加坡,类似的诈骗事件也时有发生。

普华永道的一项最新调查发现,多达43%的新加坡公司在过去两年内曾遭遇经济诈骗,创下这项调查进行20多年来的本地最高纪录。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新加坡公司经历的各种经济诈骗行为当中,被客户诈骗的频率这两年来增幅最显著。2018年的调查有32%的公司中招,最新调查显示已激增至46%。

新加坡这样一个开放且清廉的经商之地,公司之间的诈骗都如此猖獗,民间的诈骗手法更是数不胜数。这么多年来,新加坡人也深受各种诈骗的困扰。

然而即使新加坡人被卷入诈骗案件的新闻层出不穷,新加坡警方也持续不断地向公众发出警告,但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你在新加坡遇到过诈骗吗?

01. 连结点了,钱没了

疫情是面镜子,可以照出人们的坚韧与温情,更可以照出隐秘角落中的黑暗。

新加坡在阻断措施实施期间,网络诈骗案有增无减。

其中“中招率”最高的手段是商业电子邮件诈骗。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骗子往往会冒充受害人熟悉的银行、政府机关或公司,利用遭破解的电子邮件账户或使用以假乱真的伪造电子邮件地址,打着向商业伙伴或职员支付薪资等幌子发送指示,发布以假乱真的电邮或简讯,诱骗受害人点击连结。

各大银行、全国职工总会、新邮政、星和、NetFlix和Paypal等公司都是骗子实施诈骗的首选“幌子”,因为这些公司的用户使用率和信赖度都很高。

诈骗的邮件内容通常包括虚假优惠、支付邮寄费用的要求、要受害人认证账户详情,或是提供个人信息来获得退款或折扣。

受害人一旦点击连结,便会被转接到假网站,同时被要求提供信用卡资料和一次性密码等个人资料,骗子随后使用这些资料进行未经授权的交易。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这些假网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钓鱼(Phishing)网站。

根据新加坡警方发布的数据,今年首五个月的钓鱼诈骗案激增,从去年同期的9起增加至今年的266起。

受害人往往在按要求操作后,才会发现发件人使用了遭破解,或以假乱真的虚假电子邮件地址。与真正的电子邮件地址相比,伪造的电子邮件地址中通常有个别字符拼写不正确,若不仔细观察难以辨识是否为真实电子邮件地址。

然而这个时候,骗子大多数已经得手了。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这样的诈骗其实在新加坡可谓是“历史悠久”。

早在2018年,星展银行(DBS)就在网站上指出,有人冒用DBS的名义向客户发送邮件,该邮件所连结到的网站页面与DBS官方页面极为相似。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真假网站对比图,你能分清哪个是真吗?

右图才是真正的银行网站界面,但是大多数人其实是没办法从页面外观去分辨真假的。

如果点进来,就会导向一个与星展银行登入页面极为相同的假页面,向用户索取其企业用户名、用户名和密码。

输入一系列个人信息、密码后,甚至还有一个页面提醒用户注册成功了。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而一旦出现这个页面,就说明:你的个人信息已经全部泄露了。

不得不说,诈骗的手法可真是环环相扣,让人防不胜防……

疫情期间,这些骗子也是很有“进取心”,懂得“与时俱进”,进行诈骗的手段也随之“升级”。

今年五月,新加坡警方接获报案,骗子发电邮给受害企业,自称是本地大学人员或是卫生部等政府机构人员,并要求业者提供电子科技产品和医疗器材的报价,还提供采购订单,让受害业者误以为订单属实,而将货品寄往订单上注明的地址。

受害业者迟迟没有收到款项,反复确认后,才惊觉自己已经上当受骗,而等到反应过来时,已经是“钱货两空”了。

02. 电话接了,钱没了

除了网络诈骗,电话诈骗在新加坡同样十分猖獗。在新加坡2019年所有类型的诈骗案中,单单电话形式诈骗的金额就高达600万新元。

64岁的林女士在3月4日接到冒充是星展银行职员的电话,电话之后转给一个自称是中国警察的人,说受害人的护照被用来开设银行户头洗黑钱。

骗子隔天再次致电给林女士,要求她把银行的钱提出,等中国官员上门检查。

林女士先到兀兰的华侨银行提出1万4千新元,再到星展银行排队拿钱。在整个过程中,骗子都一直跟林女士通话。林女士感到非常不安,便私下跟星展银行职员查询,才发觉自己受骗。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疫情期间,有这样“后知后觉”的受害人,还有根本就“无知无觉”的受害人。

一名61岁的新加坡永久居民,已在本地居住20年,是一家企业咨询公司老板。

4月15日,她接到一个自称新加坡电信员工的电话,说有黑客破坏了她的IP地址,并说会有网安局人员联络她;接着又有一名冒充新加坡网络安全局官员的骗子电话,要求她配合抓捕黑客。

由于她是新电信长达20年的客户,所以她接到新电信电话时毫无怀疑,并同意跟他们合作设圈套,一起抓获黑客。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骗子先是让她安装一个能够远程操控她的计算机程序Teamviewer,然后叫她上网转账,以便引黑客上钩。

于是,她在三天内进行了六次转账,总数约17万新元,除了亲自转账,她还提供个人资料和一次性密码给骗子操作。

从始至终,她都没有产生过半点怀疑。

直到两天后,接到反诈骗中心电话,她才得知自己上当。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之后,她迅速采取行动,撤消转账,冻结所有账户和信用卡。幸运的是,银行成功帮她阻止了所涉及的六笔转账中的四笔,取回7万6000新元,但仍损失超过9万新元。

……

类似的作案手法在新加坡也是流传已久。

诈骗分子经常以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工作人员、中国或新加坡警方、新人力部或移民局官员、“DHL”快运公司或当地电信公司工作人员等各种名义,谎称接电话人或其亲属涉嫌犯罪,企图欺骗受害人汇款到指定账户或套取其网上银行登录信息及密码。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为了行骗更有可信度,有一些诈骗犯还会看新加坡电视剧专门学习 Singlish,假扮成新加坡人,可以说为了骗钱真是煞费苦心。

2019年9月,刚到新加坡一周的王先生,就接到一通谎称DHL国际快递的电话,说他在新加坡寄出的邮件出了问题,如要查询请拨1号键。

王先生为人一向老实,从没遇到过这种诈骗手段,于是想也没想,就立马按了过去。对方另一头是一位讲Singlish的女性“客服”,王先生把事情经过大致讲了一遍后,对方要求他提供身份证号进行查询,之后这位假冒的客服便告知王先生,某月某日他寄往上海的邮件中含有非法物品,现已交至上海警方,需要王先生立马联系上海警方报案。

随后,这位假客服又将电话转接给所谓的“上海警方”。假警官又让王先生提供他的护照号码进行查询,并用极其严厉的语气对他说道,这件寄往上海的邮件中,含有841.3余克的冰毒,已经构成国际犯罪,必须上报。

此时又有一位自称是“组长”的警官接通了电话,称经过调查,王先生是误入国际贩毒集团的受害者,且护照已被警方锁定。在王先生账户冻结之前,需要把资金转移到“警方”的账户里,所以现在他必须要提供新加坡的银行账户信息。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王先生一听自己涉嫌贩毒,当时被吓得头皮发麻,跟警方解释说自己从没有寄过这样的包裹,而且自己刚来新加坡没几天,银行卡还没有办好。骗子一听他还没有银行卡,立马就把电话给挂了。

王先生还以为是自己电话断线,还拨了回去,结果已经拨不通了,事后王先生和朋友谈起此事,才知道是自己上当了。

……

2019年全年,新加坡共发生401起假冒中国官员诈骗案,诈骗金额达1,880万新元。来电人往往自称使领馆工作人员,通知有国内案件需要处理,或者护照需要延期,电话号码也显示为使领馆电话号码。

而新加坡本地今年头三个月冒充本地执法部门的电话诈骗案,其损失金额从去年同期的4万5000新元激增到将近18万新元,增幅超过3倍。

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新加坡人,电话诈骗都无孔不入,照骗不误。

03. 诈骗套路深,人们太单纯

根据新加坡警方发布的数据,警方今年首三个月接获的诈骗报案,损失金额高达至少4130万新元,比去年同期增加大约900万新元。

诈骗案件在新加坡如此高发,难道是因为新加坡生活的人们都太“单纯”了?

其实不然,不是人们太单纯,而是诈骗分子们“套路”太深,让人防不胜防。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新加坡警方曾指出:疫情期间,诈骗十分猖狂。诈骗分子多利用人们在此期间的担忧,恐惧和需求来行骗。

5月28日,新加坡警方在5月21日接获一家公司的报案,指自己被骗取超过64万6000美元(约91万5000新元)。

报案人表示自己所在的公司是一家海外分销公司,因为疫情爆发,所以就开始采购防疫用品对外销售,但是一直苦于货源不够充足。

这时候突然有个男子和这家公司联系,说自己是新加坡当地的一家本地供应商,可以提供大量的N95口罩和个人防护装备。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在双方约定好购买数量和价格后,受害人就将货款转给了这家供应商在新加坡的一家银行账户。

钱付过了,本以为高枕无忧的这家海外分销公司却迟迟等不到对方发货,再联系这位所谓的供应商,却音讯全无。

这时候这家公司的负责人才反应过来,是被骗了!随后便立即向新加坡警方报了案。

诈骗分子利用了公司想要赚钱的心理和对口罩的需求,就这样把这家公司玩弄于股掌之间。

公司尚且如此,疫情期间受到影响的普通人更是饱受诈骗之苦。

受到疫情影响,在新加坡生活的很多人经济状况在此期间都不是很乐观。诈骗分子于是借此机会冒充合法放贷商,到处群发简讯引公众落入圈套,还威胁受害者支出定金,否则就不断骚扰他们。

46岁的陈先生是一名工程师,在疫情期间想趁股市走低借钱投资,他收到自称是合法借贷商的简讯,能以低利率和分期付款方式还债,于是联系对方,没料到对方不但没汇钱,还不断要求手续费,两天内转了1万多元,但对方变本加厉发送放火视频,威胁他继续交钱。

“他就打给我的妻子,说知道她住哪里,会拐带我的孩子,还说他们不怕警察。"

其实不止是疫情期间,这样的事情在平时也屡屡发生。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因为诈骗分子抓住了人们的一些心理和需求,自然中招者颇多。

诈骗分子往往精通“看人下菜碟”:青少年在游戏、交友方面网络诈骗高发;女性会比较多陷入兼职诈骗或杀猪盘骗局;男性被色情诈骗羁绊,家长们被骗子冒充老师诱骗家长缴纳学费……各种案例数不胜数。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今年4月,两名新加坡男子就针对青少年群体,通过NS进行线上钓鱼诈骗,声称可以帮他们购买到新版“Nintendo Switch Gen2”,售价649新元,但要必须先交50美元的定金。

而当受害人交付了50美元的所谓“定金”后,两位嫌疑人就切断与其联系,携款跑路。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2016-2017年,新加坡的桃色诈骗高发,发生了很多“性感辣妹,在线骗钱”的案件。

骗子一贯的伎俩包括通过社交媒体锁定受害者,双方短暂交谈后,就以性服务诱骗受害者上钩。

为了不让受害者起疑心,骗子一般相当谨慎,以担心警员冒充为由,要求受害者支付抵金,并指完成交易后会退还抵金。骗子一般要求受害者购买储值卡或用其他第三方付款方式付款。受害者一般会重复购买或一次过大量购买储值卡,损失可达数千元。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2017年,一位19岁的新加坡小伙子,在交友应用“Tinder”上结识自称正在修读会计的“思瑶”,两人过后在微信上继续聊天。然而,原本正常的对话却渐渐走了调。小伙说:

“她问我下午会做什么,我说我今天没上课,她就问我要不要发生性关系,我当时吓了一跳。”

小伙毕竟血气方刚、情窦初开,最后抗拒不住诱惑,接受“思瑶”的提议,过后她的“大哥”来电,指示他到便利商店购买iTunes储值卡,再把卡上的兑换密码发送过去。结果小伙买错了,买了100元的博彩储值卡。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小伙原想就此作罢,但对方威胁说将找出他的联络号码、地址和学校,要挟他配合。身上没有足够现金的杰凯只好跑回家取钱,当他再回到店内时,注意到防止情色骗局的册子,才突然警觉自己上当。

更有甚者,还有人曾因为色情诈骗收到过“取你一只手”的威胁:

“我们已经查到你地址,你不交钱,我就找两个印度瓜在你下班的路上。请你回来喝喝茶,顺便取你一只手咯。”

看来这些诈骗犯不止是了解受害人的心理,还有相应的“配套措施”威胁受害人就范。

04.新加坡“防骗指南”

为了打击和防范诈骗行为,新加坡警方和商业事务局成立了反诈骗中心,帮助降低受骗者的经济损失。

反诈骗中心于2019年6月18日成立。该中心与银行、电信公司以及电子商务平台合作,迅速冻结涉及诈骗的银行户头、切断诈骗者使用的电话线以及警惕用户有关支付平台上的可疑账号。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在新加坡反诈骗中心成立之前,银行冻结可疑户头所需的时间长达14至60个工作日。此外,侦查人员要向银行索要资料时,必须呈上多种表格。

设立之后,银行冻结可疑账户的时间已缩短至几天内就可完成,而警方也只须申请一次便可获得所有的相关资料,这大大提高了侦查诈骗案的效率。

此外,各个公司也更加主动地配合政府执法。很多公司在自己的官网上都会发布防诈骗提醒: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除了对诈骗的硬性执法和公司的公告配合,新加坡的公益及宣传材料中也非常注重对民众反诈骗意识的培养。

新加坡首个以预防诈骗犯罪为主题的反诈骗宣传片,早在2015年就由新加坡警方和新加坡国家预防犯罪委员会正式发布,并将以的形式在当地多家电视台投放。时长30秒的宣传片目的就在于教育新加坡民众提高对诈骗犯罪的认识,预防并减少诈骗案件。

各种反诈骗警示牌也会时常出现在社区内或是ATM机附近:

那么,在新加坡如何防网络诈骗呢?

首先,摆正心态。要知道,天上不会随随便便掉馅饼。所以什么莫名其妙的中奖信息和中奖网站,千万不要轻信!

然后,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要随意在网站上注册,谨慎填写自己的姓名、手机号码、银行卡号等私人信息。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关于在新加坡如何防电话诈骗,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发布公告,在新加坡如果接到陌生电话必须坚持“三要”和“三不要”原则:

——“三要”原则:

要通过可信渠道向中国大使馆或新加坡警方等机构核实;

要在5分钟后按来电号码回拨查证;

要与家人、朋友沟通商量,冷静处置。

——“三不要”原则

不要轻信来源不明的电话;

不要听从诈骗分子转账要求;

不要泄露个人身份及银行账户信息,不给诈骗分子任何可乘之机。

总结一下:接到涉及金钱的电话,你就要当心了!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此外,还有几点需要注意:

如果接到关于涉及犯法的电话:

中国驻外使领馆和国内政府机关不会电话通知中国公民涉及国内案件情况,更不会要求接电人拨打任何电话号码做进一步联系。

新加坡警方也不会在电话中要求接电人提供个人资料信息或要求转账、汇款。请不要轻信以任何政府机关名义索取银行卡等个人财务信息的要求,不要轻信任何要求转账、汇款的电话、简讯和电子邮件。

如果接到关于证件的电话:

是否申请护照旅行证件属个人意愿行为,中国驻外使领馆不会打电话通知当事人护照证件过期需要延期或补办,不会要求当事人通过转账等方式缴纳有关费用或罚款,不会通过电话向任何人索要银行卡或账户信息。

切勿轻信任何以中国驻外使领馆名义要求更新护照旅行证件或询问个人财务信息的电话。

同情心不能泛滥:

提高安全意识,不要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姓名、住址、家庭情况、银行账户等个人信息。如接到陌生人电话通知“交通事故”、“孩子被绑架”、“亲人意外身亡”等信息时务必冷静,待通过其他渠道核实情况后再做处理。

勿相信来电人提出的“不要与家人朋友联系,以保证他们安全”等不合理要求。即使中国驻新加坡使馆在紧急情况下电话通知当事人突发事件,也不会谈及银行账户、转账等事宜。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而如果不幸上当受骗,应及时向新加坡警方报案,并联系本人开户银行,采取冻结账户、追讨或其他止损措施。必要时,可向本人国内户籍地公安机关报警(报警电话110)。本人无法直接报案的,可通过国内亲属报案。

新加坡报警电话:999

新加坡反电信诈骗热线电话:1800-7226688

中国驻新加坡使馆领事保护与协助紧急求助电话:+65-64750165

外交部全球领事保护与服务应急呼叫中心电话:+86-10-12308或+86-10-59913991

6月30日,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再次发布公告提醒民众小心疫情期间的网络诈骗与电信诈骗: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公告指出:除诈骗分子惯用的假冒银行、使馆和公检法工作人员等手段外,还出现所谓“涉嫌倒卖防疫物资”、“在购物平台刷单赚取佣金”、“协助办理网上贷款”等新的诈骗手段。

犯罪分子骗取受害人信任后,即出示伪造的“法院传票”、“银行通知”、“贷款申请表”等材料,以“抓捕”、“坐牢”等口头威胁,或以所谓交纳“返佣保证金”、“贷款手续费”等为借口,诱骗受害人将资金转入诈骗分子指定账户,或提供个人银行账户信息与密码,并将受害人账户内资金转移。

如接到类似电话,应通过可信渠道向使馆、国内警方或新加坡警方等机构核实,转移大额资金要事先同家人充分沟通商量。

最后,愿在新加坡生活的每一个人都能远离诈骗,不受“逗鹅冤”。

资料来源:

1. 联合早报:新加坡金管局:慎防乘疫情网络诈骗

2. 中国新闻网:新加坡推防电信诈骗措施 中使馆支招辨识诈骗电话

3. 海外网:新加坡网络诈骗案逐年上升 情色爱情骗局居多

4. 8视界:本地今年首三月诈骗案损失金额高达至少4130万元

5. 人民网:新加坡反诈骗宣传走进百姓家

6. 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馆:提醒在新加坡中国公民警惕电信和网络诈骗

7. 中新社:新加坡网络诈骗一再得逞,专家:贪小便宜吃大亏

-END-

揭秘“新加坡式”诈骗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公司纳税申报流程

下一篇新闻

欧萱爆演艺圈没朋友 与瑞恩是泛泛之交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