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黄帝祭祀大典的新闻很火爆。但黄帝的出生与去世并不简单!
最近这几天,有人看到河南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办的越来越好,影响力越来越大,就眼红了,国家都承认,眼红是没用的。其实黄帝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代人,因为医疗条件差不可能,一个人活几百岁,肯定是,几代人甚至是十几代人。因此黄帝部落活动区域广泛。
但是最有为的一代黄帝应该出生并光耀于新郑。
据大量的历史记载和文物佐证,黄帝统一天下,奠定中华,肇造文明,惜物爱民,被后人尊为中华人文始祖。河南新郑古为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降于轩辕之丘,定都于有熊。
专家认为,黄帝因居住或生于轩辕丘得名。最早的记载是战国《竹书纪年》:“黄帝轩辕氏,元年帝即位,居有熊。”《史记·五帝本纪·解集》说:“谯周曰:‘(黄帝)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曰:‘有熊,今河南新郑是也。’”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或言新郑县,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这就是说,轩辕丘在有熊国即今新郑市区内。
古代文献记载黄帝部落起源于陕西渭水流域,黄帝以姬水(在今河南新郑)成。
黄帝与炎帝是华夏族的始祖。《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陕西武功漆水河)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二帝用师以相济也,异德之故也。”这是中国历史最早记载炎帝、黄帝诞生地的史料。
后来,两个部落争夺领地,展开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渐渐融合成华夏族,华夏族在汉朝以后称为汉人,唐朝以后又称为唐人。炎帝和黄帝也是中国文化、技术的始祖,传说他们以及他们的臣子、后代创造了上古几乎所有重要的发明。
黄帝被尊奉为“华夏始祖”。柳翼谋评论黄帝时代是洪水以前最盛之时代:“自燧人以迄唐、虞洪水之时,其历年虽无确数,以意度之,最少当亦不下数千年。故合而观其制作,则惊古圣之多;分而按其时期,则见初民之陋。牺、农之时,虽有琴瑟、罔罟、耒耜、兵戈诸物,其生活之单简可想。至黄帝时,诸圣勃兴,而宫室、衣裳、舟车、弓矢、文书、图画、律历、算数始并作焉。故洪水以前,实以黄帝时为最盛之时。”黄帝和炎帝时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而他们都视为华夏民族共同的祖先,故中国人自称“炎黄子孙”。
很多研究学者认为潩水即是姬水
《水经注》说:潩水(姬水)出河南密县大騩山。大騩即具茨山也 。”姬水是轩辕黄帝出生的地方。姬水旁边有一座黄土丘,它的名字就叫轩辕丘。晋皇甫谧《帝王世纪》说:“(黄帝)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大明一统志·古迹》:“轩辕丘,在新郑县境,古有熊氏之国,轩辕黄帝生于此故名。”
《水经注》:“黄帝登具茨之山,升于洪堤,受神芝图于黄盖童子即此。潩水出其阿,流为陂谷,谓之玉女池。今其山有轩辕避暑洞。又其巅有风谷,下有白龙湫,每遇旱致祷辄应。”“洪堤”是古代人在具茨山利用山梁之势,人工开辟的一条石堤。“潩水出其阿流而为陂,俗谓之玉女池。”这里说的潩水就是姬水,玉女池指的就是用人工基石建设的潭凵。而潭凵下面就是我们常说的白龙潭。轩辕黄帝所站的“洪堤之上”就是姬水源头。清嘉庆二十二年《密县志》曰:“其东南曰栲山,又东南曰柏崖山,柏崖北曰熊耳山。柏崖、熊耳南北对峙,中有白龙潭。”其状如熊,新郑世谓大熊山。世亦传黄帝有熊氏因熊山得名。
潩水河,位于新郑最南端,发源于具茨之山(现称始祖山)。春秋《国语·晋语》说:“昔少典娶有峤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考古学家张维华考证后认为,文中所言姬水,即为今潩水河。从“潩”字来说,是变的意思,不是原意。加上三点水,就说明这道河不是原名,而是更换了名字。
潩水原名“颐”(颐字去页)水,在母系氏族时代,以女为主,“颐”(去页)字加女字为“姬”,所以潩水为姬水。到了父系氏族时代,姬字又去掉女字,加上三点水,改姬字为潩字,就变成了潩水河。
新郑市古为有熊氏之国,河南省新郑市境内现有五道河流(双洎河[古洧水]、黄水河[古溱水]、潩水河、梅河、潮河),在这五道河流中,潩水河上下22.5公里,有黄帝文化遗址和黄帝文化祠庙遗迹10多处。其中心地带就在自然山黄帝饮马泉和少典祠一带。《天下名胜志》和《山川志》记:“自然山黄帝饮马泉,在河南省新郑市西南25里。”自然山、潩水河与黄帝故里、故都相距12.5公里,又有大量的黄帝活动文化遗迹。这就证明,潩水和轩辕故里、故都的关系是密切的,连在一起,潩水应是姬水。
潩水河边的裴李岗文化----唐户遗址,更证明了这一变化。裴李岗文化时期的历史文化为少典氏文化。由于在裴李岗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原始的契刻文字,所以在少典氏文化时期,中原以嵩山东麓为中心的地区,最早播下了文明的种子或者说古代文明在这里得到了萌生。
太昊伏羲陵就在河南淮阳,从春秋战国开始,历代帝王均有祭奠。每年都有五十万人前往祭祀!
少典,古传为有熊国君。是黄帝的父亲,是新郑人。“黄帝者,有熊国君少典之子”。有熊在河南新郑,历代文献多有记载,史无争议。姬水河中上游,在自然山一带,古来就有少典祠。少典祠古称“太古祠”,又称“太古爷庙”,这里是少典带领轩辕常居之地。
此外,黄帝老婆累祖是河南西平人(汉简、水经注都有记载)。华夏文明之源在黄河中下游地区是无可争议的事实!美日英法德等考古大国的专家都予以承认!
陕西的确有周秦汉唐,但是河南也不差,不说周,汉,唐都几乎有一半的时间在洛阳为首都。夏朝四百年一直定都河南,祖先大禹也是河南禹州人,商汤是河南商丘人,建立的商朝持续了接近六百年,西晋,北魏,北宋等都在河南定都。
从古至今,黄河中下游的周期泛滥造就的千里,养育了巨量的人口,孕育了早期的文明,西周虽然灭了商朝,但是无力控制关东,西周初年,周武王就不得不在洛阳建立成周宫室,后来西周的宗周共存了两百余年,后来周平王迁都洛阳建立东周,延续五百余年。关中平原狭隘,东汉两百多年定都洛阳,隋唐时期长安城已经无法供应文武官员的吃饭问题了,不得已很多皇帝和文武百官都到洛阳办公,杨广,武则天更是直接改洛阳为首都,文武百官所有宫室,都在洛阳生活居住办公。到了唐末五代十国的时候,关中平原直接被废弃,长安城也遭到了彻底废弃。五代都选择在河南定都。北宋继续定都河南。
2008年国务院确定新郑黄帝拜祖祭典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编号480Ⅹ-32)
燧人氏在哪里,黄帝的父亲少典在哪里?黄帝的祖先伏羲氏在哪里,都在河南。
河南是纪念诞辰,而且河南新郑的资料证据更加齐全。五千多年前仰韶文化遗址,我6000年前的二里头文化遗址,7000年前的贾湖遗址,都说明了文明是一脉相承的,宣传角度来讲还是河南占优势。最后结论还是以国家层面研究为主,
陕西关中盆地开发的比中原地区晚 更早的文明也是从中亚迁移过来的猎牧文化 黄帝不可能在一个人口少 ,文明也不发达的地区崛起, 而且从目前的考古看,陕西地区进入青铜文明的时期比中原地区晚了一千多年, 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迹几乎为零。
司马迁《史记》中也写了几种说法,其中说黄帝蹦崩,葬桥山,这个桥山也不定就是现在陕西的这个桥山。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在桥山修建黄帝衣冠墓,进行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史记中说,汉武帝讨伐匈奴回程中路过黄陵县(古代叫狄道,1944年中部县改名黄陵县)问属下黄帝死在哪里了?没人知道,有人说升天了,黄帝升天时,子民拽他的衣服想留住他,于是只拽了下来了衣服。汉武帝听过后决定在建个假的衣冠冢来祭祀黄帝。
从此,历朝历代均会在黄帝陵实行国家大祭。这段文字恰恰说明现在的黄帝陵从汉武帝时期就开始造假,既然是黄帝真的死后葬于此地,为什么又要造衣冠冢呢?只能说明汉武帝为了方便自己祭奠黄帝,造假另建了衣冠冢。另外,很多人混淆了一个人的出生地,生活地和死亡葬身地,试问一个人生于北京,活在新加坡,死在美国,请问他是哪里人?
有些陕西朋友不顾一切的去抹黑河南,一味抹杀河南的历史!做人因有底线,不该毫无凭据的瞎扯淡!更不该不查不问的搞内讧!我们都是炎黄子孙,我们都是黄帝的后人,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努力发展,最终达到和谐幸福,国富民强的共同目的!
原创首发,敬请关注!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