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1」夜战、滨海湾与安全车:2019新加坡大奖赛简介
在意大利结束2019年F1赛季的欧洲系列赛后,本季将在接下来的四周时间于亚洲与俄罗斯举行三场大赛,本周的赛季第15站来到的是位于东南亚的重要交通枢纽— —「狮城」新加坡。
新加坡大奖赛的举办地点为该国近几年急速发展而闻名全球的滨海湾地区封街赛道「滨海湾市街赛道」(Marina Bay Street Circuit),滨海湾赛道不仅为目前F1中少数的封街赛道,同时也是F1史上第一个在夜间举行大赛的赛道,赛道共有本季21座赛道中最多的23个弯道,单圈长度为5.065公里,决赛赛程为61圈。
虽然自2015年起夜战已经不是新加坡的专利,不过新加坡夜战与巴林夜战不同的是气候上的挑战:新加坡因为是位处潮湿的热带雨林气候带,因此车手整体的体力消耗速度会比位于沙漠气候带的巴林来的快上许多,而且比赛时间偏长的状况使车手在赛程中的体力调节更加重要。
赛道简介
滨海湾赛道虽然是由英国KBR公司设计,不过这条赛道的原型构思者是现今F1赛道的御用设计大师Hermann Tilke先生,因此这条赛道我们依旧能看到「Tilke流」设定:直线道加减速复合弯,以及赛道尾端的中低速复合弯道。
赛道起点位于可使用DRS的共和国大道(Republic Boulevard),通过起跑线后面对的是第1-2号左-右复合弯,由于弯道非常狭窄,因此在这段常会发生事故。
经过180度的3号弯后加速离开共和国大道,接着重脚煞车来到的是直角弯5号弯与第二个DRS使用区「莱佛士大道」(Raffles Boulevard)路段,这里除了是本赛道的最高路段外,路面的起伏也常让赛车底盘与路面接触产生火花,因此悬挂系统的设定相当重要。
通过莱佛士大道后迎接的是第7-9号三个直角弯,这里是赛道的重点超车位置。
离开九号弯后来到的是原先被称为「新加坡司令弯」(Singapore Sling chicane)的第10-12号弯,虽然让车手伤透脑筋且造成不少意外的「鱼板」路肩已遭移除且路线有小幅修改,不过要进入安德森桥(Anderson Bridge)的路线反倒更加困难,仍是条难度相当高的复合弯道。
通过安德森桥和13号弯后来到与八号弯交错的第14弯,接着是赛道的最低速路段:第15-21号弯,这一段巧妙的运用滨海湾浮动舞台(Pentas Terapung Teluk Marina)的路线与阿布扎比大奖赛举办地亚斯码头赛道(Yas Marina Circuit)的最终路段有异曲同工之妙:狭窄、难以超车,一不小心就会产生碰撞。
这一段其中的第17号弯有「Piquet弯」的别名,原因为2008年效力Renault车队的Nelson Piquet Jr.在2008年的首届大赛中在此发生了无法解释的撞墙意外,事后的调查发现这是Renault车队为了让Fernando Alonso于比赛中获胜而下的车队指令,这一撞也成为了决定2008年年度冠军的关键时刻之一。
最后来的的是位于新加坡摩天观景轮(Singapore Flyer)区的加速弯22-23号弯,稳定加速后回到共和国大道完成一圈赛程。
虽然滨海湾赛道在启用后年年都会进行小幅度的路线修改,但单圈时间却与比利时大奖赛使用的斯帕–法兰科尔尚赛道(Circuit de Spa-Francorchamps)大致相同:落在1分45秒左右,造成意外频繁的新加坡大奖赛常面临比赛时间过长的问题,2017年的比赛更是首次突破了两小时的比赛规定时间关卡。
整体来说,滨海湾赛道与其他封街赛道相同,为一重视下压力设定的赛道,因此Mercedes、Red Bull两队被视为本场大赛的夺冠热门,Ferrari车队如要取胜就得花费更多心思。
轮胎策略
虽然本场比赛和巴林一样是夜间赛事,不过因为新加坡位处赤道的关系,气温即使到了晚上也仍有摄氏30度左右的高温,对此大部分的车队选用了2套硬胎作为保险,不过Red Bull、Renault与Racing Point等三队采取了相当积极的1/2/10或2/1/10战术,而Williams车队则是采取相对保守的1/5/7或2/4/7。
进站策略方面,一停将会是各车手们的首选,进站窗口则是会在第15-25圈上下,不过整体策略仍得看安全车是否出场,以及赛道是否会降下雨势来做调整。
一停:软胎-中性胎(硬胎)
二停:软胎-中性胎-软胎,基本上是抢最快单圈积分战术。
安全车会不会又打卡上班?
滨海湾赛道的特性让比赛中常会上演不少撞车秀,这也造成新加坡大奖赛自2008年开办后安全车年年都得打卡上场,去年的比赛中安全车曾因比赛起跑时的意外上场,今年的大赛会不会继续维持这项优良(?)传统也是值得观察的地方。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