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拥有全国最早、最多鲁班庙
□ 陈晓平(广州/学者)
广州六榕寺鲁班殿建成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比北京鲁班庙至少早20多年,是目前所知全国最早的鲁班庙。清末民初,广州老城区加上番禺沙湾共有鲁班庙14座,昭示明清时期广州传统建筑业,具体如泥水、木行、石行、牌匾、雕花、锯板、蓬厂等行业高度发达,从业人数众多,分工细密,需要分头祭祀。
鲁班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总代表,被多个行业奉为祖师爷,历朝历代不断推出新的鲁班传说,但形成正式制度性信仰却是从明代初年才开始。广州工匠借助六榕寺率先建成鲁班殿,使广府鲁班信俗得到广泛传播,并由番禺沙湾传承至今,形成独具传统建筑行业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全国最早鲁班殿
鲁班是春秋末年人,历朝历代不断有新的鲁班传说出现,但正式形成制度性信仰、建成用于祭祀的鲁班庙,却要到明朝初年才出现。崇祯年间,午荣出版了我国第一部《鲁班经》,该书记载:“皇明永乐间,鼎建北京龙圣殿,役使万匠,无不震悚,赖师降灵指示,方获落成。建庙祀之,扁曰‘鲁班门’,封待诏辅国太师北成侯……”这是以往所知的最早鲁班庙,建成年代在明代永乐年间(1403-1424年)。近日笔者从六榕寺碑刻中发现,广州六榕寺内的鲁班殿建成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比北京鲁班殿至少早28年,应为全国最早鲁班庙。
六榕寺是广州“四大丛林”之一,始建于南朝刘宋,初名宝庄严寺,公元989年易名净慧寺。苏东坡曾为该寺题词“六榕”,故民间多叫做“六榕寺”。梁大同三年,宝庄严寺营建舍利塔,为六榕花塔前身。
庚戌续修《南海县志·金石略》收录的《重建广州净慧禅寺觉皇殿暨祀鲁般神记》碑刻称:(洪武)“八年,住持愈坚复建觉皇殿,转寺门为东向,殿后设崇龛,兼祀鲁般神。般,即《孟子》所载公输子……”据此可知,六榕寺山门内第一进建筑就是“觉皇殿”,觉皇殿后座即是鲁班殿,殿内鲁班神像正好面对花塔。
笔者广泛搜集、整理全国各城市鲁班庙资料,发现除北京鲁班庙肇始于明永乐年间,山东曲阜、陕西安康鲁班庙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河南南阳鲁班庙始建于明末,其他城市鲁班庙按可靠文献、碑刻记载,都建成于清代。某地曾自称其鲁班庙创始于宋、元时期,但纯属传说,并无正式文献依据。
六榕花塔八棱九级,高耸云霄,色彩斑斓,久为朝野人士所乐道。明末清初著名诗人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一书中写道:“广州有四塔。其在城中者,一曰花塔,在六榕寺,梁大同间刺史萧誉所建,其形八方,凡九级,高二百七十尺。……塔下有鲁班像,一手遮目仰视塔……”屈大均“塔下有鲁班像”一语过于简洁,被许多文人学者误认鲁班像刻在花塔底部。据六榕寺历代碑记以及老照片,这个鲁班像乃是鲁班殿内供奉的神像,被设计成面向花塔而已。
六榕寺鲁班像作何打扮?清初苏州诗人顾嗣立有《六榕寺》五言古诗一首,诗云:“绛袍著乌帽,人言是公输;一手方指挥,斜睨如愁余。”自注云:“浮图寺鲁班所造,寺僧设像祀其旁”。(《秀埜草堂诗集》卷三十四)鲁班原名公输班、公输般、公输盘,民间尊称为公输子。按顾嗣立的记载,鲁班神身穿红袍,头戴黑帽,一手指向花塔,斜眼相对;民间传说,花塔由鲁班所建造,六榕寺僧人设立鲁班像加以祭祀。鲁班是春秋末期鲁国人,花塔始建于南朝,说鲁班建造六榕花塔纯属伪托,伪托呈现的是社会人士的普遍心态,喜欢把巧夺天工的建筑归功于鲁班爷。
地位崇高的六榕寺为什么会崇祀鲁班?笔者认为:六榕花塔在近千年里一直是广州制高点,但常常遇到台风吹袭,存在一定危险,供奉鲁班神像是为了给花塔“保平安”;洪武初年六榕寺受到朝廷打压,面临资金不足,复建觉皇殿、新建寺门,应该也得到建筑界的慷慨捐助。
鲁班殿即先师古庙
1740年(乾隆五年),翰林冯承修为六榕寺写成《重修花塔先师古庙碑记》,称:“祖师者,公输氏,讳班字般,乃春秋鲁昭公时敏捷巧人也,生而灵异,宇宙之内,广布神手,每造默庇,千古殊功,后人可法可则而可师者也。迨后尊封侯爵,历数千年,功厚恩深,巍巍莫敌也。……第今久,神栖已朽,神像已尘,无以承上顺下拜之仪,麦广德、吴祖楚、冯振广等恻然,遂倡劝签,各行欣然乐助,不数日而咸捐资,获若干,鸠工办料,资造力工,今已告成,褐阁灿然,灵愈显然,受福无疆也。”
这方碑刻将鲁班殿称为“先师古庙”,正文后面开列了“各行众信助金”名单(捐款名录),包括了围屏铺行、花梨铺行、细花行等木作行业。一经麦广德等三人提倡,“各行欣然乐助”,由此推测,麦广德他们应该是木作行业的领袖。“花梨铺行”的存在,显示广州木作与海上丝绸之路有着紧密联系,花梨、酸枝是来自海外的珍贵木材,这是“广木作”与众不同的特色。
1870年(同治九年),榜眼许其光撰成《重修净慧禅寺觉皇殿暨各神殿碑》,谈到因咸丰丙辰(1856年)风灾,花塔塔顶受损,殿宇也多遭破坏,后来寺僧发起重修,到1868年春,“自觉皇、鲁般、金刚诸殿,延及寺门,焕然金碧。”鲁班殿与觉皇殿、金刚殿并称。
据“众信芳名”题名录,这次重修出钱出力的有:花梨行、茶箱东家行义胜堂、茶箱西家行联胜堂、杂木行、附城床桌杂木行、城南市泥水做木行、长生工作行(棺材行)、牌匾工作行、石行、夹万北成行(保险箱行)、藤床行、窗科行、铁梨慎和堂、熟灰同福堂、南海杉埠行、番禺杉埠行、雕花行、锯板行、桨橹行、乌木行、隼头行、苏座行、官轿行、土箱行、刨花行、蓬厂正义堂(搭棚业)等等。这次重修,是对整个广州建筑业、木作行业的全面“检阅”。建筑、木作行业分工细密化,各专一行,由此可以窥见晚清广州这两大行业的发达程度。
祠庙寺观碑刻中隐藏着大量建筑业、手工业、商业、女性史料,但长期以来乏人注意,原因在于,以往的石刻拓印、石刻文字汇编,按照文人学者的“金石学”标准,注重书法,重视官员、名人,经常删除了题名录。笔者翻阅过许多地方志的金石录,往往只录正文,然后说明“题名兹不具录”;近年新出版的碑刻集,也常常把题名录省略掉。表面上看,此举是为了“节约纸张”,但实际上破坏了碑刻文字的完整性,遮蔽了工商人士、庶民、女性的贡献。
广州长期以来都是工商业十分发达的城市,但工商业碑刻史料的整理则不尽如人意,远远落后于佛山。强烈建议对广州城区祠庙寺观碑刻作彻底摸查,全面记录捐金题名录,恢复碑文的完整性。重新搜集整理的工商业碑刻集,将有力推动广州经济社会史的研究。
全国最多鲁班庙
据《鲁班经》记载,永乐皇帝封鲁班为“北成侯”,民间工匠多写成“北城侯”,不少鲁班庙也称“北城侯庙”。广州不仅在全国最早出现鲁班庙,也拥有全国最多鲁班庙(含北城侯庙)。
1923年,广州市财政局公布《广州市庙宇底价表》,开列了截至该年份财政局所知的庙宇名录,附有详细地址。据该表记载,广州老三区(越秀、荔湾、海珠)范围内,共有鲁班庙(北城侯庙)8座,地址分别是:府学西街35号、惠福东路清源巷13号、荣华南东贤里23号、文德路青云直街49号、中山七路平宁北23号、光复南路杨仁中2号、龙津中路驿巷25号、同福东路北城侯直1号。笔者又从1868年《上海新报》、1925年《广州市市政公报》及其他史料中找到另外3座,分别是:洲头咀、南堤二马路50号、鸡栏街丰宁里14号。
连同六榕寺鲁班殿,清末民初时期广州老三区至少有鲁班庙12座。得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朱秋利秘书长力助,笔者前往番禺沙湾实地调研,证实沙湾紫坭村有北城侯庙一座,三善村有先师古庙一座。汇总计算,晚清时期广州鲁班庙数量至少达到14座。
这14座鲁班庙的存在,证明广州在全国各城市中的鲁班信俗传承中处于领先地位。按照迄今为止学界的研究,北京在高峰期曾拥有10座鲁班庙(董晓萍:《北京鲁班庙的宗教管理与政府管理》),清末上海有3-5座,其他城市多数情况是一到两座。
广州鲁班庙数量超过北京,是广州明清时期商品经济高度发达、从业人数庞大、行业分工细密化的结果。广州建筑业从方便营业、减少摩擦出发,按地域与行业相结合进行细分,形成禺山市(今北京路禺山市场)、归德市(大德路)、城南市(南关)、太平市(同福东路)、三角市(珠玑路一带)“五市十堂”。此外,广州以鲁班为祖师的还有木作、牙雕、藤器等行业,他们也各自建立鲁班庙进行祭祀。
弘扬工匠精神,传承鲁班信俗
屈大均《广东新语》谈到明代一句全国流行的谚语“苏州样,广州匠。”意思是说,苏州式样、广州工艺为全国之最。清雍正年间,两广总督郝玉麟主修《广东通志》引用上述谚语,对广州各业工匠给予高度评价:“谚曰:苏州样,广州匠。香犀象蜃玳瑁竹木藤锡诸器俱甲天下。”换言之,广州竹、木、藤三个行业的工匠同样“甲天下”,这三个行业都奉鲁班为祖师爷。
广州是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古都,王宫府第、军政机关林立,富商巨贾云集,自然在建筑和家居用品各方面提出高要求。广州工匠因地制宜、因材制宜,充分利用本地以及海外输入的材料,逐渐发展出具有广府特色的手工业与建筑业。
传统广府建筑有一种重要建材是“坤甸”。这是来自南洋的木料,木质致密,坚韧异常,非常适合用来制作大门门扇。坤甸在广州大量使用,有赖于发达的对外贸易。作为海上丝绸之路最重要的起点城市,善于利用“舶来品”,是广州工匠的一大特点。
广州不仅拥有最早、最多的鲁班庙,更重要的是长期形成的鲁班信俗。广府地区鲁班信俗有着十分鲜明的特色,以农历六月十三为“鲁班先师诞”,俗称“师傅诞”。每逢“师傅诞”,业内人士组织祭祀,呈献三牲、生果等祭品,宣读祭文,辅以巡游、舞狮、木偶戏、粤曲表演等节目,最后共饮先师寿酒,祈祷施工平安。“食鲁班饭”是十分独特的广州城区、香港信俗,由庙祝提供“鲁班饭”给小孩食用,意谓吃过以后会快高长大、聪明能干。
鲁班崇拜有利于业界团结互助,制定行规,统一度量衡与质量标准,维护工匠权益。围绕鲁班庙为中心形成的建筑业“十堂”,也是解决本帮内部争议、惩处违反行规行为的同业组织。
广州鲁班信俗形成后,不断向外传播。1840年,澳门工匠成立“上架行会馆”,供奉鲁班神像。1858年,广东工匠在上海虹口兴建鲁班庙,也充当上海广帮工匠的行帮会馆。1868年,广府华侨“三行仔”在新加坡组成“北城行”,以鲁班庙为会所。1884年,香港建造业人士在西环建成鲁班先师庙,祭祀活动至今没有间断。沪、新、港、澳的鲁班信俗,都流动着广州鲁班文化的血脉。广府鲁班信俗实现了跨区、跨境的传播,也让鲁班工匠精神走向国际化。
2019年,“沙湾鲁班信俗”成功入选番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年是鲁班诞辰2527周年,由广州市文物局、番禺区文管办、广州市建筑遗产保护协会主办,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人民政府、番禺区沙湾镇三善村、紫泥村村委会承办的盛大鲁班纪念活动,将于2020年8月2日举行。广州作为拥有全国最早、最多鲁班庙的城市,在传承工匠精神、弘扬鲁班文化方面必将扮演关键角色。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