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5日 星期日

我们离无需“社交隔离”还有多远?

我们离无需“社交隔离”还有多远?

根据米尔肯研究所(Milken Institute)数据显示,截至 4 月初,约有 50 种待选疫苗和近 100 种待选特效药正在研发之中;此外,数百项临床试验已在世卫组织登记。如此看来,战 “疫” 终有胜利之日。

即便如此,疫苗预计至少还需要 12~18 个月才能上市。但或许有一种新的治疗手段的问世时间或许要更快:一家名为 Regeneron 的公司表示,他们预计会在 8 月之前研发出一种抗体药物,不过想要生产出可满足数百万人的药量,可能还需要再多几个月的时间。

如果有其他安全药物被证实能有效治疗新冠肺炎,这场战役可能会更快结束。此外,要想给冠状病毒致命一击,办法可能只有疫苗,但因为病毒有变异可能,疫苗的效用能保持多久都是个未知数。

很多人会感到焦虑,是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一周、一个月或一年之后到底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准备好去面对一个始终没有治愈方法和疫苗的世界。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能走出家门,但确实暂时不能回到从前的状态。

最近几周,很多专家开始讨论,新常态可能是什么样。他们制订的部分战略借鉴了对韩国、新加坡等国的做法,其余的部分也在逐渐成熟,比如定期进行广泛筛查,放松对近期检测结果呈阴性或已痊愈者的活动限制,前提是这些人确实有了免疫力(这一说法目前只是假设,尚未确定)。

有了其他国家的经验,后疫情时代的措施可以不那么强势,但还是要做到随时监控。后疫情时代可能还会出现社会矛盾加剧:有人失业、有人被隔离、有人没有医保,被迫自费治疗。虽然美国人现在可以通过法律免费获得冠状病毒检测,但他们可能仍要为相关检测和治疗支付巨额费用。

因此,回归常态与其说是回归过去的正常状态,不如说是回归到知道明天将会发生什么的状态当中。

让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光靠等待一种药物或疫苗问世不切实际。

3 月中旬,英国政府还坚持让大多数人或多或少地正常进行日常工作,只有患者和易受感染者才进行自我隔离。帝国理工学院研究人员曾发表一份研究报告,称该政策将导致英国多达 25 万人死亡。

这份研究证实了一个重要观点:要让尽可能多的人进行社交隔离,这是减缓病毒传播速度的唯一办法,否则当地医院就会像意大利、西班牙和纽约的一样不堪重负。我们的目标是保持疫情可防可控直到疫苗或者群体免疫出现。

大多数专家认为,等待形成群体免疫并不靠谱。但在疫情可防可控之前,我们都要保持一定的社交隔离。严格的隔离措施可能会将新增病例数量降至极低,但一旦放松管制,感染率就会再次回升。

什么样才算是 “社交隔离” 呢?研究人员将其定义为 “所有家庭减少与其他家庭、学校或工作场所 75% 的接触。” 这不是说你之前每周和朋友出去四次,现在减少到一次就可以了,而是说如果每个人都能尽量减少社会接触,达到总体接触减少 75%的状态。

研究人员还模拟了各种比较更加宽松的隔离政策,但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要是只隔离确诊患者和老人,其他人自由活动的话,危重病人数量仍会激增,至少达到美国或英国医疗体系承受极限的八倍。要是让每个人都隔离 5 个月呢?还是不行,只要有一个人被感染,疫情最终还是会再次爆发。而降低重症监护室收治人数的阈值呢?这首先意味着会更多病人死亡,对控制疫情传播也没什么用。就是在帝国理工学院模拟的最宽松的政策下,人们也将也有一半的时间处于封闭状态中,但这也就意味着在疫苗出现之前,经济会一直瘫痪下去。

美国企业研究所(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美国进步中心(Center for American Progress) 和哈佛大学 (Harvard University)的埃德蒙 ·J· 萨夫拉伦理中心 (Edmond J. Safra Center for Ethics) 等机构提出了各式各样的建议,说明了如何确立好后疫情时代的社会系统。

在感染率得到有效控制之前,要让尽可能多的人待在家里。与此同时,大幅提升检测能力,以便在国家预备放松社交隔离之时,需要被检测的人都能检测得上,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得到结果。

抗体检测呈阳性的人可能会被授予“免疫护照”,病毒检测呈阴性的人也可以自由行动,但这些人必须定期进行复查,并同意手机定位被追踪。

除此之外,还应大规模收集并分析相关数据,了解病毒的传播过程并确定高风险地区,可以利用 covidnearyou.org 等网站的众包信息,从谷歌上不同地区新冠病毒情况的相关搜索量进行推断,也可以对污水样本进行分析。

同等重要的是,要确保病毒检测呈阳性或接触过病毒的人处于隔离状态。新加坡和韩国等地使用了各种手段来确保这一点,比如让人们通过 WhatsApp 分享自己的位置,或下载一款专门的追踪应用。目前尚不清楚欧美国家是否会实施这种管控,没有这种手段,就只能靠人们自发的责任感了。

现如今控制疫情的手段越来越多,可能会催生一场更广泛的讨论,即如何在维护个人利益的同时,利用大数据为集体利益服务。

如果大部分人的生活能够回归常态,虽然世界可能还是没有之前热闹,但经济可能开始复苏。但如果真的要取消 “社交隔离”,还是要看以下几点:

首先,美国需要更严格的 “停工停学” 政策。截至本文撰写时,美国仍有一些州没有出台 “居家隔离” 的政策,城市间及州际出行也是畅通无阻,这和封城的中国湖北形成了鲜明对比。

第二,在美国,每天有数百万人接受病毒测试,但很多检测结果需要一周以上才能出来,美国的疫情爆发情况还需进一步观察分析

第三,根据约翰 · 霍普金斯健康安全中心(Johns Hopkins Center for Health Security)的数据,抗体检测仍处于起步阶段,目前正在研发中的大多数检测假阳性和假阴性的误报率都比较高。英国曾计划订购数百万套家庭测试设备,但专家发现这些设备的准确率只有 50%,导致该计划被搁浅。

第四,很多国家,尤其是美国,几乎没有协调一致的国家战略。政府对危机的不当管理、联邦政府与各州之间的权力分立,再加上医保的私有化,都让人们搞不清楚自动追踪接触者、强制隔离及免疫认证系统何时才会出现。

这就意味着,美国最起码在 6 月份的时候才会重开国门,这还是乐观的说法。至于特朗普总统在 4 月初说的本月底之前开放,并不现实。到 3 月底,美国的专家们预测了疫情死亡人数,且该预测建立在比联邦政府目前呼吁的社交隔离措施更加严格的政策之上,白宫也终于在这一点上与专家们达成了一致。随着病毒进一步蔓延到全国,并开始肆虐更多倾向于共和党的州,总统的利益可能开始与全国的利益更紧密地纠缠在了一起。

因此,在这个严峻的时期,所谓的乐观主义就是,我们希望,在天气仍然温暖的时候,有一些人能够真正走到阳光下。我们或许会走入这样一个世界:人们带着怀疑的目光保持着彼此间的距离,公共场所限流,隔离成为常态化制度。

但当你为这样的未来而叹气时,请想一想,世界上还有数十亿人连社交隔离乃至基本的卫生条件都享受不到,更别提检测、治疗和先进政策,欠发达地区的人们可能更加难过。

也许奇迹会出现,也许有一种现成的药物就有用,也许检测会表明,病毒的传播范围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致死率要低。抱有希望是好的,但指望着希望就是一场空。我们可以期待的是,随着时间推移,如果我们的措施越来越有力,未来的画卷越来越清晰。

那就是我们这一段时间会回归的新常态。

-End-

责编:高潭清

参考: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0/04/12/999117/blueprint-what-it-will-take-to-live-in-a-world-with-covid-19/

我们离无需“社交隔离”还有多远?

上一篇新闻

【最新】世界十大最佳医院最新排名

下一篇新闻

gogokid团队出席“2018教育科技与语言学习研讨会”,多种观点与权威专家达成共识

相关新闻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