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雁默:拜登为自保丢出了生肉,将媒体鲨鱼引向中国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雁默】

通货膨涨、疫情、阿富汗,大写的“失败”悬浮在华盛顿上空挥之不去。

美媒已赤裸裸要求布林肯下台负责,拜登民调一路下滑,并遭指控其疫苗授权违宪,国会即将开议,在野党磨刀霍霍准备搞合法政变。

这个时候,白宫抛出了生肉,希望鲨鱼群转而游向中国。

习近平、拜登第二次通电话,华人媒体注意到拜登这次没提新疆、香港、台湾等敏感议题。与第一次通话相比,港媒判断拜登已意识到半年来强硬对华策略并未取得预期效果,值此内外交迫的时刻,终于对北京采取收敛态度;台湾亲蓝舆论甚至断言,避谈“对抗”的美国是突然大转向,中美关系已确定朝和缓方向前进。

然而,方才握手,转眼白宫又挥出两拳,以匿名知情人士喂料的模式,分别向彭博社与《金融时报》透露,美国“正在考虑”对中国产业补贴政策进行新的调查,以及“正在考虑”将台湾驻美机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Taiwan Representative Office)。

雁默:拜登为自保丢出了生肉,将媒体鲨鱼引向中国

两个“正在考虑”战术

两个暧昧的“正在考虑”,立刻抹去了华媒对中美关系转圜的欣慰之情,展现“和战两手”的拜登风格,又给对手与盟友各种解读角度,彰显华盛顿天威难测的形象与老练的外交技巧。

以匿名知情人士身份散布“正在考虑”的战术,旨在激怒对手,却又让其不好发作,因为对手无法一口咬定这是官方态度,且任何政权的对外关系,本来就存在各种“考虑”,对手一旦发作,自己就大可回斥“连考虑都不行”,凸显己方的无辜与对方的蛮横。

这是华盛顿政府一贯的政治操作手段之一,并不新鲜,中国无需自乱阵脚,重点在于如何判断虚实,预测其下一步。

这是以进为退的烟雾弹,旨在体面撤兵吗?恐怕不是,这两个“正在考虑”,是早设定好的抗中剧本。

关于贸易,美国在下半年,本来就得启动新一轮中美贸易谈判,对中国进行各种“不公平贸易”手段的调查,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也早就在进行,现在终于要轮到戴琪出征了,在攸关明年选举的经贸议题上,对中国绝不会客气。

问题在于,解决通货膨胀的最快方式,摆明就是取消对华的高关税,但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又不能不将关税作为谈判筹码。

要如何既取消关税,又能迫使中国让步,让美国蓝领工人开心呢?工具不会只有一种,但拜登显然想打“台湾牌”试试看。

群殴的更名战术

将台湾驻美机构更名为“台湾代表处”,本来就是台湾在华盛顿积极运作的事,此前美国不好下手,因为师出无名,但自从立陶宛开了第一枪,欧洲议会继而鼓噪,于其外委会开了第二枪之后,美国就可散布“正在考虑”,摆出跟进姿态了。

对付中国得要搞“群殴”,这是拜登版多边主义里的要旨之一,印太战略之外,欧洲战场也必须推进。立陶宛事件中,欧洲议会的跟进,幕后不可能没有美国运作,在此议题上,我们必须注意两个时间点——10月的欧洲议会大会与12月的“民主峰会”。

包含欧盟驻台机构更名在内的诸多挺台条款法案,经欧洲议会外委会通过以后,还有几个关卡,先是欧洲议会10月的大会表决,再来就是欧盟委员会得审议是否执行。

雁默:拜登为自保丢出了生肉,将媒体鲨鱼引向中国

资料图:欧盟委员会官网

立陶宛将台湾议题拖到10月,就是在观望大会表决结果,美国则必然会在议会的沟通协调期,于幕后积极运作,盼其通过表决门槛。欧洲议会本是欧盟“反华”鹰派最多的机构,对华盛顿而言,很有机会得到斩获。

欧洲议会的外交工具有限,有什么主张最多也只能“提议”而非“命令”,一般而言,主掌行政的欧盟委员会,对政策的轻重缓急往往与欧洲议会有落差。简单说,议会大可倾诉理想,欧盟委员会却得顾及现实。因此“台湾代表处”更名能否落实,端视欧盟对中欧实质关系的重视程度。对欧盟运作有深入了解的专家,大多不看好此法案能落地。

即便如此,欧洲议会集体意志所形成的庞大压力也不能轻忽,因为这是欧洲唯一透过直选产生的机构,代表直接民意。因此,一旦欧洲议会大会表决通过,起码就能产生可观的宣传效应,立陶宛也可不必站在第一线挡子弹,而是躲在欧盟背后反华,并享有开第一枪的声誉。

对欧盟而言,只要执行机构搁置执行时程,即可维持其战略自主的姿态与美国路线区隔,但又保有一定程度的“反华”成色,以作为经营中欧实质关系的筹码。

至于美国,只要欧洲议会抗中态势确定,不必等欧盟委员会审议结果,就可在此期间收集更多来自中国的“坚决反对”,并予以妖魔化成“恃强凌弱”,据此凝聚12月“民主峰会”的“群殴”能量,大肆炒作“反威权”议题。

而且美国还不需要真的将台湾驻美单位更名,就能达到以上效果。

台湾则什么都不必做,只要管住嘴巴不予置评,静待西方搭好舞台即可。更名之外,还有许多“民主伙伴”之间的经贸题材可以尽情发酵,就算没一项得以具体实现,也够嗨翻到明年地方选举了。

有没有这么爽?端视北京以何智慧回应。

在《金融时报》披露的内容里,关于台湾驻美单位更名,白宫内部的争论点在于“实质收获”。

由于更名的动作意味着美国对台策略转向战略清晰,后果相当严重,北京的反击且不论,台湾正要进入“修宪”时刻,如果驻美机构更名,那美方禁止“台独”在宪法上搞“正名”的理由就立刻消失,对台政策有失控之虞;此外,日本右翼也会嗨翻,若下届政府仍由其掌控,恐会顺势搞台日联手以推动战略清晰,让美国回不了头。

因此向来主张战略模糊的美国智库高声质疑此举。白话说,这是偷鸡不着蚀把米的愚行,收获绝对小于损害。

换言之,在美国实现更名的机率其实并不大,一如欧盟实现更名的机会也不大,围绕此议题的所有政治动作都是虚的,其最大的作用,仍是在“民主峰会”上演伪善的题材。

年末大戏,“民主峰会”

截至目前,“民主峰会”尚无细节披露,只有个大纲“反威权,反腐败,推动人权”。关于此峰会,美国内部也有两派意见,反对者质疑的是,搞大规模意识形态对抗,难以换取实质利益。

其余不论,光是决定成员就不容易。除了欧洲若干民主国家之外,许多美国想拉拢来抗中的对象都不符合高标的“民主价值”与“人权价值”——如正在民主倒退的印度,其人权状况更是不堪;又如新加坡,怎么看都不像西式民主;菲律宾、泰国等东盟成员在民主程度上也有所差异;更不用说越南这类社会主义国度,政治体制与意识型态几乎与中国无二致。

“民主峰会”所标榜的“共同价值”若太宽松,民主联盟名实不符,反之若太高标,成员肯定不多,强办之,难免双标,更何况真正关键的东南亚国家,根本无意反华。

事实上,在“阿富汗撤退”事件上表现最愤怒的国家,是美国最想拉拢的印度。大有印度舆论称此是美国“可耻的撤退”,甚至完全不信美国在中东撤退是为了将资源投入于亚洲“抗中”。有一种明智的印度论调是,美国一旦发现反华效果不彰,就肯定会转而采取和缓路线,与中国共商和平模式,届时亲美的印度肯定会被美抛弃,得不偿失。

雁默:拜登为自保丢出了生肉,将媒体鲨鱼引向中国

《印度时报》:美国在羞愧、悔恨和对内战卷土重来的担忧中逃离阿富汗(图自社交媒体)

有这样想法的亚洲国家,绝不只印度,只是表现没印度那么露骨而已。换言之,“美国承诺”若不可靠,“民主峰会”就缺乏实质意义,甚至还会带来“中国报复”的风险。而欧州也不乏对共同价值不怎么买单的成员,如匈牙利、塞尔维亚、土耳其等。

如果共同价值摆明了是反华,并与国家实质利益冲突,甚至倒逼自己施政得符合高标民主,那成员必然乏善可陈,反而揭露了“民主国家”的窘态。

赞成者则认为,以上顾虑都有道理,因此美国应该带头自我批判,展现反省能力,以追求共同价值目标为会议精神,而不是以说教姿态强行凝聚共识,如此才能将意识形态转为国际道德力量,吸引更多朋友。

综合正反两派意见,拜登所设想的“民主峰会”,讲原则、讲技巧那都是对话基础,难度不算高,真正的看点是,美国是否能抛出“口实”让更多成员认同。对欧洲国家而言,“不公平贸易”有其说服力,对亚洲国家而言,将台湾问题导向中国“恃强凌弱”的特征,则有一定的煽动力。

这么看,约略可知两个“正在考虑”背后的含义。考虑到“群殴”战略对美国的必要性,它们并非各自独立的事件,而是相互关联并能长期操弄的议题,因为意识形态争吵最终要落实到经济竞合才有实质意义。“不公平贸易”的诉求,也能干扰两岸经贸往来,这恐怕才是重点,炒作“更名”不过是让台湾实质游离出中国的工具,背后是供应链重组。

当然,让两岸经济脱钩谈何容易?美国只能寄希望于滴水穿石,先求自保比较重要。

虽然窘迫,但拜登的处境没这么悲观,“阿富汗耻辱”会逐渐遭人淡忘,只要手上有“中国牌”,是和是战,都能有效稀释内部的愤慨,比较麻烦的还是疫情与通货膨胀。

接下来要关注这两个时间点:10月的欧洲议会大会与12月的“民主峰会”,以及此期间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的出征。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上一篇新闻

海外拍剧20天美国花费比欧洲贵300万元

下一篇新闻

马来西亚庆祝独立61周年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