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学习是无意义的「镀金」?去越南、新加坡学习的他们有话说
哪个瞬间,你有世界观被颠覆的感觉?
15 岁那年,我跟着学校去新加坡交流,当时我是一个从未远离家乡的三线城市高一学生。住家的女主人带着我去串门,主妇间的对话自然而然地谈到,要如何规划自己的孩子去香港或者澳大利亚念书的事情。
伦敦风景
作为旁观者,我的心里突然被另一种生活方式充盈了:在「外面的世界」,人们对生活的计划这么宏大,出国对他们来说是如此自然的事情。不是所谓接触到的海外的教育模式或什么异国的文化差异,而是一个很简单的「全世界都是我未来选择的方向」的观念——且这种观念如此常见。
伦敦风景
海外学习,是无意义的「镀金」吗
在那 7 年之后,读完大学,我也还是选择了去英国生活和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在每一天都是回国倒计时的海外时光里,在趴体、聚会和社团活动上和几十个国家的留学生一起玩耍,做当地的社会志愿者组织和乐团,云游四海,我在那时看到一个很大的世界。
5年前的我与小组课同学
当时欧洲各国交换学生的聚会
从「接受」到「选择」,能找到自己去做一件事的理由,面对未知的一切时的勇气。过了很多年再回看,依旧感激那段时光,如同「改命」一样的存在。
如今极简旅行的幕后同学里,不少人都有在海外学习的经历。「勇气」、「独立」和「改变」是他们共同的体会。
越南语学习笔记
我的同事鹿鹿在 20 岁时去了越南交换,像回到 80 年代的中国。从零学了越南语,学骑摩托车,更多的是变成了一个心暖的人:「在某种机缘巧合下我去到了越南的孤儿院,然后他们就像光一样,成为我心底柔软的一部分,生活的意义大概就是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成为自己喜欢的人。」
鹿鹿在越南的孤儿院
Ole在德国熟悉了孤独,爱上了自律,像德国人一样井井有条健康生活。做了法兰克福「法漂」,似乎能理解「北漂」、「沪漂」的光荣与梦想。另一位实习生Hangmo从国内转学到美国从头开始,世界那么大,应该去走走,无论遇到什么人,什么事,都是一次学习。
(换了个环境就桃花朵朵开脱单的就不说了……)
过种「无龄感」生活
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非做不可,比如很多世俗观念里的「正经事儿」,但不会是对「外面的世界」的渴望。
我的一位发小早婚早育,为家庭奉献太多,遗憾没有多享受充满未来可能性的学生时光;
另一位友人在职场力不从心,感觉身陷囹圄「人生也就这样了」,渴望间隔年般的逃离;
还有人说,房子车子存款数字,催婚催娃催二胎,但我只想短暂忘记束缚,任性做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哪怕只有几周几个月也好。
我在英国时的同学有不少已经三十大好几,有的事业如日中天,有的拖家带口,当时略有不解,直到自己也回国工作几年才渐渐明白。校园的纯粹令人留恋,对另一种生活的探索与年龄并不太相关。
终身学习让人永远年轻。
一座老图书馆
如何免费开启新世界大门
周围有同事工作数年开始准备考试脱产重回校园,也有好些友人在研究如何借两段工作间隙去西班牙或日本读一个语言课程。了解过、见过乃至试图体验过,有这么一种比留学更轻的方式——游学。
游学,更像是旅行与留学的中间地带。门槛较低,申请简便,游学少了课业的压力,对语言的要求不那么高,入门级外语水平也能在游学过程中获得学习与提升。
与拖着箱子奔波游走的旅行不同,游学在于异国生活体验:学校会安排各种有趣、有特色的活动。不同于一天换一个城市的奔波,可以选择入住学校宿舍与各国同学一起玩耍,或在寄宿家庭浸入式体会当地文化生活。费用却并不比一趟奢华旅行高。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图书馆
而且,游学时间短,可以以周为单位。对职场人士来说,换了工作想休息一下,放个小假跳到异国去体验平行世界般的人生。判断自己喜不喜欢这个国家,是否适合海外生活。探寻到新的个人发展契机也说不定。
也许你会与当年的我一样,在异国的校园内或生活中,就此开启一扇大门,进入一个更有趣,自己更喜欢的平行世界。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