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先天优势,却处处比不上中国,是什么阻碍了印度的大国步伐?
在亚洲大陆南缘,有一个独特的地理单元,那就是印度次大陆。这片大陆上有一个颇有潜力的国家,那就是印度。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有着印度如此复杂多样的面孔——这片大陆既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又是金砖五国之一;既是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又是人口众多的国家。
种种优越的条件,似乎彰显了印度的未来:成为一个真正的世界性大国。
但是,印度发展至今,却迟迟没有展现出应有的潜力。
硬件条件——帝国皇冠上的宝石
印度自然条件禀赋优越,无论从哪方面看,其硬件基础天然就是一个大国。
其国土面积达到了298万平方千米,位居世界第七位,而且地形平坦,40%是平原,另有30%的高原,虽然名字带个高原,但是这些高原大部分是平均海拔不足1000米的德干高原,几乎可以看做平原。
作为对比,我国的地形落差大,山地、高原、丘陵地形占到了67%,可利用的土地不如印度多,而且南北东西交通建设难度大,不如印度那一马平川的地形。
印度的耕地面积在世界上仅次于美国,达到了159万平方千米,由于全部位于热带,一年四季皆可种植农作物,且可实现一年三熟。
相比之下, 我国的耕地面积虽然稍少些,有143万平方千米,但是大部分位于温带地区,只能实现一年一熟到一年二熟,理论产量是不如印度高的。
在土地之下,印度的矿产资源也非常丰富。其中,煤炭储量位居世界第四位,铝土储量位居第五位,铁矿石储量位居第八位,其它各类矿产资源也应有尽有。印度著名的塔塔集团,就是依托印度丰富的煤铁资源,建立炼钢厂起家的。
人口方面,印度人口在2019年达到了13.24亿,仅次于中国,根据预测将会在2027年超越中国。而且印度人口年龄层次比较年轻,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占到了18.1%,相比之下印度这一数据仅仅为6.38%。
印度有如此令人羡艳的硬件条件,以至于其还是英国殖民地时期,就被誉为“帝国皇冠上的宝石”。
就在1913年,大英帝国夕阳之时,来自印度的财政收入高达一亿英镑,达到了英伦三岛本土财政收入的一半,远高于大英帝国其它殖民地。要知道此时英国本土财政收入,还是因为受备战影响而大幅提升,若是在和平时期,印度的财政收入占比只高不低。
也就是在这一年,印度不但是亚洲财政收入最高的地区,还是铁路里程最长的地区,亚洲钢铁产量最高的地区。当时正在明治维新的日本都赶不上,更别说军阀割据的中国了。
甚至英国的崛起和衰落,也深受印度影响。
印度是英国重要的原料产地,来自印度阿萨姆的茶叶每天都会出现在英国贵族的茶杯中,来自印度的棉花、 黄麻养活了英国的英国的纺织业,甚至还种上了鸦片用来倾销中国。
同样的,印度广阔的市场也非常重要,由于印度是殖民地,无法对英国商品收取关税,英国本土生产的各种商品涌入印度,为英国带来了工业革命的红利,带来了丰厚的资本原始积累。
当印度独立后,英国失去了重要的原料产地和倾销市场,其制造业工业就此衰落,最终沦为二流国家。
由此可见,印度硬件条件如此优越,以至于英国这样的小岛国,仅仅依靠印度作为基业便建立了横跨全球的日不落帝国。
以为是王者,原来是青铜
1946年,印度从大英帝国中独立,三年后,新中国在战火中诞生。随后,这两个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走上了各自不同的发展道路。
由中国略逊一筹,再到并驾齐驱,再到现在中国GDP总量达到印度的五倍,实力遥遥领先。这七十多年间,发生了什么事,让这二个同一个起跑线出发的国家,差距拉大到如此?
众所周知,刚独立的印度继承了英属印度的大部分领土,以及这些领土上的工业和基础设施。
1949年时,中印的硬件条件相比,印度在许多方面是领先的:铁路里程是中国的8倍、人均发电量是中国的5倍、人均钢产量是中国的3倍。
印度历史上,经济发展和我国相似之处颇多,许多人知道我国的五年计划,却不知道印度也有自己的五年计划。
中国建国之初接受了大量的苏联援建,但是印度接受的苏联援建比中国更多,时间也更久,一直持续到了1981年,苏联援建项目和贷款,占到了印度工业产值的17%。
就连两国市场化改革开始的时间也差不多,1991年在印度市场经济改革开始前一年,1990年印度GDP总量是3268亿美元,此时我国是3902亿美元,两者差距并不大。
印度市场经济改革后,经济发展快速,到了2016年,印度经济总量已经是1952年的99.4倍,但是,中国却用同样的时间增长了368.5倍!
在2019年,印度GDP总量达到了2.87万亿美元,而同时期的中国,却达到了14.28万亿美元!
到了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全球,我国与疫情打了一场遭遇战的结果下,成功控制住了疫情。
而印度在疫情初期,虽然努力控制,一度让人以为表现良好的情况下,突然崩盘,最终感染人数破千万,仅次于美国和巴西。
在严重疫情影响下,经济也一泻千里,据国际评级机构穆迪预测,印度2020年GDP增长率只有-7%,这给印度经济发展蒙上了一层阴霾。
为什么印度,拥有着优越的硬件基础,外加良好的开局,发展速度却慢于周边诸如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等软硬件皆不如印度的国家,与预想中的世界大国地位有距离?
地缘的优势or地缘的劣势?
印度那令人羡艳的地缘优势,反过来也是其劣势。
许多人看到了印度沃野千里,却没有看到平坦的地形,意味着无险可依。历史上印度多次被外族征服,这一波又一波外族入侵的路线,基本都是翻越兴都库什山脉的开伯尔山口入侵印度的。
开伯尔山口之于印度,就像是幽云十六州至于中国一样。虽然在历史上开伯尔山口曾经属于英属印度,但是到了现代,由于印巴分治,开伯尔山口归属于巴基斯坦。对本国陆上地缘安全如此重要的山口,属于外国就算了,还是个长期敌对的国家,这就非常致命了。
由于没有控制住开伯尔山口,为了保证地缘安全,印度在对巴基斯坦的政策中,是比较富有侵略性的。为此印度多次发动印巴战争,肢解东巴,争夺克什米尔控制权,甚至与巴基斯坦在海拔高达5000多米的锡亚琴冰川发生了卡吉尔战争,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海拔最高的战争。
虽然在与巴基斯坦的多次冲突中占了上风,但是印度解决地缘安全的目的并没有完全达到。印度长期对巴作战,结下了死仇,在一定程度上恶化了印度的地缘安全,也对国家经济安全、外资投资信心带来负面影响。
开伯尔山口在巴基斯坦手中,就令印度如芒刺背,那么青藏高原在中国手中,就是彻底抹平了印度对中国的地缘优势。
青藏高原不但是中国的西南屏障,也是亚洲水塔,印度的第一大河恒河的二大起源之一,就在青藏高原。
更要命的是,印度的首都新德里,距离青藏高原仅仅三百公里。这意味着只要前线崩溃,来自青藏高原的解放军只需一日,便可抵达新德里城下。
为此,印度不惜得罪中国,在边境搞蚕食策略,妄想通过毫无意义的骚扰来为首都安全谋得一丝心里安慰。
但是由于去年6月边境冲突后,印度不得不接受了脱离接触的谈判结果,也意味着印度的蚕食战略失去了生存土壤。
印度的海洋,也并不太平。
印度海岸线漫长,有利于对外经济发展,发展渔业产业、海洋产业,但是也意味着防御困难。由此海防安全要求高——当年英国殖民者就是从海上入侵印度的。
距离印度最大的岛屿斯里兰卡岛,是属于另一个国家斯里兰卡。为此,印度出于保证海洋安全的目的,在斯里兰卡内战期间多次干涉,妄想在斯里兰卡扶植亲印政权,乃至吞并,复刻当年在锡金的操作。
然而随着斯里兰卡内战结束后,斯里兰卡历届政府都对印度的渗透非常警惕,引进包括中国在内的外部势力制衡印度,保证国家安全。
至此印度对自身海洋安全的努力化为泡影,更别说离印度海岸不远的迪戈加西亚岛,还有着一个美国的大型军事基地,从这里出发的美国海军航母编队游弋印度洋,参与过海湾战争,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也对印度本身有一定威胁。
内部——种姓与宗教
印度的历史,是一部被征服的历史。先后被大月氏人、白匈奴人,突厥人,蒙古人等外族统治,甚至连波斯人、乃至远在欧洲的希腊人也有份。每次外族入侵的结果是新的外族成为印度的主人,原来的主人被赶到印度南边。之所以外族入侵如此多的,如此容易,也和前面所说的印度那一马平川的地形分不开。
这些异族人为了控制这片广阔的土地和众多的人民,自然要有一套方便统治的工具,而印度,正好就有两样制度符合统治者控制印度人民,那就是种姓制度和印度教。
在种姓制度下,底层人民没有上升通道,社会地位低下。之后的新征服者,都会进入婆罗门或者刹帝利,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并继续延续着这种制度。
如果仅有种姓制度存在,印度人民并不会如此逆来顺受。此时种姓制度的另外一个搭档出现了,那就是印度教。
印度教是随着种姓制度发展,结合印度文化,在公元200年左右产生的。
印度教的核心就是灵魂转世说,印度教认为人的灵魂是永生的,一个人此生造的业,决定了他死去后转生后的轮回人生,既有可能转生成另一个人,也有可能转生成各种动物。信教越虔诚,那么这个人轮回人生将有可能降生在婆罗门、刹帝利这类特权阶层。
这就使得印度人民把生活中的各种苦难看做修行考验,逆来顺受,指望通过虔诚修行轮回转生成特权阶层。
当种姓制度和印度教一结合,便产生了一套稳固的框架:种姓制度维持了特权阶层的利益,而印度教又消弭了人民的反抗意识。
在中国的陈胜吴广喊出“王侯相将宁有种乎”的口号时,同时期印度人民已经对不平现状麻木到逆来顺受。
而到了21世纪的现在,这一套有利于统治阶层的制度,成为了印度的发展桎梏,那么为什么到了现在还在延续?
众所周知,印度的独立,是通过“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实现的,没有发生大规模的独立战争,虽然避免了许多流血,但也因此导致国内改革不彻底,种姓制度没有得到有效的清算,大量的封建残余依然存在与广大的乡村,造成了印度国内极其割裂的现象,存在于印度社会的各个角落。
打个比方,这就像是一个电脑程序,底层存在着各种BUG,没有在改革中推倒重来得到纠正,反而在和平过渡中依然存在,在一次又一次的版本更新中依然存在,愈加成为国家发展的脚链。
许多初到印度的游客,往往会惊讶于印度城市内大片的贫民窟,以及各种豪宅与贫民窟比邻而居。这种触目惊心的贫富差距,在印度人眼里却理所当然。
这种根植在印度人头脑里的理所当然,使得印度人对于各种不合理的现状,缺乏跳出其中的动力。
印度虽然和我国一样有着五年计划,但是却没有我国那样的执行力,在发展中比较粗放。
在我国开始向高端制造转型,壮士断腕大搞碳中和,淘汰落后产能的时候,印度依然以保护国内落后产业而对外来产品征收高关税。虽然保证了国内民众就业,但也保护了本该逐渐淘汰的落后产能,使得印度在高端制造方面,缺乏竞争力。
而同样被印度人感觉理所当然的,是教育不平等。一个国家要发展,最需要的是大量的人才。
印度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在需要大量的各界人才的时候,最广大的首陀罗和达特利的人民,却因为种姓制度的禁锢,无法受到良好教育,经济水平低下,却在印度教作用下安于现状,不愿改变。
在2011年,印度文盲率依然高达26%,相当于每四个人就有一个人无法胜任高端的职业工作,印度的人口优势被浪费不少,反而成为印度发展的沉重负担。
而婆罗门、刹帝利阶层的人由于经济状况殷实,教育水平良好,许多人进入欧美大学留学,并移民融入欧美社会,却没有回国建设国家,改变祖国整体落后现象的意愿。
相比之下,在我国,就算是建国之初最一穷二白的的时候,也依然有着钱学森、李四光、华罗庚、邓稼先、梁思礼、师昌绪、童第周等大批科学家归国,怀着一腔热爱建设着我们的国家。
更别说国内多次进行扫盲运动,从建国之初文盲率高达95%,再到2001年文盲率仅有6.72%。这让广大的人民接受了知识的洗礼,大量的人口转化为高效的受教育人群,成为中国发展的最基本的保障。
著名的木桶理论认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其最短的木板决定的。而印度这个木桶,地缘有短板,思想有短板,制度有短板,人口有短板,这四大短板,导致了印度这个国家虽然有着卓越的潜力,却缺乏兑现潜力的支撑。也许,印度的未来,需要印度领导的远见,民众的开化,才能走出一片应有的天地。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