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记者探访智慧重庆新发展
重庆,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是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和全国第一个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助力打造陆海新通道,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向世界讲述重庆国际化新合作的潜力,展现重庆开放包容的营商环境,12月15至18日,由中国外文局、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指导,中国报道社联合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重庆日报报业集团共同主办的“走读中国·感知重庆驻华外国媒体参访活动”在渝进行。
来自日本经济新闻社、日本《读卖新闻》、马来西亚《星报》、新加坡《联合早报》、越南通讯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等多个国家的外媒记者来到重庆,走入重庆的工厂与港口,走入重庆的大街小巷,共同感知这座智慧山城的独特魅力。
探访“智造重镇”“智慧名城”
记者们来到重庆江北区金科科技数据中心,亲身体验24小时智能值守停车场、无人超市、大社区大管家app、自动巡检机器人等科技手段如何提升生活服务。据现场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智能系统各个小区的控制设备得以相连,有效提高了运营管理能力。如遇火灾,系统会自动打开所有的通道设备并上报火情,向所有客户和物管人员打电话发短信通知,协助企业更好的应对火情。
来自新加坡《联合早报》的记者王纬温仔细询问该数据中心的智能系统在重庆市的应用情况,还在现场亲自进行体验。他表示自己一直在关注重庆智能产业发展和智慧城市建设情况,认为利用大数据和科技赋能城市发展在未来有很大想象空间。
在参观攀华集团和涪陵榨菜集团的生产车间时,记者们对高度智能化的生产过程惊叹不已,纷纷用镜头记录整个生产加工过程。攀华集团董事长李兴华向外媒记者介绍:“整个生产线上几乎都看不到工作人员,以往需要1000多名工人的热轧生产线,现在只需要6名工人在仪表盘前操作即可。” 现场的外媒记者不禁赞许:“智能化生产线既能保障工人安全,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来自日本《读卖新闻》的记者吉冈美行认为打造智慧化城市、推进智能化生产能有效缓解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但同时裁撤人工带来的就业问题也很值得关注。
👇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
综合枢纽+智慧物流打造陆海新通道
在参访重庆公路物流基地过程中,来自越南等国家的外媒记者对跨境公路班车的运营模式、如何提升重庆跨境公路班车竞争力、跨境公路班车—东盟班车对越南和东盟发展有哪些助力等问题都非常关注。据了解,目前重庆跨境公路班车运营有东盟班车和中亚班车,自2020年1月1日至12月1日,共计发车2505车次(其中去程4431车次,回程251车次),同比增加128%;发送国际标准箱5636箱,总重约4.39万吨,总货值约12.42亿元。
在东盟商品集采城,除了有来自东盟国家的啤酒、咖啡、手工艺品等产品,还有本地特色农产品。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不少外媒记者的目光。重庆东盟国际物流有限公司企业发展总监易陵江介绍,集采城为国内外商家提供了一个集商品展示、信息互通、集中交易、货品分拨等功能于一体的世界商品集中采购平台。重庆及周边省市的产品都可以通过东盟商品集采城达成交易后,再利用跨境公路班车,将商品运输到国外去。在境外有出口到中国需要的商家、企业,也可以通过公司在东南亚布局的30多个境外分拨仓,把他们的货品在境外进行集中,再通过跨境公路班车运输到中国。
👇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
智慧文旅传播中华传统陶文化
外媒记者一行走进了荣昌区安富街道通安村的一个院子里,古树参天,青砖黛瓦……两侧厢房,展架一字陈列,摆满各种精美陶器;正房厅堂,女主人纤手塑泥,男主人画笔描图。同行的中外记者都不禁感叹,这才是“向往的生活”。事实上这是一间陶艺工作室,主理人管永双、李云杉是四川美术学院毕业的学生,两人从同学变成夫妻,又因为对陶艺共同的热爱一起回到荣昌,在山川村落间搭建工作室,就地取材,以荣昌的一景一物为灵感烧制陶器。
记者们在参观安陶小镇时向工作人员了解到,荣昌陶始于汉代,因其“红如枣,薄如纸,声如磬,亮如镜”的特质,与云南建水紫陶、江苏宜兴紫砂陶、广西钦州坭兴陶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陶。荣昌陶制作需经过选泥、晒泥、碾泥、过浆等24道工艺流程。据了解,2019年,荣昌区陶瓷产业实现产值80亿元。
👇 点击查看更多图片 👇
在重庆之行中,外媒记者也纷纷谈到了自己对重庆的看法:越南通讯社记者裴英俊在听说重庆有3124万常住人口后惊呼“有五个河内那么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使》世界语版编辑拉斐尔认为,重庆是一座非常有趣且充满智能化的城市,在这里生活一定十分便利;马来西亚《星报》记者马盈慧表示她很喜欢重庆城中有山的立体感,这个城市让她感觉很舒服。
END
编辑:刘莉、王翔、姜倩雯
设计:韦万里
欢迎转发至朋友圈,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