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3日 星期日

古代汀江的商业航运

古代汀江的商业航运

□张胜本


  汀江又名鄞江,因江水南流,而南在八卦中属“丁”位,“丁”“水”成汀,得名汀江。汀江孕育了客家民系,创造了客家文化,被海内外客家人尊称为客家母亲河,成为维系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古代汀江的商业航运

汀江通航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脉南麓的宁化县治平乡与邻近长汀县的赖家山,汇众山之水为一溪,至长汀涵前穿龙门峡而下,经汀州城关迤逦南流,一路纳长汀河田、南山、濯田诸水而下水口,右纳桃兰溪于武平店下,左纳由连城流出的旧县河于上杭城郊九洲,流经上杭城关再向东南流出,于永定峰市出省,在广东大埔三河坝与梅江相汇,尔后流经潮州入南海。汀江在闽西境内全水系集水面积12.7万平方公里,汇纳大小河流55条,总长度1137公里。
  古时汀州陆路交通不便,汀江是闽西客家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但是,汀江除中游水流相对平稳外,其上游、下游多急流险滩,阻碍着航运开辟。南宋嘉定六年(1213),汀州知事赵崇模奏请朝廷,请求汀州改采购漳盐、福盐为使用潮盐,并整治汀江航道。南宋绍定五年(1232),汀州知事李华、长汀县令宋慈组织开辟汀江航道工程,至南宋端平三年(1236),航道开通,汀江上游即可通航到回龙。汀江通航后,每船可载三吨物资抵达上杭城,上杭城以上河道,每船可载两吨货物。汀江航道的开通,不仅便于引入潮盐,解决了长期困扰汀州客家人使用食盐的大难题,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汀江成为造福闽西人民的经济大动脉和黄金水道。
  汀江航运开通后,航道的治理持续了八九百年,长汀、武平、上杭、永定等县每隔十年八年,都要对河道进行疏通,改善行船条件。随着航道的逐步整治,汀江航运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极大促进了汀江流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并影响和带动了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

产业带动
  汀江不仅为闽西客家人灌溉农田提供方便,更刺激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促进了闽西的农业、林业、采矿业以及手工业的发展。
  宋代以来,长汀县为福建手工造纸第一大县,玉扣纸、毛边纸长盛不衰,并经海上丝路销往海内外,在国际市场上享有盛誉。明清时期,汀州土纸几乎垄断广东土纸市场,并畅销东南亚各国。同时,汀州纸业商帮还广收宁化、将乐、清流、上杭、连城、瑞金、石城、寻乌等地土纸,每年有几十万担土纸经汀江航运行销潮汕,再从潮汕运至广州,转口港台、东南亚和欧美华人社区。
  长汀还是福建除建阳宋瓷外的另一个产瓷基地,辖下南山镇高岭土丰富,色洁白而细嫩滑腻,是上好的瓷土原料,以其烧制的瓷器质量上乘。南山镇的南山河是汀江的主要支流,从这里行船20华里,便汇入汀江干流,直通潮汕,马可·波罗在《游记》中写到:“汀州瓷器向海外输出,是从汀州经过韩江运到汕头,现在普通叫做‘汕头器’(Safbcl)。”可见,700多年前,汀州瓷器即大量外销,为古汀州的对外贸易写上了精彩的一页。
  靛蓝(靛青)是染布的基本原料,在明清时期的江南等地需求量很大。福建蓝以色彩光润而名闻全国,号称“福建之蓝甲天下”,而福建蓝又以汀州产的最出名。汀州的靛蓝在全国染料市场中占有重要地位,汀州人不但在当地种植,而且还到闽东北、浙西南等地种植。清代中期,上杭商人几乎垄断了全国的靛蓝业贸易,东南各省都有他们活动的足迹。
  汀州是福建著名的林区和竹区,盛产杉、松、樟等树木。汀州杉木质量极好,材质相当坚硬,被称为“汀杉”;汀州樟木是制作高档家私、木箱、柜子,雕刻各种门窗、梁栋以及佛像的理想木材;汀州松木产量高,质量好,被大量用于造桥、打椿、造船以及各类包装箱、木屋、工棚等。汀州的杉木、松木、樟木经汀江大量外销,长汀的南寨、三洲、水口、羊牯等码头都是主要的木材集中区,早在南宋以前就向潮汕地区运销。明代中叶海禁解除后,对外贸易迅速发展,造船用材日益增多,汀江流域木材源源不断沿汀江经韩江行销潮汕、佛山和上海等地。清末,仅上杭一县就出口木材年产值达数万银圆,年销毛竹14到16万根。
  汀州历史上有种植苎麻的传统,而广东、港台及东南亚是缺棉区,汀州至潮州的汀江航运开通后,汀州的棉花、苎麻成为了海上丝路的重要货物。
  烟草进入闽西后快速发展,其种植“以(上)杭、永(定)为盛”,所产之烟为福烟中的上品。永定条丝烟帮为推销烟叶,于光绪十三年(1887)与上杭纸帮一起在苏州重建汀州会馆,在苏州阊门外设有搬运起货的公司和烟帮码头。永定产条丝烟有烟魁之称,生产的烟丝曾号称全国第一,不仅行销全国各地,还远及南洋,每年出口达五、六万箱,约值二百余万圆。至清末,永定客家人到全国各地开设烟庄、烟行,规模较大的有上海23家,长沙17家,南京11家,武汉10家,而在永定本地则有121家,许多较大的客家土楼,大多由明清以来经营烟草业致富者兴建。
  雕版印刷是明清时期闽西人将客家工艺做成大产业的典范。被誉为“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中心之一”的连城四堡,从明代开始,主要选用玉扣纸、连城宣纸作为各种书籍、文献的雕版印刷用纸,并大量销往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及全国各地,有“独占江南,发贩半天下”之誉,为闽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连城宣纸具有纸质薄韧、颜色洁白、吸水力强等优点,成为精装印刷、复制描绘、书画装攘的好材料,在东南各省享有盛誉,从清嘉庆年间就开始大量出口东南亚。四堡雕版印刷能名列明清时期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连城宣纸功不可没。
  明清以来,由于闽西的农业生产得到很大发展,由此带动了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状态,汀江流域也成为潮汕地区海上贸易的重要物资产地和市场。

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
  随着商业航运的日渐繁荣,汀江逐渐成为闽粤之间的交通大动脉,闽粤赣边客家大本营赖以生存的“黄金水上运输线”,海上丝路的重要货物来源渠道,汀州古城亦奇迹般成为该地区物资集散重镇和古代福建六大转口贸易中心之一。
  从南宋至民国,江西盛产粮食。清时,江西产粮多在赣南。彼时,从江西石城、宁都、瑞金、寻乌、于都等县运入汀州的粮食,一部分即通过水路转运梅州和潮汕。此外,尚有几处闽赣交界地点可供江西米谷豆麦等粮食的贩运。赣南的米从贡水至汀州再由汀江转运梅州、潮州的数量日可达1000多担,如加上在汀州销售者,赣南的粮食仅贡水一路即达每年五六十万担以上,再加经章水、杉关而来者,清朝时期赣南运销闽西、粤东的粮食数量,每年至少在100万担。
  民国时期,汀州客家商人销往广东的商品中,粮食是第二大宗。民国二十年(1931)以前由邻县来汀州的米豆,每天多达两千担,20万斤以上。据《长汀县志》记载:“周围数百里范围内的商品粮,每日肩挑车载,源源不断输入汀城,粮食日贸易量约10万公斤。”汀州城的粮食“五分之四以木篷船运往上杭、峰市,再转运至广东的潮州、汕头销售。清末、民国时期,日均运粮50只船左右,全年出口大米140万公斤,大豆约150万公斤,小麦、杂粮约60万公斤。另长汀县濯田、水口每墟约有50只船粮外运,全年达20万公斤以上”。
  汀州商人还利用汀江船运价格低廉的优势,大量从事其他商业的船运,使汀州和粤东之间的转口贸易迅速得以发展。来自粤东的食盐、布匹、药材、海产品和京果等运至汀州城上岸,再转往闽西、赣南等地;赣南、汀州各地的土纸、粮食、蔗糖、瓷器、靛蓝、木材、棉麻和印刷品等,则涌入汀州、上杭两城,装船运往潮汕,进而销往世界各地。汀江航运鼎盛时期,呈现出“上河三千,下河八百”的繁忙景象,汀州城因此呈现出赣闽粤边最大的货物集散地和商业贸易中心的特殊景观。
  汀江连接海上丝绸之路的运输线路主要有两条:第一条,从汀州码头起航,经上杭、永定峰市到达广东三河坝,后经梅江、韩江到潮州、汕头,再沿海上丝路到达香港、台湾等地及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尼、泰国、缅甸和欧美各国。第二条,从潮汕古港出发,经海上船运至福州、上海、温州、苏州、广州等港口城市。
  汀江航运的发展,使汀江沿岸许多农民成为船工、码头搬运工、挑伕。为了适应木船运输业的发展,汀江沿岸的造船业应运而生。此外,为汀江船运和海上丝路服务的行业也迅猛发展,相关从业人员约有十万人。
  汀江航运从宋代绍定年间开通至民国时期,有着近800年的历史。汀江航运除了带来闽西商业的繁荣,还改变了闽西许多人的命运,汀江成为古代汀州百姓赖以生存的重要经济来源。同时,闽西客家人正是沿着汀江这条海上丝路的蓝色飘带,不断往外迁徙,走向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各国,播迁到世界各地,成为在海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汉族客家民系。

上一篇新闻

中国大陆肯德基餐厅全面停用塑料吸管;可口可乐与时尚包袋品牌Kipling推出联名系列 | 美通企业日报

下一篇新闻

澳大利亚药品管理局批准德琪医药XPOVIO®上市用于治疗复发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及三类药物难治的多发性骨髓瘤 | 新闻稿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