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雷军当成周鸿祎,浙江卫视闹乌龙!媒体这些差错要避免
来源丨传媒见闻微信公众号综合自上游新闻、网友评论、自媒体之道、36氪
“已经称得上是风靡世界的小米手机的创始人、老总,突然就换人了?”仅仅一夜之间,这个热议在微博上火了。
10月2日晚,浙江卫视一档新闻类节目的字幕出现明显错误:竟将小米科技的创始人、老总雷军认成了周鸿祎,引发无数网友尤其是科技迷的广泛吐槽。知名财经博主@光头帮主 写微博评论道:“任何一条新闻或节目,至少需要记者、编辑、主任或总监包括分管副总编签字审核的,居然无人认识雷军。”
据 36Kr 报道,周鸿祎本人也在微信朋友圈转发了浙江卫视节目截图称 " 这是我吗 "。
10月3日午间,浙江广电集团融媒体新闻中心中国蓝新闻官方微博发布道歉博文,回应此事:
10月2日晚,浙江卫视《周末面孔》栏目播出小米科技创始人、董事长雷军的采访,错将“雷军”写为“周鸿祎”。错误发生后,栏目组已第一时间撤片、改正。在此特向雷军先生、周鸿祎先生及广大观众、网友致以深深歉意!《周末面孔》栏目编辑组将认真吸取教训,杜绝此类问题发生。
在这条博文最后,@中国蓝新闻 还艾特了雷军和周鸿祎两名当事人。
传媒见闻搜索发现,浙江卫视这档闹了乌龙的节目名叫《新闻深一度》。因为2日刚好是周六,按照这档节目的正常编播,周六刚好是其播出固定特辑《周末面孔》的时候。根据此前的介绍,这档新闻专题聚焦的就是当下热点中的人物故事。
为平凡人写诗,为平凡人书写传奇,也成为《周末面孔》的一大特色,这也是全国首档结合当下热点,以小老百姓为主角,讲述他们人生故事的新闻专题类栏目。它既拥有当下热点的新闻属性,同时又具有专题类的深度与人文情怀。结合出错字幕出现的画面看,2日晚的节目切入点应该是前不久刚刚在浙江乌镇落幕的世界互联网大会。出错的画面中,小米科技的创始人、老总雷军正在致辞,但不知为何下面的字幕打成了“小米科技创始人 董事长周鸿祎”。
“把雷军认成了周鸿祎?怎么会?”在不少网友看来,浙江卫视的这个错误有点低级,竟然把报道对象的姓名和身份信息弄错。
由此,传媒见闻汇总了移动互联时代的几种常见编校错误及检查方法,建议阅读并收藏,避免下次一个错误再次以截图的方式在网上疯传,使发布者沦为笑柄,甚至引发封号乃至媒体的人事地震。
常见编校错误详解
(一)When,发现时间的错误
1. 利用公开信息发现时间点的错误
例1 某媒体《“越开放,越要保密”——修法内幕:保密和公开的角力》报道了国家保密法的修订历程。在其中“越开放,越要保密”部分,“保密和公开两种价值的角力,贯穿修法13年。1997年修法启动……”
后经查询公开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于1988年9月5日通过。1996年4月,国家保密局启动保密法修订工作,而非原文中的1997年。
例2 某媒体发表文章探讨“死刑复核结果可否直接通知律师”,开篇即道“从1997年最高法院收回死刑复核权,迄今已20年”,“20年来……死刑复核程序在不断完善”。
事实上,将死刑案件的核准权收归最高人民法院统一行使,是2007年10月31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高票表决通过的,而不是1997年。
2. 根据上下文互证发现时间错误
例3 某媒体《战事之败败在军,军队之败败在国》一文说道,“1884年,日本侵犯台湾后,朝野大惊,李鸿章上了一道《筹议海防折》”。
根据下文提及的《筹议海防折》,即可知1884年份有误。李鸿章上《筹议海 防折》,时间是1874年12月10日。
3. 发现时间表述方式不统一的问题
例4 某媒体《大巴上的迈克尔·杰克逊》一文中,贾樟柯回忆迈克尔·杰克逊(Michael Jackson)对自己从事艺术事业的影响。其第一段原文为:"6月 25日,迈克尔·杰克逊死讯传出的时候,贾樟柯正在上海忙着拍纪录片《上海传奇》。他既不上网,也没看报,并不知道杰克逊死了,直到看到高晓松发来的短信:‘迈克尔·杰克逊已于2009年6月26日在洛杉矶去世。这个人的去世让我感觉到,或许我们都老了。’”
25日收到死讯,26日迈克尔·杰克逊逝去——原稿的表述形成了得知死讯在先,迈克尔·杰克逊过世在后的颠倒。查询公开消息即知,迈克尔·杰克逊去世于洛杉矶时间2009年6月25日的14:26,北京时间为2009年6月26日5:26。原文中,北京时间与洛杉矶时间杂用,形成表述混乱。调整后为:“6月26日,迈克尔·杰克逊死讯传出的时候,贾樟柯正在上海忙着拍纪录片《上海传奇》。他既不上网,也没看报,并不知道杰克逊死了,直到看到高晓松发来的短信:‘迈克尔·杰克逊已于2009年6月26日在洛杉矶去世。这个人的去世让我感觉到,或许我们都老了。’”这样处理时间关系就理顺了。
(二)Who,关于报道对象姓名、身份信息的错误或不当使用
报道对象的身份错误,既包括自然人的姓名、职业身份信息,也包括机构名称;既包括中国名称,也包括外国名称;既包括当下的人物、机构,也包括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主体称谓。非常见人名在第一次出现时要用汉译全称(最好也提供外文全称),以便校对以此为基准,确认译名的准确性并统一、核对全文。
1. 关于事件主体的身份及其相关信息
例5 某媒体《中国:主流听众渐成主流人群》一文的配图是汶川地震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军事记者王亮第一个进入映秀镇,用海事卫星电话传回现场报道,军长许勇通过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电波向外界报告灾情。原图片说明为“总书记(指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下令给救灾官兵每人发一台收音机”。事实是,发放收音机的命令以中央军委名义发出,则此处胡锦涛身份应使用“军委主席”而不宜用“总书记”。于是见报图说改为“军委主席下令,为17万前线救灾官兵每人配备一台收音机”。
例6 2017年秋季世界知名钢铁企业日本神户制钢曝出造假丑闻,10月8日神户制钢副社长梅原尚人在记者会上坦承,造假行为是有组织性的。多家媒体均将其名字误写为“梅园尚人”。这类问题只要登录企业官网一查便知。
2. 关于历史事件主体的身份
例7 某媒体在谈重读传统、接续文化这个命题时称,“轴心时代都有哪些人?耶稣、释迦牟尼、孔子、柏拉图、笛卡儿、亚里士多德……”“轴心时代”是由德国思想家卡尔·雅斯贝尔斯在《历史的起源与目标》提出的。书中论述了公元前500年前后中国、西方和印度等地区同时出现的人类文化突破现象,雅斯贝尔斯第一次将这个时代称为“轴心时代”。而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占有一席之地的唯一的“笛卡儿”,是法国思想家、哲学家、神学家、数学家、物理学家勒内·笛卡儿,生于1596年,逝于1650年,晚于“轴心时代”两千多年。
3. 关于机构名称
例8 2017年1月14日,“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先生逝世,某媒体刊发了周先生生前的访谈实录。他回忆了在日本“九洲大学”的帮助下出版《苏州评弹记言记谱》一书的过程。该“九洲大学”实为录者笔误,应为“九州大学”。郭沫若曾就读于此学医,其时校名为“九州帝国大学”,二战后为消除帝国主义影响改用今名。
4. 关于外文名称的准确性
例9 某媒体《美军监测船的公害》一文,谈论当时热点新闻美军“无瑕号”“胜利号”等舰艇违反国际法,在中国专属经济区使用高强度声呐导致中国渔业资源受损的事件。作者全文使用了“无暇号”字样。虽然中美文化差异不小,但给一艘工作舰船命名为“我很忙、我没空”还是有点难以理解的。这是当时的热点新闻,关于此舰的报道散见于各大媒体,查证一番后发现中文媒体使用“瑕”“暇”不一。查到外媒的英文报道才确认,这条船名为“Impeccable”, 形容词,“没有缺点的、不会做坏事的”,意译的话就应该是“美玉无瑕”的“无瑕”,而不是“忙碌、没空”的这个“无暇”。于是就此统一全文为“无瑕号”。
5. 关于外国人名的准确译法
一般来说,外国领导人的姓名翻译工作由中国唯一的综合性译名单位——新 华社译名室——来完成。报道涉及外国领导人时,校对一般会对照新华社报道来核实准确译名。除领导人以外的普通外国译名,新华社译名室有一整套规范而细致的西文拼写与汉字对应系统,并以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出版的《世界人名翻译大词典》为标准。新老媒体在发稿时,亦应以此为依据来规范译名。
例10 某媒体《天下一周》栏目报道,在哈马斯占领了加沙地带后,巴基斯坦领导人阿巴斯的处境尤为微妙,他与以色列总理“默尔克”的会晤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报道中使用的人名是不规范的,经查新华社文章,以色列总理通用全名为埃胡德·奥尔默特,所以改以“奥尔默特”见报。
常见的、重要的外国人名,可以依据新华社及各种工具书来确定用字,有些情况是原稿本身对人名交代语焉不详,甚或作者本身处于信息盲区,就需要根据文中所提及的人物经历,多方搜索求证,先确定人是哪个人,再确定译名是否准确。
另外,中文媒体在报道外国人时往往只记其姓,如顶级名人特朗普、普京等耳熟能详的知名人物,读者自可心领神会。在报道见报率不太高的人物时,建议使用其全名,至多省略其中间名,以尽量凸显其唯一的指向,避免与其他同姓氏者混淆。
再加个小花絮:还要特别注意使用第三人称时的性别区别,特别是遇到不常见的人物时。某知名媒体国际版面在提到格鲁吉亚前总统萨卡什维利时,短短千余字,忽而是“他”,忽而是“她”。米哈伊尔·萨卡什维利(Mikhail Saakashvili),1967年12月21日生于第比利斯市,曾于2004—2013年出任格鲁吉亚总统,玫瑰革命领导者。这是位如假包换的男性,文中的“她”都是误用。
例11 在一篇讲述民国文人对创设哈佛燕京图书馆贡献的文章中,提到了图书馆前身汉和文库在图书分类上采用“美国卡特和杜威”的图书分类理论和方法。文章中卡特与杜威都仅仅使用姓氏,而且这是美国较为常见的姓氏,这两姓的名人不少,如果只用姓氏的话很难实现其准确与唯一指向。于是多方查证以求全名。奇怪的是,当时在中文、外文搜索引擎中,能查到的只有“卡特,C.A.”,这样的信息几无价值。直到进入美国国会图书馆官方网站,才找到了这两位图书馆学开创者的全名,及时为报道提供了英文注释Charles Ammi Cutter、Melvil Dewey,使报道主体具备唯一性、准确性,提升阅读感受,避免引发读者的不解。
与中国人名特别是汉族人名“姓+名”方式不同,外国人名有很大一部分是 “名+间隔号+姓”的组合方式,圆点间隔号的使用,最好是查到其外文原名,以之为基础做判断。
图为香港报章上面的体坛明星名称,非粤语区的读者看这几个名字可能会有些糊涂。实际上,香港的人名音译,是基于粤语发音来翻译的:碧咸(内地翻译为“贝克汉姆”)、朗拿度(内地翻译为“罗纳尔多”)、施丹(内地翻译为“齐达内”)。
在外国人名的翻译使用上,特别要留意的一个问题是,港澳台地区对于外稿的汉字翻译与内地有很大差别,特别是香港的人名音译,是基于粤语发音来译的,同为汉译,与内地普通话的音译差别极大。在使用外稿时要特别留意普、粤、英的对照关系,在引用外稿原文时对不同译名应做出标准译名注解,也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手段。
如政要译名:前任美国总统Barack Hussein Obama,内地、香港译名奥巴马,台湾译名欧巴马。Margaret Thatcher,英国第一位女首相,内地译名撒切尔夫人,台湾译名佘契尔夫人,香港译名戴卓尔夫人。阿根廷的革命家、文青偶像切·格瓦拉,港文用的是“哲·古华拉”。知名球星迈克尔·乔丹、C.罗纳尔多,港译米高·佐敦、C.朗拿度。
而与外国人名汉译问题相反的是,旧时及现时港澳台地区使用威妥玛拼音或 粤语拼音翻译华人人名,与内地使用的汉语拼音拼写不一致,若学养不足或掉以轻心,势必导致“常凯申”类见报错误,贻笑大方。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增加,国民英语水平提高,港澳名人多以英文名见于外媒,在翻译使用外媒消息时就要特别注意。某媒体曾出现过“满篇尽是米切尔·杨,读者不识杨紫琼”的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英文名与中文名的对应 关系。
(三)Where,关于地名的误用(含地图)
地名信息主要有国家和地区名、省级行政区名、县市级行政区名、村镇名、 自然地理名称。一般而言,国家名称、省级行政区划仅可能发生输入法错误,只要细心些就能避免。需要留意的是:
(1)五大少数民族自治区不宜简化掉民族。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可以简称宁 夏,但不宜简称为宁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可以简称内蒙古,不宜简称内蒙。
(2)全国近两千个县级行政区,可能有相当一部分不太为采编校人员熟悉, 数万个乡镇以及更多的村级地名绝大多数不为人知,要确保见报信息的准确,就要求一线采访人员或者现场笔记地名,或者拍摄当地官方地名信息,从信息的源头把关。稿件进入制作环节后,一来流程紧张,二来鉴于地方文化、传统各异,小地名各有特色千奇百怪,发现问题殊为不易,就只能依赖编校人员根据一般地名命名规律来判断了。
例12 某媒体《金沙横断》图片说明是“昭通金阳县对坪镇移民新居”,金阳县隶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而非云南昭通。这类知名度不高的小县的隶属关系,如在采写源头上搞错,后期制作过程中是极不容易被发现和改正的。
(3)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外国地名出现在报道中。对于外国地名的使用,比较便宜行事的,就是参照新华社译名室发布的译名。另外,亦可参照较有权威的上海译文出版社《英华大词典》、中国地图出版社《世界地图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世界地名录》《不列颠百科全书》,以及北京知识出版社《世界地名译名手册》。
例13 某媒体梳理核电事业发展历程时有这样的表述:“1979年3月美国宾州三里岛核电站出现严重事故后,在与GE的对抗中落于下风的西屋事实上已很难在本土拓展市场。”
“三里岛”,英文名为Three Mile Island,应译为“三英里岛”。即使在没有英文原文配合验证的情况下,校对时也应想到,美国使用的是公制、英制计量单位,在民间交往并不算多的20世纪70年代,几无可能使用“里”(别称“华里”)这个中国特有的距离单位作为地名。
(4)需要特别留意的是,大部分外国地名的汉译是用音译法,但有些外国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形成了独特的汉译名字,在使用时尤须注意。
例14 某媒体《垃圾场上太阳升——太阳马戏发迹史》一文,报道全球最具有品牌价值的马戏团太阳马戏团早期发展阶段,创始人拉里贝特视去“圣佛朗西斯科”巡演为重要目标之一。原稿就使用了该地名的英文音译。而这个地名恰恰有一个中文传统译名“旧金山”。
由此,可引申至另一地名译名差异问题,就是港台译名与内地译名的偏差。内地与台湾地区有长达三十多年的“完全敌对”状态,相同的文化根基有了各自 发展;香港则因其一百多年的殖民史造就了独特的文化面貌,内地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在地名翻译上,虽然都以音译为主,但因用字及音节的取舍不同,往往译法存在诸多差异。媒体在转引外稿或港台信息源时,就要格外留意外国地名的港台译法的转换。
例15 以下为港台译法的转换:沙乌地阿拉伯—沙特阿拉伯,赖比瑞亚—利比里亚,查德—乍得,义大利—意大利,雪梨—悉尼,星加坡—新加坡,象牙海岸—科特迪瓦,新西兰—纽西兰,叶门—也门。
例16 外国地名在内地的译法,除了传统约定俗成以外,是严格音译,而香港则半音译半意译,如法国名城Cannes,“戛纳”是一丝不苟的内地式音译, “康城”则是典型的港式,音译+类属,最符合语源。
无论人名还是地名,内地与台湾、香港、澳门地区的差异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即使官方机构能达成一致,要想消弭民间语文的译名差异也是难以想象的。我服务的媒体外稿资源丰富,自家采编人员也屡屡出国采访或转引外媒信息,怎样避免版面上出现影响读者阅读理解的奇怪名称?唯编校环节多花心思,多做核查功夫,做深做细, 别无捷径。
(5)报道中的地名往往勾连着其他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一种情况是地名没问题,但勾连的信息过时了或者彻底错了。
例17 某媒体《不能让恐惧掌握一切》一文,原文是“在从尼日利亚首都拉各斯飞往深圳的航班上”,拉各斯曾经是尼日利亚首都,但1991年12月阿布贾成为该国的新首都。这就是一个典型的勾连信息错误。
例18 某媒体在报道伊拉克现状时回望漫长的历史,“上千年来流着奶与蜜的两河流域,养育了一代代伊拉克人……”伊拉克所在的两河流域孕育了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但“流着奶与蜜之地”之说出自基督教文明的《圣经·旧约》,“流着奶与蜜之地”特指“迦南地(Canaan)”——地中海与约旦河谷之间,而非两河流域。
(6)在地图制图方面,近年来媒体使用地图比较多,地图是一大雷区,点位、地名、区域分界线、区域面,点线面都有可能埋雷。
一般而言,知名地点放错位置,如把香港放珠海位置或者上海搁南京了,相对容易发现;如果制图时把某县市级小城移位,正文中又没提及具体位置,或者图、文分别上版无法形成互证关系的,就不太容易审核出来。
例19 某媒体《灰霾“巡视组”潜入京津冀》,配图“12个督查地点2013年1月—2014年1月涉及大气污染民众举报案件数量”中,邢台位置稍有误差,应在邯郸以北的河北省境内。
地区分界线、省界或国界,分界线画得偏出去或偏进来,这是线的问题。把某一国家的离岛标成了别国颜色,如把锡金仍然以主权国家用色来标注,这是面的问题。传统纸媒编辑过程中多是出灰样,无法形成明显的色差,如果有问题也不容易发现。特别是绝大多数编校人员对于文字的熟悉和敏感度要远远高于地 图,地图的点线面这类基础的事实一旦有错,后期基本上是修正无望。如果出现国境线失准的问题,则事涉政治与外交,兹事体大,不可不察。
要避免制图失误,除了编辑校对注重核查之外,原始制图一定要好好把关。特别是要注意使用权威发布的地图模板来制图,不要轻易使用网络上不明来源的地图。网络资源丰富有利于工作,但网络资源发布的随意性也很容易造成难以估量的恶果。另外,随着中国崛起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我国与周边国家的交往日益密切,媒体越来越多地报道中国地缘政治及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地参考和引用外媒报道,这时就要特别留意地名的翻译和使用。某些时候,地名就是政治。
某卫视2016年10月9日播出某档综艺节目时,有细心网友发现,大屏幕上出现的中国地图出错,动画素材将中国地图版图标红处理,却未对台湾地区做标红处理(绿圈内所示)。节目播出后,遭到不少网友批评。(视频截图)
例20 某媒体报道中国安全局势,初拟配图说明为“中印边境线上,印度军方人员在阿鲁纳恰尔邦的邦拉山口站岗”,所谓“阿鲁纳恰尔邦”实为中国西藏的藏南地区,我国政府从未放弃藏南主权,也未承认印度对其的主权、控制权,中印双方正在通过谈判协商解决两国边界问题。改为“印度军方人员在中印争议地区站岗”后顺利出刊。
(四)用常识、用发散思维去发现专业的问题、现场的问题
专业语汇与日常信息交集较少,新闻报道中专业语汇的准确性几乎完全依赖采写者提供的第一手信息。新闻现场也是后方校对目力难及之处。要想在专业与现场这两个陌生的领域里发现错误,除了抱有强烈的质疑态度外,还要依赖常识。
例21 某媒体《暗瘤——被忽视的儿童癌症》一文中,“孩子淋巴也有了结结,后来发展到肚子疼”中的“结结”应作“结节”。结节,指生物体表面或内部组织中圆形的小突起。此处能够引发质疑继而发现错误,就是起因于,尽管各专业学科中熟悉的专业名词不算多,但以叠字出现的,还是第一次遇到。这个“第一次”值得认真核查一下。果然,“结结”应是“结节”。
例22 某媒体《来自结构的战斗力》,以信息图方式对比了不同时期中国军队与美军的各军种结构比例。这类型信息图以大量的原始数据为依据,即使是军迷也未必了解透彻。核查这类制图时是不可能纠缠于数据的,只能依据统计图的普遍制图规则来入手。如该文使用了环形比例图来表达,环形比例图的一个最重要的制图原则是,环形各个组成部分需要各自标注百分比,各百分数的和应为100%。以此入手就发现,1958年、2013年两年的数据均有错误,导致合计均非100%。另外,2013年的比例图还遗漏了图例。所幸在校对过程中发现,及时核实修正了数据并补入图例,使得相关内容完美刊出(见下图)。
以上示例,也许在学有专长的理科生、金融生、掌握原始资料的作者看来, 文科生的质疑思路和求证方向很没科学道理,有违自然、人文学科逻辑。可是, 所有的表达都是文字的表达,文字自有其关联性——对文字的理解能力越深,思维越发散,从文字中发掘的信息就越丰富,就越能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
另外,需要提醒的是,校对在查阅资料以助判断文本准确性时,对匿名网友编写的如百度知道、百度百科等信息应审慎识别。在发稿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应尽可能地查阅这些条目的来源网页,或者求证于更专业的权威网站、官方网站。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