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再挂钩”!戴琪的演讲传达了什么信号?

看看新闻Knews记者 杨臻

2021-10-06 01:06

沉默近9个月后,拜登政府的对华贸易政策终于初见端倪。

“美中经贸关系有着深远的影响。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我们之间的关系不仅影响我们两国,还影响着整个世界和数十亿工人。”

当地时间10月4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在美国智库战略与国际研究中心发表演讲,首次阐述拜登政府对华贸易政策愿景,并重申中美经贸关系的重要性。

“再挂钩”!戴琪的演讲传达了什么信号?

“祥林嫂”似的抱怨

在近半个小时的演讲中,戴琪首先对中国的经贸行为进行了一番指责,声称中国“未能全面履行”美中第一阶段贸易协议的内容,指责中国“非市场”的贸易做法和投资,损害了美国钢铁、农业等行业的利益,宣称美国要联合盟友制定贸易规则“迫使”中国遵守等等。

戴琪的这番讲话,给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苏晓晖留下的直观印象是——无聊。戴琪的所有“指控”,基本上都是无效信息,还是美国的“老配方”“老味道”。而戴琪这祥林嫂似的喋喋不休,不外乎向外界展示了美国的脆弱和“甩锅”。

“所谓美国的钢铁产业之所以干不过中国,那都是中国的错”,在苏晓晖看来,这样的“指责”在戴琪演讲中不断出现,那我们不禁要问,“美国所谓的公平竞争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竞争不过,错都是别人的,这怎么像是一个大国的做派?”

此外,戴琪的强硬姿态,也反映出拜登政府眼下正面临的经济难题。

“再挂钩”!戴琪的演讲传达了什么信号?

“一颗流星正在砸向美国经济……”当地时间10月4日,美国总统拜登在公开讲话中指出“债务上限危机”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它将导致自我伤害,将我们的经济推下悬崖,危及就业和退休储蓄、社会保障福利、服役人员的工资、退伍军人的福利”。美国财长耶伦更发出警告称,如果美国出现债务违约,将引发另一次“大萧条”。

新加坡《联合早报》对此评论称,美国经济在疫情冲击下表现不佳,拜登更急于跟中方重启贸易谈判。美方需要进口更多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同时有意取消或调降关税以平抑物价,避免其货币政策导致恶性通货膨胀。

“国内的烂摊子怎么收拾,拜登必须要有一些头绪”,苏晓晖表示,其实拜登自上任以来,就格外重视美国国内的就业对于经济的重振作用,所谓的“中产阶级外交”,也是要服务于制造业回流等一系列的目标。在此背景下,戴琪的讲话有一种“抱怨又强硬”的基调也就不足为奇了。

“再挂钩”!戴琪的演讲传达了什么信号?

美要与中国“再挂钩”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戴琪的讲话中也不乏对华积极信号。

比如,戴琪说到,美国计划与中方就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落实情况、产业政策等问题展开坦率的对话,美方无意“激化”与中国的贸易紧张局势。

而谈到关税问题时,戴琪称,美方将启动针对性的关税豁免程序,允许美国企业申请豁免某些中国输美商品的加征关税。她还提出美中两国“长久共存”的概念,寻求开辟改变美中双边贸易格局的新路径。

苏晓晖特别注意到,在随后的问答环节中,戴琪被问及对美中经济“脱钩”的看法时说,全球两大经济体停止贸易并不现实,美方要思考“寻求某种‘再挂钩’的目标是什么”。

“再挂钩”!戴琪的演讲传达了什么信号?

美方首次提出要与中国“再挂钩”反映出,拜登政府已经认识到中美经济“脱钩”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美国妄图按照自己的思路“改造中国”、压垮中国经济的尝试已经失败,美国不得不做出新的调整。

“而戴琪接下来马上要出席经合组织贸易会议,并参加WTO小型部长级会议,对于很多国家对于中美经贸摩擦产生的担心,戴琪的此番‘再挂钩’的表态也不失为一种安抚”,苏晓晖说。

听其言观其行

对于戴琪讲话中的积极信号,苏晓晖提醒,我们不必高兴太早,仍要听其言、观其行。

包括《华尔街日报》、路透社在内的一众外媒评价,戴琪的讲话缺乏细节和时间安排。比如在针对性关税豁免程序上,一些美国商界团体感到失望,呼吁拜登政府提供更多细节。

“再挂钩”!戴琪的演讲传达了什么信号?

而在提到中国所谓的“非市场贸易行为”时,戴琪声称,“下一步美国将使用拥有的所有工具,并根据需要开发新工具,以保护美国经济利益免受这些‘有害’政策和做法的影响”……

在苏晓晖看来,我们仍需要警惕美国在经贸领域接下来的一些进攻性手段,密切观察美方的一系列行动,不需要“敌动我必须动”。正如中国外交部多次重申,中美合作,两国和世界都会受益;中美对抗,两国和世界都会遭殃。期待美方改弦更张,切实尊重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经贸规则,与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中美经贸关系健康稳定发展,更好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

(看看新闻Knews编辑 赵歆)

上一篇新闻

从2020年语文高考题开始,多角度解读白居易名篇琵琶行

下一篇新闻

言及台海,日本防卫大臣这个表态“十分罕见”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