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植”此青绿缀琼州——追记“中国侨界杰出人物”郑文泰

■ 海南日报记者 易宗平 张惠宁

“斯世芳林余万顷,此回绿梦到千秋。”

4月1日,在海口举行的印度尼西亚归侨郑文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这副挽联叙说着人们对他的无限怀念。

“植”此青绿缀琼州——追记“中国侨界杰出人物”郑文泰

2014年,万宁兴隆,归国华侨郑文泰在他创建的热带花园里。海南日报记者 张杰 摄(资料图)

3月29日15时25分,一生致力于生态修复事业的“中国侨界杰出人物”、万宁兴隆热带花园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文泰在海口病逝。

芳林万顷今犹在,不见斯人徘徊影。58年前,郑文泰第一次来到海南,就对海南的这片绿产生了浓厚兴趣;30年前,郑文泰作出他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扎根海南,把梦想的种子播撒进这片热土。从此,他用毕生心血和执着信念,抒写了一位爱国归侨寻根、扎根、培根的厚实篇章,就像他带头植下的一棵棵珍稀物种那样,“树”起了新的人生高度。

寻根

厚植浓郁家国情怀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河里青蛙从哪里来/是从那水田向河里游来/甜蜜爱情从哪里来/是从那眼睛里到心怀/哎哟妈妈,你可不要对我生气/哎哟妈妈,你可不要对我生气/……年轻人就是这样相爱/……”

3月31日,在海口殡仪馆为父亲郑文泰守灵的继子郑高峰,接受海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说,每每想起父亲的音容笑貌,耳边就不由得回响起这首印度尼西亚民歌《哎哟妈妈》,这是父亲生前最爱唱的一首歌。

“这首民歌意蕴深厚,唱出了我们的心声。”现为厦门大学航空航天学院仪器与电气系博士生导师的郑高峰说,他平时与父亲聚少离多,“这首民歌既寄托着我对父亲的追思,也曾承载了父亲对我爷爷奶奶的缅怀。”

一首民歌饱含着多少深情,一首民歌抒写了多少故事。

随着郑高峰的讲述和追忆,一位厚植浓郁家国情怀的“寻根者”正向我们“走”来——

郑文泰祖籍福建泉州,1945年8月出生于印度尼西亚,其父亲郑奕权、母亲林明月在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有多处产业。

从小就向往中国的郑文泰,在印度尼西亚并未就读当地的语言学校,而是“自作主张”报名华文学校。1960年中学毕业后,对大自然感兴趣的郑文泰,考上了位于故乡泉州的华侨大学,就读热带植物专业。

1964年,年仅19岁的郑文泰第一次来到海南,实地考察热带植物。

在万宁兴隆华侨农场,他深入山林采集多种植物标本,半工半读地完成了华侨大学植物分类细胞学课程,从此与兴隆结下不解之缘。

随后,承载发展家族产业重任的郑文泰,在严父慈母的督促下远赴香港高校深造,相继学习建筑和酒店管理专业。20世纪80年代,郑文泰看好刚刚打开改革开放大门的中国,没有回印度尼西亚继承父母的产业,而是在港粤等地独立经营。

1992年,从事房地产、酒店业的郑文泰,毅然改行筹建兴隆热带花园,打造“热带植物基因库”。在当时,这是一个许多人从未听说过的新鲜名词,不但投资巨大而且短期内无法产生收益。

面对各方质疑,郑文泰不改初衷,奔波于粤桂滇黔川琼等地考察,最终,也许是“巧合”又或是“重合”,郑文泰与万宁兴隆华侨农场“一拍即合”,由农场出荒地,他个人出资金,合力建设兴隆热带花园。

从1964年第一次登上海南岛来万宁兴隆,到1992年在此落脚,经过28年的打拼和寻觅,郑文泰似乎又回到起点。

“这是‘寻根’。”郑高峰一语中的,这是海外归侨对祖国母亲的眷恋与回报。

郑高峰说,父亲之所以不计成本建设兴隆热带花园,不仅因为他是热带植物专业出身,更因为他深刻洞察到物种保护的严峻性和紧迫性。“父亲曾说,‘时间拖得越长,物种丢失得越多,要抓紧时间完成’。”也正是这样强烈的念想,让郑文泰的一片赤子之心洒向了海南这片绿色土地。

扎根

散尽家财投身生态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我总被问到为何抛弃亿万家财做生态,其实,有多少漂泊在外的华侨都曾抛弃过财产,为祖国、为故土奉献了全部,又岂止我一个?”这段郑文泰生前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朴实之语,如今读来仍觉铿锵有力。

时光回溯到20世纪90年代,郑文泰陆续卖掉自己名下的房产和经营状况不错的酒店等资产,筹措资金超过1亿元人民币,先后全部投入到万宁兴隆热带花园建设上。

“这个热带花园投入,多少年才能收回成本?简直是个‘无底洞’!”不少亲友这样劝他;

合作开发房地产或酒店,也有不少人找过他……

但都被他谢绝了。

在旁人不解的目光中,在亲友惋惜的劝告中,他“一意孤行”,沿着认定的道路走了下去。

兴隆热带花园草创之际,郑文泰一改以前经商时西装革履的形象,戴着鸭舌帽,穿着解放鞋,涂上防蚂蟥的药,带着一群人,背着水和干粮进山寻找新植物。

筚路蓝缕,以启山林。

昔日的一片荒地,随着各种植物栽植,兴隆热带花园渐渐成形。

为了寻找更多新的植物,郑文泰曾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有一天,深入莽莽大山后,看到一株稀有植物时,兴奋的郑文泰拨开荆棘钻过去。当他挖出那株植物时,一不小心踩空,从陡峭的山坡上掉落下去,跌入6米外的一个水坑。尽管水坑有一定的缓冲作用,但他还是摔得不省人事。

在医院醒来后,郑文泰最关心的,是他找到的那株植物。当护理人员告诉他这株植物已被工人完好无损地运回兴隆热带花园时,他这才如释重负。

尽管亲友们都很担心郑文泰的安全,但他只要伤痛稍好一些,就又开始了进山寻找新植物的冒险。

“似乎是物我为一,他把自己站成了一棵参天大树!”谈起郑文泰对投身环保、修复生态的那份执着,万宁市兴隆印尼侨友会理事蔡丹枫回忆说,当工人们结束一天的工作纷纷回家,夕阳斜照,花园里安静中显得肃穆,他看起来像个普通的老农,卷着裤腿,凝视着大树和花草,眼神深情而坚毅。

正当郑文泰全身心投入到兴隆热带花园建设中,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席卷而来,参与郑文泰热带花园建设的一些合作伙伴纷纷撤资。

热带花园尚需大量投入,资金链濒临断裂,陷入困境的郑文泰何去何从?

“尽管我爷爷奶奶以前担心建兴隆热带花园收不回投资,但在关键时刻,他们还是选择了施以援手。”郑高峰说,他的爷爷奶奶毅然从家族企业里拿出一笔资金,让兴隆热带花园建设渡过难关,生态修复工程重新步入正轨。

千金散尽还复来,且看人间处处春。

郑文泰创建了面积达1.2万亩的万宁兴隆热带花园,物种超过4000种,包括60多种珍稀濒危植物,其中列入《中国植物红皮书》的有27种。作为重要的物种基因库,兴隆热带花园被国家向联合国推荐为“全球环境500佳”。

郑文泰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他曾获颁中国政府“友谊奖”,被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授予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奖,被国务院侨办、中国侨联授予“中国侨界杰出人物”“全国归侨侨眷先进个人”称号,入选中国侨联“侨鑫杯”全球华侨华人年度人物,并先后被海南省人民政府授予“赤子楷模”“爱琼赤子”“赤子模范”等称号,还曾名列“感动海南”2017十大年度人物。

“30年来,郑文泰先生用实际行动再现了当代归侨‘愚公’拓荒的故事。”4月1日,省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康拜英在郑文泰先生遗体告别仪式上致悼词时说,“他把梦想的种子播撒在兴隆热带花园那片曾经荒芜的热土上。”

培根

树木树人成为榜样

“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氤氲的咖啡原本让人心醉,但此刻却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心痛。

3月31日,当蔡丹枫撰写有关“中国侨界杰出人物”郑文泰的文章时,刚在电脑上敲出“咖啡”两个字,历历如昨的情景就不由得在眼前浮现出来——

多年来,只要有时间蔡丹枫就喜欢到万宁兴隆热带花园溜达,他知道郑文泰繁忙,很少主动联系;但若不期而遇,他们就会在附近坐下聊天、品尝咖啡……

“从1992年开始创建兴隆热带花园,郑文泰先生就深耕于兴隆这块他青年时曾经学习和生活过的地方。他把荒地荒坡变成了绿色世界,他也活成了兴隆热带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万宁兴隆咖啡行业协会秘书长吴春光动情地说,郑文泰是年轻人的榜样。

吴春光还记得自己高中毕业后从事第一份工作时,就曾接受过郑文泰的指导:2000年,万宁兴隆创建了一个新景区——亚洲风情园,吴春光在园区中当讲解员,郑文泰受邀对他们进行了培训。

“不要否定同行,要认真用心地听取别人的意见”“不要说一些别人不易理解或听不懂的话,注意客人的需求”“经验与学识在于平时工作中的积累,善于总结,多看资料,重在自学”……郑文泰的这些指导,让吴春光现在仍然觉得受用。

吴春光曾经经营了一间小有名气的东南亚风味餐厅,但前几年,承担起传播兴隆咖啡品牌的责任后,他选择将餐厅关闭,把全部精力放在振兴兴隆咖啡上。为此,家人和朋友既不理解也不支持。“是郑老的榜样力量,让我坚定自己的选择。”吴春光说,“人的精力有限,如果从事餐饮业,我就没有足够精力去完成咖啡协会的工作。”

“少说多做”“一个人不看他如何说,而看他如何做”……郑文泰曾说过的这些话,已深深地融入吴春光的人生信念之中。

如今,兴隆热带花园已成为“热带雨林恢复”国家级引智推广基地、科教兴国示范基地、侨爱工程项目、海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青少年环境知识教育基地。这为培根铸魂、树木树人,创造了有利条件。

谈到父亲树木树人的动因,郑高峰认为,关键在于一种“根文化”的指引和支撑。

“‘祖国在何处,根就在何处’,这是父亲对我的教导,也是他毕生的实践和付出。”郑高峰坚定地表示,要把这种“根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海南日报海口4月1日讯)

上一篇新闻

GM墨镜店员不给拍照这是偷偷拍的

下一篇新闻

七十载•正芳华②丨海南橡胶:使命肩上扛 为国种橡胶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