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呆了!怡和控股闪崩83% 一笔交易巨亏6264万元
拥有186年历史的企业怡和洋行控股有限公司(Jardine Matheson Holdings Ltd.,又称怡和集团)今早开盘一度暴跌83%至10.99美元,可能因为”乌龙指”一度暴跌了83%,股价之后迅速回弹,目前处在约66美元水平。
这笔交易发生在新加坡的盘前交易时,约有167500股易手,报10.99美元,而周三收盘价为66.47美元。怡和洋行目前的交易价格已经恢复到往常水平。交易员分析指出,这种暴跌可能是人为错误造成的。
由于人为原因,造成这笔交易可谓亏损惨重,每股亏损55美元,16.75万股成交亏损达到921.25万美元,约合人民币高达6264万元。
该集团发言人杰西·崔表示,该集团意识到发生了交易错误并且“交易所现在应该介入以解决问题”。新加坡交易所有限公司的发言人表示,交易所正在调查股票下跌原因。也许正是这次乌龙交易,将一家近200年历史,与中国有着深厚渊源的英国公司推到了台前。
怡和洋行于1832年7月在中国成立。怡和洋行曾是著名老牌英资洋行及鸦片走私商,远东最大英资财团,清朝时向中国走私鸦片毒品。怡和洋行对香港早年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
1958年,凯瑟克家族买入渣甸家族手上所有的怡和股份,成为怡和的大股东,目前由凯瑟克家族领导。 今天的怡和是一家业务多元化的国际集团,组成集团的母公司怡和控股有限公司在百慕大注册,发行6.35亿股份,在新加坡及伦敦两地上市。
以鸦片贸易发家
曾被新中国没收资产
随着大不列颠帝国的衰落,许多英国公司大为褪色或早已退出历史舞台,但怡和洋行仍蓬勃发展。目前,怡和控股市值为490亿美元,管理着亚洲等地共计44万名员工。
渣甸和马地臣于1832年在广州创立了怡和洋行,作为鸦片和茶叶贸易公司,把当时的广州搅得鸡犬不宁。也正是鸦片贸易,让偌大的清帝国变成为一个孱弱的“东亚病夫”。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1年没收了怡和在内地的资产。怡和也将公司迁往了香港,曾一度主宰香港经济命脉的英资财团。作为著名的老牌英资洋行,怡和与太古洋行、和记洋行和会德丰成为当时香港的四大洋行之一。随着1997年回归及李嘉诚等香港企业家崛起,其影响力开始下降,怡和的子公司置地控股在1984年几乎破产,但是,怡和洋行却始终牢牢掌握控制权,积极发展各项业务,历经各种变迁。
1984年出于安全考虑,怡和迁册百慕大并撤销香港上市地位。怡和洋行将其上市从香港移至新加坡后,该集团逐渐将业务转向东南亚。如怡和入股印度尼西亚汽车集团阿斯特拉。目前,东南亚地区已经成为怡和的第二大收入来源地。
另一方面,香港的繁荣和中国的开放给公司的发展带来了便利。自1997年英国移交香港回中国以来,怡和在二十年的时间与中国领导人在多次会晤中开始恢复关系。怡和已在中国内地开展房地产开发业务,今年年初还将在北京王府井开设一家文华东方酒店。
过去30年回报超巴菲特
成功归功于位置和多元化
1958年,凯瑟克家族买入渣甸家族手上所有的怡和股份,成为怡和的大股东。从商业角度考虑,2018年卸任的亨利?凯瑟克可谓是过去三十年来最成功的英国商业领袖,他的业绩完全可以与沃伦?巴菲特相媲美。
根据怡和自己公布的数据,过去30年其股东年度总回报率为16.5%,而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为15.2%;1972年亨利首次被任命“大班”(大老板)时,怡和净资产为7000万美元,2017年这个数字增长至260亿美元。
在管理上,这是一家极端保守以家族成员为主的机构,毫不在意“与时俱进”或外部股东看法,执掌它的是清一色的男性董事。怡和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地理位置,尤其是香港及中国大陆的发展,这和巴菲特受益于战后的美国经济增长有异曲同工之妙。
19世纪的鸦片战争后就开始在殖民岛上经营的怡和,它在香港的优质地产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香港中环商业中心区的大地主,至今很多中环的贵重物业都是归怡和旗下的置地所有。在1973年落成的康乐大厦(现称怡和大厦)是香港首栋摩天大楼,也是怡和大班(怡和的英国人老板)的办公室。在香港仍有不少以怡和有关人物命名的街道或建筑物,如渣甸街、怡和街等。
在经营上怡和是多业务发展的典范,该集团的部门经营范围广泛,从亚洲的必胜客、7-11超市和该梅赛德斯 - 奔驰经销商,从经营奢华酒店文华东方到香港的货柜空运业务,业务遍布建筑、地产、航运、零售、酒店及投行和保险等。依据财富网站,怡和集团列世界500强第283名。2017年营业收入395亿美元,净利润38亿美元。
本文源自中国基金报
更多精彩资讯,请来金融界网站(www.jrj.com.cn)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