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月09日 星期四

以色列人老安骨折了,却意外和医院志愿者“牵”起一段情:“感谢上海!”

以色列人老安退休前是当地的化工专家,今年受上海浦东新区金桥镇一家企业邀请,来沪“发挥余热”,帮助建设产品生产线。没想到,刚刚结束隔离和居家观察期,准备投入工作岗位大干一场时,他一不小心从台阶上摔倒了,左手摔成了粉碎性骨折。

语言不通、孤身在异乡,老安该怎么办?不幸中的万幸是,他被同事及时送往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医护人员的悉心治疗,与有着以色列血统的上海家庭的倾情帮助,让老安的病情正逐渐康复,他也在中国体验了第一个温暖的中秋节。

以色列人老安骨折了,却意外和医院志愿者“牵”起一段情:“感谢上海!”

阴差阳错,电话号码颠倒险些“失联”

8月26日晚8时许,公利医院骨科接到一名急诊患者——左前臂尺桡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当时他的情况很严重,有3个开放性创口,骨头都从皮肤里露出来了,手肿得非常厉害。”骨科副主任张岩赶紧为患者老安清创、注射破伤风抗毒素,并进行了简单的石膏固定。

“我们发现患者是语言不通的外籍人士后,尝试与送他前来就诊的同事进行沟通。”考虑到疫情防控的就诊要求,张岩告知他们需要完成核酸检测,持阴性结果报告与胸部CT检查后才能办理入院手续。同事们匆匆留下电话,便陪着已经70岁的老安先行回家休息。

第二日清晨的骨科交班会上,主任杨铁毅例行对24小时内所有急诊患者的病情进行逐一分析,避免处理不当、漏诊的情况出现。

“这名外籍患者的病情比较严重,现在收治入院了吗?”他向值班医生问道。

“还没有。患者需要核酸检测报告才能办理入院。”

“马上打电话!”杨铁毅翻出了老安同事们留下的联系方式,“嘟——嘟——嘟……”

以色列人老安骨折了,却意外和医院志愿者“牵”起一段情:“感谢上海!”

打了好几遍,都是无人接听。是不是不方便接电话?是不是考虑到语言不通?杨铁毅灵光一现:自己认识一名懂希伯来语的上海人,“李希辉先生是医院的志愿者,他的母亲沙拉·伊马斯女士是犹太难民后裔,也是公利医院最早的一批志愿者之一。能不能请他来帮忙联系?”李希辉爽快地答应了,并马上用中、英、希伯来语发送了询问短信,可依旧没有得到任何回复。

大家的心始终高悬着。“因为患者年纪较大,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必须尽快进行抗感染处理,拖不得。”杨铁毅说,“若患者已经去其他医院就诊了,我也希望能亲自与他确认一下,这样才安心。”

漫长的等待中,杨铁毅到了下班时间。从住院部往医院广场走时,眼尖的他看见两个人架着一名外国老人,刚从发热门诊出来。“直觉告诉我,应该就是他!”杨铁毅赶紧小跑过去,看见患者打着石膏的手,几乎确认了身份。询问后才知道,老安因骨折伤造成发烧,在发热门诊进行了排除筛查。掏出留着联系方式的纸条后,陪同的同事一拍脑袋,“嗐!我把两位数字写颠倒了,真是不好意思!”

以色列人老安骨折了,却意外和医院志愿者“牵”起一段情:“感谢上海!”

情意深重,“诺亚方舟”如今再牵情谊

此时,老安受伤的手已经肿得更高了。“首先要抗感染,之后才能手术。”一个新的难题摆在了老安面前:由于刚抵沪不久,外籍人士商业医疗保险还未办妥,他一时难以筹措手术费用。李希辉没有犹豫地带来约15万元人民币借给老安,“我先垫付吧,手术要紧。”

手术开始了。杨铁毅团队为老安进行了钢板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同时行负压吸引防止术后感染。术后,在钢板和支架的帮助下,老安的左手在康复治疗中慢慢恢复。“患者之前曾有脑梗病史,左侧肢体无力,左手肌力弱因此保护性较差,所以跌倒的后果比较严重。”杨铁毅也耐心嘱咐老安,骨折康复后还应长期进行肌力锻炼,定期随访。

住院期间,因为还吃不习惯“中国味”的餐食,老安一度有些营养不良。沙拉·伊马斯得知后,特意购买、烹制了不少符合老人口味的食物,定时送往医院。中秋佳节,当李希辉带着“爱心餐食”和月饼鲜花再次来到病床前,老安的眼眶湿润了,“谢谢你们,谢谢上海的医护人员!”

如今,老安已经出院居家康复,两个月后还需进行随访复诊,李希辉母子也成了他在异国他乡温暖的依靠。“或许这也是特殊的缘分吧,我的外公是犹太人,我的妈妈从小就在中国长大,也一直致力于中以两国友谊的发展。我希望也能将这份精神传承下去。”作为虹口区政协委员,李希辉说得恳切。

在二战期间,全世界都对犹太难民关上大门时,上海成为他们唯一的“诺亚方舟”。二战后,他们虽然陆续离开上海,但这段历史被永远铭记于心。如今在虹口区内,仍然留存着大量犹太难民当年居住、生活的遗址,承载和见证着一段段上海和犹太人间的历史情谊。

而作为定居上海的犹太人,李希辉的母亲沙拉·伊马斯堪称“活化石”,她曾多次公开表示,很骄傲能成为一名中国人。她不仅是中以友谊的见证者、传承者,更在工作之余坚持公益事业。”李希辉说,母亲原来就是公利医院骨科的志愿者,“如今,我也拥有了这一个身份,为更多的‘老安’们,以及需要帮助的中外患者伸出援手,让他们感受生活在上海这座城市的温暖。”

以色列人老安骨折了,却意外和医院志愿者“牵”起一段情:“感谢上海!”

海纳百川,优质医疗服务彰显城市软实力

这里是一座国际化的大都市。正在不断推进亚洲医学中心城市建设的上海,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让中外居民都得到优质医疗,成为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一环,也成为上海国际医疗服务领域的重要课题。

去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际医疗中心主任顾静文曾发布首次基于大数据背景对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特征进行分析的研究。2016年至2019年,上海市外籍住院患者数量持续上升,年均增长率达12.3%;同时,外籍住院患者地域分布广泛,服务人次、手术操作量和参与服务机构数量均呈上升态势。研究还指出,公立医疗服务量和机构数目总量占比分别为62%和74%,具有绝对优势;机构数占比为26%的非公医疗则服务了38%的外籍住院患者,也具有效率优势。两者优势的有效衔接、取长补短,将继续建立、创新完善的服务模式,为国际人士提供优质医疗体验。

像老安这样选择来沪工作、生活的外籍人士越来越多,均体现着这座城市难以抗拒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洋医生”们也纷纷接过橄榄枝:上海嘉会医疗副首席医务官许豪得是地道的新加坡人,他发现,原本每年回国体检的韩国患者纷纷选择留沪,因热爱踢球时常有骨折创伤的日本患者也倾向于在上海手术。“这里的海纳百川、追求极致在提升医疗服务上几乎发挥得淋漓尽致。开放创新的上海不会拘泥于某一种模式,大家想得更多的,一定是‘患者需要什么’。”

以色列人老安骨折了,却意外和医院志愿者“牵”起一段情:“感谢上海!”

“老安康复后,也将很快投入工作,在深耕了一辈子的专长领域与上海同道们共同创造新成绩。”李希辉说,“我也希望借此契机,为更多在沪以色列人搭建沟通的桥梁。”“我要将在这里发生的故事告诉家人和朋友。”老安的脸上也绽出笑容,“我是不幸,也是幸运的,一摔倒就有人救起我,在医院有这么多人关心我,还邂逅了不平凡的友谊。愿中以友谊世代友好,万古长青!

栏目主编:顾泳 文字编辑:黄杨子

来源:作者:黄杨子

上一篇新闻

那一年,我们匆匆走散

下一篇新闻

新加坡女子常年偷面包只偷面包馅,店员贴标语制止也无济于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