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9日 星期六

《百家姓》前世今生(五)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百家姓》前世今生(五)

【姓氏起源】
据《广韵》记载:秦姓最早出自嬴姓,以国名为氏,是颛顼帝的后代。相传颛顼帝有个孙女叫女修,有一天,她到野外去玩捡到了一只燕子蛋。她毫不犹豫地把蛋吃了下去,可是她吃下去后就怀孕了,生下了儿子大业。后来大业之子大费(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舜帝赐他姓嬴。
伯益的后人有个叫大骆的,他的侍从非子因善于畜牧而出名。后来,周孝王命非子养育良种马,由于马群繁殖的快,所以很快就得到了周孝王的赏识,封他在秦国(今甘肃省天水西南)为附庸国的君主,让他恢复嬴姓,称为秦嬴。后来,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升为诸侯。战国时,秦国的国力富强,成为七雄之首。秦王政攻灭六国统一天下。秦灭后,王族子孙以国名作为姓氏,称为秦氏。
【全国的分布】
秦姓发源于甘肃省天水、河南范县及山东曲阜一带。战国时期,秦姓族人北上发展到今天的河北省境内;先秦时期,秦姓已分布于河南、陕西、山东、河北等地。西汉初年,秦姓迁入甘肃、江苏、四川、北京等地;三国时期,秦姓迁入到了山西,后形成一大郡望,即太原郡;魏晋南北朝时,由于北方连年战乱,秦姓便再次南迁;宋元明时期,秦姓有迁至广西、贵州、福建、等省。清至近现代,秦姓已遍布于全国各地,而且还有不少移居海外地区。
【姓氏名人】
秦越人:即扁鹊,原姓秦,渤海翼(今河北任丘)人,战国时著名的医学家。他在医学上的贡献首先是科学诊断,他把切脉、望色、听声、问病这四种诊断方式发展得相当完整。其次,扁鹊的治疗方法有砭法、针灸、按摩、手术等。可以说扁鹊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
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唐朝名将,他骁勇善战,常为先锋,征战屡建奇功,经大小二百余阵,以旌战之功封翼国公,拜左武卫大将军。后被民间奉为“门神”之一。
秦观:字少游,号淮海居士,江苏高邮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他与黄庭坚、晁无咎、张耒并称“苏门四学士”。其代表作有《满庭芳》、《淮海集》、《劝善录》、《淮海居士长短句》等。其所著的《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秦良玉:字贞素,四川忠州(今属重庆忠县)人,明朝末期巴渝战功卓著的女将军、女军事家。其夫石砫宣抚使马千乘死后,她继任丈夫之职代领其兵,所部号“白杆军”。因屡立战功,后被封为“忠贞侯”。
【姓氏文化】
家庭的起源及家族的构成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构成人类社会的最小的单位,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类文明进化的结果。人类历史上依次出现过“血缘家庭”、“普那鲁亚家庭(族外婚)、“对偶婚家庭”和“一夫一妻制”四种家庭形式。
原始社会群婚杂交的血缘家庭,是家庭起源的最初时期,氏族社会的族外婚家庭和相对稳定的对偶家庭,是母系血缘大家庭向父亲血缘家庭过渡的一大进化。以男性血缘为纽带的一夫一妻制婚姻,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私有制的产物,是与文明时代相适应的家庭组合。随着社会的发展与人口的增长,一夫一妻的核心家庭,派生出新的家庭,而以父亲计算血统和财产继承权,也成为社会法律和风俗习惯所公认的社会准则,于是以核心家庭为主干,以血缘关系为网络,以共有财产为基础,以伦理规范为机制的家族开始形成。
我国古代家族的构成素有“三族”、“九族”之称。所谓三族,是指“父族、母族、妻族”,是超越血缘关系的姻亲总称。而以血缘世系为脉络的九族,纵向有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高祖父母、己身、子、孙、曾孙、玄孙。横向有己身、兄弟、姊妹、堂兄弟、堂姊妹、再堂兄弟、再堂姊妹、三堂兄弟、三堂姊妹。
【名人事迹】
秦桧与油条
油条是很多人爱吃的早点食品。说起它的来历,还和秦桧有一定的关系!
油条又叫油炸烩、油炸鬼,曾是南宋时杭州百姓制作的早点食品。1142年,民族英雄岳飞被卖国贼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当时京城临安(今杭州市)百姓闻知此事后,个个义愤填膺,对秦桧这个奸臣更是深恶痛绝。
当时京城临安市区有一家专卖油炸食品的店铺,店铺里有一个伙计,名叫王小二,为人正直善良。他得知岳飞被秦桧害死的消息后,特别痛恨秦桧。他想“你秦桧残害忠臣,我也叫你油里炸,为民族英雄出出气。”
他当时就从盆中抓起一块面团,捏成奸臣秦桧和其妻王氏的模样,并将它们背靠背粘在一起,丢进油锅里。他口里对众人还连连喊道:“吃油炸秦桧啦!”他这么一喊,周围的百姓个个心里就都明白他的意思了,便一齐拥上来,一边动手帮着做,一边帮着喊,还一边吃。
就这样,王小二做的“油炸烩”很快传遍了整个京城。后来,其他小贩也跟着做起来了。此后,人们便把“油炸烩”当作为一种条状的油炸面食,再后来,人们干脆就叫“油条”了,并且一直流传至今。


《百家姓》前世今生(五)

【姓氏起源】
相传在上古唐尧时期,有一个名叫许由的高士,很有才能,但他为人淡泊名利。唐尧曾多次要把部落首领的位子禅让给他,可是都被他婉言谢绝了。唐尧又请许由出来担任九州岛长这个官职,许由还是不肯,宁愿过着隐居的生活。他甚至认为唐尧的话玷污了自己的圣洁,就跑到颍水河边去洗耳朵。后世的成语“洗耳恭听”中的“洗耳”就是从这个故事中来的。后来他被奉为隐士的鼻祖。
唐尧见许由执意不肯出山,只好把大位传给了虞舜。后人为了纪念许由,就把他隐居的地方称为“许”,他的后代也以“许”为姓。
【全国的分布】
许姓发源于今河南省许昌东。秦汉时期,许姓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两省的绝大部分地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许姓迁居到了今江苏、浙江、湖北、广东等地;隋唐时期,居于南北方的许姓,都得到了相当的发展,许姓人口日益增长;宋元明清之际,许姓主要特点为南迁及移居海外。如今,许姓以江苏、山东、云南、广东、河南、安徽、浙江等省居多。
【姓氏名人】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今河南柘城县)人。东汉著名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所著《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究字原的专著,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很大的影响。
许道宁: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代著名画家。以擅写林木、平原、野水三景闻名。代表作品有《秋山萧寺图》、《秋江渔艇图》、《关山密雪图》等流传至今。
许衡:字仲平,怀州河内李封(今河南省焦作市中站区李封村)人,元朝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历法学家。许衡是我国元代一位百科全书式的通儒和学术大师,“儒学君子”位居相位者,古今仅有许衡一人。著有《鲁斋集》、《授时历经》、《读易私言》等。
许自昌:字玄佑,明代吴县(今江苏省苏州)人,好奇文异书,传奇著作有《水浒记》、《灵犀佩》、《弄珠楼》等,另著有《诗钞》、《樗斋诗钞》、《捧腹编》等书籍传于世。
【姓氏文化】
许驸马府
许驸马府坐落于广东潮州市区中山路葡萄巷东府埕4号。这里是北宋宋英宗皇帝之女德安公主之驸马许钰的府第。该府第始建于宋英宗治平年间。经过历代维修,至今许驸马府仍较好地保留了始建年代的平面布局及特色。
许驸马府,坐北朝南,面宽42米,进深47米,建筑面积大约1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为三进五间。首进与后座均带茶山厅、房合为九间。中厅东西围屋带从厝厅及书斋。上厅的后面有横贯全宅的后院,主体的三进与插山构成“工字”格局,围屋隐伏于中座两旁山墙外,形成独厅、独院、独天井之独特设置。墙体为板筑夯灰和青砖条浆砌,后座正厅东侧二幅墙壁仍保留桃红之竹编灰壁。整座建筑结构严谨,古朴大方。1997年,许驸马府被国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人事迹】
许允娶妻
许允是三国时魏国河间高阳(今河北高阳东)人,他当时在魏国的影响很大。其中许允趣事的故事一直为世人津津乐道。
据说许允的妻子阮氏长得很丑。当初许允与阮氏成婚时,交礼完毕,许允一见面,竟然大吃一惊,不愿入洞房。后来在家人百般劝说下,许允才勉强进入了新房。可是进入新房后,即刻就想退出,这时他的妻子急忙拦住许允。
许允无奈,只好问道:“妇有四种美德,你占了哪几种?”阮氏回答说:“我所缺乏的只是容貌而已,可我还听说君子各种好品行,那你又占哪几种呢?”许允说我样样都占。阮氏反问说:“君子好品行里头应以德为首,可你却好色而不好德,怎么又说样样都占呢?”许允听后无言以对,知道其妻贤明,不禁肃然起敬。
事实上,后来其妻的聪明才智也证明了他的判断。
当许允在吏部任官选派郡守时,常任用同乡。后有好事者上报魏明帝,明帝为此派卫士收押许允。许允的妻子阮氏见丈夫被抓,光着脚跑来对许允说:“明理的君主可以用道理说服他,但不能向他求情。”许允来到明帝面前后,明帝问他为什么任用同乡。
许允说:“皇上曾要臣推举人才,臣的同乡都是臣所知的人才,皇上只要检核他们的职位和能力是否相称,如果他们的能力不足胜任职务,臣愿接受责罚。”明帝经过检验后,发觉许允所用之人都能胜任其职,最后明帝就将许允释放了。


《百家姓》前世今生(五)

【姓氏起源】
何姓是由韩姓转音而来,最初源于姬姓。据《广韵》记载,周武王之弟叔虞封于韩(今河北省固安县东南)。春秋后期,晋国公族中的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姓氏之一;到战国时与魏、赵氏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秦始皇统—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到各地,其中有一支居江淮一带,当地语音“韩”与“何”相近,后来因音而讹为何,子孙沿用下来,于是成为何姓,其祖叔虞便成为何姓的始祖。
【全国的分布】
何姓发源应当在江淮流域的江苏、安徽两地,而这两个地方的邻省山东、河南境内的何姓人家也很多。两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何姓由江淮迁入山东、河南、陕西、四川等地,从而形成以我国北方为主要繁衍地带的局面;隋唐时期,何姓尤以南方各地繁衍为盛;宋元时期,何姓由于身处南方且南方经济持续发展,从而也使其成为当时更大的望族。明清至近代,何姓的发展自北向南大规模快速推进,从而遍布于全国各地。
【姓氏名人】
何休:字邵公,为董仲舒四传弟子,任城樊(今山东滋阳)人,东汉著名的经学家。他为了编撰《春秋公羊传解载》12卷,曾闭门不出,用功17年,后来此书也成为现代经学家议政的主要依据。另著有《孝经》、《春秋汉议》、《谷梁废疾》等。
何逊:字仲言,东海郯(今山东郯城)人,南朝梁诗人。少时为天才,8岁时能写诗,20岁左右被举秀才,官至尚书水部郎。
何承天:东海妄人,南朝宋天文学家。承天博通经史,精天文律历,曾奏请改历,称元嘉历,对后世历法影响很大。著作有《报应问》、《答颜光禄》等。
何应钦:字敬之,贵州兴义人,毕业于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回国后历任贵州讲武学校校长、黄埔军校总教官、国民政府军政部;抗战时历任总参谋长、中国战区陆军总司令、国防部长,行政院长。
【姓氏文化】
庐江何氏
自东汉末至南朝宋齐梁陈300余年,庐江何氏一门见于正史记载者就有10代48人,这些何姓子孙或是朝中高官,或是地方要员。有的能诗善赋,在文学上很有成就;有的孝敬亲尊,抚恤乡邻,成为忠孝友悌的楷模。
在这些人中,最负盛名者是素有“万夫之王”美称的何充。何充是何桢的曾孙,父亲何睿,做过安丰太守。何充因文学成就突出,被命为军中主簿,后来入朝皇帝内侍,晋成帝时先作尚书令,又做中书令,都是宰相的位置。史书说他每每临朝议政,都是凛然正气,以国家大事为己任;凡选拔人才,皆以功臣为先,不徇私,不舞弊,受到当朝文武的敬重。他崇尚佛教而酗酒无度,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
庐江何氏家族中还有一位很重要的人物,即东晋的穆章皇后何法倪。她是何充的侄女。何法倪虽有如此高的地位,但在家谱族谱里是没有她的位置的。这是男尊女卑的封建礼教和森严的等级贵贱制度相互作用的结果。穆亲和皇后在位时,对她家族势力的发展,地位的提高,无疑是有重要作用的。
【名人事迹】
何晏吃汤饼
三国时何晏是魏国的吏部尚书,善写诗赋又通玄理,非常有名望。当时人们都非常注重仪表,不仅女子化妆而且男子也爱化妆打扮。何晏长得很漂亮,特别是皮肤比较白,深受人们喜欢,何晏也引以为荣。
当时,魏明帝曹叡很想知道何晏的肤色是不是天然的,又不好直问他是否化妆了。怎么办呢?魏明帝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点子。
这年夏天,魏明帝就召何晏到宫里游玩,午饭时又请他吃热汤饼。何晏一吃,顿时出了一脸的汗,他就用毛巾擦汗。擦汗后的何晏更是白里透红,红里透白,显得愈加英俊。
魏明帝这个点子实在是妙,他既知道了一个不宜直说的问题的答案,同时又使当事人一无所知。


《百家姓》前世今生(五)

【姓氏起源】
吕姓主要源于姜姓,以国名为姓。据《吕氏世系表》记载,上古部族首领神农氏炎帝,因居住在姜水流域,并以之为姓,称为姜姓。后来,炎帝的世孙伯夷因代替尧持撑四岳(指尧舜时的四方部族首领)有功,又因他是圣君大舜的重要臣子,所以他就被封为吕侯,建姜姓诸侯国吕国(今河南省南阳市)。春秋时,吕国被楚国灭掉,其后子孙就以国名为吕姓。
【全国的分布】
吕姓发源地在今河南南阳西一带。秦时,吕姓迁徙方向主要为陕西、甘肃一带;汉时,吕姓分布于河南、陕西、内蒙、甘肃、安徽等地;唐代,出现了历史上少有的盛世,这一时期吕姓的郡望规模、人口数量也逐渐上升;明清之际,吕姓发展再度出现新特点,除全国大部分地区广布吕姓外,还有移民到新加坡、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美国、加拿大等海外一些国家。现在,吕姓主要居住山东、河南、浙江、福建、陕西、江西等省。
【姓氏名人】
吕不韦: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人,战国时秦丞相,被封为文信侯,称为“仲父”。居相位时,门下曾有三千宾客,并让他们编著《吕氏春秋》一书。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今内蒙古包头)人,东汉末年名将,武艺超群,有“飞将”之称,为一代枭雄。
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东南)人,三国时吴国著名军事家。吕蒙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在东吴堪称战功赫赫,后被封南郡太守、孱陵侯。
【姓氏文化】
吕氏祠堂
吕氏宗祠是由明清之际江南著名理学家、文学家吕留良的后人所建。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今建华区西二道街北段路西。吕氏宗祠,坐北朝南,青砖灰瓦,古朴典雅,是典型的清代建筑。
雍正年间受文字狱之株连,吕氏全家遭难。免死的吕氏12户111人被流放到宁古塔(今宁安县);乾隆四十年,吕氏家族的一部分又被发遣到黑龙江的卜奎古城,也就是今天的齐齐哈尔。卜奎的吕氏族人或经商,或教书,或行医,渐成望族大户。其中吕留良第四世孙尊师重教,悬壶济世,深得人心。
为了缅怀先人,吕氏后人在院内修建了吕氏宗祠。民国元年,国学大师章太炎来到黑龙江视察教育,曾拜谒该祠,并就此撰文道:“齐齐哈尔人知书,由用晦(吕留良)后裔谪戍者开之。”这是近代学者对卜奎古城吕氏一族的高度评价。吕氏宗祠因其家族人物在历史上的影响以及作为唯一保留至今的家祠古建筑,被称为“卜奎第一家庙”。
【名人事迹】
一字千金
春秋战国末期,秦王羸政封吕不韦为相国。吕不韦做了相国后,曾招揽三千门客。这些门客,三教九流的人,应有尽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和心得。后来,吕不韦让这些人把自己的所闻所见和各种见解写成文字,并把它们汇集起来,起名为《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在当时称得上是一部巨著。全书大约有20多万字,有160篇文章,分为八览、六论、十二纪,包括了古今中外之事,天地万物之化。
书刚一写成,吕不韦就把它悬挂在秦国首都咸阳的城门上公布:如果各方人士看后能增加或减少字的话,就赏给他一千两金子。可是,过了十多天了并没有人来。这并不是说明这本书好得连一点错误也没有,而是人们害怕吕不韦的权势,毕竟他是秦国有权势的人,所以没有一个人对这本书能增减字。
后来,人们将这个故事引申为“一字千金”,用为形容一篇文章写得特别出色,具有极高的价值。


《百家姓》前世今生(五)

喜欢请转发点关注!

免责声明:文章素材和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同时文章仅代表本人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新闻

内衣龙头爱慕股份冲刺IPO!募资7亿还要拿下越南近2万平地建基地

下一篇新闻

中国「药谷」往事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