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

(观察者网讯)

10月18日下午,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开幕。本届论坛聚焦于“中国共产党·中国·世界”,为期两天,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2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会。

在全体大会上,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发表主旨演讲,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致辞。蒋建国指出,希望全世界中国学研究者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事实出发,让中国学跟上中国前进的脚步,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龚正指出,希望国际学术界透过上海这个重要窗口,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

会上公布了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名单,英国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荣休教授周锡瑞和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叶嘉莹三位学者获奖并分别通过视频发表获奖感言。叶嘉莹表示对获得该奖项十分荣幸,认为中西文化的交流、结合和发展十分重要。

多次参会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向观察者网表示,世界中国学论坛已经举办九届了,有些学者对中国的理解是有变化的,但还没能影响到西方主流媒体。目前,由于对于中国成功感到害怕,西方媒体对于中国的话语围剿比之前还要厉害。

张维为认为,学者的观点影响到主流媒体、主流智库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整个力量的变化。

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兼执行局主任张晓强,俄罗斯政府前副总理希尔盖·沙赫赖等嘉宾出席论坛全体大会并发表主题演讲。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在会上表示,西方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而中国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为全世界上了一课。

5个不同主题的平行分论坛将于10月19日举行,观察者网将全程参与。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

三名学者获得世界中国学贡献奖

在经过评选委员会78位专家的推荐和投票后,三位学者获得第六届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分别为:英国汉学家、剑桥大学荣休教授鲁惟一(Michael Arthur Nathan Loewe),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荣休教授周锡瑞(Joseph W. Esherick),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叶嘉莹。

三位获奖者德高望重、著述等身,他们长期致力于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在增进世界对中国的了解,加深中外学术交流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

从左至右,分别为:鲁惟一、周锡瑞和叶嘉莹

鲁惟一生于1922年,是英国著名汉学家、历史学家和作家,在古汉语和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了数十部专注、论文以及其他出版物。

“承蒙世界中国学论坛授予我世界中国学贡献奖的殊荣。”在视频讲话中,鲁惟一提及了中国学者在中国文明史研究中贡献,“自我与中国学者合作伊始,已过去多年;在此过程中,我充分领略了他们对中国文明史研究的贡献,正是他们的贡献大大扩展了这一主题的研究。东西方学者均从这些贡献中获益匪浅。”

周锡瑞教授生于1942年,曾在美国哈佛大学师从费正清学习中国历史,毕生从事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研究,尤其关注社会运动史。截至目前,他出版了有关辛亥革命、义和团运动和叶氏家族等多部广受好评的著作,且均被译成了中文,代表作包括《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改革与革命:辛亥革命在两湖》等。

“我非常荣幸地接受世界中国学论坛颁发的‘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奖项……如果说我对中国历史研究有任何贡献的话,要完全归功于1979年后中美两国恢复学术交流。”

通过视频,周锡瑞用流利的中文向评委会表示感谢,“开放的大门使我得以利用中国丰富的档案资源,开展实地调查,最重要的是能够与中国同行进行交流、并得到他们的指教”。

在周锡瑞看来,现代交通、媒体、教育、城市化、国际交流和政治文化的快速变化,使今天的中国与历史上的中国完全不同,也让中国和中国以外的学者有可能对理解中国历史能做出贡献。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

周锡瑞通过视频发表获奖感言

周锡瑞还提到,这种交流和合作,特别是中美学者之间的合作,在最近几年遇到了新的挑战;现在,全球疫情使这种交流几乎停顿下来。但他希望,大家能够真正倾听对方的意见,倾听对过去的不同观点和解释。

叶嘉莹出生于1924年,是中国古典诗词专家、诗人,在1979年回中国教书前曾先后被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高校邀聘为客座教授和访问教授。

叶嘉莹在视频讲话中称,现在是东西方交流更加频繁、更加密切的时代,因此中西文化的交流、结合和发展非常重要,“新文化与旧文化互相融合,所以‘文明新旧能相益’”。

她认为:“中国的语言往往是源远流长,我们自不应该完全用西方的文论,可是我们要坚持西方的新理论于中国传统文论相结合起来,我们就会发现中国的小词有非常丰富而微妙的作用和内容。”

世界中国学贡献奖创设于2010年,旨在推动海外中国学的发展,致敬为中国研究作出杰出贡献的学者,弘扬世界中国学优异成果,促进海内外中国研究的交流,是当下国际中国研究的最高奖项。傅高义、饶宗颐、谭中等多位知名学者曾获此殊荣。

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了“现代化”

会议间隙,多次参会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接受观察者网采访。他坦言本届会议受疫情影响规模有所缩小,但同时表示在举办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后,有些学者对中国的理解是有变化的。

张维为补充说,这种理解还没能影响到西方主流媒体。事实上,西方主流媒体现在对中国的话语围剿比之前还要厉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对中国的成功感到害怕,因为如果这个事实大家都知道了的话,西方的软实力将土崩瓦解。“所以,我经常说美国有两个‘秘密’是能不说就不说的:中国疫情防控比美国做的好、美国可能要成为世界老二。”

张维为告诉观察者网,学者的观点影响到主流媒体、主流智库需要时间,而且还需要整个力量的变化。对于中国何时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的预测,张维为认为,指标体系有很多误差,是需要创新的。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

张维为在论坛全体大会发表演讲

在大会的嘉宾演讲环节,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的视频发言赢得观众掌声。

“邓小平在上世纪70年代提出‘四个现代化’总目标时,世界未曾预料到中国会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这一概念。”塔迪奇认为,中国赋予了“现代化”新的内涵,为各国树立了榜样,而西方传统意义上的现代化因无法应对当代挑战,“变革已经到来”。

他说,现代与繁荣的旧范式,正使所有人吞下其苦果,而中国以身作则,为全世界上了一课。

塔迪奇表示,西方在21世纪面临的挑战表明,现代化不等于西方化。世界应调整与中国的沟通,惟有勉力相向而行,才能实现互惠互利。中国无需迎合西方世界,而应肩负起调整自我以更好助力世界的历史使命。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

塞尔维亚前总统鲍里斯·塔迪奇: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了“现代化”

俄罗斯政府前副总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第一副校长希尔盖·沙赫赖在视频讲话中重点谈到了中国和俄罗斯。他认为,中国和俄罗斯与世界其他大国的关系在历史上有许多共同之处,都处于让西方“不舒服”的位置,但两国却常常以不同的方式处理相似的问题。

希尔盖·沙赫赖称,在外部环境不友好的条件下,只有在强大的国家权力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的庇护下才有可能发展。中国找到了自己的特殊道路,正在成功地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但脱离社会主义道路的俄罗斯,至今还没制定出其特殊道路的具体意识形态模式。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王灵桂在讲话中说,世界中国学成为当下国际显学的原理,与世界历史的成因是一致的。一个初心和使命矢志不移、凝聚人民意志在现代化道路上砥砺前行的政党,一个国内生产总值超过全球总量17%的伟大国家,一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万美元的庞大市场,一个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长期超过30%的充满活力的经济体,自然而然会成为世界各国关注和研究的重点。

出席大会的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东西方文化的互学互鉴对人类文明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近年来持续发布的《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显示,对中华文化产生兴趣、想来中国走一走看一看的外国朋友越来越多。高达80%的海外受访者体验过中国饮食文化,高达81%的受访者对中医药文化持有较好印象,近一半的受访者在未来3年内有到访中国的计划。这充分反映出各国人民之间相互了解的迫切愿望和不同文明间与生俱来的吸引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指出,目前全球仍面对新冠病毒变异、疫苗分配不均等现状,在此背景下全球经济增速分化显著。他对中国今年经济增速实现6%的目标有信心。

张晓强认为,在疫后的经济复苏中,绿色发展与数字化转型颇为重要。此前,中国也提出了“双碳”目标。纵观当前中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占比依旧超过50%,因此他认为,加大新能源的使用,是未来实现“双碳”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此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夏泽翰、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郝福满、清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明竺分别通过线上线下参会并发表主题演讲。

“希望国际学术界透过上海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

世界中国学论坛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上海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联合承办,是一个高层次、全方位、开放性的学术论坛。

论坛旨在为海内外中国研究界提供对话渠道和交流平台,反映中国研究的动态与趋势,鼓励观点创新,推动学派共荣,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了解,建设有世界影响力的中国学学术共同体。

截至2019年底,共有中外专家2600余人次参加世界中国学论坛,其中近半数为海外代表,覆盖全球90多个国家和地区。国内外学术界对论坛给予高度评价,俄罗斯、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印度、埃及等国家的学者广泛引述论坛上发表的重要学术观点。

世界中国学论坛上海主论坛每两年举办一届,2004年以来已连续成功举办8届。经过17年的发展,世界中国学论坛已成为中国研究以及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国家级平台。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10月18日至19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围绕“中国共产党·中国·世界”的主题,来自全球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近200位海内外专家学者线上线下参会,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国际关系等诸多领域,论坛探讨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及其对中国和世界未来发展的意义。

此次论坛包括全体大会和5个平行分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等负责的平行分论坛,分别是“中国的现代化道路”、“中国实践与全球治理”、“中国“十四五”规划与世界经济复苏”、“多彩的文明 共同的命运”和“共同未来与青年作为”。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

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

在18日的全体大会上,中宣部副部长蒋建国指出,希望全世界中国学研究者从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事实出发,秉持客观、理性、公正的科学精神,以洞察全球发展大势的宏观视野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的发展眼光开展研究,让中国学跟上中国前进的脚步,为建设更加美好世界作出积极贡献。

第九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沪开幕,塞尔维亚前总统:中国在21世纪重新定义“现代化”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正在致辞时指出,一百年来,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从兴业路到复兴路,中国共产党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改变了上海这座城市。我们希望国际学术界透过上海这个重要窗口,更好地认识和研究中国。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创造良好的研究环境,促进中外学者加强沟通与合作,创造出更多高价值的学术成果,努力使上海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学研究中心。

上一篇新闻

营收大涨71.7%!逸仙电商上市后首份财报数据亮眼

下一篇新闻

“断交”42年后,美驻日大使首次和台代表“约饭”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