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植物园(上)
Hello 小伙伴,傍晚好!
这期的分享,我们将承接上两期的主题—花园城市。
可能会有小伙伴发问:“三叔,新加坡是个花园城市,那么除了滨海湾花园外,新加坡还有哪些花园值得推荐去溜达溜达的呢?”
那么,三叔在这期向小伙伴分享另外一个值得考虑去溜达的花园——新加坡植物园 (Singapore Botanic Garden)
图:新加坡植物园
图源:Photo by Indra Yudhistira on Unsplash
或许会有小伙伴纳闷,新加坡植物园的名气好像没比滨海湾花园大吧,三叔怎么会介绍我去哪呢?
假如小伙伴这样想,那么就错了。
如果能穿越时空回到过去,新加坡植物园很有可能是新加坡历史上第一个情侣 “拍拖” 约会的地点。据说,早在在 50 年代和 60 年代的时候,这里曾经是十分热门的相亲地点。后来,公园的各个角落也成了年轻恋人秘密约会的地点。即使到了现在,仍时不时看到情侣到此约会。
不过,三叔最后一次去新加坡植物园并没看到很多情侣,比较多看到的是,扶老携幼的一家大小,或在那里遛狗的外国以及本地人士。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名录上首个热带植物园
世界上只有两座城市拥有设在市区边缘的热带雨林,一个是巴西东南部城市里约热内卢的提楚卡国家森林公园,另一个就是新加坡的植物园了。
新加坡植物园里建于1859年,有绵延的草地,曲径通幽的小路,自然分布的各种植物,再加上几座历史性建筑,为植物园增添不少欧陆色彩。
在近150余年后,2015年7月4日,新加坡植物园申遗成功,名列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遗名录上首个得到这份殊荣的热带植物园。这也是继伦敦皇家植物园及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园后,世界第三个入遗的植物园,也是东南亚地区唯一一座以英伦风格作为景观设计的大型公园。
图:新加坡植物园
图源:联合早报网
新加坡植物园申遗成功意味着,新加坡植物园与柬埔寨吴哥窟和中国中国土司遗产(由湖南永顺老司城遗址、湖北唐崖土司城遗址和贵州海龙屯遗址联合申报)等标志性地标齐名。
新加坡植物园(Singapore Botanic Gardens)虽然建于1859年,不过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822年。
图:伦敦皇家植物园
图源:The English Garden 网站
图: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园
图源:意大利帕多瓦植物园官方Facebook
新加坡植物园的缘起
早在1822年,现代新加坡的创建者史丹福•莱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提出在当时其居住之地福康宁山,拨出19公顷的土地,建立了第一个“植物学实验园”,
图:史丹福·莱佛士(Sir Thomas Stamford Bingley Raffles)
图源:NLB Singapore 网站
他之所以要建立“植物学实验园”,是和当时殖民地时期的一项传统有关;当时的殖民者都会在热带地区开发这样的植物园,进行实验性地种植经济作物,以评估在该地区种植潜在经济价值农作物的可能,当中包括高产的水果、蔬菜、香料等。
当时,这座“植物学实验园”主要用来培植肉豆蔻、可可和丁香,而这使新加坡的香料工业开始萌芽,成为当时新加坡的主要经济支柱。
不过好景不长,随着莱佛士1823年离开新加坡后不再返回,再加上缺少了当时殖民政府的支持与资金以维持高昂的维修与保养费用,这座“植物学实验园”被迫在1829年6月关闭。
30年后,一个称为农业园艺协会(Agri Horticultural Society)于1859年成立,再次燃起了建立一个植物园的兴趣。
与再次建立仅仅一个“植物学实验园”不同,农业园艺协会希望能建立一个休闲公园,因此,殖民地政府向农业园艺协会的创始成员之一的胡亚基(Hoo Ah Kay,英国人称之为黄埔先生,Mr. Whampoa),收购了位于东陵的23公顷的土地,以建立一个休闲花园。
图:胡亚基(Hoo Ah Kay)
图源:Wikipedia网站
为了将东陵23公顷的土地开发成一个休闲花园,农业园艺协会聘请了劳伦斯•尼文(Laurence Niven)为第一任园长;劳伦斯•尼文当时就在该土地相邻的一个肉豆蔻种植园担任主管。尼文以英国花园为主要的园林风格,创造了许多至今仍保留下来的花园特色,当中包括了相互连接的弯曲通道和长廊等。
图:肉豆蔻
图源:NParks 网站
然而,这座休闲花园在营运接近15年后,因农业园艺协会资金不足,于1874年由殖民政府接管。
1877年,殖民政府从英国皇家植物园运来第一批橡胶树种子,并在植物园内试种、研究。在种植试验成功后,殖民政府在马来亚各地大力推广并和大量种植橡胶,使马来西亚成为世界天然胶第一大生产国和出口国。其他东南亚国家也跟着开始种植橡胶这种经济作物,而植物园在可谓在整个区域的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据了解,这是新加坡植物园在申遗评估中,获得重视的一个重要理由,而植物园具有历史悠久的人文价值,曾经见证历史发展重要阶段的园林景观,以及它在新加坡城市规划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是新加坡最终申遗得以成功的关键。
除了种植橡胶外,培育和种植胡姬花(国内称为:兰花)当时也在植物园中进行;植物园的第一任园长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在1893年的英国园艺期刊里,首次形容卓锦万代兰(学名:Vanda Miss Joaquim)。
图:亨利•尼古拉斯•里德利(Henry Nicholas Ridley)
图源:NParks 网站
这是首株在新加坡配种的兰花,起源自居住于新加坡的亚美尼亚人艾妮丝卓锦小姐(Agnes Joaquim)的花园中,而这背后有不少有趣的故事。
1893年,爱好园艺的阿美尼亚女子埃格尼斯•卓锦(Agnes Joaquim)在丹戎巴葛住家花园,发现一株从未见过的新品种胡姬花,她兴奋地找上时任植物园园长里德利,对方在辨认这胡姬花的品种后,便以卓锦之名正式为它注册。
胡姬花杂配时,提供种籽的是“母”,提供花粉的是“父”,百多年来,大家其实一直搞不清卓锦万代兰的父与母,直到2009年,新加坡植物园研究员得出结论:卓锦万代兰的母亲是柱叶万代兰(Vanda Teres),父亲为克氏万代兰(Vanda Hookeriana)。
然而,后来有研究员通过改良的方法与采样,发现凤蝶兰(Papilionanthe)与万代兰(Vanda)来自不同属类,而新加坡国花的这对父母应属凤蝶兰,而非万代兰。因此,两花的学名相应更改,卓锦万代兰的学名也于2013年改为Papilionanthe Miss Joaquim,但保留Vanda Miss Joaquim为俗称,即可继续称作卓锦万代兰。
卓锦万代兰于1981年成为新加坡的国花,不知道小伙伴是否还记得卓锦万代兰长得怎样的吗?
图:艾妮丝卓锦小姐(Agnes Joaquim)
图源:The Strait Times 网站
园艺作为植物园主要活动的地位的日益提高,而真正为新加坡植物园胡姬花开创新纪元,从搜集种植转为人工杂配,包括在无菌环境下进行胡姬花培育,为胡姬花商业价值奠定基础的,是1922年加入植物园,1925年正式出任园长的荷顿教授(Prof Eric Holttum)。
图:荷顿教授(Prof Eric Holttum)
图源:The Orchid Society of South East Asia网站
荷顿教授于1925年至1945年担任园长时,创立了杂交胡姬花的产业;被誉为“胡姬花之父”的荷顿从卓锦万代兰身上,看到靠人工杂配培育,有可能培育出能够长年开花的新品种。不过他面对一个难题,即胡姬花种籽非常细小,基本上没有能储存食物的细胞,因此必须为花籽花粉创造一个特殊环境,才能够杂配。
1928年,德国乌兹堡(Wurzburg)专家汉斯•伯杰夫教授(Hans Burgeff)到访,解决了荷顿的难题。伯杰夫传授他克努森教授(Lewis Knudson)所研发的方法,利用糖和菜燕在无菌环境中培育胡姬苗。这是荷顿推动胡姬培育计划中的一大突破。
荷顿成功让他所培育的新品种樱草苞舌兰(Spathoglottis Primrose)在交配27个月后开花,这是新加坡植物园培育出的第一个杂配品种。荷顿在植物园服务27年,期间总共培育出28种新品种胡姬花。
这开启了新加坡胡姬花苗圃产业以及胡姬花的出口贸易。
图:Spathoglottis Primrose
图源:orchidsonline网站
即便是1942年至1945年日军统治下的新加坡,位于植物园园内(改名为昭南植物园)的杂交的园艺研究工作仍在继续。
随着新加坡于1965年独立,新加坡植物园的使命从一个主要以研究为导向的场所,转变为一个为新加坡国家“花园城市”愿景提供植物学和园艺学支持的机构。
1972年,为了配合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计划的推进,新加坡政府在植物园园内设立了装饰园艺学院,提供热带园艺和本土园艺师培训。
1973年,植物园与公园与林木处合并。自此,植物园除了做植物研究同时更加注重美化新加坡的工作,全心效力花园城市计划。
1988年公园与游乐署重组,植物园成为署下部门,植物园不再为城市绿化提供单一产品,而成为植物学和园艺研究中心,成为花园城市建设不可或缺的技术支持机构。
新加坡植物园建设的成功是有目共睹的,而在2015年被题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可以说是对新加坡花园城市以及新加坡植物园的最高肯定。
图:新加坡植物园
图源:lakwatserongtsinela 网站
在了解了新加坡植物园的前世今生后,三叔将在下期中分享新加坡植物园内的十景;想带另一半到新加坡植物园“拍拖” 约会的小伙伴,千万别错过!
我们下周再会!
Good Night!
END
资料来源:
《联合早报》
NParks 网站
The Straits Times
NLB eresources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