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大蒜华尔街”的前世今生:从吃救济粮,到中国大蒜第一村

“大蒜华尔街”的前世今生:从吃救济粮,到中国大蒜第一村

金乡县崔口村从“吃救济粮”村,变身为“中国大蒜第一村”

“大蒜华尔街”的前世今生

“大蒜华尔街”的前世今生:从吃救济粮,到中国大蒜第一村

6月25日,济宁市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72岁的老支书韩允其看着村里一排排别墅洋楼,指着家里土坯房子的老照片,感慨地说:“想想当年的日子,看看现在的生活,真跟做梦似的!”

70年代末期的崔口村是全县两个吃救济粮的村子之一。为了走出贫穷,村里割掉麦子,改种大蒜,拓市场、兴加工,不断遇到困难,不断克服困难,发展成今天的“中国大蒜第一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已超过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4.6万元。

“不换脑子就永远吃不上肉”

5月17日,2019年中国大蒜产业博览会开幕,当天下午的金乡大蒜“线上线下”产销对接会上,金乡县大蒜企业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一次性签订了58万吨大蒜销售合作协议。“世界大蒜看中国,中国大蒜看金乡”,作为金乡第一个种大蒜的村,40年前,崔口还在为推广种植发愁。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国各地农村都在想方设法搞活经济。1982年,时任崔口村党支部书记的韩允其将致富的路子寄托在价格高、效益好的大蒜上,决心带领大家大面积种植大蒜。可崔口人饿怕了,村民们宁愿种麦子少收,也不愿冒险种大蒜。

“我到现在还欠着老书记100元钱呢。”5月22日晚饭后,正在村头杏树下纳凉的66岁村民赵方斌,回想起30多年前一个同样的晚上。当年,韩允其发动党员干部,除了要带头种蒜,每人还要包上几户做思想工作。作为第一批响应种蒜的村民,赵方斌当年将自家5亩地中的4亩都用来种了大蒜。剩下的1亩地,他实在是没钱买蒜种了,才打算种小麦。“记得那天我正在地里低头耩麦,忽然就被人按住了耧车,抬头一看是书记韩允其。他说,‘不换脑子就永远吃不上肉,种大蒜是咱们村摸索的致富新路子,作为党员咱们应该给老少爷们儿带好头!’”赵方斌回忆,当天晚上吃过饭,韩允其给他送去100元蒜种钱,让他把最后1亩地也种上了蒜。

在党员干部的带动下,崔口村的大蒜种出来了,1亩大蒜的收益比3亩麦子还要高!1983年,村里又引进了滕县(现滕州市)白马山试验田里的无苔大蒜,和本土的“四六瓣”混种,形成了如今的金乡杂交蒜,1亩产量又相当于原来品种的3亩。村民尝到了甜头,种植面积迅速扩增,到1986年,几乎全村的土地都种上了大蒜。

致富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周边的老百姓都到崔口村买蒜种,种大蒜。又过了五六年,崔口村最初的500亩大蒜引发全县种植大蒜70万亩,带动周边种植200多万亩。

“大蒜华尔街”,影响全球蒜价波动

6月25日,崔口村南省道346两侧的大蒜市场异常火爆,一排排满载大蒜的车辆排列整齐有序,苏、鲁、豫、皖、晋、冀等全国各地的车牌一应俱全,操着不同口音的人齐聚在这里谈价议价,预测走势。崔口村党支部书记韩勇说:“这里商定的价格,影响着全球蒜价的波动。”

记者跟随村民韩兆玉钻进存蒜冷库,温度瞬间低至0℃以下,寒气袭来,顿感膝盖发软。二十世纪90年代,因为大蒜正常存储时间只有3个月,蒜价一度被蒜商“掐”到0.1元/斤,很多村民索性将辛辛苦苦种的大蒜倒进沟里。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村里成立了冷藏、购销公司,以通电、通水、通路、免3年房租的“三通一免”举措招引冷库进驻。大蒜收获后放进冷库,一年四季都可以卖,让村民赢得价格上的主动权。

可在当年,大蒜种植面积迅速扩张,销路成了最大的问题,崔口人卖蒜要“看人家脸色”。村民韩金良家的大门后至今立着一辆地排车,木板都已经朽烂了。“这些年搬了3次家,一直舍不得扔掉它。”老韩说,“当年我就是拉着它四处奔走叫卖大蒜的。为了卖个好价格,村民们把大蒜编成辫子或挂在自行车或垛在地排车上,赶几十公里的路只能卖出百十斤。”

“拉到外地‘上赶子’,不如留在村里‘出摊子’。要想赢得价格上的主动权,必须把市场拽到村里来。”韩允其说。他安排村里的党员干部和村民代表到老汽车站附近的大蒜市场挨个摊点询问、到旅馆挨个房间敲门,分组在全国各地跑购销,通过低价让利和诚信经营,把客户吸引到崔口村。“那时候没有手机,每年大蒜一下来,县城邮电局爆满,大家排着队打电话联系客商。”赵方斌回忆,要是谁的收购摊点生意好,肯定会有人不惜租车追在拉蒜的大车后边,一直追到目的地,就为见到货主,要一张名片。1990年后,村民找客商变成客商找崔口。村南省道346两侧成为金乡县最早的大蒜市场,被称为“大蒜华尔街”。

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大蒜成了“植物黄金”

市场竞争的激烈驱动着崔口村村民不断寻求新的出路。他们通过深加工延伸大蒜产业链,让更多的老百姓“链”上致富。

5月22日下午,山东泓宝食品有限公司加工车间,直径五六厘米的大蒜从机器出来后,有的变成1毫米厚的蒜片,有的被粉碎成规格80—120目的蒜粒或者120目以上的蒜粉。另外一个无菌车间内,工人师傅正在用进口棕榈油烹制油炸蒜粒和油炸蒜片,炸一遍就换一次油,时间误差不超过1秒。这种产品主要出口到日韩用于做料理,每吨价格达4万多美元,附加值至少提高10倍。41岁的崔口村村民赵志强是这家公司的负责人,5年前,他还从事着去秆、去胡、扒皮的大蒜粗加工,因为技术含量低、同类加工厂多,产品同质化让企业发展举步维艰。大蒜深加工又让他们的产品变得供不应求。

金乡县大蒜科技研究中心主任周桂芝的队伍正将大蒜深加工科研从“金字塔”的塔底跃向塔尖。“高纯度蒜氨酸每克的价格高达2.8万元,约为当前黄金价格的80倍,有‘植物黄金’之称。按照6%—8%的含量来算,从一头50克左右的大蒜中就能提取出至少8.4万元的蒜氨酸。”周桂芝告诉记者。

研发、种植、收购、冷藏、加工、出口……在大蒜串起的产业链上,崔口村村民发生了由农民到商人的角色转变。如今,崔口村经营辐射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等40多个国家和全国各地,并与韩国及东南亚、港澳等地的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常年业务关系,年交易量40万吨,交易额5亿多元。针对村民开办的67家企业,村里将企业联合起来,成立东运集团。崔口还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将集体土地作价入股,让村民人人持股、个个当家。

如今,金乡县年产大蒜80万吨,年储存大蒜200余万吨,大蒜产品出口到18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汇5亿美元以上。金乡大蒜已经拥有全国种植面积最大、冷藏储存能力全国最大、精深加工产品种类全国最多等7个全国“之最”,品牌价值高达202.58亿元。金乡县也成为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大众日报)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卡拉OK重开啦!“麦友”请假改日程欢唱

下一篇新闻

这款酒厂最高年份单桶秘藏,揭晓曾经只有老饕才懂的威士忌之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