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晚清至民国时期,随着近代中外经贸往来的增加以及国内商业资本的发展,使宜兴紫砂业发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变化,那就是由传统的手工作坊式的制作逐步转变为近代陶瓷商号或公司的批量生产。加之国内兴办实业的风气影响,这一时期紫砂壶商号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无锡、上海乃至国外成立:光绪二十八年(1902),宜兴鼎山宕窑户鲍氏、陈氏合资,在新加坡开设“鼎生福”陶瓷店;公元 1912年(民国元年) 宜兴葛逸云与日本商人和田一雄和田合资在大阪开设陶器店;1903年,宜兴鼎蜀镇窑户张士清,在杭州开设“张万隆”陶器店;1905年赵松亭创办“艺古斋”;1909年,潘宝仁创办“阳羡紫砂陶业公司”;1912年,宜兴鼎山白宕窑户葛翼云(葛德和陶器公司店主)和日本商人合资,在日本名古屋市,开设主销宜兴产品的陶器店,戴国宝在上海新北门吉祥街创办“铁画轩”陶器店;民国初年,宜兴鼎蜀镇人吴汉文在宜兴县城开设“吴德盛陶器行”,为当时专营紫砂的唯一商号,周文伯在宜兴蜀山兴办的“利用陶业公司”,这些紫砂壶公司的成立为紫砂壶以集体形象展现在全球视野中做好了准备。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近代商业的发展要求这些公司改变传统的营销模式,他们往往在宜兴开设作坊,在上海、天津、杭州、无锡等地开设商行或公司,紫砂壶则由名工按样制作,从宜兴订坯烧成,然后刻署商行或公司的商标。有些公司的业务甚至就是以外销为主,比如“铁画轩”,它的主产品就销往欧洲、日本和东南亚。为了拓宽销路,他们往往将紫砂壶送去参展、参赛,以推广自己的产品,并刺激该行业的工艺发展。


宜兴紫砂出现了一个值得一提的“复兴期”,甚至可以说,这一时期是紫砂发展的第三个高峰。倪洪林主编的《紫砂鉴赏及收藏》一书中记:“到了民国21年( 1932年),紫砂从业人数已达600多人,全年共烧140窑,年产量220万件,年产值约42万元。”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这个时期的紫砂生产已经形成炼泥、制坯、刻字、焙烧、包装等专业分工,产品又分粗货、细货和上档货三类,每类又分正、次品等级;在工艺上也颇多创新:1916年利用工业化工原料氧化钴、氧化锰等配成墨绿泥、黑紫泥等泥色,使“五色土”更加妍艳多姿;又研制出各种低温色釉如均青釉、古铜釉等,还创造了在紫砂器上吹釉、挂釉、贴花、印花等加彩技法;1918年为适应“暹逻生意”,又利用金刚砂作抛光,使砂壶表面光滑如镜,谓之“车光壶”或“抛光壶”。至于造型方面更是新品迭出,如“大柿”“掇球”“传炉”等有的已成经典;品种方面除壶、杯、盆外还发展了雕塑、瓶鼎,在陶刻方面有一批书画家参与,并在壶上一面刻字,一面刻“金石索”等图案,形成了民国装饰的独特风格,可谓继承、创新、全面发展。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因这一时期紫砂壶的订制以商业模式为主,即壶商到宜兴订制壶坯,并随壶商意思,设计或自行刻上壶铭之书画,所以常见一些事实上不属于正统金石习惯的铭刻方式。这个时期,上海古董商甚至请一些紫砂艺人,如蒋燕亭、王寅春、顾景舟……等,根据古文记载的壶式,加上自己的设计,做出一些假古壶,谋取厚利。此时的壶风,多有矫情的意味,好似明明是惟利短视的世俗份子,却又附庸风雅故做文采翩翩之君子。壶的形式,多沿袭前人旧作,可是做法上手捏成形者少,半模半工者多,名家与商品壶之间质与工的差异甚远。


这个时期的紫砂名匠有:程寿珍、范大生、俞国良、李宝珍、汪宝根、蒋燕亭、陈光明、冯桂林等,陶刻名手如邵云如、赵松亭、陈少亭、任淦庭等。这些名手不但技艺全面,功底扎实,且各有顶尖绝活或高手作品。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下这些名家的作品: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陈寿珍制紫泥掇球壶


此壶壶式是仿清代名家邵大亨的掇球壶。壶身为球形,壶盖为半球形,壶纽为小球形。整把壶恰似三个大小不同的球体叠在一起,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独具神韵,浑厚稳重、高雅不俗,给人极强的视觉美感。此壶壶把下钤印楷书“真记”印,壶盖内及壶底钤印篆书阳文“寿珍”印。该壶在1915年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和1933年的美国芝加哥博览会分获头等奖和优秀奖。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程寿珍款仿古壶


仿古壶是程寿珍晚年所制紫砂壶的代表壶式之一,也是光货圆器中的一种传统壶式。


此壶壶身扁圆,鼓腹,线条流畅,壶身光素,颗粒感极强,矮预;壶盖为圆顶压盖式设计,壶口较大,上粗下细的子母线分别代表天、地,口盖紧实,盖内钤篆书“寿珍”印款,壶纽为扁圆形宝珠纽,纽顶开气孔;壶嘴为一弯嘴,嘴口下弯,与壶身融为一体;壶把为条状耳形端把。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程寿珍制汉扁壶


汉扁壶是程寿珍晚年所做的三种壶式之一。借鉴汉代青铜扁壶的造型而制,后成为紫砂壶传统壶式之一,历代仿者甚多。此壶造型简练浑厚,用料精细,做工考究。壶身砂质明显,腹部扁圆,肩部线条棱角分明;矮颈,壶口较大,平顶压盖,盖面光素,壶纽为扁圆形宝珠纽,纽顶开气孔;壶嘴为一弯嘴,嘴口斜削,嘴部下弯;壶把为扁圆耳形端把,把下钤印楷书“真记”印;壶盖内及壶内底钤篆书“寿珍”印款;壶底为一捺底,底部铃印阳文篆书“冰心道人”款。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范大生制四方阴筋竹节


四方隐角竹顶壶是民国时期紫砂名工范大生的代表作品。这件紫砂壶以竹为主题,壶身采用四方隐角的结构,方中寓圆,使竹筒式的壶身又具有竹节式筋纹相合而成的体貌,足见作者构思之巧。


壶身刻隐角竹节纹,色泽光润,立面筋线自下而上贯通壶上有陶刻名家陈少亭所刻“扫雪开松径,疏泉遇竹林”的铭文;壶盖为截盖式设计,四方隐角,纹线渐消失于盖顶,子母线仿竹节而作,口盖可转向吻合;壶盖上塑弯曲的竹枝为桥形纽,又有浮雕竹叶为饰,盖内钤楷书阳文“大生”方印;壶嘴为直嘴,较粗,饰四条竹纹线,方中带圆,挺拔有力,壶把为仿竹段耳形端把;壶底为一捺底,底部微微内凹。壶的底、肩、口、盖呈塔形,端庄稳重,配以精美的壶嘴、壶把,高风亮节之气油然而生。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 俞国良制朱泥四方传炉壶


四方传炉壶是俞国良的代表作品,此壶通常也被称为“大红传炉壶”,意指用“朱红泥”制作的“传炉”式紫砂壶。该壶精选上好的大红泥经调配、加工制成,烧成后色泽红润,光彩照人,火候也恰到好处。


传炉壶是紫砂壶中最难做出精品的壶式,但此壶壶身方中寓圆,呈扁圆状,壶表砂质明显,光素无装饰,壶把、壶嘴与壶身的连接自然美观,足见制壶者基本功之扎实。壶盖为圆顶压盖式,盖内钤印“国良”,子母口设计为四方形,矮颈,盖口光洁紧实,棱角浑朴有致,壶纽为宝珠纽,上开气孔;壶嘴为扁圆形三弯嘴,嘴口斜削,内壁光洁;壶把为圆柱耳形端把;器足为钉足,四个钉足支撑壶体,形制完美。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李宝珍 葵仿古壶


此壶式是民国时期的新器形,是将光货中的仿古壶式改用六瓣葵花筋纹、块面转折的表现手法制作而成的。此壶采用紫砂老泥制成,以六瓣葵花瓣筋纹构成壶体,嘴、把、盖、纽也采用六棱形筋纹线,筋纹凹凸有致,圆中求方,大气浑厚,风格典雅,使得整把壶和谐统一、浑然天成。壶身外壁刻有桃花及沙地画面,并留篆书“饮之清心”铭文;壶盖内钤繁体“宝珍”印,壶底钤篆书“李宝珍制”方印。壶口较大,口盖密合,壶嘴和壶把为六方棱柱式,壶纽为筋纹宝珠组,纽顶开气孔,壶身、盖、纽、把之间的比例协调。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 汪宝根制青灰砂上合桃壶


这把上桃合菱壶是近代紫砂壶花货大师汪宝根的代表作,此壶式是由范大生所创,后被紫砂艺人大量仿制。此壶色泽紫褐,壶体为扁桃形,由浑圆的五瓣桃形筋纹构成,线条颇具张力,筋纹间镶接自然严密,处理纤巧,瓣身一面刻“玉茗铁画轩主人制”铭文及诗文,另一面刻“仿邓完自印法,四处余香诗咏后,于陵子”铭文及绘画,线条工整、刀法流畅;壶盖为筋纹截盖式,盖内钤印“汪”、“宝根”方印,壶纽捏塑成桃枝及桃叶五片,形态逼真;壶嘴为一弯嘴,嘴口下弯,内壁光滑,壶把为圆柱耳形端把;壶底内凹,底部钤印“旭斋”二字。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 陈光明制段泥石瓢壶

陈光明款满瓢,其所制,壶身呈梯形,曲线柔和流畅,造型浑厚朴拙。足呈鼎立状支撑,给人以轻灵挺拔之感。直流,简洁见力度,为暗接处理,溶于壶身整体。把呈倒三角势,与壶身互补,形成和谐的视觉效果。平压盖,桥钮,比例恰当,充份体现出秀巧精工的特点。

民国时期流行的紫砂壶

▲冯桂林 梅桩壶

此壶雏形摹杨凤年之梅桩壶形,进行提炼、加工、改造,以梅桩树干为本,精心刻划梅之瘦骨傲霜、不畏艰辛的灵性,虬曲挺立。壶身一面饰斑斑苍老的节疤和经风暴撕裂的树皮,另一面,历经剪枝,光润坚挺。壶嘴犹如右下向上伸展的梅枝,生意盎然。壶把弯曲虬绕交叉,呈奋发向上之势,出俩小枝,缀上几多梅花争相绽开。设置与壶体吻合,并塑一枝生态奇趣的梅桩,构成一幅美妙的写意画。大枝、小枝、花蕾布展有序,越发生意,看似眼花缭乱,复杂无比,但是把玩欣赏十分得体,不得不令人赞叹壶艺家制壶技艺之高明。盖内和壶底皆有“桂林”印款。

从1912年到1937年期间,宜兴紫砂参加5次世博会并均获大奖,这是民国政府注重实业,实业家、行业协会、各界人士积极筹划,一批技艺超群的名技艺人精心准备的结果,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紫砂的整体实力;而在世博会亮相获奖,又进一步扩大了民国紫砂的影响,使其更加享誉海外。

上一篇新闻

看姓氏!鉴别你是正宗四川人,还是迁进来的外来户?

下一篇新闻

《杀人回忆》的成功之处:最后找不到罪犯、多处暗示凶手不止一人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