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4日 星期二

大峰信俗:“行善为先”在海内外生根发芽

近日,广东省第八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放榜”,一批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弘扬优秀文化的项目将绵长的岭南文脉徐徐展开。汕头市潮阳区民间信俗(大峰信俗)入选名录。

如今,徜徉在纪念大峰祖师的和平报德古堂,这座由各种嵌瓷、木雕等传统工艺打造成的精美潮汕民居院落中发迹的潮汕慈善文化,已被远隔重洋的海外潮人发扬光大……

大峰信俗:“行善为先”在海内外生根发芽

大峰祖庙(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堂址)。 受访者供图

渊源▶▷可追溯至宋大峰祖师

日前,汕头大学文学院潮汕文化研究中心出版了《蓝十春秋:新加坡潮人善堂考》一书,并就推动潮汕善堂文化(“大峰信俗”)逐级申遗,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展开探讨。

元朝徐来撰写的《报德堂碑记》、明朝隆庆年间的《潮阳县志》、清朝的《潮州府志》等都有关于大峰祖师事迹的记载。大峰祖师,相传为北宋年间著名高僧,真名宋大峰,俗姓林,名灵噩,字通叟。《祖师纪录碑》中写道:“宋大峰祖师,闽人,为宣和时高僧……劝喻潮人造桥、修路、施棺、殡殓、救人、赠药、赈灾、恤困等善举,毕生不倦,开化潮人不少……各县遂风起云涌,奉祖师神像,力行善举。”

北宋宣和二年,大峰祖师从福建游历至广东,来到潮阳县蚝坪(今和平镇)。正逢旱灾和瘟疫,大峰祖师便在狮尾石(今大峰石)设坛,施医赠药,收尸埋骨。据《(光绪)潮阳县志》,练江当时宽阔湍急,每遇风浪经常发生翻船事故。大峰祖师见此,发愿造桥,他构思建桥的方案、募捐筹款,之后携善款从福建运回造桥所需物料。当桥体建成了16孔时,大峰祖师因操劳过度与世长辞,圆寂时享年88岁。乡贡元蔡谆继承其遗志,捐资续建东西枕桥两孔,全桥三十余丈,终告完工。

当时,大峰祖师乐善好施的行为深受当地人感念,人们将他供奉起来,逐渐形成了大峰信俗。从泰国华侨捐资兴建的大峰纪念馆,穿过“南疆一峰”的石牌坊,有被誉为“粤东第一大亭”的大峰祖师亭。再向上,便是大峰祖师墓。每每遇到祖师诞辰、春祭大典和盂兰胜会等重要日子,这里便人头攒动、香火不断。据悉,清朝至民国,由大峰祖师影响而兴起的汕头市存心善堂,已成为当时南方声望最著的慈善机构。

以上提及的善堂,兴盛于明清时期,是潮汕地区一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民间慈善机构,主要开展施医赠药、施殓施棺、救贫济困、养老育婴、发埋孤骨、敬惜纸字及兴办义学等工作。

汕头大学潮汕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汕头大学图书馆馆长陈景熙教授告诉记者,目前潮汕地区和海外潮人社会的善堂文化传统可追溯至宋大峰祖师,大峰祖师的信仰组织可被认为是潮汕善堂的主流体系。

“有海水处就有华侨,有华侨处就有潮人。”汕头是著名的侨乡,海外华侨华人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跟随潮汕人“下南洋”的进程,善堂文化逐渐流传至海外。

“海外潮人社会中的慈善团体除了以善堂为名的团体外,还有其他的潮人慈善团体。以泰国为例,除以华侨报德善堂为首的善堂外,还有德教会、蓬莱逍阁、明坛三类,每类在泰国都有较多基层单位,由此组成全国性总会。尽管名称不同,但是潮人慈善团体大多崇祀宋大峰祖师,这一点和以善堂为名的潮人慈善团体存在很大的共性。”陈景熙教授说。

学者林悟殊在《潮汕善堂文化及其初入泰国考略》一文中通过对泰国华侨报德善堂和汕头存心善堂的比较考察,说明泰国当今的善堂文化乃源于潮汕地区,并通过研究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支持家乡善堂开展赈灾活动,说明潮汕善堂文化入泰成功。

流传▶▷衍生出举世闻名慈善机构

潮汕有句俗语:“生有二哥丰、死有大峰公”,意为人在生死之时皆有依靠。据了解,其中,二哥丰指的是郑智勇,生于泰国,原籍广东潮安县。19世纪下半叶,郑智勇依靠经商,成为当时泰国首富和华侨社会最有权威的人。虽身居泰国,但他却在家乡潮汕留下了诸多善举。

1910年,郑智勇等12人共同于曼谷建设大峰祖师庙,名为“报德堂”,1936年,改称为“暹罗华侨报德善堂”。“下南洋”的人们初到异国,首先就是找侨团,遇到困难如穷困、生病等经常都是由善堂出手相助。因此,善堂早期施行的善事便是施药、收敛无名尸首。1937年,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正式注册为慈善机构,蚁光炎担任董事长,其后不久,郑午楼继任为善堂董事长。

《郑午楼传》中记载,“郑午楼从23岁担任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起,便承袭了大峰祖师的衣钵。”半个世纪以来,善堂的工作在郑午楼的领导之下,有了很大的发展,成为泰国规模最大的一个民办慈善机构,善举遍及救灾、恤孤、医疗、教育和社会福利各个方面。

1991年8月,一声汽笛长鸣,满载2万包救灾大米及泰国侨胞情谊的上海锦江公司通河运轮徐徐驶离曼谷孔堤码头开往中国,岸上数百名侨胞频频挥手,为它送行。那时,潮汕等地发生水灾。78岁高龄的郑午楼率团慰问。

在临行前的救灾物资点交仪式上,郑午楼在致辞中讲道:“报德善堂也好,侨联救灾机构也好,过去做善事主要在泰国内,这一次把善事做到中国去,可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我们慈善第一次出国。你要说它是回乡也可以,因为我们的体内多数具有炎黄血统。”

同年8月23日,郑午楼受泰国红十字会委托,将泰国各界捐赠的另外2万包大米清单交给中国红十字会。据不完全统计,泰侨当时已捐赠款物折合人民币3000多万元,居世界各国华人社会捐赠之首。为灾区人民重建家园送去了信心。他说:“泰国是我们的‘婆家’,中国是我们的‘娘家’,我们对‘娘家’中国一份深厚的感情是无法割舍的。”

据《郑午楼传》,1991年8月25日,泰国联合救灾慰问团飞抵汕头,举行了郑午楼团长向汕头移交2万包赈米的仪式。第二天,慰问团分配各位团员至各县灾区慰问,许多团员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心情格外激动,郑午楼则前往潮阳县灾区慰问,同时赴和平镇瞻仰大峰祖师的墓苑。

从和平报德古堂,衍生出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这样知名的慈善大机构,是大峰祖师倡导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人类社会共同需要最好的注脚。而令人欣慰的是,大峰精神在泰国社会开枝散叶后继而回馈中国。据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编著的《海外潮人的慈善业绩》记载,海外潮人曾在潮汕历次风灾、严重水灾、家乡粮荒之时赈济祖国,多次在故乡施行捐建医院、修桥造路等善举。据统计,潮汕各县崇奉大峰祖师的善堂机构已发展到100多个。

大峰信俗:“行善为先”在海内外生根发芽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拨款1100万泰币购买医疗器材支援缺乏仪器的医院,中间位为郑伟昌。 受访者供图

弥新▶▷善堂文化凝聚海外华人

据泰国华侨报德善堂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该善堂成立至今已有112年的历史。经过百年发展完善,如今,其下属实体包括华侨医院、流动医疗队和华侨中医院、华侨崇圣大学等,形成了一整套消防、医疗、急救系统,造福无数泰国民众,受到泰国华侨上下高度肯定认可。报德善堂针对社会上的特大事故给予帮助,并基于传统定时定期举行布施活动,让许多身处困境中的民众得到帮助。与此同时,社会各界因被报德善堂的善举感动,纷纷为华侨报德善堂捐赠各种物资,使之得以一步步扩大。

新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华侨医院建立以来,善堂从“恤死”到“救生”扩展理念。华侨崇圣大学也在传播中华文化、培养专业人才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自德尔塔(Delta)新冠变种毒株在泰国扩散以来,在大家翘首以盼疫苗之际,中国“春苗行动”在泰国正式展开,祖国为生活在泰国的同胞送来了科兴疫苗,每日都有数百名旅泰的中国公民顺利完成疫苗接种。

大峰信俗:“行善为先”在海内外生根发芽

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中文志愿者协助中国驻泰使馆开展“春苗行动”。 受访者供图

据悉,为帮助同胞们在接种过程中沟通顺畅,帮助医护人员开展工作,助力“春苗行动”在泰国顺利进行,泰国华侨报德善堂中文志愿者在挽叻医院和威穆特医院接种点,每天都安排多位志愿者,准时在医院值班,为同胞提供维持秩序、中泰文翻译、解答疑难问题等服务。

疫情防控形势之下,唯有全球人民齐聚一心,方能共同战胜疫情。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慈善机构,华侨报德善堂在泰国社会扮演着非常重要角色。现任泰国华侨报德善堂董事长郑伟昌(已故郑午楼博士的后人)领导员工主动肩负起收殓因新冠肺病逝世者的遗体工作,与4000多名志愿者一同直面疫情,共克难关。

据介绍,为纪念报德善堂成立110周年,报德善堂董事长郑伟昌博士率诸董事决定特拨款1100万泰铢购买医疗仪器,支援泰国缺乏医疗器材的医院,以便及时抢救病人。

郑伟昌认为,难能可贵的是,华侨报德善堂赈济社会从不分地域、宗教、种族。谈及父辈慈善事业对自己的影响和启发,他表示,岁月是面镜子,映照着每一个人的辉煌和灿烂,也纪录着时间长河中事物的发展,历届董事前赴后继,奋发创善举,济世为怀,始终秉承宋大峰祖师意旨,致力于发扬慈善事业。“我们将继往开来,将华侨报德善堂的优良传统不断发扬壮大。”

善堂文化在泰国历经本土化洗礼,依然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慈善与信仰将海外华人凝聚在一起,成为其漂流在外时心灵停泊的港湾。如今,走出潮汕的善堂文化,正日益成为联系全球华侨华人紧密的精神纽带,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记者】 吴利婷

点击图片,一键报料↓↓↓

大峰信俗:“行善为先”在海内外生根发芽

【作者】 吴利婷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上一篇新闻

花上万块住网红酒店,却被迫成为“拍照的背景”

下一篇新闻

日本出现首例猴痘确诊病例,感染者为东京都30多岁男性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