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陈奕迅女儿,才明白了父爱的深度,决定了孩子的高度
凯叔说:
有朋友经常问我:凯叔,我家孩子现在长大了,不听话也不愿意沟通,怎么办呢?
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是有一点共性:你和孩子的相处模式。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同频共振」,意为同样频率的东西会共振,同样性质的东西会相互吸引,而走到一起。
沟通,不用权威,要平等;不要轻视,要尊重,放下“我以为”,少说“正确的废话”。
像朋友一样和孩子一起对话成长。
前阵子,「陈奕迅聊女儿追星」上了热搜。
在直播间里,当被粉丝问「没有新人红」是否有危机感时,陈奕迅轻松回答:
「有关注新生代偶像」;
「他们也是我女儿喜欢的偶像」。
比如,像《街舞》中的王一博,《少年的你》里面的易烊千玺,还有蔡徐坤、范丞丞,佟丽娅等,陈奕迅尤其欣赏易烊千玺,说他很酷。
而宝贝女儿经常会找爸爸讨论爱豆们的日常,父女俩彼此分享,一起追星。
陈奕迅跟女儿开玩笑说,你这些偶像,见到我都会叫我「Eason哥」。
也许他们比我红,但我地位却比他们高。
陈奕迅夸张地学着女儿听完后惊讶的表情,调侃在女儿面前「装」了一回。
真让人羡慕,父女俩相处能如此轻松,还能如此合拍。
记得心理学有个词叫「调频」,指收音机需调到对应的频率,才能收听节目。也指人与人之间的思想、爱好、生活步调等保持一致。
亲子相处,父母若把行事节奏调整与孩子一致,是对他的尊重和认同。
双方保持同频,能消除彼此差距,建立孩子的自信,获得更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让心灵更丰满。
父母愿合拍,孩子有自信
陈奕迅一贯鬼马搞怪,和女儿的相处方式也很「特别」。
他曾分享跟女儿争床位的事。
女儿睡在妻子身边,陈奕迅也想跟妻子睡,就躺在另一边死活不肯走。女儿急得大哭,陈奕迅也学小朋友样子,扯着嗓子「哭闹」起来。
见爸爸突如其来的举动,女儿停止了哭泣,陈奕迅就装着孩子赌气的样子,走开了。
一会儿他又回来,以为女儿睡着了,抓住她手说对不起,怕刚刚声音太大吓到她,女儿转过来紧紧地抱着自己。
以孩子的方式与他相处,既亲和好玩,又给她立一面镜子,比起说教,让孩子更容易看清自己。
合拍的父母,以「伙伴」的身份与孩子相处。
不用权威,有平等;没有轻视,但尊重,孩子感觉被爱,生出自信。
另一位爸爸孙艺洲,也很懂孩子。
做爸爸后,孙艺洲努力成为孩子的精神支柱、甚至树洞,期待她永远愿意跟自己倾诉。
孙艺洲看重与女儿的交流,每次都会把沟通方式调为「孩子模式」,做到平等交流。
不止沟通,在其他方面,孙艺洲依然努力找到「孩子模式」。
在为女儿准备一份特别礼物当中,孙艺洲决定,选取女儿最爱的动漫《冰雪奇缘》中的情节,为她表演一段舞台剧。
编导意向让孙艺洲展现一段高级的舞蹈,但孙艺洲却在意,如何为孩子呈现一段,能让她开心、看得明白的表演。
他删掉其中专业的部分,以蠢萌、简单的动作,为女儿做了一段逗趣、好玩又有爱的视频。
看到视频,女儿笑得停不下来。
《为何家会伤人》书中说:「自信,是自己内在的一部分相信自己内在的另一部分,即一个人的内在小孩对获得内在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父母以孩子的视角看问题,与他地位平等,认同尊重他的特性,孩子体会到自己在父母心中很重要,从而对父母的爱充满信心。
孩子相信自己是被爱的,无论何事,这份爱都在,他才有了面对世界的自信。
爱养育自信,它来自父母的尊重和认同。
父母坚持自我节奏,把孩子推向孤独
父母有些期许,孩子很难达到。
有时,父母会坚持自我节奏,拉着孩子往前赶,但他内心却向往另一片风景。
综艺《告诉世界我可以》中,小女孩甜心刚6岁,但在这个本该快乐的年龄,她却并不快乐。
因为妈妈对孩子要求严格,给她报了10个兴趣班。周末上课,母女俩要从早赶到晚。
晚上,为锻炼甜心专注力,爸爸还布置了拼乐高任务。乐高还没完,妈妈又催她完成学校作业。
整个周末,甜心忙得像只陀螺,小小身躯,疲惫不堪。
甜心妈妈认为,这都是为孩子的将来考虑,可她并不知道甜心的真实感受。
面对树洞,甜心说出了心中的秘密。
她不喜欢妈妈报的唱歌、跳舞、主持人和模特等兴趣班,她只喜欢画画,但没得到妈妈的认可。
甜心对着树洞大喊妈妈为「假妈妈」,抱怨父母经常打自己,表示不喜欢他们。
女儿这番话如当头棒喝,妈妈痛心的同时,开始反思教育方式。
心理学家埃米尔·库埃说,价值观相似的人,能成为最好的朋友。他们相互交融、相互吸纳、相处共生的感觉,让人更欣赏自己,起到正面强化的作用。在这样的关系中,能获得更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而两个价值观相左的人,就算一起生活,也会觉得孤独。
据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近四成的孩子,会经常觉得孤独,这直接影响孩子人际交往和心理健康。
很多时候,孩子孤独不是少了陪伴,而是不被理解。
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想法,坚持让他跟上别人的步调,孩子被动接受父母的意愿,或许能获得某项技能,但内心常有重负,易丢失自我。孩子需求不受重视,活得越来越孤独。
孩子难以满足父母过高的期许,但父母却可转来跟上孩子成长的节奏。
与孩子同频共步,让意念相通,爱好相投,这样相处共生关系,让孩子可以欣赏自己,获得更强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内心成长更丰满。
保持同频的父母,都在做这几点
父母与孩子同频,不单是外在行为的认同,要紧的是让情感和意愿达成一致,在正面引导下,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1.支持孩子所爱
日本心理学家松原达哉提出「无气力症」,患者有三个典型的特征:没有活力、没有热情、没有关心,在成人和孩子身上都会出现。
他发现,导致问题的原因,是内心「兴趣」环节出了问题。
兴趣,帮孩子找到人生方向,激活内在动力,有它,生命才有活力。
在一档亲子综艺节目里,有个叫小香芋的女孩,她有表演天赋,也非常喜欢表演。
刚开始的时候,妈妈是抱着玩一玩的态度带她到横店尝试演戏。慢慢发现,女儿有着较强与角色共情的能力,也被大家认可。
小香芋演戏机会增多了,过程也很辛苦,但她却很享受。
问到小香芋在横店拍戏的感觉,她说:「很爽。」
看到孩子的热爱,妈妈放下工作,带着几岁大的妹妹,在横店附近租到房子,陪伴她拍戏。
虽然,妈妈也遭受过他人非议,但女儿的热爱,让她坚持了下来。哪怕挤出时间学习到深夜,女儿也不喊累。
孩子所爱的,若能得到父母的支持,他就能获得成就感,和自我掌控的能力,对未来充满希望。
无论将来如何,但这份从小积蓄的能量,成为他向前奔跑的底气。
2.保持与孩子的感受一致
我们太容易看重结果,忽略孩子的情感感受,但它恰恰是孩子最重要的内核。
情感认知的缺失,会影响孩子性格形成。如果父母能始终保持与孩子感受一致,他身心就能健康整全。
看过一个视频,生气的孩子坐地大哭,不住地拳打脚踢,爸爸在旁边默默地看着他,保护孩子不伤到自己。
孩子闹够了,扑到爸爸怀里撒气,爸爸搂着他,任由他纠缠、蹬踢。直到孩子不再抗挣,爸爸才吻着他额头,抱他贴在胸口,用心感受孩子的情绪,没有语言,但所有的动作,都传达出对孩子当下感受的理解。
终于,他安静了,只剩下抽泣。
用心体恤孩子的感受,以正面回应,不以对错衡量孩子情绪,高兴时与他同乐,伤心时陪他一起哭。这能帮助孩子排解负面情绪,强化正面情绪,学会与情绪友好相处。
孩子的人生才更为整全,心智才能更成熟。
3.踩着孩子的节奏陪他同行。
每个孩子,其实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
新加坡教育短片中,一家四口坐在饭桌旁准备吃饭,妈妈问两个孩子的中考成绩。哥哥考得不错,报成绩一脸骄傲。但弟弟低着头,手拿刚过及格线的成绩单,放在桌下。
哥哥抢过成绩单,嘲笑弟弟分数太低。妈妈看完成绩单刚要责备,见弟弟低落不语,脑海浮现出孩子到深夜还在学习的情景,明白他其实已经尽了全力。
妈妈夹了菜,放在弟弟碗里,微笑着说:「你做得很棒」,弟弟抬头看着妈妈,如释重负。
孩子成长的节奏,用成人的眼光衡量,总是慢的。孩子刚会爬时,无法起来跑,刚会说话,就不能说出完整的句子。
慢下来,踩着孩子的节奏,陪伴与他同行。孩子自我成长的能力不受拦阻,就有力量在擅长的领域发展自己。
赫•斯宾塞说:「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的个性。」
孩子的个性,有赖于父母的同频。
同频不是附和孩子,是尊重和理解,也不是凡事任由他,是爱和规矩并行。
不以自我理想塑造孩子,顺应孩子特性,感知他成长的频率,调整自我与他共振,心与心相吸,能生出更多爱的能力,而孩子才能成为特别的自己。
作者:娇云,书写漫漫人生。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