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希是不是艺术家,这还是个问题吗?
转自摩登天空杂志,
当我们在讨论陈冠希是否是艺术家的时候,首先会联想到他的其他身份。没错,他拥有着复杂的身份,商人、说唱歌手、唱片公司老板、设计师……所以,当“艺术家”这个标签贴在他身上的时候,这个身份是否足够有分量,足够真实呢?
陈冠希从设计师到艺术家身份的过渡,几近顺理成章,商业潮流和当代艺术之间的界限在他身上越来越模糊。陈冠希的个展“音术”目前还在尤伦斯展出,在此之前,他的作品也已经多次在艺术展上露脸了。
例如:
在2010年,陈冠希与涂鸦艺术家罗杰翰和画家扎古安在新加坡 MAD Museum of Art & Desigh 举办过联合展览《叛逆的痕迹》。
在2011年的 CIGE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上,陈冠希与上海艺术家徐震以“没顶公司& Etalier Des Chene ”之名推出联合作品《光天化日》,讨论了窥视与隐私、看与被看的社会行为。
▲陈冠希与艺术家徐震在合作作品前合影
2016年,陈冠希在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 UCCA )举办了一场名为“ aka ETALIER DES CHENE ”的摄影展。展品是他随手拍下的生活日常。他用摄影作为媒介,探讨私人和公众之间的界线。
时隔两年,陈冠希再来到尤伦斯,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名为“音术”的展览,着眼点在“音乐”,他将个人的音乐专辑配合艺术品展览,探索音乐与其他媒介艺术形式之间的互动(点击下方海报,摩登天空杂志带你先睹为快)。
在探讨陈冠希艺术家身份的时候,徐震曾说过:“我们知道的陈冠希是一个娱乐明星,但他其实呈现出了他的综合性。而他在聚光灯下的生活,怎么去抵抗,怎么去生存,都将成为我们合作作品的表达内容之一”。
陈冠希在他的摄影展上说道:“我的生活本身就是艺术”,这句话如果换成其他人来说,无非是一句无关痛痒的陈词滥调,这句话的语境放在他身上,就有了更深一层的含义。
如果在大众眼中,陈冠希的娱乐明星身份似乎与其“艺术家”身份的声明始终无法互溶,那么,我们又应当如何理解他所说的“艺术”呢?
我们曾在去年出版的第十三期《摩登天空》杂志中就此问题与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的副馆长尤洋先生进行了探讨——他是资深的当代艺术从业者、评论人、专栏作家,也是2016年陈冠希在 UCCA 举行的“ aka ETALIER DES CHENE ”摄影展项目的负责人。
本次探讨发生在去年夏天。
摩登天空杂志(以下简称 M ):这次摄影展合作的缘由是什么呢?
尤洋:和陈冠希的合作始于2016年的11月,最早的契机现在都想不起来了。我和陈冠希特别早的时候有一次合作,是在2007或2008年,当时我在北京的一个艺术博览会工作,那时我们发布了陈冠希第一次呈现在中国的艺术项目。
当时是和上海著名艺术家徐震合作。陈冠希和徐震联名策划了一个展览。我们能看出来有一部分就像徐震的创作,也有陈冠希的创作痕迹。
当时我就对他的作品非常感兴趣,同时我们觉得陈冠希和一般的明星、艺人不大一样。他对当代艺术的视觉提炼能力是很强的。那时候还不是直接认识他,当时他是一个当红的明星嘛,后来去年,我没记错的话应该牵线的人是 UCCA 我之前那位同事、我们的首席执行官薛梅,她认识陈冠希,好像还认识陈冠希的父亲。然后我来对接,我和陈冠希的团队一起协作,规划了整个项目的结构。
去年的合作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部分是邀请陈冠希围绕着尤伦斯的展览去设计一系列的限量版的产品。比如说他去理解曾梵志的绘画,然后设计了应该是四款衬衫、五款T恤产品。第二个板块就是和尤伦斯商店合作,呈现了一个陈冠希的摄影展览,这也是陈冠希正式的在中国的第一次摄影展览。第三个部分就是去年在北京做了3125 C ,就是他的这个品牌。
M:这种合作是陈冠希找自己感兴趣的艺术家,还是 UCCA 牵线?你是怎么选择把谁跟谁组合在一起的?
尤洋:这两种方式都有的,陈冠希对视觉艺术有相当多的知识储备,这就和他的成长经历相关了。陈冠希他不仅自己在从事当代艺术收藏、有着非常好的收藏系统,同时他和美国,特别是洛杉矶系统的很多艺术家是一起成长起来的。
陈冠希他自己有知识储备,他有判断艺术家的能力。他可以自己去选艺术家。还有就是他和尤伦斯的合作,我们会根据我们目前正在已经有展览计划的人和他进行研究。两个方式都有。像去年我们安排他和曾梵志一起沟通,然后重新设计出来,他去找曾梵志确认、去工艺确认、确认设计稿这样。
M:他们两个沟通的时候有什么特别有意思的事情吗?
尤洋:有啊,比如说有一天陈冠希带着他的团队来曾梵志艺术展的展厅里拍摄整个产品的宣传片,然后陈冠希自己就发挥创意,因为他自己也是产品模特嘛,他就会考虑如何和作品中画的这个人的表情、动作结合。曾梵志老师也是很开放的,他在绘画领域和学术上位置非常高,但是他对这种流行文化也是抱着开放的态度,愿意去尝试。
还有就是曾梵志开幕饭做得很豪华,陈冠希吃了之后也吓一跳,说艺术圈里饭都这么好吃吗。因为流行文化圈子中的一些人,对美术馆的想象可能有偏差,有时候就会吓一跳。
M:这次展出的摄影作品价格是怎么定位的?
尤洋:摄影作品有一个限量的概念,版本越少,价格越贵,越多价格越便宜。陈冠希非常尊重我们的意见。
M:展览现场除了他的摄影作品还有什么?
尤洋:当时除了发布他摄影展览的照片,还发布了他的衣服,和一系列糖果,糖果是他从全世界自己选的糖果。其实当时整个店里的味道、音乐都是策划的一部分,也包括大家去买糖果、把它吃掉,就是你在吃一个你喜欢的明星/艺术家设计的一个作品,能吃的作品,也挺好玩的。同时还发布了一个他的摄影册,摄影册是用了一个比较基础的装订方式,就是骑马钉,把他所有展出的摄影作品扫描,然后A4纸打印出来,装订,限量333本。
特别之处是每个摄影册都是白皮的,每个白皮的封面和封底都邀请陈冠希他在上面亲手写上这个摄影册的名字,再写一个签名、写一个版本号。
有一天晚上我们在布展的时候花了差不多两个多小时,我们做一个流水线,然后他一个个亲手写的。那摄影册一开始我还想着定价呢,我想的是7、800元一本,我觉得333本的限量,这都是自己画的嘛。当时陈冠希就和我讨论,这都是他直接去跟我们讨论,他觉得更合理的价格应该是399之类的,我说要那么便宜吗?他说高的话你觉得能卖掉吗?我说我也不大清楚啊,你这个作品的形态和一般艺术家的也不大一样啊,我说那相信他吧,后来发现相信他是对的,卖得很好。
陈冠希的身份很多元,这个多元还不是他的社会形象,就是他的自己这种知识储备、思维逻辑,他有歌手的一面,有艺术家的一面,也有生意人的一面,他完全具备这个判断能力。
M:当时布展有什么特别之处吗?
尤洋:他当时选了一个特别的蜡烛还是香之类的。布展是当时比较有趣的一个事情。他特别忙,全世界飞嘛。后来我最终选出图片给他确认,有些图片我觉得可能未必适合,因为一个展览需要节奏的。他给了我很多图片,我从中好像挑了30多张吧,36还是38张。
当时其实是分成几个板块,每个板块是一个故事,布展方式跟常规的布展方式完全不一样,甚至作品都不是正着的,就每组是以中间一张作品为一个核心,像爆炸蔓延到周围,周围都是歪着的,但仔细看的话呢,每一组照片里,有一个相对大的照片在中间,中间一般都是一个动物,每一组里会有一个食物,有一个象征着天空的照片,还有一个象征他自己,有可能是他的一个自拍照,也有可能没有他的脸,但是他拿了一个请柬,请柬上写着 Edison Chen ,有的没有脸但对面是一个相机,相机就写着自拍,然后你把这些信息联想到他所经历过的职业生涯的种种事件,都是会有一个线索。
但我们去给观众预设的线索呢,是一条隐线,当时有四组照片,每一组里有动物、天空、陈冠希自己的形象、可能还有一个打火机、他的一个朋友形象,观众可以自己编制一个属于艺术家和粉丝的故事。我们希望有心的观众可以自己去联想。
我们是在夜里布展,大家都基本上一个通宵吧,很辛苦,后来夜里798有工程车把陈冠希的车挡住了,然后还是我开车给他送回的酒店,到了酒店没有人认出他来。所有人都特别累,那种感觉都特别好,他也是工作狂。
M:这不是冠希第一次办展了,2010年新加坡有一个叫《叛逆的痕迹》的三人联展,他的作品主题叫“我讨厌你的注视”。
尤洋:他之前创作的两件作品让我印象很深刻,一个就是你说的新加坡这个展览里,有个作品是他拿香烟来做一个大的眼睛,一个装置,但他用的应该是万宝路香烟吧,我忘了他抽什么烟,一端黄色一端白色,所以它就有两个颜色的构图嘛,弄一个大眼睛。香烟这个东西它是有伤害性的,香烟会熏眼睛嘛,拿香烟做了一个眼睛,有很多隐喻。
▲图片来自网络
然后第二个就是更早一点,他和徐震合作,可能也是2010或2011吧,没记错的话。那个作品他做了一个有点像身体喷雾的东西,但那个东西是什么呢?其实里边是一个摄像头,你按下去就开始偷拍了,其实是跟窥视有关。
这个作品如果别的艺术家去做,未必就那么成立,因为陈冠希自己有公共人物的这样的一个形象。因为我们知道公共人物是把自己的形象当成某种这种商品的表象去理解的,一个艺术家一般他不具备这样的一个属性,所以他在谈今天的公共空间、私人空间,是不是社会的舆论、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会太强有力的进入到人的私人空间。
谈这个系统,他的身份是非常合适的。他很多创作都是在谈这个问题,甚至这个会映射到他的一些音乐里面,我对他音乐了解不是特别多,但是他跟我讲过,包括他是今年还是去年要在摩登发一个新专辑,我记得。
M:今年(指2017年)。
尤洋:真的?他讲到一个故事,一只猴子,是不是?我记得有几首歌的歌词也是在谈这个社会怎么看他,他怎么看这个社会。我觉得这一点也特别好,因为他现在还是很多年轻人的偶像嘛,好多年轻人其实在这个时代也容易迷失,容易被标准化。社会告诉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你会规规矩矩的。
有一个商业片《杜拉拉升职记》,讲到那种标准的城市生长的方法论,什么刚入职,穿个Zara,有钱了什么买个假的路易威登,等再有钱了,就买真的,一套标准的人生路线。从艺术的角度来说这个太荒诞了,对吧?这是所谓的摩登时代吗?
陈冠希从一个明星的角度,他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去提示我们今天的观众,如何去面对我们当下的时代,特别是年轻人在这个世界观主体没有完好具备的时候。我觉得这个是对社会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他经历过很多事情。
M:他还有个作品叫《光天化日》,是装置作品,里面也能发现很多眼睛图案,我感觉陈冠希对眼睛这个元素利用得特别多。
尤洋:好多他的影迷喜欢他,就好象他刚出道的时候就拍过《无间道》,客串了几秒钟,给个眼神,就好多人迷死他的眼睛了,陈冠希的眼睛我们都很喜欢,很好看。
▲图片来自网络
M:你怎么看待陈冠希这样的艺术 IP ?他艺术家身份介入之前,是有一个大众身份的,他介入艺术领域肯定跟一开始就做艺术的艺术家不太一样。
尤洋:对,是的,因为他进入到艺术行业并不唐突,就是刚才提到了,一个他的成长经历,他跟洛杉矶很多特别好的艺术家是一起成长的,甚至是同学,第二点,他从事艺术品的收藏,时间也和他做明星的时间周期很近,所以他一直是有一只脚在艺术圈内的,后来他去进行自己的创作,他也非常理解今天当代艺术的创作思路,他会运用自己的知识经验、社会经验、公共身份经验转移到他的艺术创作里,当然每个艺术家都是这样去做的,只不过我们每个人的知识经验不一样,所以创作的形象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有个画家叫王强,是沈黎晖的哥们儿,当年最早是冥界乐队的主唱,他的绘画作品就会代入到当时他们去做重金属音乐的一些思维,同样比如说艺术家秦思源,也是沈黎晖的哥们儿,他乐队叫穴位乐队。他创作带入了很多对声音实验的探索。每个艺术家都不可避免的带入成长经验和一个文化地缘性。
陈冠希也是这样做的。我们怕的是这种跨界人利用自己的身份去进行创作,实际上创作思路并没有进入到当代艺术创作的专业领域。但陈冠希无疑是了解艺术系统背后的故事。
M:陈冠希多次在采访中说对自己的身份认知是艺术家,你怎么看他这个说法?
尤洋:这我也跟他聊过。他是因为他本身有能力判断艺术,他有能力去看懂艺术背后的观念,所以他说的这个我的所有的一切——其实就他的生活嘛,工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创作也是生活的一部分——我的生活是一个艺术。
其实在艺术圈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的艺术家博伊斯,博伊斯提出人人都是艺术家,但这个话是从两方面去看的,也误导了好多人,好多人觉得我搞一个乱七八糟的事我就是艺术家了,跟正常人的生活不一样,这个当然不是了。他说的是每个人如果具备了判断艺术能力的话,你的生活就是一个艺术。
陈冠希他这样去理解,他的生活就是艺术,我觉得顺着这个思路去理解,都是成立的。艺术呢其实在它的背后的观念里,艺术品承载不了观念,很多艺术家在思辨这个事情,他认为我的生活状态是没有艺术品去承载的一种观念,这本身就是艺术。
▲德国艺术家博伊斯
M:陈冠希也是这样?
尤洋:从我的角度解读是这样,陈冠希也会展出的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作为他艺术创作的最后一个物证,那真正的艺术状态是他整个的思考、他的所有的工作、所有的生活都是。
M:你如何评价陈冠希的摄影作品呢?
尤洋:他的创作很自由嘛,他展览的这个系列,全部是用他手机去拍的,他的创作状态很松弛,松弛什么意思?如果你受到过专业的艺术训练,色彩、构图、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都是有严格的训练的。这种训练可以让你有一个基本的对艺术审美的判断力,但问题也很明显,在运用到当代艺术创作的时候,它会限制住一些有想象的东西出现。没有受到过这种训练的人创作很自由,但他可能对基本的审美没有判断力。
陈冠希自己也是收藏家,他对视觉的判断力是非常准确的,因为他的经历太丰富了,他智商、天资也都很高。另外一方面,从我个人来说,我也不大相信按照现今美术史的教学方式,培训出来的年轻人是否就更好的理解了我们这个时代城市文化的丰富性。这都是艺术圈在自我去反省的东西。我在艺术院校里念了一个博士,我念了十几年的米开朗基罗,然后我的作品怎么能反映出当下的时代?不一定。
陈冠希很松,他对艺术也是有判断力的。当时那个展览是我们俩协作嘛,他很相信我的判断,包括怎么提炼他的作品,使用某种布展方式等等。他对艺术创作很在意,就包括布展的时候工作,能感觉到他非常辛苦,什么从那个城市倒着时差来、夜里不睡觉,跟工人一样的去干活,展览现场的作品,这么歪和那么歪,都很微妙的,都是一点点去调的。
M:你有比较喜欢他的哪幅作品吗?
尤洋:我买了好几张呢,他有一张稍微大一点照片,一堆海象,特别好玩,因为那是他去北极还是南极拍的,把镜头拉得特别近。其实那张照片有点假正经,当时布展,可以看到有的照片很荒诞,特别像陈冠希日常这种形象,还有一些假正经的这种,我们都是搭配着做的,就想营造一个超现实的、荒诞的效果。我记得还有棵椰子树,倒影的构图很漂亮,我觉得是特别正经的那种,就特别像传统的那种构图。我买的都是一些大家想象不到是陈冠希拍的照片。
M:收藏陈冠希的这种作品的都是些什么人?
尤洋:有粉丝、专业的藏家,也有专业的艺术家,他开幕的时候,我们特别还安排了一些小环节,找一些艺术业内人士和他进行沟通交流。开幕那一天,你知道那一天排队人都排798外了,对吧?我觉得看到了他艺人的一面,他跟每个人握手、拍照,对人微笑的表情要表露几千次什么的,很职业。他就是很厉害,一般的艺术家做不到,你没有经过艺人的那种训练。
M:你觉得陈冠希在现今艺术领域是怎样的存在?
尤洋:你要说从美术馆的角度来说,他给艺术带来了一个新的知识领域,他经历这个事情是传统的艺术创作不具备的,陈冠希他有他独特的一面,这一面又是确实艺术圈非常健全的一面。
对陈冠希自己的受众群来说,有相当一部分和喜欢参观美术馆的人是重合的,他们可以看到他们喜欢的娱乐偶像另外的一面,今天这个时代,我们的符号价值甚至大于了我们的生命价值。就比方说你看我,你会想到我是一个副馆长尤洋,我也有好多身份,如果你对人不了解的话,你只能看到一个符号身份,这个符号身份是在名字之前的,对吧?艺人陈冠希,艺术家谁谁谁,我们做的其他的跟我们生命体验相关的事情你是看不到的。
通过这样的艺术项目,让只能看到陈冠希那个符号的人去看他另外的社会身份,这对他在原有受众群的之外的价值体现。
对于艺术创作的同行来说,陈冠希是一个传统艺术行业的坐标,从精力划分来说,艺术创作是不是只能占到他20%、30%的精力呢?剩下6、70%还是在他的传统的娱乐行业和他的服装行业。那种创作状态、生活状态是和传统艺术家不一样的,传统艺术家80%的精力是放在艺术创作上的。陈冠希的创作只是20%放到艺术上,剩下的东西对他的影响更强烈,他会再带入到艺术创作上。
对媒体来说当然就是另外一个看法,因为媒体要连接一个 IP ,产生内容,然后去连接他已有的受众群,同时去扩大潜在的受众群,媒体会经过加工,是基于让艺术成为一个新的系统,可能影响到什么样的人群,这是陈冠希和美术馆都想象不到的。
所以他这个独特的创作的主体,通过行业周围的资源、美术馆资源、藏家资源,媒体资源,会不断的扩展他的文化维度,最终实现他的社会文化价值,这个过程我觉得是最艺术的,也是最有趣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