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01日 星期六

“初代网红”厦门:为何不温不火了?| 推荐

“初代网红”厦门:为何不温不火了?| 推荐

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各大旅游城市迎来了一年中收入回血的最黄金时期,但厦门遗憾不在此列。2019年,疫情前的厦门十一假期旅游收入超30亿元,去年在疫情的背景下,也实现了超35亿的成绩。如今,厦门虽然在9月23号就已实现无新增,但未清零的中高风险地区和“非必要不入厦”通告很可能让今年的数字接近于零。这对于厦门这座“初代网红”城市来讲显然是个不小的坏消息。即使没有今年的意外,厦门旅游城市的标签和名气也早已防守不住新晋网红城市的冲击了。而厦门的命运似乎向来如此——相当高位的高开却落得不温不火,名气仍在却变得毁誉参半。如果不是刻意提起,可能很多人已经忘了厦门还是经济特区。而行政级别和当年政策不输深圳的厦门现在强调“小而美”了,名气福建全省第一且辅以环境优美清新文艺标签的厦门却被诟病对普通年轻人并不友好,这是为什么呢?

1


厦门房价常年高企“挤走”人才


建国之后,中国重点高校的校名多为政要或伟人题字,或集纳或亲笔题写,而厦门大学算个“异类”——“厦门大学”四字集自鲁迅的手稿,当然这和鲁迅与厦大深厚的渊源有关。准确说,是段“虐缘”。当年在京陷入困境的鲁迅被厦大高薪聘为教授,可是不到一年,鲁迅黯然离开。在谈起前东家和厦门这座城市时,鲁迅展现了一贯的“毒舌”——说厦大“硬将一排洋房,摆在荒岛海边上”,说厦门“此地实在太斤斤于银钱”。当年的厦门和厦大没有留住新文化的巨擘,而如今,高度发展后的厦门似乎也对年轻的后浪们失去吸引力。根据各大高校的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厦门2019届毕业生本省就业率为32.98%,具体到在厦门市就业的毕业生占比为22.5%,且近些年虽有波动,但未有明显提升。这样的成绩放在整个“双一流”高校中排名也是相当靠后的。根据泽平宏观和智联招聘联合公布的《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排名2020》,厦门的人才吸引力排全国17位,不及济南、重庆、佛山、青岛等城市。从常住人口来看,2019年厦门的常住人口为429万,同比增量为18万。如果和自身相比,这个增长率还是可以拿得出手的。但是,在近些年各大城市掀起“抢人大战”的大潮和人才全国流动加速的趋势下,厦门在人口增长方面甚至不及西安、郑州、长沙等更加积极有为的中西部城市。厦门对人口/人才的吸引力有待提升的事实和人们近些年对它的印象相符,而原因也能猜个八九不离十,一般人脱口而出的必然是——高房价,当然这也是事实。以总量六千多亿,排全国三十多名的GDP体量坐拥一线城市的房价,厦门算是独一家了。尽管近些年“房住不炒”的呼声越发强烈,但“厦门房价下跌”却成为“狼来了”一样的市场传言,总是虚晃一枪。即使经历了媒体口中的“暴跌”,但仍处第一档位。根据相关统计,2020年厦门二手房均价为49803元,与此同时四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分别为64721元、59072元、39851元和87957元。厦门房价超过广州,排名全国第四,这一情况已持续多年。与之相对比,根据搜狐城市统计,2020年厦门年非私营单位平均工资为105269元,而一线城市中深圳广州均超13万,上海接近15万,北京超16万。而厦门官方对此也是心知肚明。“初代网红”厦门:为何不温不火了?| 推荐去年年底,厦门统计局发布文章《厦门经济抗风险能力实证分析》,称“厦门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购房压力、子女教育等问题是厦门对人才吸引力不强的主因”,“购房压力”被放在了第一位。但是目前在厦门统计局官网上已经搜不到这篇文章。而在厦门的人才新政“群鹭兴厦”工程中,厦门对引进人才的住房补贴算是力度最大的一档了:针对高层次领军人才实施的“金鹭领航”工程、“跟踪式”培育创业人才企业,最高可给予1亿元的项目资助和1000万元购房补贴;针对重点产业和社会事业拔尖人才实施“银鹭腾飞”工程,给予最高100万元项目资助、100平方米人才住房或130万元购房补贴。但对比其他城市直接按照学历给予奖励,这个门槛属实有些高了。至于房价过高的原因也不新鲜,无非是厦门原本可利用土地紧张加上在全国房地产热度高涨时厦门的炒房热情更甚再加上有钱的闽南商人偏爱家乡助推了厦门豪宅的热度。可其实深入分析不难发现,厦门的整体房价高企并不意味着厦门全境的房价都让人高不可攀,其中不同区的差别相当之大。

2


厦门各区资源分布极不均衡

致人地倒挂严重


根据相关统计,2020年12月份厦门总体房价为49924元每平米,而厦门市内的五个区房价由高到低依次为,思明区61031元、湖里区44958元、海沧区32029元、集美区30933元、翔安区27689元、同安区19727元。房价最高的区是最低区的三倍有余。从地图上可以看到,房价最高的思明区和湖里区均位于厦门岛上。作为全国面积最小的经济特区,厦门市总面积为1700.61平方公里,比以土地紧张著称的深圳还小200多平方公里。而厦门岛的面积更小,仅为157.98平方公里,不及全市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但是小小厦门岛上的人口有多少呢?根据“七普”数据,2020年厦门总人口为516.4万人,其中厦门岛内人口为211.03万人,占总人口比为40.9%。岛外人口305.37万人,占比59.1%。也就是说,厦门岛以10%的土地面积承载了厦门超过四成的人口。显然,岛内“人多地少”的状况直接推动了岛内两区的高房价。那厦门市内的人口土地倒挂为何如此严重呢?这和厦门的发展历程有关。1980年10月7日,厦门被批准成为经济特区就是从禾山镇的湖里划定2.5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始的。1985年,国家批准把经济特区范围扩大到厦门全岛和鼓浪屿全岛, 2010年扩大到全市。也就是说,整个厦门的发展大致就是从当年以岛内的禾山镇为中心像涟漪一样扩展到全市的。几十年发展下来,厦门岛成为整个厦门,应该说整个福建省城市建设最好,医疗、教育资源最丰富,配套设设最齐全的地区。就在几年前,厦门岛外的区域还有大量未开发的荒地。就拿和居民最在意的教育医疗资源为例,代表厦门市内最高医疗水平的三甲医院(含综合和专科)的数量为13家,其中思明区6家,湖里区4家,集美、海沧和翔安各一家,同安区仍是颗粒无收。“初代网红”厦门:为何不温不火了?| 推荐▲数据来源:厦门本地宝 制图:搜狐城市顺便说一句,本轮散发疫情中,同安区在厦门的情况最为严重。截至9月23号,同安累计新增197例,且厦门全市14家医院共1800名医务人员增援同安。教育资源方面,各区在优质幼儿园上的差别最大。2018年省示范性幼儿园思明区为20家,湖里区为9家,其它四区加起来一共为19家。市示范性幼儿园思明区为20家,湖里区为10家,其它四区一共为19家。而省义务教育教改示范性建设学校和省一级达标高中两项指标中,思明区也明显优于其它各区。“初代网红”厦门:为何不温不火了?| 推荐制图:搜狐城市很明显,人地倒挂的原因源于资源倒挂。对此状况以及此状况的危害厦门方面同样知晓。早在2013年,厦门日报就报道称,厦门岛内人口密度一度高达每平方公里1.3万人,比香港、新加坡等城市还高。而岛外每平方公里仅0.1万人左右,岛内外人口密度比高达11∶1 。在更早的2002年,福建省就点出:“厦门本岛基本饱和,而岛外发展明显滞后,经济腹地空间小”,之后,厦门启动“跨岛发展”战略。十多年过去,跨岛发展有得有失,但关键指标,未达预期。“初代网红”厦门:为何不温不火了?| 推荐▲来源:厦门统计局根据“七普”和“六普”数据对比,厦门岛内十年人口增量为24.9万,岛外四区十年人口增长138.36万。从人口增量和人口分布来看,厦门市内的一体化发展程度的确有所上升。但是,一体化发展更重要的目标在于缩小经济差距。和过去十年人口占比增加11.84个百分点不同的是,过去十年岛外的经济总量占比只提高了0.56个百分点。时间维度缩短至最近5年,2016年到2020年,岛外经济总量占比甚至下降了1.65个百分点。经济差距也从180亿扩大到500多亿。2018年,厦门被中央点名“发挥经济特区引领带动作用还需进一步增强”。众所周知,厦门曾被寄予厚望,而如今即使成不了国家级的中心城市但至少得作为区域的中心城市吧,但是厦门岛内到岛外的溢出都显得费力,遑论对其它区域的辐射影响。而厦门岛内对岛外,厦门市对周边区域带动不强的原因,除了厦门市委提出的需要克服的“小岛意识”,更重要的还在于产业。

3


核心技术、本土大企业缺失

致支柱产业大而不强


厦门的最大的支柱产业是什么?房地产?旅游业?金融业?这是很多人的第一反应,也和国内某问答网站上的多数答案一致。而事实上,特区建立之初,厦门将发展的重心放在工业上,确定“以工促贸,以工业发展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如今,厦门第一大产业为电子信息产业。根据厦门当地官媒报道,2019年,厦门电子信息规上企业达561家,产业规模近500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已发展成为我市第一大支柱产业”。未来五年,厦门还有更加宏伟的目标:力争2025年实现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那厦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及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企业发展水平到底如何呢?国内把电子信息产业作为产业支柱的城市有很多,在GDP十强城市中,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第一支柱的有5个城市,作为第二支柱的有4个城市。其中深圳2019年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2.1万亿元。但如果把厦门和深圳比确实有些苛刻了,而同样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之一的成都,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产值突破一万亿——这比厦门实现万亿的规划时间早了五年。在龙头企业方面,根据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公布的2019年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名单,入围企业最多的城市为深圳和北京,分别为22家和20家。而厦门仅落一子——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正好排第100名入围榜单。福建排名第一的电子信息企业为来自福州的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和其它城市相比,厦门的本土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显然有待提升。不过厦门似乎也没有把培养大的本地企业作为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的主要方式,其一直以来的策略是“招大引强”,说白了就是引进以戴尔为代表的大型外来企业落户。但这种过于依赖外部的做法弊端明显。一是易受掣肘,比如厦门一直引以为傲的戴尔就曾经多次传出要出走的传闻。另外就是,在那些优质大企业的布局中,厦门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位置并不占优。书接上文,在描述厦门电子信息产业取得的成就时,当地官媒《厦门晚报》还称:基本形成平板显示、计算机与通信设备、半导体和集成电路、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为特色的产业体系。平板显示被放在了第一位。而根据厦门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厦门市(火炬高新区)平板显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2014-2018)》,厦门平板显示产业核心技术缺失,平板显示产业所需的关键上游原材料和设备大多掌握在日、韩、美、欧企业手中,厦门企业在内的大陆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和定价权,大多是进行加工生产,只能赚取少许加工费。如TFT-LCD 所需的液晶、玻璃基板、彩色滤光片、偏光片大多掌握在日、韩、美和台湾企业手中。“初代网红”厦门:为何不温不火了?| 推荐▲上游产业链关键环节全球布局情况除此之外,厦门平板显示产业的产业链缺少有机联系,大多局限于集团内的垂直配套,本地配套的比例不高。如天马微所需的大部分上游材料要从台湾、华东、华南采购,最大的下游厂家大多分布在深圳周边。还有,厦门相关上游产业投建时间尚短,带动作用有限。中下游企业则面临全球结构性产能过剩,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而这些问题,都很难在短时间内突击解决。厦门想要实现未来五年翻番且提质的目标,需要辅以数量更多的人才,更加完善的政策和更加完备的配套。显然,作为支柱的电子信息产业,要想实现对厦门经济更大的支撑作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考资料: 厦门统计年鉴、政府网站、统计局官网

厦门平板显示产业补链强链分析|陈菲妮

“十四五”厦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思考|戴松若

中国百强电子信息企业地域图:华为、中兴助深圳登榜首,两座城市“封零” |21财经

GDP十强城市领先秘诀 建电子大厂、汽车城|第一财经

厦门房价下跌,网红城市的潮来潮去|新周刊

厦门楼市冰火交织:曾均价下降过万 如今报价上涨20%|证券时报网

157平方公里,住了211万人!厦门岛人口密度惊人,但有一个好消息|每日经济新闻


文|陈亚辉




新京智库

新京智库是依托于新京报平台成立的新型媒体智库,我们着眼于自身立足北京的区位优势,服务北京、面向全国、放眼世界。在国家政策解读、政商学媒“四维一体”资源对接、城市案例研究和品牌传播等方面,生产具有高度专业化、全球广泛影响力的作品与研究成果,为政府、企业和行业机构提供一流的智力支持。

上一篇新闻

“鹭雀联姻”半路“夭折”,银鹭创始人陈清渊会出手回购雀巢股权吗?

下一篇新闻

这些大家都以为是国货的产品,其实都是外国品牌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