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6日 星期二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历史上,针对海沧专门编制的地图少之又少,幸好邻居中有个广接四海客的厦门城,让海沧的名字不至于太过稀罕,只是能真实反映当地实况的照片就没那么幸运了。然而,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人利用其高科技偷偷地记录着中国沿海的点滴,却为我们开了另一扇窗。其中已解密并公布的六十年代中期的锁眼卫星地图,大概是目前能找到的,海沧地区最早的实景照片了。

六十年过去了,海沧不仅经历了区划的变动,而且彻头彻尾换了形貌,那些曾经存在的村社,如今成什么样了?让我们以1960s与2010s卫星图对照的方式,一起回味一个甲子下的海沧村社,沧海桑田的魔力吧。

本篇内容:新阳街道,计四个村十二社。

一、新垵村「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新垵村新垵社,尚存

新垵社,雅称新江,也常见新安的写法,海沧区属各社中人口规模最大,据说在厦门市域内能排到第二。按刘朝辉先生的调查,早在迁界后不久的清康熙朝,新垵邱氏男丁就已经突破千人大关,而其全社人口在当时应只多不少,怪不得新垵邱氏在之后能大批量出洋,并迅速发展成槟城、仰光、新加坡、马六甲等南洋主要商埠的巨姓望族。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新垵村新垵社,尚存

新垵社的发展壮大史,事实上就是邱氏的繁衍开拓史。在邱氏定居新垵前,新垵是个多姓混居地,东西以林东社的林东溪、惠佐社的浦边溪为边,南北以蔡尖尾山余脉、马銮湾为界,境内分布有七个小山墩,合称郑墩乡,其形势被称为“魁星踢斗”。邱氏原居第一农场的山边洪,后迁入郑墩乡的盐墩社(可能是七个小山墩之一),从此开启了蛇吞象的人口暴增序幕:至邱氏五世时,六兄弟分成宅、海、墩后、田、岑(五房六房合并为岑派)等五派;其中海派在六世时又分成海一、海二、海三、海四、海五、海六等六房;墩后派在七世时分成井、梧、松等三房,八世时再分出门、屿等二房,以上在不算入海派分支(大多出洋)的基础上便构成了新垵邱氏五派九房头的格局。人多了,即使同姓之间也必然会因为资源的不足而发生恶意竞争,邱氏为了平衡族内各房、派的势力,又在五派九房头的基础上分成四个相对均衡的角头,宅、井、梧合为一角,海派自成一角,门、屿为一角,田、岑、松另为一角,如此新垵邱姓便形成一个牢固如铁桶的集体。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新垵村新垵社,尚存

在清末,新垵社内尚有上曾、山狗吼两个略有规模的社,新垵靠海,另两社靠山,但随着邱氏人口的持续增长,上曾、山狗吼慢慢成为新垵的角落融入其中,而一些更小的社则在竞争中慢慢消失。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新垵村东社,尚存

东社,《厦门市地名志》称其为1958年由林东、周厝尾、东张、上曾等四社合并而成,因位于新垵社之东得名。此说不尽正确,东社是一个区域的概念,应是正确的,但在1958年以前,东社就已经存在了,且与林东社为并列的关系,只是与新垵社相比,这些社的规模都显得太小,除了林东社之外,其他小社或衰或并,统称为东社。如三神宫所在的钟厝榕树下,之前为钟姓人家聚居的钟厝;佛祖宫(仙云宫)所在地称下叶,根据《大观叶氏族谱》载,濠门叶氏始祖叶长发的三、四子入居新垵下尾,分衍上叶和下叶两社,亦即叶厝或下尾;周厝尾,是新垵梧房向东扩张进程中与林姓的界社,其情形与北市略同。至于林东社,早在明嘉靖时期,便是与新垵不相伯仲的大社,在新垵村域内,能与邱姓相抗衡者,也只有林姓。

林东社,雅称东园,因其位于祖地南园(今角美东美村)之东得名,林东林氏在马来西亚槟城与新垵邱姓同为五大姓之一,其差别在于,邱姓都来自新垵,而林姓除了林东之外,还包括鳌冠和锦里。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新垵村许厝社,尚存

许厝社,以许姓聚居而得名。许厝社名义上属新垵村管辖,事实上距离新垵已相当远了,他更像一个独立王国,游离于新垵与霞阳两个大社之间。正因为两边都不依靠,许厝社内既有庵庙又有宗祠,已经具备闽南社会最基本的细胞“社”的条件。在道光十五年和咸丰三年的《重修崇真宫碑》中,漳州侨史专家郑来发先生有一个大发现,两块碑记的缘首(捐钱最多的人)皆是马荣周,这或许是在告诉我们,马荣周可能来自许厝或与之相隔但早已败落的马厝。马荣周乃三宝垄玛腰,其子马淼泉、孙马厥猷商业版图不仅遍布三宝垄,还扩大至民国时期的厦门。如此赫赫有名的侨领,一直以来人们都无法确定他的祖籍地,或许许厝就是最终的答案。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新垵村惠佐社,尚存

惠佐社,磁灶、瓷灶的雅化,原生产陶瓷制品的地方。在上个世纪末,考古人员在许厝社至祥露社之间的山脚下挖掘发现规模宏大的窑址群,年代从唐一直延续至宋代,其中五代的窑址规模位居福建第一,可见新阳街道历史之悠久,而惠佐便是那段历史在今天的唯一留存。从惠佐现存的历代碑记中,我们可猜测当时的惠佐除了邱姓之外,尚有周、林、朱等姓,或许这才是它作为陶瓷作坊所在地该有的样子。惠佐虽远离新垵本社,但在出洋赚钱方面一点都没有落下,而且走出了自己的风格。当谈到闽南红砖古厝时,很多人会自然地想到新垵,不管是规模还是品质,惠佐古厝都是新垵的一面旗帜,如邱菽园故居、邱得魏宅,皆是个中精品。

二、霞阳村「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霞阳村霞阳社,尚存

霞阳社,原名下杨,以杨姓聚居得名,与下对应的上在于何处,以目前的局势看,是找不到参照物了。霞阳社三面环海,地理条件优越,定居于此的杨姓在发展轨迹上与新垵邱姓极其相像,同样位列槟城五大姓。与邱姓在新垵一家独大的风格不同,虽然杨姓目前占了霞阳人中的绝大部分,但在过去霞阳却是多姓和平共存,旗鼓相当的,只是世事难料,一些霞阳姓氏在后来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如石室禅院的重修碑记捐缘名单中,从明代的林、马二姓人数遥遥领先,到清代杨姓的一枝独秀,此消彼长也见证了霞阳的成长。从霞阳六十年代地图看,其东侧有一片空地,隐约有民居的影子,该片区的没落与清末大流行的瘟疫有关,或许也是这次遭难,让原本居住在霞阳范围内的马、刘等姓人口急剧衰减。除了霞阳本社以外,在霞阳与石室院之间广阔的山垄上,原本也分布着诸多宗族聚落,民国辛酉年的《重修石室院碑》就有这样的描述,“环院族聚者有徐、刘、柯、周诸姓,居然村落,第年湮太久,华屋山丘,诸姓遂凋零莫堵,院亦陊剥残废,惟余一栋”。石室院在此之前的重修是光绪二十九年,如果民国碑文所说的年湮太久只是这个时间段,那么这些村社的消失距今也不过是百余年,在地图中,依稀还有他们存在过的影子。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霞阳村翁厝、田边社,异地重建

翁厝社,以翁姓聚落得名,田边社可能是先有田,再有社。二者都是九十年代初兴建东方高尔夫时,和英厝、郭厝等社一起整体拆迁的,因当时隶属霞阳村,故被安置于霞阳社重建新村。新阳大桥在海沧的桥头立交位置,即翁厝社的范围,以此为原点,通过新阳街道连接角美的公路称翁角路,以翁厝和角美首字命名;通过嵩屿、海沧街道连接角美者称马青路,以新阳大桥另一端的马銮和海沧的青礁首字命名(马青路在青礁村与角嵩路交叉,终点也可以算是青礁),翁厝社交通地位之重要,由此可见。

三、一农社区「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第一农场湖头社,尚存

湖头社,第一农场驻地。第一农场位于文圃山主峰东北侧,由湖头、下陈、孚中央、山边洪等四社组成,平原面积居鼎尾片区第一,即所谓的田多人寡之地。场驻地湖头社原本是个人丁稀少的聚落,先天不足对于那个时代的大搞建设来说却是上好条件,1957年,厦门市在此设立第一座官办农场,就是看中它的荒芜与平坦,到了1966年,整个山场就已经遍布星星点点的果树了,而湖头社更是建起了方方正正的房屋和农林场,原本条条大路通鼎尾在此时变成了通湖头,只是那些有浓厚时代特色的建筑到了今天却所剩无几。2018年,第一农场改制为一农社区,其境内土地也被划入生物医药产业园,回想几十年来一农的履历,或许他们是幸运的,在过去的年代,官营农场的农民都是有国家编制的正式工,到了退休年纪还有不菲的退休费,到了今天,拆迁与否,这里的生活应该都是滋润的。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第一农场孚中央社,拆迁

孚中央社,因靠近鼎尾片区而成了第一个整社拆迁的一农作业区。孚中央距离其他三社尚远,在风格上与祥露、鼎尾等社更接近,历史上,社民也都出洋讨生活,故而孚中央叶氏也是外向型的大宗族。孚中央叶氏与同安郡马府叶氏同宗,裔孙遍布海内外,因为这层关系,叶氏宗祠成了孚中央整社拆迁后的幸存者得以保留。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第一农场山边洪社,尚存

山边洪社,以其位于山脚得名。厦蓉高速新阳高速口延伸线从社的南部穿过,立交桥即设在社的东南部。如果新阳街道地处大陆深处,山边洪一定是过的最悠哉的一个,这里有山有水,吃喝一定是不愁的。但如今,被高速路和生物医药产业园包围着的山边洪,似乎成了城市的死角,是好是坏,是憋屈还是自在,就看个人视角了。

「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第一农场下陈社,尚存

下陈社,既是最偏僻的山城,又是最有希望的对外前沿。过去,东孚街道和角美镇的社头、锦宅、龙池等地同为同安县的积善里,下陈社虽地处文圃山支脉环绕之中,但因其有干道直通社头岭后和鼎尾,是同安县连接文圃山东西部的交通要塞,一度颇为“闹热”。因此,下陈社的房屋也基本沿着道路分布而呈长条形,然而,自从1957年积善里一分为二后,下陈社却成了厦门的死角,无人问津了,甚至到了九十年代,号称连接翁厝和角美的翁角路也仅仅修到祥露就停止了,这真叫一个尴尬。如今,翁角路贯通工程终于有了实质进展,规划中的道路从下陈社南部通过,到时,下陈可能会恢复往日干道的地位,至少从新阳到同城大道不必再经孚莲路中转了。

四、祥露村「1966年的厦门海沧」新阳街道篇:4村12社,卫星图对照

▲祥露村祥露社,尚存

祥露社,原称上路,其得名源头有两种,其一与下路相对,只是该下路位于同安,新阳的上路为同安上路的地名转移;其二针对码头而说,闽南人常将码头称路头,意即道路通往海洋的尽头,祥露近海,原有码头若干,货物及行人在此登岸称“上路”。祥露居民以庄姓为主,庄姓始祖先居同安上路,置办完房产家当后,又至岳丈家所在的鼎尾开基,子孙因此分居两地,地名皆为上路,时称“两上路”或“两祥露”。祥露庄姓后裔多有出彩,文武举频频出现,因两个祥露社都曾属同安县管辖,单单要分清归属,就不简单了。虽然祥露有同安身份,但与近邻海澄县属的新垵却相当亲近,祥露人出洋如走市,遍布南洋各商埠,尤以新垵、霞阳人聚居的仰光、槟城为多,他们在海外往往精诚合作,就同原乡的好邻那般。这份情缘或许是天注定,祥露社也最早脱离东孚镇的管辖,率先与新垵、霞阳同组新阳街道。

风格参考:手绘地图

1960s卫星图来源:马涛

2010s卫星图来源:谷歌、腾讯、百度

参考资料:

1.刘朝辉《超越乡土社会 一个侨乡村落的历史文化与社会结构》

2.福建省地图出版社《厦门市地名志》

3.许金顶《新阳历史文化资料选编》

上一篇新闻

你不得不了解的数字化时代

下一篇新闻

国外的华人丰碑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