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环形”防御机制的演化

“环形”防御是通过作战体系内各个要素相互协同,构设对内屏护侧翼和后方、对外消除防御盲区的一种环形阵形,以达到保存自身力量目的的防御方式。环形防御不仅可用于防御,还可用于进攻,所以可将其视为一种普适性极强的“防御机制”。

自然界中,乌龟、穿山甲等甲壳类动物和刺猬、豪猪等哺乳动物在遇到威胁时会缩成一团,使对方无从下嘴,这相当于个体的“环形防御”。非洲大陆的角马群在面对野狗群的围攻时,通常会头朝外围成一圈,将母角马和幼角马置于圈内,这就是典型的群体环形防御。大象、野牛、企鹅等很多动物都是如此。

人类战争同样重视环形防御。从防御工事的角度看,最典型的环形防御就是古代城廓。一些大型要塞,外有护城河、内有瓮城,城墙上有城楼、箭楼、角楼、垛口(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短墙,一般修建于城墙外侧迎敌方向,用于战斗人员瞭望敌情、射击敌人、防护自己。)、马面(又称“敌台”“墩台”“墙台”,是一种凸出于墙体外侧的防御工事,彼此相距150米左右,可攻击攻城之敌的翼侧,并形成交叉火力,从而消除城墙防守的死角。)等,城墙内有藏兵洞,将冷兵器时代的环形防御工事发展到了极致。甚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历代修建的万里长城,与自然地形相结合,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环形防御工事。

“环形”防御机制的演化

葡萄牙埃尔瓦什城要塞及防御工事

现代战场上的堑壕、碉堡、坑道、掩蔽部等工事,通过堡垒群相互支援、以点控面,火力线远近结合、曲直相辅,也构成典型的环形防御工事。这种配置方式跟动物的环形防御本质相通,其优点是将薄弱的翼侧和后方隐藏在防御圈内,从而最大限度消除防御盲区和死角。即敌人无论从任何方向进攻,都只能看到“正面”,无法攻击侧翼和后方。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就是各个方向都需要布设力量,容易造成兵力分散,难以集中力量抗击敌人从特定方向的重点进攻。基于这一缺点,环形防御一般都会配置“预备队”,在关键的时间和空间投入战斗,从而弥补兵力分散所带来的问题。正如孙子曰:“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常山之蛇”的“首”和“尾”就相当于充当“战斗队”的同时还兼任“预备队”。

现代战争中,战场空间包含陆海空三维空间,环形防御也同步演化,拓展为“半球形”和“球形”防御。如地面部队在机动过程中往往配属防空导弹分队,可以在机动中实施防空作战,就像“撑一把伞在大雨中行走”,通过防空火力形成半球形保护罩,减少敌空袭造成的人员伤亡。类似地,航母编队在海上游弋时,通常采取远、中、近三层攻防火力配系模式,形成大纵深、多层次、阵位疏散、火力集中的攻防配置。如下图所示:

“环形”防御机制的演化

航母战斗群多层“球形”防御圈

第一层,距航母185~400千米范围内,侦察卫星和预警机对500千米海域、700千米空域实施连续监控;舰载机负责夺取和保持舰队制空权;潜艇负责在1000千米舰队活动海域内反潜作战;电子战飞机负责电子干扰和压制;巡航导弹对460千米内的水面舰艇实施常规攻击。

第二层,距航母45~185千米范围内,侦察机、舰载相控阵雷达、海空预警搜索雷达负责探测和预警;舰载直升机和区域防空武器担负反舰任务;周边护航舰艇负责中程拦截;电子战飞机负责配合执行防空反导任务;反潜直升机负责中程反潜作战任务。

第三层,距航母0.1~45千米范围内,各护航舰艇防空导弹、点防御导弹和近防炮可有效拦截来袭飞机和导弹;“密集阵”系统可对100~200米的低空掠海目标实施末端拦截;战斗群各舰携带的反潜导弹可对10千米内的敌潜艇实施攻击。

总体来看,航母战斗群周边有预警机、电子战飞机、护航舰艇负责探测预警和电子干扰,对上有舰载机、防空导弹、近防炮等实施防空梯次拦截,对下有潜艇、反潜直升机、反潜导弹等实施对海反潜作战,从而形成了海上、空中、海下多维一体的动态多层“球形”防御圈。这可视为环形防御的“多维升级版”。

综上所述,环形防御在空间维度上拥有无可比拟的防护优势。相比较而言,以“多层拦截”为典型代表的动态环形防御,其战术价值要优于以障碍体系、火力配系为代表的静态环形防御,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加入机动、侦察等要素,建立科学合理的力量编成和战斗队形,尽量消除相对薄弱的“侧翼”和“后方”。

作者:毛炜豪,国防科大军事学硕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战略学硕士,作战理论科普专家,陆军指挥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联合作战、合同战术等方面的研究,先后在《解放军报》《光明日报》《中国国防报》《指挥控制与仿真》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50余篇。

“环形”防御机制的演化

出品: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作者:毛炜豪

策划:金赫

监制:光明网科普事业部

来源: 科普中国-军事科技前沿

上一篇新闻

被爆用两米大蛇逼供,印尼警方道歉

下一篇新闻

案例亮出实力!“园区服务”创新加速度 构建发展增速新道路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