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7月01日 星期一

樟林清代建筑永定楼变身侨批展览馆,国内仅存潮汕批局牌匾镇馆

位于广东樟林古港的永定楼侨批馆开幕在即。近日,记者从主办方了解到,在汕头市澄海区东里镇委、镇政府的指导下,经过一年的紧张筹备,策展小组从各地征集逾1000份档案中,根据策展需要,精心挑选较为有代表性的来批、回批、名人批、批局牌匾、批脚分批袋、华侨出入境证,以及用于批信的如意章、护封章等侨批档案,分成6个展厅按主题逐一展出。

樟林清代建筑永定楼变身侨批展览馆,国内仅存潮汕批局牌匾镇馆

清代建筑永定楼,如今已悄然变成侨批展览馆。(陈楠/摄)

番批,是海外华侨通过民间渠道及金融、邮政机构寄回故乡的“银或银信、凭证”。从前,番客乘着红头船下南洋,过番艰苦谋生,筚路蓝缕,为生活四处奔走,为的就是给大洋彼岸的亲人养家糊口。

樟林清代建筑永定楼变身侨批展览馆,国内仅存潮汕批局牌匾镇馆

展厅一角。(陈楠/摄)

此次展出的一封封批信背后,隐藏了鲜为世人所知的感人故事,见证了华侨一段段血肉相连的脉脉深情。

国内现存清末民初最长侨批诉说做人道理

歌曲《一封番批》是这样唱的:“寄一封番批轻又轻,隔海日盼夜盼思念深,背井离乡汗与血,盼个平安,价值千金……”一封封的纸短情长里,亲人相隔大洋彼岸,却道不尽彼此的思念与牵挂。

清末民初,华侨炳思在泰国搭乘火轮赴目的地收账,一路遭遇艰难险阻,例如在搭渡过险滩时,“全船震动,船中人人感到惊恐万分”。于是,他在信中详细讲述自己下南洋的泪血史。

樟林清代建筑永定楼变身侨批展览馆,国内仅存潮汕批局牌匾镇馆

国内现存清末民初最长侨批(部分)。(陈楠/摄)

“内信展开竟长达1.5米,是目前国内仅存的清末民初时期最长侨批。”策展小组负责人之一、广东省档案馆民间档案文献鉴定专家张美生说。

信中炳思感慨“贫而清,较胜富而浊”。张美生认为,华侨在外谋生不易,遭遇沉浮,仍不忘教导后代——“不论贵贱,做人最重要的是要清清白白!”正是先人对后辈的清廉教育,意义深远,对当代仍有警示作用。

“平安批”,又称“回头批”,是华侨寄回故乡的第一封侨批。番客背井离乡,家人难免牵挂,给家人报平安,便已“抵万金”。

张美生告诉记者,此次展出侨批,华侨自述旅途经历,并发出感慨,“外方风景甚佳,惟人类言语各异,到处觉得非常懵懂”。难得的是,一纸批笺底纹印有“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孙中山先生遗嘱,对于旅外打拼的游子,富有激励意义。

俗话说,“报喜不报忧”。张美生研究多年侨批,却发现事实则与常识所言相反。“由于过番谋生之不易,故寄往家中的信件,总会给家中亲人吐露心酸,读完都让人潸然泪下。而此次侨批馆展出百年贺年批,封套与内信均为红色,充满喜庆,这种喜庆是恭贺新春之意。”张美生说。

若是恰逢春节,华侨会选用印有红色的中国传统吉祥图案,例如常见的有“喜鹊登枝图”。

“人们相信,喜鹊能报喜。所以画鹊兆喜的风俗,从2000多年前传承至今。”张美生说,例如两只鹊儿面对面雅称为“喜相逢”;一只喜鹊仰望太阳的图案,称为“日日见喜”。

据张美生介绍,在侨批封面印上喜鹊,意味着“有喜鹊,客人到;灯花开,喜事来”。信未展开,就能猜出是一封好兆头的家书。

“此次展出一封1916年,新加坡蔡联友寄给潮安老家报喜的侨批。内信讲述了亲人娶亲之喜。整个封均为大红色,寓意吉祥如意。”张美生说。

镇馆之宝潮汕侨批局牌匾填补历史空白

侨批馆的镇馆之宝,当属国内现存唯一一块潮汕侨批局牌匾。

记者在现场看到,牌匾上书黑漆金字——“义发祥批局”,十分显眼。木板表面油漆稍有剥落,掩饰不住岁月的沧桑。展厅同期展出盖有“义发祥批局”收寄的回批,与该牌匾相互呼应,从侧面丰富当时侨批业的真实情况。

“连批局都未必留存下来,更别说批局的牌匾了。”张美生介绍,“义发祥批局”原位于揭阳榕城。具体批局存续的年月不详,但从其收寄的回批信息显示,1940年代,该批局还在运作,对于研究侨批档案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樟林清代建筑永定楼变身侨批展览馆,国内仅存潮汕批局牌匾镇馆

义发祥批局牌匾(陈楠/摄)

“1940年,新加坡郑木绵寄潮安父母的侨批,批款是50元,在内信中详细分给14位亲人,这是难忘故里,感恩亲人的具体见证。”张美生介绍道。

由于侨批多是出自市井阶层“小人物”的家书和汇款凭证,在很长一段时间并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然而,侨批以纸质形式记载叙事,其流转方式、涉及地域、介入层面,与世界各国间多个领域息息相关,早已成为展示各个历史时期人间百态的见证。

侨批从最初的不受重视,到入选《世界记忆名录》,走过一段漫长的道路,离不开各界人士的走与呼。

2000年11月,饶宗颐教授在一个讲座中,确立了潮汕侨批“侨史敦煌”的地位。他如是说:“徽州特殊的是有契据、契约等经济文件,而且保存很多,潮州(潮汕地区)可以和它媲美的是侨批,侨批等于徽州的契约,价值相等。”

香港知名侨领庄世平先生、陈伟南先生也曾奔波呼吁,甚至专门去信国家档案局,反映海内外社团对侨批档案申遗的强烈愿望。

“此次展出一封1920年马来西亚许明正寄普宁北山军埕母亲的侨批,封背就是盖着‘槟城潮顺兴信局’的批局章。该信局就是庄世平家族的。”张美生说。

据策展小组成员、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专家黄桂华介绍,首创庄氏侨批业商号的庄世平祖父庄书良,有5个儿子,都是经营批业务,三子在泰国经营胜裕兴批局,五子在马来西亚槟城经营“潮顺兴信局”,六子、七子在汕头经营增裕银庄,庄世平的父亲庄锡竹排行第四,在普宁经营“协裕批馆”。此次展出的侨批,是对当时这段难得“侨批世家”历史的有力佐证。

“别出心裁”增强群众观展互动感

为了提升群众观展的互动感,策展小组成员绞尽脑汁。在永定楼侨批馆“遥迢汇路”展厅,记者看到,策展小组以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外洋寄潮汕的侨批汇路,设计了一个大木盘,展示了整条汇路的概貌。而观众只需要轻轻动一动手指,展板就会亮灯,整个汇路的走向动态就呈现眼前。

新中国成立后,东南亚各国严格限制华侨汇款,华侨为了收寄批款,接济亲人,于是出现了“暗批”和“暗语批”的操作形式。

据张美生介绍,暗批是以邮票遮盖封面批款,规避海外侨批管理机构检查的一种方法。

樟林清代建筑永定楼变身侨批展览馆,国内仅存潮汕批局牌匾镇馆

展厅一角(陈楠/摄)

记者在现场看到,策展方别出心裁,充分运用光的反射原理,制作了放大型“巨幅侨批 ”。

“观众从不同的侧面,可以看到侨批被邮票覆盖批款的一面,和揭开邮票后展示批款数额的另一面,有趣好玩。”另一名策展小组成员郑艾说。

与暗批不同,“暗语批”则是以代名词代替港币的称呼。例如“门牌200号”,就是“港币200元”。

“当时国内外批局互相配合,印制‘暗语’代名词的小纸条,指导华侨、侨眷写批和寄回批,例如用米、麦、糖、油、番薯等,来代替钱币,充分反映当时华侨从东南亚寄钱回家,也是不易的。”张美生认为,方法虽不同,但目标一致。华侨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千方百计为家乡亲人送去救济的钱款。

策展方的“独具匠心”,还显示在另外一面“动态侨批墙”。

“展览选址樟林,本土樟东侨批部分令人耳目一新。林先潮先生家藏的侨批,为迄今国内发现的单一家庭侨批档案数量最多。逾1300封侨批诉说了中、泰两地跨域半个多世纪的情缘。”郑艾告诉记者,“如何展示这一数量庞大的侨批群,我们最后别出心裁,将侨批用纸板砖制作,一面为侨批封面,另一面为侨批年代,接着将超过50封侨批,用铁丝串起,群众驻足便可翻动查看侨批,增强了互动感。”

原住于永定楼的林端南先生,已经70多岁了。他的妻子,就在该展厅所在之处“呱呱坠地”,并在此居住了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此次侨批馆展出的侨批实物,都从各地征集。本馆展出的侨批中,就有林端南老先生捐赠的一封侨批,是他对侨批深深热爱的见证。”张美生说。

清代建筑永定楼,如今已悄然变成位于樟林新兴街口最显眼位置的侨批展览馆,而它也将时代赋予的使命,为弘扬侨批文化,向世人讲述四海华侨与祖国的故事……

【南方日报记者】沈丛升

【作者】 沈丛升

南方探针

来源:南方+ - 创造更多价值

上一篇新闻

百亿公司曝内斗,80后董事长被投毒致脑死亡?警方通报

下一篇新闻

一封来自“她宇宙”的邀请函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