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2日 星期日

社会公德是如何“管”出来的?

编者按:

近日,《人民日报》22版刊发《社会公德是如何“管”出来的?》一文,张家口市长马宇骏对此作出批示:“文明要靠教育,更要靠法治。社会公德是城市形象,更是幸福水平的体现。为举办好冬奥会,今后六年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社会治理,是文明社会的创建。此篇文章极具指导作用。”

为贯彻落实好马宇骏批示精神,同时将本报“一张照片,感动一座城市……”宣传活动继续引向深入,现予以摘登《社会公德是如何“管”出来的?》一文,在全社会进一步掀起“加强城市管理,争当文明市民活动”热潮,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管理,营造全社会参与,人人文明、时时文明、事事文明的良好氛围。

井然的交通秩序、和谐的邻里关系、干净清洁的环境、文明礼貌的举止,这些令人称赞的公德与秩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它们的背后都离不开严格的法规和监督。

新加坡“软硬兼施”改变陋习

人们对新加坡的印象一般离不开“美丽整洁、社会和谐、有序礼貌”几个关键词,但这些美好的词汇集于新加坡一身绝非一蹴而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乱扔垃圾、随地吐痰、排队插队等现象在新加坡也屡见不鲜。为改善社会风貌,新加坡政府几十年来通过制定和执行各项法规,孜孜不倦开展社会运动,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彻底改变了新加坡人的形象。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加坡迅速城镇化,原先生活在农村的居民,一夜之间成为居住在人口密度颇大的组屋区的市民。但他们依然保留着一些农村生活的习惯,比如在公共区域堆放私人物品,随意抛掷垃圾,随地吐痰等。为了帮助国民适应城市生活、学会和睦相处,加上当时新加坡准备大力发展旅游业,覆盖全国的“全民礼貌运动”在1979年6月应运而生。

“全民礼貌运动”鼓励人们采取更加礼貌的处世态度和生活方式。除了在广播、电视和报纸上进行大量宣传外,运动组织者还通过纪录片、歌谣、歌曲等新颖形式,反复强调礼貌的重要性,让运动深入人心。1982年,新加坡诞生了有史以来第一个配合社会运动的吉祥物---小狮子“新雅”,这位“礼貌大使”伴随了几代新加坡人成长。

严刑峻法是新加坡政府制止反社会行为的最后一环。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说,西方媒体有时会称新加坡为“finecountry”,表面上是“优美国家”之意,其实是用“fine”的另一个意义“罚款”,比喻新加坡政府通过严厉的惩罚措施来阻止不文明行为。

但是,顾清扬认为,新加坡执法规范、专业,才使得法律产生了比较好的社会效果。政府的一般做法是,首先进行教育和规劝,经多次劝阻无效,才会动用法律。2015年1月,新加坡法院向一名屡教不改的高空抛物者开出史上最大罚单:1.98万新元(约合9万元人民币)罚款,外加5小时社会服务。原来,在2013年6月至2014年7月期间,新加坡国家环境局曾5次收到该男子居住单位对其高空抛物行为的投诉。经过他所在的镇议会及民间组织多次教育,国家环境局官员也多次对该单位进行监视,高空抛物问题仍屡禁不止,最终才导致了这个“天价”罚单。

韩国交警稀少执法很严

到过韩国的外国人,普遍对韩国的交通秩序有着较好的印象,人车不争,鲜有“路怒”,礼让,有序。

韩国车少?绝对不是。韩国人口5150万,汽车保有量达2000万辆。首都首尔更是车多、人多,交通压力尤其大。

1988年韩国举办奥运会时,3879名首尔市民组成举报委员会,走上交通混杂的街头,“自觉遵守交通秩序”的启蒙运动正式开始。1999年,面对韩国私家车暴增、交通拥堵严重、交通伤亡剧增的局面,政府开始实施细致管控。

这样的管控,一是规则定得细,二是惩罚力度大。细的方面,如普通车辆如何进出停车场、如何超车、该走什么道、该谁优先甚至面对临时施工障碍时该如何通行等,都作了明确规定。

罚的力度,的确前所未有。2013年8月,韩国中部高速公路服务区附近发生一起交通事故。一名轿车司机因口角忽然在车道中停车,尾随在后的一辆5吨卡车没刹住,造成5车接连相撞,卡车司机当场死亡。法院一审判定,轿车司机过失比例75%,货车司机过失比例为25%,但轿车司机提出上诉。二审法院认为,轿车司机过失占整个事故的90%,应该给予更重的刑罚,因为其行为是报复性驾驶,是直接引起事故的主要原因,被处以有期徒刑3年6个月。

在韩国,任何涉及汽车和摩托车或行人的交通意外,汽车都被认为是有过错的,即使没有证据证明有过失。韩国交通管控设备系统的完善,也对规范交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

德国物业严管扰民现象

在德国,记者目睹过一件小事。一对父子各拿一个甜筒冰激凌,走在繁华的老城街头。突然小男孩摔了一跤,冰激凌球落到地上。父亲望着泪水汪汪的儿子,掏出一包纸巾。记者本以为父亲要帮忙拭去孩子身上的尘土,没想到父亲把纸巾递给小男孩,说“快去把地上的冰激凌擦掉”。小男孩竟也收回了要哭的表情,拿着纸巾小心包裹起冰激凌球,扔到了旁边的垃圾桶。那位父亲不是第一时间安慰摔倒的孩子,而是让他清理弄脏的马路地面,而且说话语气不容置疑。

“外国人经常问我,为什么德国人如此遵守社会秩序。”德国柏林博爱与市民社会研究所科学联席主任艾克哈德·普利勒打趣地表示,“父母教育子女、老师教育学生时,都把遵守纪律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一个父亲严格的言传身教,一定能培养儿子的公德心。而整个德国社会的公德心,正是由众多这样的‘父亲’培养出来的。”

历史上,德国的土地上曾经分布着300多个小公国,每个小公国都有自己的法律和管理制度。随着历史发展,小公国不复存在,但小规模“管理单元”的模式保存了下来,演变为如今德国社会各种各样协会型的管理组织。

最典型的例子可能是社区居民自管会。在较大的居民楼内,住户通常会投票选出一名楼长和几名理事,成立“居民自管会”,所有居民都是会员。物业公司与自管会成员定期开会,就一些社区管理问题进行沟通。目前,德国有大约59万个登记协会,超过50%的德国人至少是一个协会的会员。协会种类繁多,如妇女协会、动物保护协会、社区自管会等等,大部分协会都是为某项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每个协会都有自己的管理章程,并敦促会员严格遵守。“法律规定了不该做什么,而协会就好比身边的‘父亲’,提醒你应该做什么。有了这些积极活跃的协会,法律就能得到很好的保障。而这正是促进社会遵守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的重要因素。”普利勒强调。

日本扔错垃圾可能获刑

对初到日本的外国人来说,倒垃圾也许是碰到的第一个难题。日本的垃圾分可燃、不可燃、资源垃圾三大类,其中资源垃圾又分纸张、塑料、玻璃、金属等。虽然各地对垃圾分类的规定有细微差异,但基本分类都在10种以上。

在日本,垃圾分类是幼儿园就要学习的常识。在日本办理居留手续时,会收到一本《生活指南》,其中有专门的章节讲述如何扔垃圾。日本政府通过立法,明确了垃圾从产生到回收利用各个环节主体的责任。商品生产者要减少过度包装,零售商要负责家电等大件物品的回收。法律对乱扔垃圾行为有明确制裁规定,例如《废弃物处理法》规定,胡乱丢弃废弃物者最多可被处以5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1000万日元(约合51.9万人民币);如果胡乱丢弃废弃物者为企业或社团法人,将重罚3亿日元。

对于倒垃圾这类日常公共行为,关键要靠自觉以及居民自治团体的监督。町委会是日本基层公共事务的自治团体,类似于中国的居委会。记者在日本安顿下来不久,有一位自称町委会委员的邻居大妈找到记者,说是按町内规矩,记者应该参加小区公共垃圾收集站的轮值,不然就必须自行向环卫部门申请一套垃圾收集箱放在家门口。小区里有些单身汉因为出差赶不上轮值,甚至出钱请人代为值班。

垃圾箱平时是不开的,只有在收垃圾那天才打开。值班的人需要把垃圾箱打开,把平时折叠着的垃圾箱摆好,并且负责清洁垃圾站。记者值班那天一大早,这位邻居大妈手把手地教记者怎样打开垃圾站的密码锁,怎么摆放七八个不同用途的垃圾箱。为了防止乌鸦和野猫拨弄,还要在垃圾箱上盖好网兜。最后叮嘱记者,等清扫车收完垃圾,要用水冲洗垃圾站,把被拒收的垃圾送还原主或带回家,并把值班表送到下次值班的那家人。果然,我有几次值班就发现了被环卫工人贴上黄标签的拒收垃圾,基本上是搞错了扔垃圾日期或者分类错误所致。但作为外国人,我上哪里去找垃圾原主?因此只能带回家等下次再扔。有一次,邻居大妈神色严肃地拎着一袋垃圾来敲门,指着里面的中文印刷品问记者为何不按规定分类。虽经查实并非记者所扔,但也被惊出一身汗来,从此更加小心地给瓶瓶罐罐“分家”。

上一篇新闻

看点|2018年清华大学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实录

下一篇新闻

华师一附中校长作客湖大开讲: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师范生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