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刻橡皮,再刻石头,这位“艺术怪才”无师自通,临刻秦印汉印3000多方
只见柜中摆放着几十块精美的寿山印石,墙壁挂满了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7月30日,记者走进书法家篆刻家张军工作室,顿时融入一种古意盎然的艺术氛围。
辽沈这块热土,孕育了许多知名艺术家,1969年7月生于沈阳的张军便是其中一位。张军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篆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沈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在全国五十余次展赛中获奖,2011年被沈阳市委宣传部评为“四个一批”优秀人才。
痴迷+悟性 19岁成中国书协会员
篆刻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它集书法和镌刻为一体,雄劲中不失精妙,古朴里透着新雅,使人从方寸天地里得到完美的艺术享受。
说起自己对篆刻的喜爱,张军眼中充满了激情。“小时候,受父亲、叔叔的影响,迷上了书法、绘画,13岁钟情于金石治印。先是刻橡皮,后又刻石头。一块石头刻了磨,磨平了再刻,一直将石头磨到不能再刻为止。”
想当篆刻家,要先学好书法。于是,张军深入研习书法,从石鼓文入手,进而上涉金文,甲骨,最多是临习汉隶。他对汉碑尤为钟情,临《张迁碑》能遗貌取神,写《张黑女墓志》从中移古韵,在汉代的朴拙、魏晋的刚劲中觅到自己的章法。钟王楷书,右军行草书,索靖、皇象的章草都成为他取法的源泉。继而,临摹明清的众位书家,尤其是张瑞图、王铎对其影响最深。
有人说,张军是一位艺术怪才。他学习篆刻无师自通,上高中时购买了《说文解字》《汉印文字徴》《金石大字典》和《秦汉印谱》,并将这些尽力背记。先后临刻秦印、汉印3000多方。
江山一色三千里(篆刻)
张军学习篆刻,不仅是临习模仿,而是以高起点的眼光进行锤炼,在传承中创新古法,由此形成了一种卓然自立的独特美学。
当年在沈阳市美术第一职高还没毕业的张军,17岁便成为辽宁省书协会员,19岁时在1988年全国“屈原杯”海内外书法大赛中,其篆刻作品获得唯一金奖,立刻受到广泛的关注。张军以其作品优秀而充满灵性,成为中国书法家协会最年轻的会员。2012年至2017年,张军成为鲁迅美术学院客座教授,为大学生讲授篆刻、书法艺术课和自己的创作心得。
为人豪放洒脱的张军,多次在慈善义卖和扶助特殊群体中奉献爱心,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等灾区捐助义卖活动中,他将所得款项全部捐给灾区。
刀法+章法 方寸天地成大道
记者细观张军治印,只见他聚精会神,展纸濡墨,印稿挥笔即成,书诸石上,刀石偕舞,一气呵成。正是长期的临碑摹帖,练就了他非凡的腕指之力。张军治印,看似信手拈来,随意为之,但气度雍容,妙品夺目。
清风徐来(篆刻)
张军对篆刻之法,有着独到的理解和建树。他清醒地知道,“篆刻艺术的‘刀法、篆法、章法’,只有完美统一,才堪称独树”。因此,他所治之印,凸显了“金石气”,这让他的印作更加气势盈满,颇受专业书画家的赞赏。聂成文、董文先生在本人书法作品集封面上,都精心选用了张军的治印。聂成文赞叹说:“张军聪明机敏,乃刻印快手。为我治印数十,多数皆是当面刻成。徒见彼稍加思忖,手起刀落,即刻刻就,古朴大气,灵性十足,极令人喜爱,辽宁书界好之者众也!”著名钢琴家郎朗、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等对张军治印也给予高度好评。
张军以勤奋执着,凸显名家气韵。其作品先后参加全国第四届、第五届书法篆刻展,第六届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第三届全国篆刻展,当代全国青年篆刻家邀请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等。作品多次赴日本、韩国、加拿大、新加坡、法国、美国等地展出并被收藏。作品还被辽宁省博物馆、鲁迅美术学院、中国近代史遗址博物馆等珍藏。其事迹被收入《中国当代书画家大辞典》《当代书画家》《中国国际书画家年鉴》《中国印学年鉴》等辞书。出版《张军书法篆刻集》《张军篆刻集》等专著。
张军先后在沈阳举办《大道至简——张军陶瓷书法展》《瓷墨英华——张军陶瓷书法艺术展》。
沈阳日报、沈报全媒体记者:陈凤军
编辑:王沛霆
责任编辑:张红军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