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创新让高校成为城市发展智囊
记者 孙银峰 通讯员 徐以强 王刚
杨柳风轻,展尽黄金缕。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
2016年4月5日,清明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淄博市委、市政府与山东理工大学举行校城融合发展座谈会暨签约仪式,发布《关于推动校城融合发展的意见》。创新校地融合发展新格局,共同推进山东理工大学一流大学建设等“九大工程”。
3年过去了,校城融合的范围从山东理工大学扩展到全部驻淄高校以及部分市外高校。这场“破冰式”融合,让校城多方均受益匪浅。那棵象征着城市与大学相融的树木已经撑起一片天。3年时间里,高校真正成为城市的智囊和新旧动能转换的智力支撑。无论是高校还是城市创新能力,以及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均在这一创新举措后发生嬗变。在校城融合发展启动3周年之际,本报进行深度采访,还原校城融合3年来的变化。
山东理工大学与临淄区共建的无人农场。
制度性创举
校城双方有了“最大公约数”
“自2016年实施校城融合以来,淄博市对我校的人才补贴3年已达3000余万元,促进了我们吸引人才、稳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同时,在人才公寓、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方面也都给予保障。”近日,山东理工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张晓连在接受采访时十分感慨。他说,在全省所有地市中,淄博市对校城融合投入的资金和政策支持是最具体、最到位的。
正是这样的一种具体、到位的支持和制度性创新,让原本没有隶属关系的省属高校与驻地城市之间找到了“最大公约数”。
随着高质量发展时代的到来,淄博市政府对企业的调控方式逐渐从企业上升到产业。开始更多从产业和全产业链的高度来引导企业的发展,单一的校企合作已经不能满足淄博市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校城融合政策的出台打破了原有的思维定式。淄博职业学院科技处李宗木表示,校城融合中,高校直接面对的是地方政府,由地方政府来协调推进。将解决问题的视角从企业变成产业,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
关于校城融合发展,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教授形象地提出“大米小米一起熬”的理念。在接受本报专访时,他解释道,过去产学研合作,通常是甲方乙方关系,学校教师和企业合作,企业提供项目经费,教师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撑,一般情况下干完这个项目,解决这项技术难题后,合作也就结束了。吕传毅强调,提出“大米小米一起熬”,则是把对方的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做到不分你我,实现深度融合。学校把地方的事业纳入到学校的发展中,地方也把学校的事业纳入到地方的发展中。大米小米掺在一起,熬出甜美的粥来,彼此不分你我,时刻为对方着想,这是一种理念的转变,且实践证明,这种理念确实更加有助于双方实现更好发展。
山东理工大学与山东唐骏欧铃汽车制造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的稀土永磁与电磁混合励磁发电系统耦合稳压控制技术及产业化项目成果。该项目获得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体制性突破
成果转化结硕果
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知行合一观点,后人视作经典。做到这一点很难,在科研领域,知行合一更是研究人员的终极目标。
一直以来教学、科研是高校教师的职责。现行体制下,晋级所需论文指标、科研成果就成了“紧箍咒”,这也成为国家每年有大量论文和科研成果发布但产业化程度低的重要原因。高校教师科研成果不出实验室的情况并不鲜见。
校城融合让山东理工大学的科研体制改革有了更为广阔的试验田。据介绍,作为山东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试点之一,该校瞄准国内高校普遍存在的“重论文轻科研”导向,大胆改革,设置“成果转化型教授”,设立“学术特区”,横向课题纳入职称评审条件。该校开创性的“成果转化型教授”,侧重以学术价值和社会贡献为考核导向。这种做法,与去年科技部、教育部、人社部等部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导向一脉相承。
前不久,山东理工大学年轻教师蒋兵关于加快淄博市煤炭企业转型升级的建议受到当地决策层重视,并在企业落地。此举契合了该校“成果转化型教授”的条件,1982年出生的蒋兵得以拿到晋升高级职称的门票。像蒋兵这样的例子并非孤本。
体制性突破也带来鲜明成果,越来越多的研究从理论型向实用新型转变,越来越多的教师投入到校城融合中来。围绕淄博市传统优势产业,重点支持建设山东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鲁中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技术研究院、淄博发展研究院、工程陶瓷研究院、精准农业航空研究院等平台建设,积极构建集战略规划与咨询、应用研究与孵化、人才培养与引进等功能为一体的创新平台。
淄博市科技局局长于秀栋表示,校城融合发展实施3年来,共支持山东理工大学校城融合发展计划项目152项,财政支持资金8886万元,撬动近50亿元社会资金、企业资金与山东理工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在创新创业方面,支持山东理工大学规划构建环学校创新创业孵化圈,建成了12000平米的“大红炉”众创空间,并成功获批为国家级众创空间;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大学科技园建设,今年2月份大学科技园通过省级大学科技园验收;支持山东理工大学牵头建立淄博市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心,山东理工大学也被评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
“校城融合实施3年以来,山东理工大学与淄博市企业合作了120余个项目,既解决企业实际难题,又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近日,山东理工大学科学技术处处长葛文庆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8年山东理工大学获5个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其中3个都是与淄博企业合作完成,包括齐盛新能源、唐骏欧铃、淄博华成集团等。这是校城融合促进成果转化最有力的证明,其经济效益是百亿级的。
人才瓶颈打通
共谋未来出捷径
校城融合大道通畅,也让淄博“双招双引”工作有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3月27日山东理工大学杏园宾馆内,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院长格奥尔基为山东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张铁柱教授,校长特别助理、农业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院长兰玉彬教授颁发了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证书。今年2月,省科技厅公布1月份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备案名单,山东理工大学与蒋剑春院士共建的院士工作站也赫然在列。
一系列“双招双引”举措,将淄博市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同的人才瓶颈打通。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兰玉彬教授表示,他的团队不仅得到了科技部和山东省以及山东理工大学的支持,也得到了来自淄博市的大力支持。淄博市科技局于2017年12月在学校立项建设淄博市精准农业航空应用技术重点实验室,当时这是山东理工大学获批的唯一一家独立建设的淄博市重点实验室,这充分体现了淄博市委市政府对学校人才及科研工作的大力支持。
淄博市科技局数据显示,2016-2018年,共支持山东理工大学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62人,给予补贴资金2913.8万元;引进了包括国家“百千万人才”温广武,精准农业航空世界领航科学家兰玉彬,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齐文化研究专家王志民,新加坡科研局制造技术研究院首席科学家郑宏宇,特聘教授王鸣等一批高层次人才,兰玉彬教授于2018、2019年相继成功当选为欧洲科学、艺术与人文学院院士和格鲁吉亚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校城融合已经成为补齐短板共谋未来的捷径。
3月20日下午,淄博市科技局于秀栋局长在山东理工大学牵头组织召开推进淄博市、山东理工大学和京东集团战略合作座谈会,极力促成淄博市、山东理工大学与京东集团战略合作。积极推进山东理工大学与京东集团共建全国一流的智慧农业学院,引进京东集团在淄博市建设供应链辐射全省的智慧物流园区,与京东集团在智能制造方面开展共赢合作,解决淄博市工业企业升级的技术需求。于秀栋认为,通过汇集校城双方优势资源,共同致力于优质资源的引入,对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大有裨益。
山东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吕传毅表示,自从校城融合战略开启以来,该校教师的科技研发的方向明显向淄博倾斜。无论是课题立项还是科研成果转化,都得到淄博市的认可和支持。从建设第一所研究院,到全市有11个区县与山东理工大学共建校地合作研发机构,彰显了淄博市各区县和科技部门对人才的尊重,也体现了科技部门和地方政府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意愿。
2018年6月,市委副书记、市长于海田在山东理工大学调研时强调,当前,淄博正处于转型发展、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更加需要山东理工大学的支持。希望学校紧紧围绕事关淄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开展战略性、前瞻性研究,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高质量的决策建议。要精准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创新平台共建共享,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集群,打造转型发展新引擎。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