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26日 星期三

家国70年|一家门的“大飞机梦”:孟见新和女儿女婿一起拼搏见证C919冲上云霄

大飞机、蓝天梦,寄托了几代中国人的梦想和追求。对于今年59岁的孟见新来说,则是从青春到白发、守候一生的无怨无悔。

孟见新见证了中国大飞机的峥嵘岁月。从18岁当飞机技师,他经历了国产飞机“运十”首飞、下马,在合资麦道飞机中掌握了一身好技术后限量又减产,只好到海外维修飞机。但当他听到祖国的呼唤,马上义无反顾踏上回家的路,为C919飞上蓝天倾尽全力。

如今,孟见新的女儿、女婿也都成了“大飞机”人,虽然同在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工作,但忙碌的节奏令他们上班时候几乎没有交集。这个特别的家庭,也被浦东祝桥镇推荐成为上海市妇联评选出的2018年“海上最美家庭”。

家国70年|一家门的“大飞机梦”:孟见新和女儿女婿一起拼搏见证C919冲上云霄

图说:孟见新(中)和女儿孟文艳以及女婿李博敏。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我坚信中国一定行!

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飞公司”)位于东海之滨、临近浦东机场,记者驱车赶往这里,只见周围空旷、人迹罕至,只有飞机不时从上空掠过。

孟见新和女儿女婿因为采访,难得聚在了一起。“平时我们分别在A、B、C区不同的部门工作,在公司里也很难见上一面。”孟见新是上飞公司C919事业部副主任兼总装车间副主任、高级技师。女儿孟文艳在情报档案部门工作,女婿李博敏则是上飞的一名设计师。

家国70年|一家门的“大飞机梦”:孟见新和女儿女婿一起拼搏见证C919冲上云霄

图说:“大飞机梦”是同在商飞工作的孟见新和女儿孟文艳以及女婿李博敏共同的追求。新民晚报记者 陈梦泽 摄

再过11个月,孟见新就要满60岁了,但他抖擞的精神、十足的干劲让人看不出这已是个临近退休年龄的人。“在我一生中,经历了中国飞机制造业的最低谷,飞机停产,甚至一度连工资也发不出,无奈之下,只好让大家各谋出路。但我就是‘一根筋’,中国的大飞机,一定行!”孟见新说,自己从小就喜欢“捣鼓”各种机械,在学校就参加了航模兴趣小组。后来听说有“造飞机”的机会,他马上报名,来到原上海飞机制造厂开办的技校学习。毕业后他来到上海飞机制造厂部件装配车间,参与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民用客机“运十”的制造。

“人的一生,如果能把兴趣爱好和工作结合在一起,是件再幸运不过的事情,吃苦受累都不值一提了。”如今看起来“高大上”的“造飞机”工作,不但工作辛苦,当年收入也很微薄。孟见新给记者看了一张保留至今的工资卡,2000年,他每月收入也只有400元出头。

一声召唤马上“回家”

这些艰难在孟见新眼里都算不上什么,但是后来上飞厂却经历了“运十”首飞、下马,麦道合资后限量转产的低谷。曾经,由于缺乏项目支撑,国内的民机制造人才队伍几乎无用武之地,很多技师流向国外。孟见新迫于生计,也只好加入了新加坡的国际飞机机身维修企业。

2002年,中国民机事业再次启航。厂领导一个电话打给孟见新,“你回来帮我们造自己的大飞机吧!”尽管收入悬殊,在国外1天的收入就抵得上国内2个月的工资;外国老板开出高薪、承诺为其办理长期居留等竭力挽留,他还是毫不犹豫回到祖国。

ARJ21新支线飞机和C919大型客机的装配车间里,项目几乎是从一无所有开始,制造标准、工艺等很多内容需要重新摸索。首飞“百日攻关”期间,孟见新负责协调处理现场技术问题,50多岁的他一连几个月泡在6万多平方米的车间,脚底长了一个小囊肿却没空就医,实在疼痛难忍就在鞋底剪个洞缓解疼痛。孟见新家住在离工厂60多公里的闸北公园附近,开车至少要1个多小时;忙碌的时候干脆就住在加班宿舍里,一家人有时只能“宿舍见”。

女承父业“日久生情”

说到自己也成了“上飞人”的经历,快人快语的女儿孟文艳说,其实作为80后的自己,一开始并没想过从事飞机行业,所学专业也和飞机没有什么直接关联。毕业的时候,是在爸爸的建议下进入上飞公司的。

家国70年|一家门的“大飞机梦”:孟见新和女儿女婿一起拼搏见证C919冲上云霄

图说:孟见新和女儿在驾驶舱合影留念。孟见新供图(下同)

“我生逢其时,进入上飞时,也正是中国大飞机开始崛起的好时候。”在上飞工作了几年后,和同事们一起拼搏努力,当大飞机首飞冲上云霄的那一刻,她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和同事们一起欢呼,由衷地为祖国自豪!

和“大飞机”的“日久生情”一样,在上飞,孟文艳也收获了自己的爱情——丈夫也是上飞的一名设计师。“我们这里‘内部解决’的很多,一来是没有空接触外面的世界,二来工作忙碌,同行比较能互相理解。”

家国70年|一家门的“大飞机梦”:孟见新和女儿女婿一起拼搏见证C919冲上云霄

图说:孟见新一家三代全家福。

现在两人还有了爱情的结晶,4岁多的儿子如今也成了“飞机控”,家里的许多玩具都是飞机有关的拼插玩具等。说起自己的家人,他会骄傲地告诉小伙伴,而且说的是“行话”,“我爸爸妈妈、外公都是造ARJ21、C919的!”或许,在不久的将来,“飞三代”也将在这个家庭中诞生。

新民晚报记者 宋宁华

老照片的故事>>

在幼小心灵里播下大飞机种子

孟见新家庭是最美家庭,也是普通家庭。1991年,孟见新第一次带5岁多的女儿到上海飞机制造厂看大飞机。他带着女儿在大场基地总装车间前留影,女儿兴奋地说了好多天。或许在那时候,就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大飞机的种子。

家国70年|一家门的“大飞机梦”:孟见新和女儿女婿一起拼搏见证C919冲上云霄

图说:孟见新带着女儿在大场基地总装车间前留影。

孟见新是个“新好男人”,在采访中多次提到妻子尤秋琴在“大后方”照料家庭的不易,偶尔遇上节日,孟见新还会买一束玫瑰花,制造惊喜让妻子非常感动。他是个好儿子、好女婿,无论多晚到家,他都会去老母亲那里看看,看到她一切安好,才放心去休息。只要有空,他就会给岳母打电话,嘘寒问暖,关怀备至。他是个好外公,工作忙起来有好几天都不能陪伴外孙,所以他抓紧每一分钟的空闲时间,有时与外孙一起做个小手工、有时去公园玩,只要能有一分钟陪伴家人,他都会花一百分的心思和努力。

女儿和女婿这两位“同事”能深深体会父亲的忙碌,在工作、生活中更以父亲为榜样,工作投入,现在也成为部门的骨干。在追逐“大飞机”梦想的道路上,孟见新并不孤单,因为有女儿和女婿这两位“同事”做伴,这个“航空之家”风雨兼程、相互扶持,用真情诠释事业与家庭的真谛。

宋宁华

上一篇新闻

焦点分析|美团点评到底值多少钱?

下一篇新闻

对话丨张伟丽:我能KO乔安娜,靠的不是运气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