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本文全文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1994年1月版)第69-76页,由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秘书处重新录入为文字版,介绍饶平县饶北陶瓷业自北宋中期至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的发展概况。关于最近二三十年来的饶平陶瓷工业的发展情况,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将在规划修订饶平客家丛书时再做跟进说明,请朋友们持续关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饶平客家丛书,其中部分美术创作是翻拍自《饶平客家艺文荟萃》2008年12月版)。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饶平县老上饶区(编者注:饶平县饶北)的陶瓷生产,大体可以分为六个时期,下面逐一简单介绍六个时期的发展情况。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第一时期:北宋中期至元朝,时间为300年左右

九村有了第一条瓷窑后,开始生产青釉瓷器。后来一些从江西、福建迁徙而来的客家人受到影响,加之生产陶瓷的原料(瓷土、长石)取之方便,燃料(山上的茅草、松枝)充足,也学会了做瓷技艺。他们开辟窑场、打砖建窑、利用水力冲击水车,其形状如唐朝的筒车,车叶呈凹形,水冲凹叶上使车转动,再由装在车轴上的压板打击礁头,粉碎加工瓷土。然后把粉沫状的瓷土由水冲击,沙质在沟里落脚,坭粉流入坭窟(池子)。待沉淀后,排去水,让太阳晒,或掏起晾到一定程度,再经反复揉练,即生产出成型用料。

成型工具主要是陶钧(木质圆轮、有车轴,平装,轮面有插手小洞,用手插进洞中用力旋动,木轮飞速转动,当地通称为“手飞车”),把坭料放在陶钧上轴,在飞速转动时,用手掌把坭料盛起,再用手指插在坭料中,使坭料瓣开,然后按要做其瓷物形状反复用手掌、手指抻捏、用竹篾、竹片压其形状,使之成为碗、盘粗坯,又用竹刀、铁片把坯割下,晾至一定程度。由下一工序修整上釉、装进窑炉叠烧。坯质呈骨灰色,釉面薄而光洁,色泽有青白、青灰、青黄诸色。品种主要有直口碗、析口浅盘,直口和敛口碟、杯等。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第二时期:明朝,时间276年

明朝初期,国力强盛,是当时世界一个最强大的国家。明成祖时期,国门开放,中外经济交流广泛。当时九村陶瓷生产规模也在扩大,“山山有窑,村村有窑”。史载当时九村有“百窑山”。同时,明代也是九村由青釉瓷向青花瓷(釉下彩)过渡的阶段。陶瓷工匠在坯体修整后,用蓝药或青药在坯体内外壁上下和圈足部分画上青花圈线和花鸟图案,然后上釉烧制。青花瓷较青釉瓷的制作更进一步,说明九村陶生产技术日臻成熟。九村青花瓷,画面线条流畅自然,题材丰富多彩,在郑屋坷、曾竹坪、三斗坑等地古窑场遗物堆积层发掘出来的青花瓷盘来看,盘内底以凤鸟纹为主纹,四周衬以云彩、石山、灵芝和花卉,内外边沿饰以带和花叶。

侈口碗的画面更是多种多样,有碗写“福”字,外壁题“蓬莱松柏枝枝秀,方丈芙蓉朵朵鲜,寿山不老年年茂,福海无穷岁岁坚”等祈颂诗句,有内底折枝或灵芝,外壁画婴戏图。画面上有童子六人玩耍;有内底外壁画天宫人物,手捧玉笏,配饰童子、灵芝、仙鹤。其他器皿的花纹和侈口碗大体相同,也有一些新花纹。各种花纹在盘、碗、碟上交叉装饰,显得多彩多姿。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造型精巧,坯骨较薄,质地光滑、洁白,由于采用匣缽单件套烧,提高了产品的质量。

此时,九村陶瓷开始出口外销,鸡心碗在印度尼西亚深受欢迎,很有销路。此外,南洋群岛也销售这种碗。《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陶瓷》一书就记录了两件,据说其中一件还藏于新加坡莱佛士博物院。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第三时期:清初至道光,时间206年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起规定中外贸易限于广州口岸并陆续制订“防范夷人”的条件,限制中外正当贸易的发展。这样,也使九村陶瓷的出口受到极大的影响。另外,清政府对手工业生产限定规模,征收重税,使九村陶瓷生产的发展遭到沉重打击。

这一时期,九村陶瓷一方面继承了以前的传统,一方面又有明显的变化。从“老窑坷”、下坪埔、铁寮坑等地堆积物来看,瓷器坯骨较厚、器形加大,产品趋于耐用。同时,青花的色调也显得浅淡明亮,画面比较草率,景物之间晕染错乱,逐渐演变为写意画。这些变化说明陶瓷不能出口,只能生产内销产品,内销产品只讲求耐用、实用,价格也低,所以只能生产一些中、低档产品。这一时期可以说是九村陶瓷生产的低谷期,反而被高陂瓷赶上和超过了。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第四时期:清朝中叶至建国前,时间约100年

这一时期是九村陶瓷生产徘徊期,尽管较第三时期有所发展,也恢复了一些外销出口,但腐朽的社会制度像重枷一样,压得瓷工喘不过气来,九村陶瓷生产不论从产量,还是从质量来说,元气还未恢复。特别是列强发动侵略战争,影响了产品的大量出口。清政府为了支付赔款,大量地压榨人民,税收苛重。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国内市场凋敝,人民购买力下降。国民党统治时期苛捐杂税多如牛毛,陶瓷生产成本提高,烧一窑产品利润低得可怜。由于广大瓷工日益贫困化,能再经营下去的只有一些有足够资本的大户人家。尤其是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天灾(干旱)人祸(日本侵占潮汕,陶瓷不能出口),更给奄奄一息的九村陶瓷以致命的打击。当时九村,赤日炎炎,饿殍遍地。瓷工离乡背井,讨饭逃荒。有的村子里的人全部逃光,致使九村碓声不响,窑屋倒塌,工场荒芜。至抗日战争胜利,九村陶瓷生产才有一点生机。

这一时期,九村瓷器的特点造型粗笨,坯骨更厚,器形也较大,产品主要有盘、碗、杯、碟、匙等。建国前夕,九村常见的商号只有元玉、永玉、文利、永兴、怡和等十几家。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第五时期:建国初至1978年时间2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使广大陶瓷工匠获得新生。1953年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九村瓷区私营商号开始纳入集体(初级合作社)的轨道,各初级社也纷纷建起瓷厂。地方政府为扶持陶瓷工业生产,开始在上饶客区设立陶瓷收购站。

1958年上饶人民公社成立,公社党委决定大力发展陶瓷工业,遂创建了3家公社集体瓷厂-新丰宫埔瓷厂(今新丰瓷一厂,当时称千人瓷厂)、上饶城下瓷厂(今上饶瓷厂)和建饶瓷厂,并从九村各村抽调大批技工到这三个厂担任厂长和技术人员。从此,上饶客区瓷业以九村和三家集体瓷厂为基地,全面发展。六十年代饶平县成立了饶平县陶瓷工业公司,专门管理饶平陶瓷生产,由公司下达生产任务,由几家集体瓷厂组织生产,出口产品由汕头陶瓷工艺进出口公司经销、内销产品则由饶平陶瓷收购站经销。

六十年代,上饶人民公社先后分成上饶、新丰、建饶三个公社,七十年代,新丰公社分出饶洋公社,上饶公社分出上善公社。八十年代又从新丰镇又分出九村镇。这样,除老上饶公社时创建的三大瓷厂外,新丰镇又创建了新丰瓷二厂、新丰彩瓷厂;饶洋镇也在原新丰瓷厂在黄金塘建立的一个车间的基础上创建了饶洋瓷厂;上饶镇在上饶瓷厂割出彩瓷车间,设上饶彩瓷厂;上善镇在原上饶瓷厂在上善的一个车间的基础上创建上善瓷厂;九村镇成立后,在原来在时称新丰瓷三厂基础上改制创建了九村瓷厂。这些企业依靠集体的力量创建发展,企业的利润又为山区各公社壮大了集体经济。在生产设备上,各集体瓷厂都配备了原料车间,购置了一批机械设备,如磁选机、压榨机、粉碎机、真空炼坭机。在成型方面,如辘轳机、滚压机、生产自动流水线。在煅烧方面,除了传统的龙窑外,新丰瓷一厂率先建起了隧道窑,用煤和原油作燃料燃烧陶瓷。在技术力量方面,大批具有专业理论知识的大中专毕业生参加陶瓷生产工作。尤其是新丰瓷一、二厂,从大专院校毕业的工程师、技术员就有20多人。

除了上述公社集体瓷厂外,在六、七十年代,各大队也相继创建瓷厂(大队集体)主要有:新丰丰联瓷厂、新丰新光瓷厂、新丰上葵瓷厂、新丰杨康瓷厂、九村三中瓷厂、九村锡坑瓷厂、九村洞泉瓷厂、上饶坝上瓷厂、上饶茂芝瓷厂、上饶埔坪瓷厂、上饶坑前瓷厂、饶洋祠西瓷厂、饶洋祠东瓷厂、饶洋上山瓷厂、饶洋赤棠瓷厂、饶洋水西瓷厂、上善柏峻瓷厂、建饶饶中瓷厂等30多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一种计划经济,其外贸体制,实际上是一种行政型的经济团体,由专业进出口公司独家经营,垄断出口。各瓷厂产、销都纳入计划指标,生产任务或多或少,往往看关系,因此,一些生产能力较大的厂家年年因任务少而吃不饱,而另一些厂家则因技术设备、产品质量问题生产任务完成不了。这种外贸体制,造成信息不灵、产销脱节,使企业的产品无法直接在国际市场上竞争,严重束缚着企业的发展。这一时期,上饶客区陶瓷工业生产尽管较建国初期有很大的发展,但仍落后于潮州、大埔等地。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第六时期:20世纪80-90年代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对外开放、搞活经济的基本国策。建立各种形式的责任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党的一系列正确政策,给上饶客区各乡镇陶瓷工业的发展扫除了道路上障碍。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饶洋瓷厂率先走上跨地市经营,与梅县地区陶瓷进出口公司签订了第一个供销出口合同,此后又四出联系代理代办出口,先后同惠阳、珠海、深圳、汕头特区等陶瓷进出口公司签订了生产合同。这种做法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广东省陶瓷工业公司的肯定和大力支持。1987年,饶洋瓷厂与深圳市建材集团公司、香港彩虹商行三方合营创办“深圳市国雅陶瓷有限公司”,向国家申报出口权。1988年5月3日,深圳市政府正式批准“深圳国雅陶瓷有限公司”成立,授予自营出口权。不久,饶平县政府为振兴饶平经济,发展陶瓷生产横向联系,决定以饶洋瓷厂为骨干,联合饶平山区各乡镇陶瓷生产厂家,包括村办、个体私营瓷厂,成立“饶平陶瓷工贸总公司”,由饶洋瓷厂厂长兼书记詹益表任总经理。这样,它使饶洋瓷厂—饶平陶瓷工贸总公司—深圳国雅陶瓷有限公司连成一体,既有生产基地,又有自营出口权。自从饶洋瓷厂1985年迈出艰难而光明的一步后,饶洋瓷厂为扩大生产能力,自筹资金兴建了隧道窑和彩瓷车间烤花辊道窑,使日用瓷月产量达到300万件,占全厂月总产量的55%.如今,饶洋瓷厂实现了原料加工机械化,产品成型规格化,坯体烘干管道化,煅烧隧道化,烤花辊道化,包装多样化。自1985年以后,饶洋瓷厂生产一步一个阶,1991年产量达到6000万至8000万件,年产值达1300多万,创汇248万美元。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饶洋瓷厂“出口创汇先进企业”称号,颁发了“金龙腾飞奖”。1990年被评为省先进乡镇企业。1991年该厂厂长兼党支部书记詹益表还被评为“全国优秀乡镇企业家”。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在饶洋瓷厂有胆识有气魄地闯出一条企业求生存求发展的道路时,新丰瓷二厂于1985年也和汕头市工艺进出口公司签订了联营合同,走上了工贸横向联合,产销一条龙的道路,年产量由1974年的370万件增加到1991年的2006万件,产值从1974年的35万元提高到1991年的710万元,创利税从7万元增加到430万元。1990年,该厂被评为“纳税光荣单位”,1991年被评为“广东省乡镇企业先进单位”。新丰瓷一厂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进行大胆的改革,在技术上进行大胆的创新。八十年代中期,该厂生产的釉下彩餐具大量出口,具有传统特色的釉下彩蓝鲤青花20头中西餐具打入美国市场,饮誉海外,其它餐具也畅销东南亚、香港和中东各国。其中,该厂生产的釉下彩青花92头餐具陈列于北京人民大会堂,蜚声神州。现在,该厂年产量达1300万至2000万件,质量不断提高。1986年获“三级计量合格证书”。1987年获省创汇百万元荣誉证。1988年成为轻工部陶瓷协会会员。1989年蓝鲤青花餐具被评广东省优质产品。1991年获销美产品质量许可证。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十一届三中全会如春风化雨,富民政策温暖人心。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中,个体瓷厂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现在,上饶区共有镇集体企业八家,村集体瓷厂三十八家,个体瓷厂(包括联营)二百二十多家。隧道窑三条、龙窑二百多条,年产量达3亿多件,年产值5000多万,创税利300多万。镇办彩瓷厂七家,村集体36家。个体彩瓷厂280多家,年加工量、销售量一亿三千万件,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这些彩瓷厂、瓷厂产品销往全国,有些还在北京、上海、天津、成都、昆明、广州、海口等大城市设店、设公司、搞零销、批发。生意越做越兴旺。上饶区的陶瓷虽然没有石湾陶瓷那样多彩多姿,凝重豪放;虽然没有枫溪陶瓷那样精巧细雅,冰肌玉骨;更没有江西景德镇陶瓷那样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罄。但是上饶瓷确确实实以自己的特色打出省外,风靡神州,不仅在香港,在东南亚,在中东各国,在美国雄踞一席,而且还跻身于欧洲市场,而闻名全世界。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纵观上饶区陶瓷发展的历史,这十年是陶瓷生产的黄金时代。展望未来,上饶客区的陶瓷生产前景光明,我们完全可以坚信,陶瓷工业的发展,将为山区摆脱贫困,走向小康铺平道路。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客家人在饶平》一书出版于1994年1月,此后,饶北地区的陶瓷业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勇于拼搏,有了较大的飞跃,饶平客家丛书今后在再次修订时编委会也将增补跟进说明,欢迎朋友们向广东饶平客属海外联谊会秘书处提供参考素材。)

饶平县饶北陶瓷业发展概况(选摘自《客家人在饶平》)

上一篇新闻

【最新】昨天上海新增9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新增130例本土无症状感染者,新增12例境外输入病例

下一篇新闻

亦舒笔下的蒋南孙和朱锁锁,告诉女子如何在情海泅渡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