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PISA”诞生地——OECD教育司
OECD
打工记
OECD教育司的使命是弥合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鸿沟,服务OECD成员国及其他伙伴国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OECD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上海教育而言并不陌生,甚至还颇有缘分。上海教育通过参加OECD在全球范围发起和实施的大规模国际教育测量项目(PISA和TALIS)对标国际教育基准,向世界展示出了实力和自信。
俨然,上海教育已成为了一张响当当的全球城市名片。过去东亚教育看日本和新加坡,现在老外都会说一定要先去看看中国上海。从另一个角度看,上海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成就了OECD,让这个远在欧洲的政府间组织走进了上海的千家万户并迅速在全国赢得了声望。
大约在10年前,上海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徐瑾劼在读博士后期间,有幸师从第一个把PISA引入到中国的张民选教授,在他的推荐和帮助下进入了上海PISA中心/秘书处从事与PISA数据相关的博士后研究工作,从此与OECD结缘。本文作者徐瑾劼老师,当时接待的第一位外宾就是“PISA之父”——安德烈亚斯·施莱歇尔先生。
2018年,她作为译者将施莱歇尔所著的《超越PISA : 如何建构21世纪学校体系》一书介绍给了中国读者。2019年,她拿到了“PISA之父”的offer,以员工身份进入到OECD的教育司与他及他的工作团队一起工作。
从本期起,徐瑾劼老师将把自己在OECD工作时的见闻和体验以及担任OECD教育咨询师的亲身经历记录下来并与读者分享,为大家提供一个走进OECD、读懂OECD的全新视角。
OECD教育司位于法国巴黎近郊的布洛涅(Boulogne)。OECD整体氛围是政府机关单位的风气,但穿过员工通道进入办公楼大厅则氛围完全不同,内部大型木雕镂空结构和四周环绕的橙色沙发及咖啡吧的布局让人一下子转换心情,从严谨刻板的公务员转身为需要交际、沟通和时尚装扮的白领人士。对于大家熟知的OECD教育司,OECD的同事们都习惯称之为“EDU”,位于办公大楼4楼。
OECD
OECD办公楼大厅
办公环境
四楼的办公布局从结构设计上能看出整个教育司人员配置和功能的布局。工作区主要分为三大区域,大概可容纳2/3员工的工作卡位区、约1/3的项目经理的独立的办公室区域以及用于小组讨论和小规模视频会议的会议室。
值得注意的是,还有一个个小格子间,称之为“Bubble”,夹杂在不同的工作区域中间,专门用于非项目经理职位的一般员工私人电话或需要独处完成工作的空间。几乎所有员工都处于一个透明和开放式的办公环境,这一点非常符合外企的工作布局风格及要求。
EDU教育司的组织架构
首先,按照行政职能来划分的话,OECD教育司可分为管理团队和协调及联络团队。
其次,从主要的业务职能看,教育司可分为三个业务部门:
早期教育与学校(ECS)
政策建议及实施(PAI)
创新与测量进步(IMEP)
其中,最为我们熟知的PISA和TALIS项目就来自早期教育与学校(ECS)部门。这也是我工作的部门,后面会做详细的介绍。
政策建议及实施部门(PAI)。该部门主持和推进的项目有两大特色:第一,聚焦教育政策,向各国或地区提供政府间水平的教育政策咨询和分析,包括聚焦专题开展大规模调研和测量,为不同国家或地区量身定做调研和测量指标体系等;
第二,数据的可视化和自动化。PAI组的一大优势和特色在于利用AI 技术,可以根据教育数据及指标体系,通过“宏”实现自动化输出各国或地区的调查数据,旗舰产品是GPS(知识管理和整合)。
创新与测量进步部门(IMEP)。实际上,OECD教育司在开发出PISA项目之前已经有诸多在国际上享有声誉的测量项目,教育司的同事们称之为“公共产品”(Public Product)。
例如,每年出版一期的“教育概览”(Education Glance)是20世纪90年代“PISA之父”进入OECD主持的第一个项目。“教育概览”收集了来自31个OECD成员国家的数据,以专题聚焦和关键指标概览的方式每年对外发布一次,成为了OECD成员国在教育政策制订和决策时参考的重要实证依据,也被称之为欧洲国家的教育年鉴。而这个公共产品就出自于该部门。
目前,该部门主持的21世纪儿童、儿童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测评项目也受到了OECD成员国的积极响应和广泛的资金支持。
早期教育与学校部门(ESC)。该部门人员规模最大,项目最多。人员结构按照项目来进行命名,如PISA组、TALIS组、OECD2030组等。其中,PISA和TALIS是两个大组,其中还嵌套着根据系列专题研究的分组。比如,PISA组下面有PISA学校组(PISA FOR SCHOOL),TALIS大组下面设有TALIS 视频研究组(TVS)和国际课堂教学数字视频库(GTI)。
我所在的工作组就是TALIS视频研究和GTI项目组。我们组日常联络、团队建设和业务交流都会跟TALIS大组同步。
为了便于各组间知识的分享,在每个组员的工作电脑上都有one drive空间,每个项目组的数据、研究报告和文献都向各大组的同事开放。整个ESC的工作氛围是开放的、合作的和重视团队温暖的。
EDU教育司的工作文化及使命
人员流动性大,竞争激烈。记得上班的第一天, 我坐在自己的工作卡位上,邻卡位的是一位匈牙利人。第一次看到她,她竟然扑在桌上哭。我正纳闷并有点儿想去安慰她一下的时候,收到一封群发邮件,就是这位同事写给大家的“再见信”。原来她是PISA组去年招进来的咨询师。一年的工作合同满了,没有续约成功就要离开这里了。
令人意外的是,后面的日子里几乎每周都能收到群发的“再见信”。深入了解后发现,教育司的人员流动性很大,几乎每年都要有20%左右的员工被解聘。
严格执行项目负责制。OECD教育司职工的岗位是因项目而设的。即使是职位高的人,如果你所在的项目组因项目结束或没有获得可持续的经费来源,那么也会面临失业或转岗去其他项目组的风险。
“转岗”的前提是你能找到经费带到其他项目组或你的技能正好能够填补其他项目组的空缺。
在日常工作的内网平台上,每天都会挂出各项目组的招人计划,都是鼓励内部流动,不采用对外招聘的方式。更重要的是,项目组是否存在的关键是取决于每年4~6月份的年度预算。
观摩年度预算审议大会是一场决策盛宴,激烈到项目经理会和OECD成员国代表当面争吵是家常便饭的地步。如果项目赢得不了最多的投票和积分,那么该项目就不会获得资金的支持,面临自筹经费或解散的命运。
生涯晋升通道更加利于名校毕业生或OECD成员国家的员工。从生涯晋升发展来看,员工总体上分为两大类,临时员工和永久性员工。基本上临时员工的工作合同都是每年一签。在临时员工中做到咨询师(Consultant)就已经是很高的职位了。如果能做到分析师(Analyst),基本上已经有资格申请永久性员工了。
在OECD,永久性员工的工资收入都是免税的,当然也要遵守在职期间的任何演讲和报告都不能再收取第三方的劳务或专家咨询费的规定,否则会以贪污受贿的名义予以处罚,甚至被开除。OECD各部门包括教育司都很青睐于招实习生,既可以节约开支又可以迅速更新劳动力。
这里的人事主管的理念是,当你在一个工作岗位做到熟练的时候,你就会倦怠和偷懒,不再具有好奇心和热情。像这样的岗位就应该保持流动性,不断有新鲜血液的流动。因此,很多名校的在读学生,例如哈佛、牛津和巴黎政经学院的学生都愿意来做一年的实习。尽管实习工资很低,但他们仍然看重在OECD工作过的经历。
数据驱动服务教育政策,构建美好未来。
作为一个政府间组织,OECD教育司的使命是弥补教育政策和教育实践的鸿沟,通过为OECD成员国及其他伙伴国提供高质量、可信赖、可进行国际比较的教育大数据,服务当地的教育改革和发展。
从项目性质和功能来看,OECD教育司承接或自主研发的大规模国际教育测评项目可分为“测量”和“分享”两个功能。
“测量” 是指在对概念和评价指标体系框架达成共识之后开发工具进行数据的收集和分析;而“分享”是指在测量之后,基于数据及其国际标准(OECD均值等)甄别出实践的典范和标杆,并在各国或地区进行经验的分享和推广。
可见,OECD教育司的工作理念和逻辑就是基于数据驱动的教育改进和决策服务。
文章原载于《上海教育-环球教育时讯》(2020年12月刊),更多内容,详见杂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