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02日 星期六

苏州高水平全面小康建设启示录(下):时代答卷里的幸福民生策

6月初,正是江南梅雨季。在苏州高新区通安镇树山村,紫红色的杨梅挂满枝头,赶来尝鲜的游客络绎不绝。

一颗小杨梅折射出树山村民的“大幸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推进,树山村抢抓生态旅游业发展契机,扔掉了“穷”帽子,成为“国字号”美丽乡村。目前,靠销售农产品和发展旅游,树山村户均年收入12万元。

树山村的蝶变,是苏州书写决胜全面小康民生答卷的生动注脚。坚持以民为本,增进人民福祉,始终是苏州全面小康建设的鲜明主线。富民增收措施有力,公共服务优质均衡,社会保障兜底有力,文化惠民滋润心田,开放包容近悦远来,一项项“幸福民生策”,让城乡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跃升。

全面建设小康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于富民,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就要办好民生大事、解决关键小事——

富民惠民增强群众获得感

小康是什么?姑苏区苏锦街道幸福股份经济合作社董事长金平拍拍口袋说:“村民鼓起来的钱袋子,就是小康。”

幸福股份经济合作社,由幸福村集体资产整合发展而成。上世纪80年代末,幸福村开始探索发展村集体经济,打造现代化农业示范点,建起了苏州第一个“丰产方”。路子对、人勤劳,幸福村成了“先富起来”的村。去年底,合作社总资产超2.5亿元,当年实现总收入1751万元;股民收入连续增长,每股分红从80元增长到270元,每位股民能拿到3055元。

“民之所盼”就是“政之所向”。无论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富民惠民一直是苏州历届市委、市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2017年,苏州实施聚焦富民33条,拿出149项“干货”举措,扎实推进民生幸福工程;2018年,苏州重磅出台十二项三年行动计划,510项重点任务从多方面全面提升富民惠民水平……多年来积极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计划,健全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更趋协调。2020年,苏州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7万元。

“民生幸福”是个多面体。在提升“百姓富”的幸福含量上,苏州既办好民生大事,又解决关键小事。

病有所医、医有所保,牵着千万心。2004年3月,昆山率先实施农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31万农民可以和城里人一样刷卡看病。此后,苏州社保不断“更上一层楼”:2011年实现城乡低保并轨,2012年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并轨。

住有所居、居有所安,连着千万家。在苏州古城,54个街坊的改造从1986年启动试点至今持续推进,老街坊居民扔掉了马桶,住进了宽敞的电梯房,通上了自来水和天然气。前不久,道前片区32号街坊改造项目有了新进展,133户居民集中选房,即将搬入新家。

关键小事,看似不起眼,却是大民生。今年暑期前夕,苏州在全市范围内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点,开出1183个免费“家门口的暑托班”,缓解双职工家庭孩子看护难题。今年5月,苏州公布的“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清单上,类似这样解决百姓身边关键小事的市级项目就有20个。

全面小康的本质内涵和最终着眼点是“人”的全面发展,而非简单“物”的现代化。要缩小进而弥合“化人”与“化物”之间的“裂痕”,就要像抓“富口袋”一样抓“富脑袋”建设——

文化滋养提升百姓幸福感

“一个村建管弦乐团,还登上了北京的大舞台,很多人不相信,但我们做到了。”张家港永联小学副校长冯艳婷说,学校80%的学生是新市民子女,为了让他们和城里孩子一样接受高雅艺术熏陶,2015年永联村与北京荷风艺术基金会合作,在永联小学成立管弦乐团,还从上海请来老师。乐团已先后赴上海大剧院、北京天桥大剧院演出。

拥有2500多年历史文化的苏州,深切懂得“富口袋”和“富脑袋”的辩证关系,以人为本不仅体现在物质上的富裕,更体现在精神上的富足。

今年“七一”前夕,《唱支山歌给党听》音乐快闪放歌金鸡湖畔,苏州交响乐团与著名钢琴家郎朗携手伴奏,让世界听到了“苏州乐章”。昆曲、评弹、苏剧“三朵金花”的悠扬古韵依然回响耳畔,苏州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民族管弦乐团“新三朵金花”的典雅时尚让人深深陶醉。从金鸡湖畔移步大运河边,“运河十景”建设如火如荼。作为大运河沿线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苏州出台《“江南文化”品牌塑造三年行动计划》,66个项目逐项推进,让姑苏千年文化基因,成为建设更高水平人文之城的深厚底蕴。

有书香才是真小康。观前小巷,透过一家名为“慢书房”的独立书店的落地玻璃,温暖的灯光下,人们正在静静捧读。如此“书香”,苏州随处可闻。加快书香城市建设,苏州率先把图书馆总分馆体系规划布局纳入经济社会整体发展规划,加快打造公共阅读服务体系,建设以各级图书馆为骨干,以家门口的“农家书屋”为延伸,以“市民读书站”为补充的全覆盖多层次的阅读设施。目前,苏州的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总数位居全国第一方阵,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超过0.96平方米。2018年,苏州位列“城市阅读指数排行榜”全国地级市阅读指数第一。

2020年,苏州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五连冠”,全市域实现全国文明城市“满堂红”,文明城市的每个角落无不浸透着文化的力量。文化滋养正提升着这座城市的幸福感,铺就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温暖底色。

开放包容,是苏州城市的特质。坚持给“新苏州”以同城待遇,给“洋苏州”以市民待遇,给各路英才以城市礼遇——

融合共生激发“天堂”新活力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

在平江路上,芬兰人艾哲罗开了一家餐厅。清晨遛弯,在路边打鼓,与邻居和路人微笑照面,成了他的日常。艾哲罗1998年来苏州工作,至今已经23年。2004年,艾哲罗带着他的伊朗鼓和乐队,在央视的文艺晚会上唱起了评弹《枫桥夜泊》,让无数人认识了他。他常说:“我热爱苏州,她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在苏州,有一大批像艾哲罗一样的“新苏州”“洋苏州”活跃在各行各业,他们既是苏州小康建设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英国籍玉雕师安大陆,是前BBC记者,来苏拜师学艺,找到了人生新方向。苏州通富超威半导体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昭孔来自新加坡,扎根苏州17年,他说:“苏州是一座来了不想离开的城市。”

苏州历来是一座开放包容的城市。沧浪亭里记述的五百先贤,伍子胥、董仲舒、顾恺之、狄仁杰、李白……有100多位都是“新苏州”。这些“新苏州”在苏州这片热土开拓、耕耘、流芳。他们对苏州城市文明发展作出的贡献,苏州人至今不忘。

本地人,外地人,来了苏州就是一家人。2004年,苏州开始为外籍人士发放中国“绿卡”;2011年,苏州全面实施居住证制度,目前已累计办证1771.6万余张,为“新苏州”提供同城待遇;2016年,苏州实施流动人口积分管理制度,让流动人口享受到户籍准入、子女入学和子女参加苏州城乡居民医疗保险等相关福利待遇;2019年,苏州实现与上海、浙江跨省(市)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一个个细节彰显出这座城市的温暖,让越来越多的人感知苏州、爱上苏州。

人因城而荣,城因人而兴。紧紧依靠人才、充分用好人才,2009年至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已经连续举办十二届,直接引进和培养国家级重大人才141人,累计落户项目5773个。如今,以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先导产业,正在成为苏州支撑未来发展的战略增长点。

城爱人,人恋城,人与城相依,实现同住苏州城,共筑“苏州梦”,共创“新家园”,这就是苏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幸福密码。(张波 钱怡 周奉超 朱雪芬 姜昊涵)

上一篇新闻

十九世纪前中菲贸易关系初探

下一篇新闻

广东大力推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