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5月19日 星期日

化腐朽为神奇?熔铜15年,77岁朱炳仁如何赋予铜渣自由流淌的魅力

2006年5月25日,整修已近尾声的常州天宁宝塔突发火灾,虽塔身保持完好,但首层屋檐的大部分铜瓦遇高温熔化。人们看着现场黑乎乎一片狼藉颇为沮丧,唯有一个人看着废墟中熔化后自由流淌又凝固的铜渣,突然感到一阵莫名的兴奋。这个人就是中国铜雕泰斗@朱炳仁。

化腐朽为神奇?熔铜15年,77岁朱炳仁如何赋予铜渣自由流淌的魅力

1944年,朱炳仁出生于浙江绍兴朱府铜艺世家。早在光绪元年,朱炳仁的太祖父朱庆润就在绍兴开办了朱府铜艺,到其祖父那代,朱府铜艺不仅在当地名声大噪,甚至还在外省开设了分号。

朱炳仁自幼就是在祖父铜铺中长大,铜艺已潜移默化融入其血脉传承。但市场环境瞬息万变,随着连年战乱,铜成为一种战略物资,私人再也无法购买到铜。

于是朱炳仁的父亲朱德源只得改以经营丝绸与书画为生,朱府铜艺不得不暂时停摆。虽然朱家没有了铜艺营生,但其百年文脉却借书画传至第4代朱炳仁手中。

化腐朽为神奇?熔铜15年,77岁朱炳仁如何赋予铜渣自由流淌的魅力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朱炳仁与父亲想重整朱府铜艺,但时过境迁,工艺技术与市场需求与几十年前相比早已不可同日而语。当时已年逾40的朱炳仁,秉承血脉中家族传承的责任与梦想,从铸造铜招牌开始了人生的第二次创业。

朱炳仁非常喜欢新东西,不想将铜艺桎梏于简单的生活用品需求,遂在铜的表面处理以及视觉表现力等方面不断探索,融入艺术元素,赋予了铜制品千变万化、五彩斑斓的表现形式,制作了我国第一幅铜壁画,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但朱炳仁并不满足于此。2002年,朱炳仁参与重修雷峰塔,居然突发奇想提出建造一座以铜为外观装饰的雷峰塔。

因没有先例,朱炳仁的方案遭到多位专家反对,但朱炳仁还是依靠精密详实的数据资料说服专家,将雷峰塔打造成彩色铜雕宝塔,不仅体现了中华文化悠远积淀与现代铜雕艺术的完美融合,也开启了我国当代铜建筑先河,将我国铜技艺由单一的装饰作用又向前跨出一大步。

化腐朽为神奇?熔铜15年,77岁朱炳仁如何赋予铜渣自由流淌的魅力

可朱炳仁并未停止继续攀登新艺术高峰的步伐,仍在不断尝试实现从普通装饰到艺术的跨领域突破,只是一直未能达到自己满意的目标。直到那场天宁宝塔大火,竟因祸得福带给朱炳仁开创熔铜艺术的灵感。

所谓熔铜就是将铜熔化后,任其自由流淌凝固形成的独有状态。熔铜艺术的出现彻底改变了铜制艺术品的创作思路,让制作者从模具禁锢中摆脱出来。而这一切都来源于天宁寺火灾现场遗留的铜渣,所呈现出的独一无二的形态与肌理,这些都是朱炳仁从来未见过的。

我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迄今已近5000年历史。可自青铜时代开始,所有铜制品都是通过模具成型,这种自由流淌形成的形态从未有过。

朱炳仁灵感爆发,感觉这就是自己以后要走的艺术之路,于是回到实验室开始重复这个过程,来寻找怎样才能做到让铜自由流淌的方法。

朱炳仁经过反复探索,终于开创了无模可控熔铸工艺。无模可控没有模具那是肯定的,但因铜水从熔化状态到凝固状态时间很短,所以控制时间只有1秒钟。

化腐朽为神奇?熔铜15年,77岁朱炳仁如何赋予铜渣自由流淌的魅力

就这样朱炳仁在不断探索中,逐渐创作出了各种介质下的熔铜表现形式,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熔铜艺术,开创了熔现实主义新流派。其中熔铜作品《阙立》于2007年,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但朱炳仁并未停步不前,又在形式表达的基础上,融入更深层次的思维,创作出一批诸如《燃烧的向日葵》、《含熙》、《春和清妍》等更具现代意义的熔铜杰作。

而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就是《稻可道,非常稻》。朱炳仁利用熔铜的表现力做成的一片稻田,蕴含着人类在环境污染等大环境下,如何解决粮食问题的深刻内涵。

化腐朽为神奇?熔铜15年,77岁朱炳仁如何赋予铜渣自由流淌的魅力

铜雕技艺在朱炳仁手中不仅有了越来越多的可能性,同时也满足了以铜雕为介质达到民间文化交流的理念与梦想。

早在2003年,朱炳仁就萌生了创作了一座铜桥送给台湾同胞的心愿,遂耗时4年,用铜10余吨完成了中国第一座长近10米的单孔铜拱桥“同源桥”。桥上雕刻的栩栩如生的108罗汉,以及桥身两侧雕刻的“西湖三潭”与“日月双潭”象征着两岸同胞割扯不断的骨肉相连。

2007年,“同源桥”落地台湾那天,7万台湾民众登桥祈福,连战先生更是为“同源桥”题词“炳仁大师,巧夺天工”。

自此朱炳仁与台湾结下不解之缘。2011年,朱炳仁又与台湾著名雕刻家杨凤琛合作创作了《本是同根生》:一个豆荚上并排放着两颗金色豆子,每颗豆子上分刻着分隔两地的《富山春居图》,象征着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美好寓意,成就了两岸交流的一段佳话。

随着朱炳仁与杨凤琛的两岸两人艺术展的成功举办,朱炳仁的铜雕技艺,尤其是熔铜艺术影响力遍至两岸三地。朱炳仁的文创作品不仅成为许多私人收藏家竞相追捧的收藏品,甚至台湾著名的克缇美术馆于2013年,一下就收藏了《入侵》《秦俑》系列以及盆景、铜印、水墨以及书法等80余件作品。

化腐朽为神奇?熔铜15年,77岁朱炳仁如何赋予铜渣自由流淌的魅力

从朱炳仁重拾铜雕技艺的零点,他与铜的故事已书写了40余年,熔铜艺术的诞生也已达15周年。朱炳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已年逾古稀,可其仍保有旺盛的创作激情,经常从睡梦中醒来记录下创作灵感,其作品已横跨生活、建筑以及艺术等多个领域,实现了从实用装饰到艺术表达的涅槃重生。

朱炳仁认为真正的传承,其实要赋予新的内涵,不能一味仿制前面的东西,一定要融入当代工匠自己的东西,才能促使青铜文化发展。由此朱炳仁的熔铜艺术,不仅传承了青铜文化深厚历史底蕴,而且还融入了当代文化艺术的灵魂与情怀。

化腐朽为神奇?熔铜15年,77岁朱炳仁如何赋予铜渣自由流淌的魅力

可以说朱炳仁熔铜艺术品已达到开启后青铜时代的至高境界,颇具收藏价值,所以其熔铜文创作品不仅被故宫博物院、北京人民大会堂、国家文旅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以及曼谷中国文化中心等国内外博物馆和文化机构收藏,甚至其作品《万泉归海》、《清香自远》还被永久收藏陈列于博鳌亚洲论坛会场。

也许就像朱炳仁所说“我认为它最有价值和最美的,就是我成型后,超越我想象的那个瞬间。”铜予我天,我予铜地,一个铜字带领着朱炳仁潇洒昂首,成为当今时代铜艺术的代言人。

上一篇新闻

价值百万的熔铜艺术,究竟藏着什么秘密

下一篇新闻

大师潜心非遗传承,金牛祈福春晚再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