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硝烟往事:102岁开国少将的英雄魂

作者:卜寄傲

1.硝烟伊始

一次次的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一次次的突破生死绝境,涅槃重生。作为世纪风云的见证者和亲历者,他,流动着信仰之血,铸就了不屈灵魂。

102岁的杨永松少将就是有着这样传奇经历的革命军人---1918年7月生于广东大埔,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4年随中央主力红军参加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经中央苏区第三、四、五次反“围剿”、直罗镇战斗、平型关大捷等著名战役战斗。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和三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1988年被授予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可谓是功勋卓著,战功累累。

102岁,这是一个一般人难以逾越的年龄,这样的年龄,意味着,他经历过这个民族百年来所有的苦难与辉煌。

这百年的开端,便是充斥着屈辱和无力的近代中国。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失败,《南京条约》签订,割让香港,赔款二千一百万两白银,第二次鸦片战争接着又失败。从此之后的中国如同破茅草房子,谁上来都是一脚踹倒,用梁柱支起来,再上来一脚又踹倒了,再支起来,再踹倒了。

民族到了危亡的边缘,到了亡国灭种的边缘,大清王朝被推翻,民国建立了,灾难没有停止,军阀的纷争,帝国主义的蚕食,依然不断地把这个积弱的国家拖向绝路......

但我们这个民族从不缺乏救亡图存的仁人志士,尤其是在这个风起云涌的时代。1927年的广东大埔县,当地的中共党组织正在乡村进行广泛的政治宣传,工会、农会等组织纷纷成立。与此同时,杨永松的二哥杨鹤松在新加坡加入共产党后,也返回家乡积极组织开展革命活动。杨永松受家兄影响及环境熏陶,在学校加入了童子团,开始了革命的启蒙阶段。

小小年纪的杨永松,虽然还不一定知道什么是共产主义理想,但他知道,这样的一群人能为深陷苦难的老百姓和破败不堪的国家寻得光明和未来。

2. 革命之路

谭嗣同曾说过,“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为变法流血者,此国所以不昌也。”革命,从来就不是请客吃饭,从来就是以无数牺牲为代价的荆棘之路,很早就参加革命队伍的杨永松对此深有感触。

在中央苏区第三次反“围剿”时,杨永松随红12军34师101团参加了高兴圩、老营盘战役,在竹高山上与敌人数次搏杀,这是他第一次看到如此惨烈的战斗,不免心中有些发怵,但想起平日里战友鼓舞自己的话,杨永松意识到自己不能拖后腿,便心一横,随着部队洪流冲向敌人。在漫山遍野的冲锋号、喊杀声中;在枪林弹雨的呼啸声中,杨永松和战友们奋勇杀敌,越战越勇,随着敌人的败退,杨永松感受到了胜利的喜悦,可是没过多久巨大的悲伤就席卷而来,因为在最激烈的战场---竹高山上“尸积成山、血流成河”,许多朝夕相伴的战友都牺牲了。他们有的和杨永松年纪相仿,却永远地埋骨在了这片硝烟之地。

活下来的杨永松擦干眼泪,掩埋牺牲的战友。这个时候他知道了牺牲意味着什么,也明白了只有怀揣他们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才能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

一路的南征北战,革命的道路漫长而残酷,死亡的威胁也如影随形。翻越雪山时,由于天气原因,困难重重,不少战士因为看不清路掉进雪坑。杨永松这一路上,有时能见到浮在泥水中的军帽和死在灌木丛中的红军战士。他也因长时间泡在雨水里,双腿肿胀,无法起身,一度甚至觉得自己的命也许会搭在这里。他索性把在湖南买的一双没有补底的新袜子和自制毡鞋穿上自救,心想着:“如果横竖走不动,我总是要死的,留着它们也没用。”两三个小时过去,他的脚感觉暖和了,逐渐能走得快些,发现腿也开始消肿。可以说,杨永松是幸运的,他与死神擦肩而过。事后他回忆道:“由于一直是急行军,饮食也差,当时剩余的人数不足出发时的三分之一。”

每一阵寒风灌进身体的寒冷,那是每一片雪花刮在脸上的痛楚,更是每一位战友倒下时,留在他心中永远的伤痛。面对战友的生离死别,只有行军夜晚那挂在天际的一颗颗耀眼星斗给了他些许安慰。因为他知道,离去的战友终将成为星星,照亮他们前进的路。

3. 胜利前夜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在黑暗中前行,在苦难中求索,革命的道路就会越走越宽,胜利的曙光就会越走越近。

1949年4月,解放战争已经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在长江北岸部署的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三野战军共计120万人与国民党军队隔江对峙,即将实施渡江战役。

随着4月20日国共和平谈判破裂,百万解放军渡江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然而在渡江战役主要登陆地区出现的英国军舰---“紫石英号”严重影响了解放军的既有作战计划,在多次警告无效的前提下,解放军进行了火炮攻击。在几轮较量后,以“紫石英号”挂上白旗宣告了中国军队的胜利。在那之后,解放军便以摧枯拉朽之势渡过长江,占领南京,结束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

那一年,剑拔弩张的长江水面上传来的这一声炮响,终结了百年来这个国家饱受“炮舰外交”的屈辱。而在几千公里之外,几个月之后北京的另一声“炮响”,宣告了中华民族迎来了“站起来”的新时代。

也是在那一年,杨永松被分配到第四野战军战车师任政委,与此同时,他也接到了上级指派的一项新任务,这也是他一辈子中执行过的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指挥“功臣号”坦克在开国大典上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检阅。

如此重任交到了自己的手上,他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那些牺牲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全国的解放,他们的鲜血洒在了革命的征途上,换来了今天的幸福和平。可以说新中国的每一片土地,是他们铸就的!杨永松心中想着一定要圆满完成任务,不辜负已逝的战友们。

1949年10月1日,杨永松的战车师如期参加受阅,坦克编队以整齐的队形,缓缓通过天安门广场。领袖脱下帽子挥手致意,广场上的红旗迎风飘动,游行队伍和群众久违的喜悦和笑容在这一刻融汇在了一起形成了欢乐的海洋。随着21声礼炮响彻云霄,杨永松意识到了,他小时候那个满目疮痍的国家已经不是软弱无力,任人宰割的“茅草屋”,而是昂首挺立的新中国,而这个国家的人民,正以主人翁的全新姿态走上历史的舞台。

4. 复兴前路

2019年11月1日,在中央美术学院潘皓教授的带领下,作为“英雄礼赞”项目的一部分---给杨永松老将军画像,我们走进了他位于北京的居所,这是一个安静、简朴的小院,展现在眼前的是枝叶繁茂的各种花木,绿意盎然,满园飘香。

杨永松在客厅高兴地迎接我们的到来,和我们每个人握手后他坐在了沙发上。虽年事已高,但老爷子思维依旧敏捷,精神矍铄,完全不显老态。一边和我们聊起了以前的故事,一边描述着他多年没有回去的家乡。

讲到今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阅兵式,他显得非常激动,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现代化的武器装备,杨永松难掩心中的兴奋,“整个阅兵式我都看完了,看见我们国家的军队发展得如此强大,打心底里高兴。”

102岁的年纪,长时间的交流,他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疲惫。对于自己这一生的回顾,杨永松没有说的太多,而是只有简单的一句话:“一个军人,你就得负责保卫国家,谁敢向我们进攻,我们就打败他,保卫我们的国家,这是军人的职责。”

国家强大了,人民的军队强大了。如今的复兴盛世,不仅属于他一个人,也属于所有为新中国,付出鲜血和生命的老兵们,是他们为我们带来和守卫着这来之不易的和平昌盛。望向未来,唯有接续奋斗,才能不辜负前辈们的浴血拼搏。

太阳正好,是画像的时候了,杨老将军坐在小院的台阶上,脸庞被阳光照耀着,脸上纵横的深刻皱纹显现了出来,深藏于这命运印刻下的残酷无情,喷涌出了强大的生命力量,而这,源自一个百岁老人的报国初心,也源自一个革命军人的爱国之情。

百年如昨,瞬息即逝,遥想当年,江山飘摇。万里长征时,他们还是十几岁的少年。危难之际,他们被迫踏上泥泞的道路,用生命追寻心中那缕微弱的光明。

如今,山河无恙,他们也归于平静,但英雄之魂,永不凋零。(卜寄傲)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商场卖袜子:十一封电邮后,我收到了退回的押金

下一篇新闻

汪明荃获外国粉丝送口罩,特地录长视频感谢,脸谱袜子抢镜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