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3日 星期六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作为迪士尼首部中国的公主影片,《花木兰》在这周终于公布首款预告片,大家不仅看到妮琪·卡罗执导,刘亦菲、甄子丹、巩俐、李连杰等领衔的超豪华主演阵容,还看到了影片对于中国古代传统妆容服饰、场景土楼等等超真实的还原。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花木兰剧照 来源:猫眼电影

小龙女沉默着顶着十多年的质疑,再次拿起了剑,她成为了木兰,预告片里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直戳了很多很多观众的心!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花木兰 预告片画面

谁说女子的职责就是嫁人生子。

我的职责,就是战斗!

这是我为家族带来荣耀的途径!

燃炸了好吗!

她没有遇到什么帅气的男将军,她自己就是将军!

无关男女情爱,无关男尊女卑,这个姑娘用自己的行为证明,娴静、沉着、舒雅、守礼,是的没错,这些品质不仅仅为了做一个妻子,但还可以成为“木兰”。

--------------

但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这支明年3月才在北美上映的大片,仅仅凭借这短短一分钟的宣传预告片,在世界范围引起了多大的反响。

发布仅仅24小时,首支预告片的全球播放量就达到了惊人的1.75亿!位列影史第七!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即使是凌晨发布,也迅速在全世界刷屏,引起国内外网友的广泛讨论,以59.3万的推文量稳居推特话题榜首位。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外国网友看花木兰时的反应混剪

好莱坞这么用花心思在做中国的文化,真的是一次很好的华人对外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的好机会。

比如被外国人讨论最多的:质疑花木兰额头上是不是有华为的广告硬核植入……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大家对里面的“华为妆”感兴趣就去了解了当时的北魏装束鹅黄妆,发现电影中的妆容其实有迹可循,古代女子追求白皙的妆容主要靠铅粉,所以造成了在现代人看来有些滑稽的感觉。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花木兰定妆照和古代鹅黄妆


大家注意到了预告片中的“福建土楼”感兴趣就去了解当时的历史;于是就有了关于原著中的花木兰的家乡究竟是在北方还是在南方,以及攻打匈奴是否应该出现土楼的争执。

还有因此延伸的各式各样的讨论 —— 我看到了很多人在科普那些吵着要木须龙的外国人,去掉了科幻元素是尊重历史文化本来的样子;还有人在发《木兰辞》的英文版本并得到了超多热赞,还有人在询问是否有什么原著可以阅读等等。

迪士尼从1000多人中选择了中国演员刘亦菲,走进世界荧幕,这就是一种文化输出。传统文化的想要走向世界,一定是跟随着流行文化的传播。谁会在王者荣耀里面讨论历史呢?

从花木兰公布选角,到定妆,到拍摄到现在公布预告片定档,几年来陆陆续续都有消息放出,刘亦菲顶着极大的舆论压力和质疑,有人质疑她演技平凡,有人质疑她面瘫无英气……

但她从未有过任何回应,埋头封闭训练,暴瘦健身,她不再仙气飘飘,甚至和美完全沾不上边,那么粗砺的皮肤,满是战尘的脸,粗布麻衣一点也不精致华丽。

可她真的很努力地完成了大家期望中的新木兰,交出一部“只属于中国女孩的史诗”!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最好的宣传不是推销,中国的文化也不是用来营销,这是一门实实在在的关于实践的学问。快节奏的生活下,人们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求反倒会越来越强烈,不管西方文化多么地强大,作为一个中国人,你永远不可能在别人的文化里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事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其实是非常顽强的,即使曾经经受过无数次地破坏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但它依然以自己不朽的魅力顽强地延续了下来!

不管现实多么残酷,总有那么一群人,在你不知道的角落,为中国文化事业的延续,默默地付出和努力。

-------------

在历史的夹缝中艰难存活的汉服

作为华夏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汉服是曾在历史上放射过璀璨的光芒,影响了现今的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多个亚洲国家的传统服饰。直到1644年满清入关,颁布“剃发易服令”强迫汉人放弃汉服。

但从古至今,汉服之美从未走出过我们的眼界。为了能在正规场合,看到我们的汉服,你知道有多少人在为此做出不懈的努力?

2003年11月22日,民间人士王乐天先生将汉服穿到了郑州的街上,新加坡记者报道了这件事,他身着薄绒深衣,茧绸外衣走在街头脸上从容不迫,整个华人世界都震惊了!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2003年新加坡《联合早报》的报道

绝迹了长达369年的的汉家衣裳,涅槃而生,第一次出现在街头,走进了人们的视野。王乐天一场身着民族服饰的行走,掀起了一场文化复兴的潮流。

最惊奇的是,他不是什么学者,更不是什么名家,他只是个普通的电力工人。这个“汉服复兴第一人”甚至组建了一个工作室,而他身上那件看起来有些简陋的汉服,是由王乐天和他的朋友们,查文献、找资料,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你能想象一群大男人们笨手笨脚地拿起针线缝着汉服的样子吗?

他们的目的绝不在任何哗众取宠,为的,只是传承。一切行为的初衷,只是因为对汉服以及民族文化的深沉热爱。

因为热爱汉服,因为热爱这份文化,越来越多的人义无反顾的投身到汉服同袍这个大家庭中。汉服开始一步步深入人们的生活。从最开始的“日本和服”、没见过,到如今的“民族服饰”、同袍,汉服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国人所接受,甚至我们的孩子、我们的下一代都可以报名学习汉服课程。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汉服,不再是个陌生的领域。

今年全国“ 两会”期间,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向大会提交了关于“举办国服评选,推出中华正装”的提案。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中国孔子研究院院长杨朝明先生

他说,中国不能没有自己的国服,他将举办国服评选,推出中华正装的呼唤带向了更远的地方。

回望汉服复兴的十多年之路,为的从来不是复古逆流,而是传承。

----------

守护工艺器物后半辈子的中国作家

作为一个前半生写出优美《边城》的作家沈从文,很多人都还不知道,他后半辈子却改行文物考古,与坛子、罐子、绸子、缎子打交道近四十年,在文物研究上花费了极其多的心血。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老年时期的沈从文先生

沈从文前前后后买过许多文玩器物,他买那些东西首先是出于,喜欢它的花纹、喜欢它的形状;其次就是研究和学习,这个图案是哪个年代的,有什么含义、价值。

他将心血全都投注到考古研究上,写织锦,写书画,写器物,写出了专业厚重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写出了抒情唯美的《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花花朵朵 坛坛罐罐》书目节选

《花花朵朵、坛坛罐罐》是在他去世后才编成的,囊括了从古代镜子、陶瓷、玻璃工艺到花边、广绣等的方方面面。

在他研究这些瓶瓶罐罐的时候,刚好是我国文物大量出土的时间。他笑称自己像个街边的老乞丐,对别人不屑过问的东西爱不释手。

近十年以来每一次出国陶瓷工艺品预展,我都有机会参观,真是幸运,深深感到万千老师傅和工人同志共同努力下,景德镇瓷业,正若驾着千里马,以极大速度向前行进,成绩一年比一年好。看过这次在故宫展出的新产品,才知道陶瓷工艺又得到更大的丰收。

沈从文

我们在他的文章中,多次读到他要“向老师傅学习”、“求教于老师傅”等字眼,可以看到他对陶陶罐罐器皿的热爱,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在探索文物的世界。

沈从文沉浸在中华传统的艺术与文物之中,为自己建造了一个避世隐居的桃源居,那些具有古老历史的瓶瓶罐罐在他的笔下得以被发现和留存,才真的是文物与艺术研究的一大幸事。

-----------

被中国人忽视的玻璃文化

在中国,玻璃的历史其实也很古老,我们可以对玻璃器皿的生产历史追溯到几千年前,但是相对瓷器陶艺,真的了解中国玻璃的发展过程的人,寥寥无几。

在山西祁县,这个城市玻璃的生产史就是中国近代玻璃工业的发展史,匠人们每天在自己的小作坊里忙碌,这座城市的玻璃记忆从未中断。

玻璃瓶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都是作为包装容器和观赏品而存在。早在明清时期,一些晋商去欧洲留学的时候将人工吹制玻璃的工艺引进了祁县,有了传统人工吹制玻璃器皿的生产。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在那时,玻璃器的吹制就和陶瓷的转盘拉坯一样,是绝对称得上划时代的发明。

通过吹制玻璃生产,最初生产了一批叫做玻璃嘎嘣的儿童玩具,远近闻名,发展到50年代开始成为灯管灯罩等日用品走进千家万户,到了80年代,又开始做出口,再到90年代最高峰的时候,祁县的玻璃工厂能达到160多家,实属繁华。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 一代人的童年回忆玻璃嘎嘣玩具

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玻璃瓶的市场需求量急剧增长,而人工吹制技术已无法满足当前的市场需求,生产效率低下,无法标准化的人工吹制技艺被机械化迅速替代。

等到了20世纪,万事万物飞速发展的世纪,原先人们认知中的“香饽饽”“铁饭碗”玻璃厂,却变成了什么?—— 变成了家长们口中对顽劣孩童“再不好好学习就送你去玻璃厂!”的威胁之辞。

曾经工厂人满为患,现今繁华不再,曾经热衷于玻璃的工匠们纷纷转行,山西的玻璃,似乎再无人问津。

渐渐的,每当有人再提起玻璃厂,大家能形容的无非是工厂流水线、劳动工人、批量生产,粗制滥造的玻璃产品集结地,而更无奈的是,全中国甚至都找不到一个响当当的玻璃品牌。

直到2011年,山西闻喜有了第一个立志走向世界的中国手工玻璃杯品牌,凯洛诗。


凯洛诗的创始人任君烨决定投身中国手工玻璃器皿行业时,是带着破釜沉舟的决心的。他放弃自己所有已经成熟的行业及产品线,不顾家人的反对和周围的种种质疑之声,创立了“凯洛诗”品牌,一头扎进水晶玻璃器皿的研发之中。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人工,永远都是被放在首位的,选择并培养一个在何时何地都能保持认真、勤奋、谦卑态度的工匠才是做好产品的首要条件。因为技艺的传承很容易,品性的传承却很难。

凯洛诗现有的每一位工匠都至少有十年以上经验,他们其中有九位特级工匠,从杯身到杯底,纯手工完全制作,各个部分分别由不同的高级工匠及助手完成。他们自己的感官注入其中,眼里、手里、心里,融入骨血,每个环节都精雕细琢,仔细打磨。

纯手工制作的难度,是机器制作不能相比的。从杯型的重新设计,匠人的态度转变,工艺流程的精益求精,对每一件产品的严格筛选和高淘汰制度,这背后累积下来的是数额巨大的成本。

中国传统文化为了在世界刷脸有多努力,你一无所知

“过去,一个班组一天可以生产至少1500只普通手工水晶杯,而今我们凯洛诗匠人组每天最多只能生产300只不到,”任君烨说,“但是每一件都是精品,都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持之以恒的做一件事,这叫匠人,对这件事情怀有敬畏之心,就是匠心。

能让中国的手工水晶杯走向世界,能够培养出更多拥有优秀品行的优质匠人,让他们得到信心与尊重,付出再多,都值得,这是凯洛诗的匠心。

--------

中国缺的不是匠人,而是匠心?

在中国,我们还能提匠人精神吗?

中国有悠久的手工业传统,工匠不曾消失,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我们古代有鲁班,近代有同仁堂、张小泉、茅台酒等很多老字号,现代,依然有很多坚守着匠心制造的企业。

但是,中国古代、近代的工匠精神,留传下来的大多是美好的故事而不是世界著名品牌;现实中一些留传下来的老字号,有些还在发扬壮大,有些却是后继无人,品牌的声誉和美誉度在变质、消失……

这两天微博上兴起了一个#曾经很火但消失了的品牌#的话题,当我们在缅怀这些逝去的老品牌和回忆的时候,我们是否也该珍惜现在依然还在坚持的匠人艺术?

那些匠人们,除了专业,除了爱好,除了技艺,什么都没有,以人生短短几十年的时间,还在为这些千百年来流传下的东西坚守,他们的力量是让人震撼的。

在中国,还在等待着传承的传统文化远不止这些,或许,中国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复兴之路还很长。但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做着最大的努力。愿未来,我们可以说着旧时的故事,续写着中华明日的篇章。

上一篇新闻

新加坡金鹰集团主席陈江和: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要先立足中国

下一篇新闻

首份《00后职业观白皮书》出炉,解读中国年轻新一代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