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非洲去⑩|记者手记:津巴布韦,“没问题”的问题
编者按:非洲,一个我们熟悉又陌生的“非常之洲”,一个落后与商机交织的“神秘之洲”。近日,界面新闻记者实地走访了坦桑尼亚、津巴布韦、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等国,试图发现一个真实鲜活的非洲,勾勒出中国人在非洲大陆的援建生活和商业足迹。“到非洲去”,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次需要精心准备的奇幻冒险。
记者 | 安晶 编辑 | 崔宇
看到门外有人张望的身影,坐在柜台后的艾伦按下手边的门禁按钮。和周围的店铺一样,为了防止被抢,艾伦的店装了铁门和门禁。只有从里面打开铁门,顾客才能进屋。
津巴布韦人天性热情,在街上见到陌生人都会主动打招呼。也许是因为体型硕大,就算有顾客上门,艾伦也不会走到柜台外主动攀谈。
坐在门旁的当地助手满脸微笑地跟来客打招呼时,艾伦端坐在柜台后的转椅上用纯正的英语问来客:“我能为你做点什么?”
作为欧洲人的后裔,艾伦出生在津巴布韦,他的钟表店位于首都哈拉雷市中心,距津巴布韦执政党大楼仅数街之隔。
整个下午,附近上班的警卫、在外闲逛的年轻人、想给女儿物色手表的母亲,不停有人进出钟表店。
一名年轻人进店后取下手上的皮带表,“我想把表带换成‘喝色’”。艾伦一脸严肃地教育:“是褐色(brown),要说英语就好好说。”
年轻人笑着重复了两遍“褐色”,几分钟后拿着换好的表带满意地离开。
没有客人的时候,艾伦谈起了津巴布韦的选举,“这么多年什么变化都没有,我已经对这个国家失望了,我想去新加坡或者新几内亚”。
在津巴布韦的一周时间里,艾伦习惯性纠正顾客英语发音是让我印象最深的场景之一。
虽然津巴布韦已在1980年脱离英国取得独立,但从建筑、语言、文化到宗教,处处都能看到英国的身影。
哈拉雷的城市格局至今依然保持了英国统治时期的模样。市中心林立着各类欧式建筑,如果不是因为年久失修的道路、徘徊在街头的失业者,乍一看会以为身处英国某城镇。周边的居住区也依照英国人的传统修建,房屋多为独栋式别墅,几乎看不见高楼。
津巴布韦的教育普及率很高,成人识字率达89%,为非洲国家最高;在哈拉雷街头随处可见贩卖各类报纸的小贩,报纸使用的语言几乎全为英语。与大部分欧洲国家一样,津巴布韦人也不喜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排队也是井然有序。
当地有80%以上的民众都是基督教徒,周日在市区的公路边,随处都能看到身穿白衣、就地祈祷的五旬节派信徒。
在保留西方烙印的同时,独立后的津巴布韦开始逐渐抛弃英国人设立的模式和制度;冷战结束后,津巴布韦与英国的关系跌入谷底。
但在抛弃旧制度、遭受欧美制裁之时,津巴布韦并没有找到一条适应现代商业社会发展的新道路,导致支柱产业之一的农业崩溃,最终波及整个国家经济。
如今,濒临崩溃的经济也直观地投射在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第一次抵达哈拉雷机场时接近傍晚,走出机场时天已经全黑。刚出机场,公路两侧还能看见路灯,接机的朋友说这段路是为了庆祝津巴布韦独立而修建,也是哈拉雷最好的路段。
当汽车驶离机场后不久,路旁就再也看不到任何光亮;没有高楼大厦和商铺的霓虹灯,道路一片漆黑,唯一的光源只有来往汽车上亮起的车灯。朋友开玩笑称晚上在哈拉雷开车只能全凭“经验”。
由于年久失修,哈拉雷居民区的道路颠簸异常,很容易让人忘记自己身处一个国家的首都。有传闻称,总统的车队曾在陷入路中的大坑后抛锚。在被责令修路后,当局修补好了总统车队曾走过的路段,但其他路段依然一如往常。
在哈拉雷的路上,看不到类似公共汽车的公共交通工具,当地人出行除了开车、走路之外还有一种私人运营的面包车充当公交。时不时能看见站着挂在面包车后面,“搭便车”的年轻人。
除了颠簸的道路,哈拉雷街头最具特色的景象就是在路边、红绿灯路口卖小商品的小贩。由于失业率高企,街头贩卖成了当地人自救的方式之一。
红灯亮起、车停下后,站在隔离带上的小贩就会走上车道向车内的人兜售商品,从电话卡、围巾、玩具到报纸、油画,五花八门。
虽然小贩们卖东西是为了挣钱,但现金的匮乏已经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废除自己的货币后,津巴布韦一度将美元作为主要流通货币。为了弥补美元短缺,政府在2016年发行了债券货币,面值为2元和5元;在黑市上,1美元至少能换1.3元债券。
债券的出现并没有缓解现金短缺问题。在超市购物付款时,收银台的柜员机里几乎看不到纸币,能看到的现金基本全是硬币。
一般来说,买东西用什么方式付款就能看出一个人在津巴布韦待了多久:直接使用美元或者试图用信用卡支付的是初来乍到的游客,而且很有可能是欧美游客;用津巴债券纸币付款是待了一周以上或在当地有熟人的访客;结账时掏出手机用EcoCash电子支付的则是货真价实的本地人。
Econet Wireless是津巴布韦最大的电信运营商,该公司的用户均可申请一个名为EcoCash的电子钱包账户。用户可以将银行卡内的钱转入EcoCash,通过EcoCash支付商品、水电费甚至学费;用户之间也可以互相转账。在超市、加油站、售票处都能看到EcoCash的支付代码,顾客在手机上输入代码就可完成付款。
尽管津巴布韦已从当年的非洲菜篮子、南部非洲除南非外最富裕的国家沦为世界最贫穷的国家之一,说到自己的国家时,当地人在言语间依然充满着骄傲。
“南非?看看约翰内斯堡,到处都是枪,太多谋杀了;肯尼亚?你去内罗毕看了就知道,市区堵车多严重、街道有多拥挤。”
一名司机在聊天时对周边的兄弟国家们做出了如此评价,“我们这里环境很好,很多中国人来了都不想回去”。当车开始在市区道路上颠簸时,司机吐槽道:“就是这路太糟糕了。”
在华人对当地人的评价中,最常听到的形容词就是温和、乐观、骄傲、淳朴;也有懒散、不靠谱、死板、效率低下。
也许是因为津巴布韦不产石油、民族构成简单、自然条件优越、农业崩溃前大部分民众为农业人口,又或是受到宗教影响,不管当地华人还是其他非洲国家的人,对津巴布韦人的评价都是性格相对温和、街头很少发生流血冲突。
但在谈到与当地人一起工作的感受,华商们怨言最多的就是效率低下、缺乏时间观念、员工经常以“要参加葬礼”为由请假。
一位华商直接列出了最不喜欢听到当地人说的两个词:“明天”和“没问题”(It will be OK)。根据他的经验,“明天”意味着无数个明天,说“没问题”的人则通常不能解决问题却死撑着不承认。
而我在津巴布韦期间就有幸体会到了当地人的淳朴和“没问题”。
有一次,我需要前往航空公司售票处,因为当地没有正规的出租车,只能选择私人运营的出租车。上车前,我反复向司机确认是否认识去售票处的路,司机非常肯定地回答“知道的,没问题”。20多分钟后,车却开进了一家旅行社。
当车开进旅行社前院时,我一度怀疑自己遇到了诈骗团伙。在被问到为何要在旅行社停车后,司机却笑着解释称是“为了问路”。
“问路”之后10多分钟,车终于抵达目的地。到达后,司机并没有让我付钱,而是表示自己还要去其他地方,会在20分钟后返回售票处接我。这意味着,如果我回程时叫了其他车,这位司机全程都算白跑。
近一个小时后,司机驾驶着他的二手丰田车出现在售票处外,笑着问我:“事情都办好了?”
这段同时印证了华商们所说的缺乏时间观念、不靠谱和淳朴的小插曲让人哭笑不得。
而关于当地人对中国人的印象,最常听到的答复就是“有钱”、“英语不好”、“我们的朋友”,我也不止一次的被问起“你来自哪个部落?你们周末休息吗?”
马尔沃法(Brighton Marwofa)是维多利亚城一家旅行社的老板。相比哈拉雷,以旅游业为主的维多利亚城更为繁荣,随处都可见到直接用美元和债券纸币消费的各国游客。
虽然身处汇集了全世界游客的维多利亚城,马尔沃法对中国知之甚少,他的顾客大多来自欧美国家和澳大利亚。对于中国,他充满好奇,从地理、文化、饮食到中国人的行为方式都打听了个遍。
随着越来越多中国游客前往维多利亚城,马尔沃法计划派员工前往中国或者哈拉雷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以开发中国游客市场。
在他看来,“中国有10多亿人,只要分到0.1%的市场,我就心满意足了”。
相关阅读:
到非洲去①|每年有1000万坦桑尼亚人感染疟疾,一群中国人想去改变它
到非洲去②|兰州拉面进非洲:一群80后的创业历险
到非洲去③|在津巴布韦种地:初来乍到的中国人
到非洲去④|我们给津巴布韦留下了一座水电站
到非洲去⑤|在津巴布韦办选秀:一场相互改变的碰撞
到非洲去⑥|在非洲做电商,他比马云早了十年
到非洲去⑦|我在非洲20年:一位华商的创业史
到非洲去⑧|当中国陶瓷厂遇到肯尼亚游牧民族
到非洲去⑨|蓝图与现实:身处埃塞俄比亚改革开放中的中国企业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