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终结——哈尔西与莱特湾大海战(下)
本文是“燃烧的岛群”第261篇原创文章,作者Kilo(海军史爱好者和研究者),全文共11091字,配图21幅,阅读需要20分钟。
接上期(第258篇)
5.“让那些航空母舰成为记忆”
截止25日晨光初始时分,进攻莱特岛的“南路舰队”宣告了失败,西村舰队玩完了,志摩舰队调头跑了,栗田健男的“中路舰队”也遭到美海军舰载机的一顿“痛扁”,也调头撤退了(暂时撤退)。按理说,仗打到这个份上,日海军的意图非常明显,都是直奔莱特岛美军登陆部队而去,其总体部署应该完整地“呈现”在美军的面前了,但是有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令从华盛顿到夏威夷到菲律宾的所有美军指挥决策层都无比困惑:日本人的航空母舰去哪里了?
哈尔西和他的参谋们认为,按照日海军的作战理论和以往作战的经验,在大规模海上作战发起前,他们航空兵是要打头阵的,在其岸基航空兵已被基本摧毁的情况下,只能出动航母发起攻击行动,但是无论潜艇还是航空侦察都没有发现文莱—新加坡海域有敌人航母的活动迹象,结果只有一个:敌人的航母以本土为基地,而且如果要来的话也是从北方南下。
图-15 小泽治三郎第三舰队的队形图
事实也是如此,按照“捷一号”作战计划,小泽治三郎第三舰队这支“外强中干”的“主力偏师”,将从日本本土出发,经丰后水道进入太平洋,在恩加诺角以东海域进行佯动作战,掩护栗田、西村、志摩舰队的作战行动。小泽的舰队下辖“瑞鹤”号舰队航母(参加偷袭珍珠港作战6艘航母中硕果仅存的漏网之鱼),“瑞凤”、“千岁”、“千代田”号轻型航母,“伊势”、“日向”号航空战舰等17艘舰艇,尽管只搭载了116架舰载机(编制数量174架),而且飞行员多是新手“菜鸟”,但是至少在外观规模上还挺“吓唬人的”。最令哈尔西和尼米兹意想不到的是,这次日本人“豁出去了”,用“最为宝贵的战略资源”——航空母舰来当诱饵。
负责北方作战区域侦察的第38.4航母特混大队由于防御日军航空兵袭扰,未能及时派出侦察机,故直至24日下午仍未获得有关敌航母的任何情报,哈尔西和他的参谋人员都显得无比焦虑,因为他们深知“看不见的敌人最可怕”的道理。
空中作战军官莫尔顿甚至忍不住用拳头在海图上敲击,口中不停地念叨着“该死的日本航空母舰到底在哪里?”
最后在17时许,终于在吕宋岛最北端的恩加诺角以东180海里处,发现了从北向南驶来的小泽第三舰队,并基本判明其编成为:至少3艘航母、4-6艘巡洋舰和6艘驱逐舰(实际上总数为17艘)。这一情报改变了哈尔西对先前战局的判断,小泽第三舰队4艘“威胁最大”的航空母舰立即成为了“蛮牛”的首选目标。
在对“北中南”三个方向均发现日海军来袭舰队的战场形势进行综合研判后,哈尔西得出了初步的结论:“南路舰队”已被击溃;“中路舰队”已在早先的空袭中损失惨重,也已向西撤退(实际上栗田又杀了个“回马枪”),即使其调头东进,至少在25日11时前无法抵达莱特湾,这也就使金凯德派往苏里高海峡阻击“南路舰队”的奥尔登多夫火力支援编队有时间在击溃敌人后返回莱特湾以应对“中路舰队”的可能威胁。
按照“蛮牛”的原话说,就是“金凯德有能力保护自己!”
同时,如果此时命令舰载机立即起飞的话,那么攻击结束返航着舰时,天将完全暗了下来,以当时的技术条件和飞行员操纵技能来衡量,极有可能损失大量舰载机,这也是“以人为本”的美国海军所不能承受的。因此,“蛮牛”下达了这场海战中最重要,也是最具争议性的命令:放弃圣贝纳迪诺海峡,使用三个航母特混大队(含“新泽西”、“衣阿华”、“华盛顿”、“亚拉巴马”号等4艘快速战列舰)向北机动,待次日天亮时使用舰载机“让那些航空母舰成为记忆”。
“蛮牛”的指令得到了第三舰队所有与会人员的一致赞同。事后多年,“蛮牛”曾回忆到“做出全力进攻北路舰队的决策是很勉为其难的”,“但是如果还是在同样的背景条件下,还是我当时所获得的那些信息,我还是会做出同样的决策”(看来不愧是美国海军中最具个性的“蛮牛”啊!)。
图-16 遭到空袭即将沉没的日海军“瑞凤”号航母
为保持舰队行动的隐蔽性,在刚过20时天彻底黑下来的时候,“蛮牛”下令舰队北上,“戴维森和博根以25节速度北上;舍曼在他们过后就跟上;麦凯恩的部队作为第38特混舰队的预备队高速北上。”同时,向金凯德发报:“战报显示敌人位于锡布延海的舰队已遭重创。正带着3个航母特混大队一起北上,预计拂晓袭击敌人的航母舰队”(该电报的副本同时发给了欧内斯特金和尼米兹)。
图-17 遭重创的日海军“瑞鹤”号航母,已出现明显的左倾
午夜时分,为了不与“北路舰队”出现“擦肩而过”的意外,哈尔西命令舰队将速度由25节降至16节,并于25日凌晨起飞了5架装备有雷达的F-4F“地狱猫”式飞机前出侦察,在发现相距100海里的小泽舰队后,立即命令威利斯 李率6艘战列舰前出高速接敌(避免使己方航母卷入夜战)。在25日7时10分,侦察机重新发现小泽舰队,此时美日双方的兵力对比是——舰队航母5:1,轻型航母5:3,舰艇总数64:17,“蛮牛”占有绝对的优势。
8时50分,在美机的轮番空袭之下,小泽的4艘航母已岌岌可危,“蛮牛”接到报告称“惊天动地的爆炸声之后敌人1艘航空母舰沉没,重创2艘航空母舰和1艘巡洋舰。其他航空母舰还未够着。”此时,哈尔西最为期盼的是威利斯 李的6艘战列舰能尽快追上日军残余舰艇,来一场水面舰艇之间的“原教旨主义”炮战,要知道在“蛮牛”精彩的海军生涯里就差这一幕了。
图-18 金凯德
就在“蛮牛”热血沸腾,静待前方传来捷报时,最为戏剧性的一幕出现了——令人震惊的“求救电报”来了,金凯德称“我的情况很紧急。快速战列舰和空中支援或许可以使护航航母免遭摧毁,并阻止敌人进入莱特湾。”
就在“蛮牛”还没缓过神来,正在嘟囔着“金凯德是怎么搞的?”之时,又收到了“老校友”(尼米兹)发来的,也许是他一生中受刺激最深的一份电报:“在哪里(重复)第34特遣舰队究竟在哪里(重复)全世界都想知道。”
在看到这份电报后,“蛮牛”的情绪彻底失控,“一把抓下自己的帽子狠狠地摔在了甲板上,开始哭出了声来”他的参谋长卡尼后来回忆道。“第34特遣舰队”和这份“极为刺激的电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图-19 威利斯·李
原来,“第34特遣舰队”是作战发起前,哈尔西在预案中给一个作战编组(威利斯 李指挥的4艘战列舰)赋予的临时代号,而尼米兹仅仅是想询问一下:“第34特遣舰队在哪里?”但是太平洋舰队司令部的参谋人员在口述报文内容的时候语气很重,以至于记录人员通过加上“RPT(重复)在哪里”以表达出参谋人员语气里所有的含义。
而准备电文内容的一名少尉军官按照美军当时为防止泄密的惯例,加上了“火鸡下水”的报头和令人费解的“全世界想知道”报尾。最有意思的是,收到此份电报的所有舰船和通信站都正确判读了报文的内容,唯有“新泽西”号(哈尔西的旗舰)的报务员例外,没有将“多余的”报头报尾掐掉。
这一极为偶然的巧合,不仅对“蛮牛”施加了“无与伦比的刺激”,也造就了人类海战史上一个著名的“乌龙事件”。
在看到自己没有选择之后,“蛮牛”于11时命令威利斯 李指挥的第34特遣舰队(含6艘战列舰)由0度改为180度航向,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
多年后,“蛮牛”是这样回忆那个“无比沮丧时刻”的:“我将大好机会甩在了背后,并且是个从我还是海军学员时就梦想着的机会;对我来讲,这场战役中最大的一场战斗机会被放弃了,而且还被冠上了‘蛮牛大奔袭之战’的称谓”。
这,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金凯德那边到底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
6.匪夷所思的撤退
图-20 遭受重创的美航空母舰“冈比亚湾“号
此时,金凯德如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被栗田健男的“中路舰队”折腾得焦头烂额。“中路舰队”23艘舰艇(含包括“大和”号在内的4艘战列舰)已于25日凌晨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3时前后以20节的速度沿萨马岛海岸南下,向莱特湾口航行,准备按照原计划突入海湾消灭美海军集结舰船。
5时30分,为防御天亮后(当地日出时间为6时27分)就可能出现的美军空袭战机,栗田健男命令舰队组成环形对空防御阵型。就在这时,“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舰载雷达和瞭望手几乎同时发现了天际处的水平线上出现了桅杆,没错!是航空母舰的桅杆,还有正在起降的舰载机。距离大约32千米,已处于战列舰主炮的射程之内。
这是一个令栗田健男和第二舰队,不!是整个日本海军沸腾的时刻,‘大和’号上的第二舰队司令部参谋人员中甚至有人眼含热泪地说:“当年大东沟海战时伊东元帅看见‘定远’和‘镇远’时就是这种心情吧?”要知道,在人类现代海战史上这是第二次水面舰艇在自己的主炮射程之内看见敌方的航空母舰,上一次还是1940年6月8日德国海军“沙恩霍斯特”号战列巡洋舰击沉英国皇家海军“光辉”号航母的时候。栗田司令官的命令就一个字:打!
图-21 正在炮击美护航航母编队的“大和”号战列舰
包括“大和”号在内的4艘战列舰威力巨大的炮弹,立即“雨点般”地向当面美军6艘护航航母和7艘驱逐舰砸了过来。这些舰艇隶属于金凯德第七舰队的第77特混舰队第3航母护卫群,指挥官是斯普拉格少将。眼看着灭顶之灾就要降临,此时“艺高人胆大”的美国海军驱逐舰来了一次令斯普拉格,也令栗田健男目瞪口呆的“英勇特攻”。
图-22正在勇敢地施放烟幕的美海军驱逐舰
7艘在战列舰面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驱逐舰,施放了烟幕有效地掩护了正在遭受“毁灭性炮击”的6艘护航航母,并勇敢地冲向战列舰实施密集的鱼雷攻击。当时的水面舰艇海上编队炮击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阵型,正处于各自机动之中的23艘舰艇一时间无法完成阵型变换,面对着海面上密集的鱼雷航迹,别说巡洋舰、驱逐舰,就是战列舰这样的庞然大物也得绕着走,因此,“无比激动”的第二舰队出现了暂时的“混乱”,“热泪盈眶”的栗田也束手无策,只能等到阵型变换结束再说。
图-23 遭到炮击的美护航航母舰载机紧急起飞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凭借光学瞄准仪,战列舰主炮30千米距离上的命中概率不会超过0.3%,在缺乏弹着点观测机的情况下(“大和”号2架水上飞机起飞5分钟就被击落),面对着驱逐舰施放的烟幕, 威力巨大的460mm主炮陷入了“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尴尬。
7时25分,一场突如其来的热带暴风雨迅速地将斯普拉格那6艘“正在遭受巨炮蹂躏”的护航航母“包裹”了起来,驱逐舰发射的鱼雷迫使敌人战列舰和重巡改变了航向,从第2群护航航母上起飞的80架舰载机对冲在前面的重巡编队一顿“痛扁”,转瞬间4艘重巡洋舰被重创或击沉。
在一片弹雨之下,尽管得到了老天的“眷顾”,并做出了“输死的抗争”,但是全军覆灭的危险始终笼罩在斯普拉格的头顶。9时29分,舰桥上突然有人喊了起来:“见鬼,日本人撤退了!”
原来,就在9时10分,栗田健男下达了“以我0900时刻位置为中心集合”的命令。因为经过两个小时“乱战”之后,第二舰队已经分得太散了,毕竟他们作战目的是冲进莱特湾,如果再盯着美国人的航空母舰打,就会与主要作战目标莱特湾渐行渐远。
就这样在经过两个小时之后,也就是在10时54分才整队完毕,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4艘重巡和4艘驱逐舰已被重创或击沉)继续杀向莱特湾。此时,距离莱特湾约45海里,也就是说2小时后,美军在莱特湾内的58艘5000吨以上运输船,151艘2000吨以上登陆舰,以及麦克阿瑟的旗舰“纳什维尔”号巡洋舰都将成为“瓮中之鳖”。
图-24 遭美机空袭的“熊野“号重巡洋舰
就在这时,马尼拉的南西方面舰队司令部发来了一封改变莱特湾战役整个进程的关键电报:“在苏禄安岛5度113海里处发现敌正规航母舰队。”这份电报立即在第二舰队司令部里引起了一阵恐慌,因为这个位置就在第二舰队正北方55海里,美军舰载机如果立即起飞,可能用不了一个小时就会将炸弹和鱼雷倾泻在他们的头上,前一天“武藏”号沉没的恐怖场景可能又会重演。
“大和”号舰桥上几乎所有人都举起望远镜,将目光向东北方向水平线上投去,确实看到了高耸的桅杆和正在起降的飞机,明显是一支航母编队,这一幕令所有人背心发凉。然而最为邪门的是,战后查明这个情报是误报!而且在所有人望过去的那个方向上并没有美国海军舰队的存在。
同时,莱特湾情况怎么样了?小泽的第三舰队怎么样了?是不是成功地诱敌北上了?对于这些信息,栗田健男都一无所知(实际上小泽治三郎确实发出过“诱敌成功”的电报,但是栗田并没有收到,具体原因后面再说)。如果在背后有一支美国航母舰队的情况下冲进莱特湾的话,不管在那里发生了什么,栗田健男和他的第二舰队都将成为“笼子里的老鼠”。
不管是什么原因,反正此时的栗田就是一个“聋子”、“瞎子”兼“哑巴”。在种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13时13分(这时间太不吉利了),栗田健男终于下达了新的命令:“全体调头,北上前往苏禄安岛5度113海里处与敌航母舰队决战”。这条“决战之路”甚是艰难,第二舰队先后遭到了4批100架次美机的空袭,跌跌撞撞到达目的地后“毫无悬念”地扑了个空,但此时舰艇所剩燃料已经不允许栗田再次南下,于是在18时整第二舰队反穿圣杯纳迪诺海峡向西返航,在付出1艘巡洋舰被炸沉,“大和”、“榛名”被重创的代价后,于28日夜间抵达文莱。
7.结局和影响
图-25 发生剧烈爆炸的美护航航母“圣洛”号
是役,美国海军 “普林斯顿”号轻型航母、“冈比亚湾”、“圣洛”号护航航母,“约翰斯顿”、“霍尔”、“罗伯茨”号驱逐舰被击沉(总吨位37000吨),只能算是“擦破了点皮”。而日本海军包括“瑞鹤”号舰队航母,“瑞凤”、“千岁”、“千代田”号轻型航母,“武藏”、“扶桑”、“山城”号战列舰,“爱宕”、“摩耶”、“鸟海”、“最上”、“铃谷”、“筑摩”号重巡洋舰和“能代”、“阿武隈”、“鬼怒”、“多摩”号轻巡洋舰,以及11艘驱逐舰在内的28艘主战舰艇和7艘潜艇被击沉(总吨位306000吨),剩下的舰艇也基本是伤痕累累,没有大修根本无法继续作战。
日海军在这次海战中沉没的舰船占珍珠港事件以来损失总数的1/4以上。日本海军除了在后来保卫本土方面还能发挥点次要作用外,再也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了。由于在此次战役末期大西泷治郎倡导的“神风特攻”获得了一些战果,日海军从此开始将“神风特攻”战法投入大规模使用。
至此,昔日在太平洋上威风凛凛的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已彻底丧失海上机动作战能力,甚至可以说建军77年的日本海军已经从整体上不复存在了。战役结束后,日本海相米内光政悲哀地说到:“这就是终结!”
不管从准备、计划、实施和结局哪个环节上讲,“捷一号”作战简直就是个扯淡:栗田打得很不光彩,西村舰队在苏里高海峡全军覆灭,志摩舰队见势不妙调头就溜,也就数小泽的舰队干得不错,不仅基本上完成了预定作战任务,成功地将哈尔西“钓”了出来,还将带出来的17艘舰艇中的10艘带了回去。但是从全局上来看,小泽治三郎却根本没有理解他在干什么,也没有让别人知道他在干什么。
对于“瑞鹤”号航母上所发生的通讯故障,以及因此导致的栗田健男没有获得“诱敌北上成功”的电文的责任,应当也必须由小泽来负责。因为这次作战过于复杂(日本海军哪一次作战都复杂),所以成功的关键就在于通讯能否畅通,而小泽似乎并没有这样想,所以他根本就没有去注意那份他受到美军舰载机全力攻击的电报有没有发出去,以及栗田有没有接收到。
这也是日本人常见行为习惯“我很努力,可是我并不知道我的努力有没有结果,但我还是很努力”的一种表现形式。在多方参与的努力中,结果不是一个数量和,而是一个矢量和,在“捷一号”作战这场缺乏配合协调,只顾“各自闷头走夜路”的“复杂军事行动”中,大家的努力结果只是一场空,栗田健男只不过是帮包括丰田副武司令长官在内的一大帮人背起这个黑锅罢了。
而美国海军一方,也吃够了“各自为战的苦头”。通过对这场超大型战役指挥协同问题的深刻反思,直接催生了建立联合指挥机制的构想。
在哈尔西与金凯德的手中,都握有足以应对各种可能出现危机的强大力量,但是二者之间始终缺乏统一的指挥与协同,军种之间的明争暗斗造成了作战指挥体制的条块分割和作战区域的画地为牢,独立实施时还好,大不了各玩各的,“老死不相往来”而已,可一旦出现作战区域、作战任务、作战时间、作战兵力的重合时,所有被胜利掩盖的隐患都将如同暗礁一般浮出海面,对作战行动的顺利实施和战略战役目的的达成构成直接的影响,可能造成,事实上也确实造成了极为消极的影响。
作战文书用语、指挥文电传输的时效和流程、战役指挥者彼此之间的误解和默契都是作战指挥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注脚,偶然与必然的因素也只是使对经典战役的描述更加异彩纷呈而已,而战争胜败喧嚣浮华之下蕴含着的严密逻辑流程如钢铁一般冰冷。
战争用鲜血和铁一般的事实告诉我们,不管手中握有的力量有多么强大,都需要由“冷静的头脑”来支配,由“火热的心”来释放,二者必须兼而有之,缺一不可。事实上,马里亚纳海战和莱特湾海战中的斯普鲁恩斯与哈尔西“令人费解”的指挥决策经过与战果就是对此最好的注解。
8.历史的漩涡
图-26 坐在舰桥上的“蛮牛”哈尔西
在莱特湾这场史无前例的大海战中,“蛮牛”取得了“一生中最大的战果”,也饱受了“一生中最大的争议”。对他的争议很多,但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就是关于为什么“擅离职守”,被小泽“调虎离山”,带走了包括“第34特遣舰队”在内的一切力量,不管不顾圣贝纳迪诺海峡方向的栗田健男的“中路舰队”,将金凯德(也包括麦克阿瑟)置于“危险的境地”。尽管“蛮牛”对此进行了“坚决的辩白”,但是仍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意想不到且旷日持久的“争议漩涡”。
10月24日8时,正在通过民都洛岛南端,准备进入锡布延海的栗田健男的“中路舰队”被美军侦察机发现,遭到了手握11艘航母(5艘舰队航母,6艘轻型航母)、600架舰载机的“蛮牛”的迎头痛击。从10时26分到15时30分,第二舰队共遭到“蛮牛”五轮空袭,“武藏”号超级战列舰被击沉,“大和”、“长门”、“利根”等舰艇都已中弹受损,栗田不得不下令西撤,“暂时退出敌机空袭圈”。
在向西航行了一个半小时,也就是17时前后,“奇怪地”发现,美军飞机不见了!于是,又栗田又下令调转船头向东,以18节的速度直奔圣贝纳迪诺海峡而去。美机之所以“不见了”的原因,是由于第38.3航母特混大队的侦察机刚刚发现了恩加诺角以东,从北向南驶来的小泽第三舰队,其中一个最为关键的信息为:“敌舰队至少包含3艘航母……”
在那个时代,航空母舰是任何一支现代海军“对敌威胁最大的目标”和“最有价值的战略资产”,小泽治三郎那几艘“威胁最大”、“最有价值”的航空母舰立即成为了“蛮牛”的首选目标,这完全符合身经百战的他对现代战争的认知。
而“第34特遣舰队”是怎么一回事呢?原来这是在24日下午,“蛮牛”估计到已遭受五轮空袭、损失惨重且已经掉头西撤的“中路舰队”仍存在调头向东,航经圣贝纳迪诺海峡的可能,但是即使其在当日日落前调头东进,那么在25日11时前无论如何也无法抵达莱特湾。
这样金凯德派往苏里高海峡迎战“南路舰队”的奥尔登多夫的火力支援编队(含6艘战列舰)就有时间在击溃当面之敌后,移师阻击出圣贝纳迪诺海峡,直奔莱特湾的“中路舰队”。尽管6艘老式战列舰速度慢了些,但是在“守株待兔”式的防御战中,他们14-16英寸的主炮是完全可以抗击已遭到美海军舰载机五轮空袭的“中路舰队”的。
图-27 米切尔
但即使在这样“乐观判断”的情况下,为应对这种“可能性不大的威胁”,在作战发起前,哈尔西向米切尔(第38特混舰队指挥官)和威利斯˙李(战列舰分队指挥官)和4个航母特混大队指挥官发去了一份电报。在电文中指出,要做好准备组建一个新的“第34特遣舰队”的设想(也可以理解成是一个预案),其兵力包括:“新泽西”、“衣阿华”、“华盛顿”、“亚拉巴马”号等4艘快速战列舰,2艘重巡、3艘轻巡,还有2个驱逐舰分队。
届时,上述兵力全部由第38.2和38.4航母特混大队中抽调,并由威利斯˙李出任指挥官。从作战电文的表述中可以看出,这不是一份命令执行电报,而是一份对可能出现水面舰艇交战有所准备的战斗预案。为防止下属的误解,“蛮牛”随后通过无线电话向他们告知:“如果敌人出击(由贝纳迪诺海峡),接我命令后成立第34特遣舰队”(这条说明性的电文只有博根和戴维森这两支距离较近的航母特混大队收到,因为所需兵力均由他们那里抽调)。
那么“把金凯德(第七舰队)置于危险境地”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实,金凯德的事还得从美国太平洋战区的作战区域划分和指挥体制讲起。为了更好地区分作战任务(实际上是为了照顾美国陆军和麦克阿瑟本人的“情绪”),便于在极为广阔的作战区域实施指挥,美军将整个太平洋战场划分为西南太平洋战区和太平洋战区。
西南太平洋战区由麦克阿瑟指挥(陆军的地盘麦帅说的算),主要作战区域是澳大利亚和东南亚,而除去这些区域外的所有太平洋陆海空域的作战行动均由尼米兹负责(也就是海军的底盘),海军说的算的太平洋战区包括:北太平洋战区(阿留申群岛和千岛群岛)、中太平洋战区(夏威夷、中途岛和马里亚纳群岛)、南太平洋战区(所罗门群岛、马绍尔群岛等)。
根据陆海军协商结果,在战区结合区域会有合作,指挥权由临时指认。莱特湾战役,就属于“在战区结合区域的合作”,金凯德指挥的第七舰队此时归麦克阿瑟指挥,虽然他的顶头海军上司是尼米兹,但是他的船尼米兹一艘也指挥不动。
此时,尼米兹与麦克阿瑟之间相互只有协调权,也就是说“谁也别来横的,凡事得商量着办”,“大权独揽”的麦克阿瑟坚持要求全面置于他的指挥之下,甚至禁止第三、第七舰队之间有其他沟通渠道(其实金凯德一直在第三舰队的通信频率偷偷守听,这都是被麦克阿瑟给逼的)。
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哈尔西与金凯德之间对彼此的作战行动毫无所知(挺荒谬的,但确实存在)。一句话,在超大规模莱特湾战役期间,在“战区结合区域合作”问题上,美国军队始终缺乏一个具有足够权威的联合指挥协调机构,这也是几乎出现“自摆乌龙”的体制根源。
同时,从发现栗田健男“中路舰队”一开始,金凯德就“潜意识”认为抗击志摩、西村共同组成的“南路舰队”是自己可能承受的“最大极限”,而将抗击圣贝纳迪诺海峡方向威胁的所有希望都寄托在“蛮牛”身上。再加上因为指挥体制造成的隔阂、通信传输的时效(哈尔西与金凯德的所有通信都需要经过位于马鲁斯的通信站进行转发,由于是战时,报文的优先级无法得到保证),还有对“第34特遣舰队”是命令还是方案的误解,以及航空侦察延误(金凯德的“卡特琳娜”式水上侦察机没有发现,而舰载侦察机却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起飞)等种种原因,都使金凯德对战场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出现了“似乎符合逻辑”,却又“注定无法避免”的误判。
但是正如“蛮牛”期望的那样,“金凯德确实保护了自己”。第77特混舰队第3航母护卫群那7艘“艺高人胆大”的驱逐舰面对突如其来的强大栗田舰队,来了一次令所有现场目击者瞠目结舌的“特攻行动”,在施放烟幕有效地掩护6艘护航航母的同时,通过勇敢地鱼雷攻击有效地迟滞了敌人战列舰、重巡的前进步伐,也为在80架舰载机的支援掩护下扭转战场形势创造了至关重要的条件。事实证明,金凯德也确实有“自己保护自己”的能力。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曾精辟地讲到:“战争是双方精神和物质力量通过物质力量进行的一种较量”。如果一个前线指挥官缺乏足够的战斗意志和战则必胜的强烈信念,那么无论他手中握有多么强大的力量,都会出现自己将无法承受面临压力的错觉。也许真的应了那句老话,“无论你采用什么样的方式,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
有些观点认为:“根据在马里亚纳海战和台湾空战中日军飞行员的表现,可以判断小泽舰队的航母和舰载机已经不具备先前那样的进攻能力,很有可能是充当掩护栗田舰队的诱饵。”作为“事后诸葛”而言,确无大碍,但是持这些观点之人(第38特混舰队参谋长阿来˙伯克)所处的指挥位置和思维角度与“蛮牛”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就哈尔西的指挥岗位和肩负责任而言,在掌握情报信息有限的情况下,他只能根据战场威胁和军事常识做出判断并付诸行动。
其实,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看莱特湾海战中“蛮牛”所饱受的质疑,下面是莱特湾海战中日方海军作战进程中的几个场景的回放,也许是“敌人有时比自己看的还清楚”的缘故,相信可能会更有助于读者对那段颇具争议的历史事件的理解。
场景一:1966年底,莱特湾大海战的日方主要当事人,时任第一航空战队司令官的小泽治三郎在去世之前曾拉着来看望他的,莱特湾大海战日方第一当事人栗田健男的手说:“给你添麻烦了。”其实,就在栗田健男最终下令掉头北上的时候,他周围第二舰队司令部的任何人都没有提出异议,当第一战队司令官宇垣缠指着前方说了一句 :“长官,敌人在那边”,而栗田健男的回答则是“行了,北上吧”。
场景二:在指挥23艘战舰(包括“大和”号超级战列舰)突破圣贝纳迪诺海峡后,面对美海军第七舰队的6艘护航航母、7艘驱逐舰时,栗田健男下达的第一个作战命令就是“驱逐舰退后,战列舰攻击”。这是一个明显违反当时海战常识的作战命令,尽管驱逐舰速度快、训练好、指挥素养高、装备的氧气鱼雷威力超强,但是最致命的问题就是——没油了!
此时日海军的驱逐舰剩余油料已经不够冲进莱特湾再回去的了。在美海军驱逐舰施放烟幕后,日方战列舰无法进行弹着点观测,搭载的水上飞机根本飞不起来,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热带暴风雨的到来和美海军驱逐舰奋不顾身的鱼雷攻击,真的将栗田的战列舰给绊住了,同时80架美海军舰载机已经临空,栗田的重巡全部被重创,同时接到情报“在苏禄安岛5度113海里处发现敌正规航母舰队”。
场景三:在栗田健男下令转向前,第二舰队残存舰艇(4艘战列舰、4艘巡洋舰、7艘驱逐舰)距莱特湾内还有45海里,按照最大航速计算还需要走两个多小时,但在第二舰队残存舰艇附近还有美海军第七舰队统一指挥的三个护航航母大队的10艘护航航母,总数超过400架的舰载机,足够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将栗田的残存舰艇送去见天照大神2-3次还不止。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目的是让敌人屈服于我方的意志”。而此时从军令部到联合舰队,已经没有任何人对战争的结局和他们一切徒劳的努力表示怀疑了。虽然事后很长时间“蛮牛”还仍时时自责,但是这种自责其实大可不必,因为除了罗斯福总统对他大加赞扬之外,不管是尼米兹还是欧内斯特金,甚至是海军的“死对头”麦克阿瑟,都没有对莱特湾的“蛮牛”说一句消极负面的话。
图-29 哈尔西、尼米兹、麦克阿瑟在日本投降仪式上
当“蛮牛”在莱特湾海战后受到最强烈的质疑时,麦克阿瑟表示了对他坚定的支持,不仅制止了身边人的非议,还专门强调“不要管‘蛮牛’的闲事,在我的书里,他依然是个战斗的将军。”当1945年1月“蛮牛”与斯普鲁恩斯交接指挥权返回珍珠港休整前,他还专门致电称“你的离开将给这个战场留下一条缝,而且只有你的再次回归才能将其缝合”。
是的,“蛮牛”确实将这个“裂缝”给“缝合”了起来,就在这场战争的终点——停泊在东京湾的“密苏里”号战列舰上,“粗中有细”的“蛮牛”在主桅上同时升起了陆海军两面五星上将旗(此前,按照美国海军规定和传统,舰艇主桅上只能悬挂该舰最高级别海军军官的旗帜),并在签字桌旁与“凯撒”和“骑士”一同见证了太平洋上的最终胜利。这也是对“蛮牛”这位“无畏斗士”最好的定论!
未完待续,本文节选自《致胜之道——换个视角看战争》丛书之《百战归来——名将与成名战》一书,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9年12月出版。
“燃烧的岛群”是一个专注于太平洋战争和中日战争回顾的军史网,首创于2000年5月,2005年至今论坛在线,2017年转战公众号(ID:bikunet)和自媒体平台。本站力求依据翔实准确,点评角度独到,不吹不黑不喷,已完成作品包括珍珠港11篇、中途岛7篇、巨兽之亡12篇、制胜神器3篇等,欢迎新老朋友们持续关注。
扫描上方二维码可直接关注(ID:bikunet),欢迎分享扩散,让更多同好参与进来!
“燃烧的岛群战友会”微信群已经建立,需要加群的朋友加先加群管理员minshengluhao,然后通过邀请入群,这里有你的同好!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