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首席气候官丨专访汇丰中国副行长李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李德尚玉 北京报道

“双碳”目标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遇。但是要实现“双碳”目标,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主要靠市场弥补。从全球经济低碳转型过程中,可以看到ESG投资能够在创造财富的同时,助力可持续发展。

根据汇丰投资管理于2021年1月和2月在中国内地、中国香港、新加坡和英国几个市场进行的调查,亚洲市场中(中国内地、中国香港和新加坡),平均64%的受访投资者表示疫情提高了他们对ESG等因素的认识,同时促使其重新评估投资方式。半数受访的亚洲市场投资者相信,未来三至五年的投资组合将100%包含可持续投资。

中国在ESG投资属于初级阶段,目前包括商业银行、公募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不断探索将ESG理念贯穿到公司风险管理以及决策流程中。同时,国内ESG投资逐渐从早期的银行信贷业务拓展到证券业、股权投资和产业基金实践中,银行ESG理财产品、泛ESG公募基金等责任投资产品不断涌现。

国际上逐步形成了披露、评估和投资的有机衔接过程,参与ESG评级的国际与国内机构不断增长。各种ESG指标和评价体系间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

统一的ESG评价体系是否存在,差异化的ESG评价体系会是常态吗?国际上哪些投资经验和产品值得中国借鉴?引导ESG投资,中国还有哪些方面值得发力?

首席气候官丨专访汇丰中国副行长李峰: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

近期,汇丰中国副行长李峰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的采访。

李峰认为,为了便于监管机构与资本市场推行采用,有必要通过相对统一的体系和指标来对信息披露和评估进行规范。绿色金融需要统一的标准和定义,加强绿色数据收集和应用,完善数据的认证、评级、监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机制,让投资者理解债券或者项目是否真正“绿色”,也为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定价及投资者提供参考,便于相关产品在市场交易。

全球ESG资产超35万亿美元

《21世纪》:ESG投资和普通的投资有什么不同?境外对于ESG投资的热度如何?

李峰:ESG是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UN Global Compact)于2004 年首次提出的概念,认为在投资过程中,除了财务回报的考量之外,还应将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等因素纳入投资的评估决策。而要将ESG纳入投资决策,指标体系、企业数据和评估标准缺一不可。同时,企业数据又极大依赖于监管机构及投资者的信息披露要求。

随着境外监管机构、投资者和企业对ESG的关注度提升。我们注意到越来越多的机构投资者将ESG与其投资战略相结合。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 (GSIA) 估计全球ESG资产约超过35万亿美元。此外,联合国负责任投资原则(PRI)的签署伙伴数量也持续增长,现已超过3,500 家。

《21世纪》:中国要实现“双碳”目标,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主要靠市场弥补。引导ESG投资方面有哪些值得发力之处?

李峰:实现“双碳”目标及推动大规模的低碳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报告指出,预计在2021至2050年期间,每年平均需要8,300亿美元的额外投资,才可以控制全球升温在摄氏1.5度之内。

另据联合国贸易和发展组织测算,全球每年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投资需求高达5万亿至7万亿美元。

虽然数额巨大,但所需要的资金其实是存在的,且金融业在弥补资金缺口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可为绿色项目提供融资,推动资本进入绿色产业领域;亦可通过日常金融决策,有效配置金融资源。

我们要达成的目标在于如何创造适合的标准、政策和规则环境,让资金能够得以流动。

要达成目标,首先需要将这些资金与绿色项目联系起来,让市场对绿色和低碳项目的定义有所共识。绿色金融需要统一的标准和定义,加强绿色数据收集和应用,完善数据的认证、评级、监控流程和信息披露机制,让投资者理解债券或者项目是否真正“绿色”,也为金融机构进行产品定价及投资者提供参考,便于相关产品在市场交易。

与此同时,政策工具的推动作用也非常重要。

例如,我们了解到央行正在研究设立直达碳减排领域的碳减排支持工具,并将适时推向市场。通过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支持金融机构为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的项目提供优惠利率融资。这将有助于引导和撬动金融资源向低碳、绿色转型、绿色创新等项目和行业倾斜流动。

中国ESG投资处于初级阶段

《21世纪》:“双碳”目标为金融行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国际上哪些ESG投资经验和产品值得中国借鉴?

李峰:相较于国际市场的火热,ESG投资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起步或初级阶段。随着国内碳中和路线图的逐渐清晰,以及一系列具体政策的出台,ESG投资作为碳中和的重要推动力,其发展将充满活力,对于支持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部署,加速优化资源配置,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市场对于个人投资者的ESG产品在过去几年中也在不断涌现,比如中债估值中心于今年3月编制发布了境内首支碳中和绿色债券指数,该指数由在境内公开发行上市的碳中和债券组成,国内也有商业银行发行了挂钩于该指数的结构性存款,投资人可以直接购买。

ESG投资涉及的领域和产品种类范围非常广泛。以下仅从我们银行的角度,举例一些比较常见的ESG投资产品:

一种最常见的投资产品是绿色债券,绿债的发行文件中规定了资金使用用途为支持特定绿色项目。国内市场人民币绿色债券的发行也是常态,但目前债券还主要在机构之间交易,个人投资者不能直接投资,只能通过投资资产管理产品来间接持有。

另一种常见的ESG投资品种是银行发行的绿色大额存单。个人投资者买入后,和普通的大额存单区别不是很大,但在银行内部,会使用一笔绿色资产,和发行的大额存单进行匹配,通过这样资产负债匹配的方式,使得投资者在获得收益的同时,也支持了绿色投资的发展。

除了固收类产品之外,海外大型资产管理公司也为个人投资者设计开发了使用ESG投资策略进行投资的基金产品。这些海外基金,国内的投资者也可以通过QDII投资的方式直接购买。

《21世纪》:全国碳交易市场已运行了一段时间,引导金融机构进入以提高其活跃度成为热点话题。商业银行能从哪些方面助力碳交易市场,存在哪些风险和挑战?

李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利用市场机制控制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一项制度创新,也是我国力争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政策工具。

根据目前的碳市场制度,金融机构尚不能直接参与全国碳市场交易,但随着市场和制度的逐步发展成熟,金融机构的参与,可有效推动碳市场在价格发现、引导与风险管理等方面的作用得以实现,未来可期。作为商业银行,我们希望未来能够逐步地参与其中,一方面可以助力增加碳交易市场的流动性,另一方面通过帮助碳市场进行分层管理,提高效率,把市场进一步做大做强。

作为新生事物,碳交易市场所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在于各方如何共同维护市场的稳健发展。作为商业银行,我们也很愿意积极配合相关的市场政策和监管措施,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推动全国碳市场循序渐进、完善成熟,同时也为银行和客户未来的发展寻找并把握机遇。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ESG评价体系

《21世纪》:国际上逐步形成了披露、评估和投资的有机衔接过程,参与ESG评级的国际与国内机构不断增长。各种ESG指标和评价体系间存在一致性,也存在差异。你认为,统一的ESG评价体系是否存在,差异化的ESG评价体系会是常态吗?

李峰:ESG的出发点就是从投融资角度出发,在资本市场中植入环境、社会和治理因素,使其具有良好的商业意义,并为社会带来更可持续的市场,推动经济社会更好地发展。因此,为了便于监管机构与资本市场推行采用,有必要通过相对统一的体系和指标来对信息披露和评估进行规范。

当然,在不同行业或不同地区,ESG议题也会具备各自不同的侧重点,并由此产生了ESG指标和评级体系方面的一定差异。

对于中国而言,在国际通行的体系框架基础上,按照具体议题的重要性水平和信息的统计口径,对于指标和评价体系进行本地化和差异化是合理的。

《21世纪》:中国正在致力构建中国特色ESG评价体系,统一ESG标准。汇丰银行有着丰富的投资经验,对比境外ESG评级与中国目前评级情况,有哪些建议?

李峰:国际上,使用最为广泛的ESG信息披露指标体系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推出的“全球报告倡议指引”,简称GRI指引。

许多监管机构、交易所等也已经提出了强制或指引性的ESG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一些投资机构和ESG评级公司,如MSCI、道琼斯、汤森路透、英国富时、晨星等,则各自制定了评估标准并进行评级以满足市场需求。

仅以MSCI为例,其每年基于全球5500多家上市公司,编制100多只ESG指数。但总的来说,国际上的各种ESG指标和评价体系之间都存在差异,全球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统一的标准。

在中国内地,ESG相关信息披露工作起步较晚。

除了在港交所上市的内地企业由于港交所要求需要实行“不披露就解释“之外,直到今年,《上市公司投资者关系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才明确了,在投资者关系管理中,上市公司与投资者沟通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社会责任和公司治理(ESG)信息。

我们认为,中国在构建ESG评价体系过程中,可以适当参照境外相对成熟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并结合中国实际,尽量帮助企业以一套标准满足不同利益相关方的需求。

(实习生戴浩冉对本文亦有贡献)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上一篇新闻

专访汇丰陈庆耀:看好跨境业务机遇 预计5年内中小企业客户增至10倍

下一篇新闻

夜读丨5月26日,这些消费新闻别错过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