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2日 星期五

梁慧圭:一个文明观察者的第六感

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扩建后重新开放的系列展览中,出生于1971年的韩裔当代女性艺术家梁慧圭(Haegue Yang)受邀为新空间特别制作了一组命名为“手柄”(Handles)的装置作品。


梁慧圭:一个文明观察者的第六感

> 梁慧圭(Haegue Yang)


梁慧圭以使用日常材料构架多元化的多媒体装置,营造多重感官体验的艺术氛围而闻名,“手柄”结合了装置、声音、绘画和行为演绎等形式,体量巨大。在展厅的三面墙上,全景图形的墙面作品呈现出了令人眼花缭乱的几何图案,装饰性元素重复出现,由于表面不连续的光线而产生破裂感,生发出丰富而变幻的颜色。在被几何图案环绕着的地面,六件表面由铃铛覆盖的雕塑作品被安装在脚轮上,充满了潜在能量,开幕式上,它们由训练有素的表演者以不断变化的角度推动穿过展厅中庭空间,由于表演者们的操纵,发出了宗教仪式般微弱的铃声。伴着铃声的,是渗入到整个空间里的鸟鸣噪音——如果你深入了解这些似乎来源于自然环境的声音时,你会诧异地发现,这段录音实际上来自2018年南北朝鲜之间非军事区里一个紧张的政治时刻,当记者们正在紧张氛围中聆听两国领导人的私人对话时,音频设备只记录下了鸟鸣声和照相机发出的快门声。这件作品的叙事从物质、精神以及政治等多维度上放大了装置和行为艺术的概念。梁慧圭在研究民族本土性、宗教哲学、现代主义艺术、政治化元素等信息后,将这些看似迥然不同的叙述融入自己独特的构架中,她考虑到这一环境中人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光和声的交错创造了一种既具个人又具有政治共鸣的仪式化关系。


梁慧圭:一个文明观察者的第六感

> “手柄”(Handles)


MoMA将重开的首展核心舞台给了一位亚洲女性艺术家,这意味着梁慧圭在国际当代艺术界的重要地位。她的作品时常出现在世界各地的美术馆和画廊中。2019年,梁慧圭于新加坡国家美术馆展出装置作品《Forum for Drone Speech:Singapore Simulations》,作品受美术馆建筑、新加坡殖民历史和移民社会构建所启发,以人造大理石、全息打印和机器人声音为元素,引发对于在不断变化的历史浪潮中如何进行身份认同的思考。同时,在迈阿密巴斯艺术博物馆的大型个展“不确定的锥区”(Inthe Cone of Uncertainty)中,梁慧圭呈现了富有表现力的抽象雕塑,她融入了动态、声音和嗅觉元素,多重感官的体验,将人们对于时间、空间和历史既有的感知延伸至新的艺术境界。


梁慧圭:一个文明观察者的第六感

>“中间产物”(The Intermediate)


梁慧圭:一个文明观察者的第六感

>“声波中间体”(Sonic Intermediates)


1971年,梁慧圭出生在韩国仁川一个大家庭。家庭是她创作的重要灵感来源,比如她的雕塑组合作品《Sallim》(2009)。“Sallim”来自韩语“家政”一词,一根钢电枢仿造了厨房的轮廓,厨房内部塞满了定制和批量生产的物品,比如电风扇、灯泡、气味发射器和蒜瓣等。艺术家称之为“反建筑装置”,它将私人空间置于公共领域,将非商业化的厨房视为劳动场所,富有人情味地模糊了家庭和艺术之间的界限。19 94年,梁慧圭从国立首尔大学雕塑专业毕业,没能继续读研究生,背起行囊开始漂泊异乡。2003年,梁慧圭在英国参与驻留计划,彼时她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创作十分艰苦,大多数的作品都处于长期储存状态,更是一种负累。在伦敦一家画廊的建议下,她直接展示了这些作品被处理的样子:她将从展览当中退回来的作品打包成13个托盘,有些还没被拆箱就被梁慧圭命名为“仓库碎片”(Storage Piece),成为新作品,重新拉到展厅展出,像一堆运输中的货物,随时准备被提走。一年后,德国一位收藏家回应了梁慧圭的幽默,他收藏了该系列的所有作品,如同购买了盲盒一样——他根本不知道自己买了什么。梁慧圭以一个艺术品在流通环节中真实的处境作为片段,这些重新被定义的旧作品充满了对于艺术生态的质疑。在这之后,梁慧圭的作品在各地展览之间来回运动,展览即是作品仓库,亦是展览本身,她的作品也开始呈现出与众不同、具有挑战性的特点。她的大型雕塑和装置似乎都由完全不同的材料组成,她常将工业生产的物品与商店购买的日常用品随意组合,从衣架到铃铛,从暖气到人工稻草,百叶窗、暖炉、工业扇叶和聚光灯等等都是她的标志性材料。凭着对事物的好奇和不懈的实验精神,梁慧圭借助物品把难以言喻的观念具象化,同时也赋予了物品不同的意义。


梁慧圭:一个文明观察者的第六感

>“无人机演讲论坛——新加坡模拟”(Forum for Drone Speech – Singapore Simulations)

“无人机演讲论坛——新加坡模拟”(Forum for Drone Speech – Singapore Simulati

近年来,梁慧圭的作品呈现出一种表演的维度。她藐视所谓的“风格”,不希望被定义成使用某种特定创作方式的艺术家,更看重源自事物在运动和连接过程中的流动性。也正因使用非传统的创作材料,她需要摸索自己究竟能做出怎样的雕塑。当她创作时,材料和作品本身的物质感引领着她,梁慧圭所要做的,是不断忘却和废除自我认知,在正常感官以外与之进行交流(她称之为“超感知觉”,或称为“第六感”),整个过程顺其自然而且令她感到舒心。


梁慧圭:一个文明观察者的第六感

>“药人”(Medicine Men)


梁慧圭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2018年,她在科隆路德维希博物馆举办个展“埃塔”,展览目录中详细列出了1400多件作品,她认为艺术家应该像哲学家一样,理解并洞察世界,因而她一直在世界各地流浪,直到近年,梁慧圭也依然在繁忙旅途中,通过电话、视频通话等方式控制工作室完成作品。作为一名“游荡的文明观察者”,她对某些历史人物和运动的迷恋是独特和主观的,她在游历过程中时常怀着谦卑的心,将几乎所有的信息都当作参照。她不拘泥于单一的逻辑、地区或某种潮流,在不同轨迹之间徘徊,在对事物、历史和政治等信息进行细致的研究后,她隐晦地将它们融入一种高度个性化的视觉语言中,称之为“抽象”


梁慧圭:一个文明观察者的第六感

>“不确定的锥区”(In the Cone of Uncertainty)


上一篇新闻

忧粮食危机 菲新总统将兼任农业部长

下一篇新闻

这里的风景美如画,这里的人似画中人—马尔代夫第六感拉姆岛游记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