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3日 星期一

博士后眼中的“双城记”

来源:重庆日报网

博士后眼中的“双城记”

李敬

博士后眼中的“双城记”

蒲波

博士后眼中的“双城记”

赖辉

如何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机遇?如何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又如何避免两地产业的同质化竞争……会上,两地博士后合作导师、博士后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

RCEP签署为双城经济圈建设带来重大机遇

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正式签署,中国加入全球最大自贸区。博士后合作导师、重庆工商大学副校长李敬带领博士后科研团队立即着手开展研究,通过大数据分析,较全面地揭示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内各城市与RCEP国家贸易关系,完成了约14万字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RCEP国家贸易关系报告》。

“RCEP的签署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稳外贸、稳外资,发展健康、可持续、平稳的对外贸易和投资关系意义重大,将有利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为加速双城经济圈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提供新的动力源。”李敬说,中国对RCEP各国实施大幅度关税减免,将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降低进口成本,让老百姓享受实惠。同时,RCEP成员国对中国也将实施大幅度关税减免,这有利于促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企业出口。

李敬介绍,2019年,重庆为RCEP国家贡献净市场空间250亿元;四川为RCEP国家贡献净市场空间434亿元。从国别来看,新加坡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电子信息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与韩国贸易往来密切,韩国是重庆在RCEP国家中的最大贸易伙伴,向重庆出口了大量集成电路。

“RCEP的签署为世界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和信心。”李敬建议,重庆和四川应充分利用RCEP签署的重大机遇,加强开放产业与开放政策互动,携手推进改革开放新高地建设。

对于重庆而言,他建议,要优化外向型产业布局,科学布局产业链和创新链,畅通市内、国内和国际循环;要充分利用RCEP减税条件,积极拓展电子信息产业和汽摩产业在RCEP国家的市场空间;充分利用进口关税大幅减免条件,优化资源型产品和农产品的进口链条;要充分利用RCEP在投资、贸易、服务等方面的有利条件,加强中新互联互通项目建设,更好发挥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作用。

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蒲波:

逐步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

“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与成都、重庆两市间的经济引力存在较大差异,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均衡现象。”电子科技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后蒲波在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吸引力格局研究与思考》为题作主题演讲时说,基于此,有必要进一步加强成渝城市群各城市经济质量建设,完善成渝城市群交通路网结构,形成成渝城市协同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推进成渝城市群经济一体化发展。

蒲波说,从研究成果看,绵阳、德阳、乐山等市与成都市之间的经济引力相对较强,受成都市的辐射作用较大,基本形成了以成都市为核心的成德绵乐城市带,也是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先锋地带。同样,广安、南充等市与重庆市之间的经济引力相对较强,已逐步形成了以重庆市为主导的南遂广、川南城镇密集区。

“但城市之间的地理距离与其经济距离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蒲波说,比如,宜宾、达州等市与重庆市之间的地理距离较近,但其与成都市之间的经济距离较近。同样,南充等市与成都、重庆两市之间的地理距离相差不远,但其与重庆市之间的经济距离相对较近。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还应重点考虑城市之间的交通网络结构、站点优化布局等多种因素。

成都、重庆两市的经济质量处于城市群内绝对领先地位,是成渝城市群的双核心城市。因此蒲波建议,应重点打造成渝发展主轴,加快推动核心城市功能沿轴带疏解,对充分发挥成渝城市群区域一体化发展起到带动作用。同时,还应强化成都、重庆两市的主枢纽功能,提升区域内次级城市交通枢纽运输能力,继而缩短城市间的经济距离。此外,在以成渝城市群为代表的内陆地区进一步对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应立足各地比较优势,促进产业分工协作,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积极发展新经济,建设共享平台,促进成渝城市群各城市之间基础建设的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赖辉:

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成渝地区将成为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重庆工商大学应用经济学博士后赖辉认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坚持一体化发展,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川渝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可以全局性地反映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的状况。

他说,当前,成都市成立东部新区向东发展,重庆主城区扩容向西发展,成渝地区多层次协同合作发展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但在高等教育方面,成渝地区高等教育规模相对于京津冀地区、长三角地区、粤港澳地区偏小;在人才培养结构方面,以重庆为例,从行业分布结构看,智能制造、新能源、大数据、5G等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存在人才缺口,人才培养的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

针对以上问题,赖辉建议,在提升教育水平方面,应按照川渝两地签署的教育协同发展协议,多层次推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构建教育协同发展合作机制,协同提高教育水平和高等教育人才比例。

在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方面,川渝地区则应加强新兴产业人才联合培养,实现成渝人才用工共享和评价互认互准;同时通过英才大会、创投大会等多种形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加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依托川渝地区“双一流”大学和西部科学城建设,集聚科技创新资源要素,构建科技创新合作平台,全面提升成渝地区协同创新发展能力。

“此外,重庆集聚了电子信息、汽车摩托车、消费品、装备、材料、能源等一批优势产业集群,制造业规模在西部地区位居前列,但与四川地区的产业同质竞争严重。”赖辉建议,在产业协同方面,川渝两地应围绕汽车、电子等核心产业,做好优势互补、产业链协同,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同时根据地方特色形成差异化特色化的产业体系,避免同质化竞争。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川渝两地在大数据智能化新兴技术的驱动下,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上一篇新闻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外媒体采访团莅遂采访

下一篇新闻

潮涌成渝开新篇——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发布之际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