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禄宋”的葫芦世界
宋玉良在细心雕刻葫芦
“福禄宋”本名宋玉良,是丢进人群很难一眼认出的蓬莱人。可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中年汉子,却通过自身努力,将小小的葫芦做成精美的艺术品和日用品,历经二十多年探索研发,跻身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序列,成就了带动一方百姓致富、产品获得国家专利并连连获得展评大奖畅销国内外、拥有十多家连锁加盟店、先后三次被中央电视台专访报道的业界神话。
在见到他之前,我就听多位朋友说过,之所以叫他“福禄宋”,盖因他每每都要在推销自己的产品时,或刻意强调,或潜移默化地向对方灌输,“葫芦”就是“福禄”,不单单是谐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深邃的寓意—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中,老子的紫金葫芦、铁拐李的五福神丹葫芦、女娲的金葫芦、济公的大葫芦、西王母的玄雷葫芦、东方太悦老仙翁的乾坤奥妙大葫芦以及《封神演义》中崇黑虎的红葫芦和申公豹的红沙葫芦等等,以葫芦为宝器的大有人在;孟姜女因着葫芦而降生、而得名;葫芦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吉祥物,常用于室内外辟邪、护宝……这样时间一长,许多人反倒忽略了他的本名,直呼他为“福禄宋”。
初识“福禄宋”,是在蓬莱一场公益性的亲子体验活动现场。当时,他一头干净利落的乌黑短发,着一件纯白汗衫、暗蓝牛仔裤,眼光炯炯有神,在向孩子们详细讲解了葫芦烫画的工具使用、操作要领、注意事项后,还手把手纠正、指导他们烙烫。他还说,“很高兴同学们能参加这样的非遗民俗体验活动,在座的哪位要是真对这门手艺感兴趣,我可以免费教授”。
这次见面之后的不长时间,我专程去到他位于蓬莱昌升商贸城的“八仙葫芦”工作室,一边喝着从葫芦筒里倒出的绿茶泡的茶水,一边听他不急不缓地讲述着他和他的葫芦的故事……
宋玉良在传授技艺
宋玉良在传授技艺
结缘:聊天发现商机,事业实现逆转
现年49岁的宋玉良从蓬莱一所职业高中厨师专业冷拼与食品雕刻班毕业后,就在当时的王庄乡政府驻地村经营着一家带有旅馆性质的饭店,自己既做老板,又是厨师,还是服务员。因地处偏僻,饭店客源并不理想,而且也吃尽了饭费被长期拖欠之苦。1995年初冬,他发现前两年一住就是半个月的远客又来入住,而且白天夹包儿外出一整天,晚上就待在客房烤着炉子看电视,独来独往,神秘兮兮,不觉心生好奇。闲暇时他就去房间陪着聊天解闷,两人渐渐熟络起来。通过交谈得知,对方来自河北省保定市一家工艺品厂,负责采购葫芦,丫腰儿的、大肚儿的、长把儿的、正的歪的,熟透都要,当然也以形、依质论价,厂里负责组织加工,长得周正的做成工艺品,残次品切块作香囊填充物,产品基本都出口国外……一番话直听得他目瞪口呆:这在当地随处可见除了做舀水舀面舀猪食的瓢或者炒食种子的葫芦,竟然还能卖钱?!收葫芦都是现金交易,资金不积压、不拖欠,多好啊!于是他做起了代收葫芦的“二道贩子”,一干就是两年。一次他到蓬莱阁景区游玩,无意中发现经烙烫、雕刻的葫芦,一角钱收的卖一块五、四五块钱收的卖五六十元甚至二百多元,巨大的价差令他兴奋不已。自己学的是食品雕刻,有一定的审美和艺术功底,何不尝试尝试?他找来葫芦操练起来,从最初的刀刻、针刺到后来用火钩子、电烙铁烫,最后涂上各种颜色,一只普通的葫芦立刻变身光彩夺目的艺术品,虽然屡有割伤、烫伤,他也毫不在乎。葫芦放在吧台上很快就被人要走了,这说明别人认可自己的作品,艺术葫芦身后有着尚未开发的商品价值,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他购买专业书籍进行认真学习,挑选出一百只小丫腰儿葫芦,烙上“蓬莱阁旅游纪念”字样以及蓬莱阁主建筑群图案,把儿上打孔拴上红绦编制的中国结,然后专程坐车去到蓬莱阁景区,以代售的形式请摊贩们帮助推销,结果第三天摊贩就打来电话,说是葫芦已经卖光让他赶紧再送二百件。这更增添了他的自信。当年年底他把饭店盘出去,在家带着周边村的几位徒弟开起了家庭作坊专门加工葫芦,从而收获了人生事业第一桶金。后来他也因葫芦结缘认识了心仪的姑娘并结为终身伴侣,收获了一份美满的爱情。
烙上“蓬莱阁旅游纪念”字样以及蓬莱阁主建筑群图案的葫芦
制作精良的葫芦纪念品
制作精良的葫芦纪念品
制作精良的葫芦纪念品
制作精良的葫芦纪念品
腾飞:自我探寻钻研,终成业界高才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葫芦制作一般还要经过漂白、去皮、打磨、素描等多道工序,一向爱琢磨的宋玉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许多葫芦加工制作的疑难问题在他这里迎刃而解:他一改过去人工刀削的传统去皮模式,以电动钢丝轮替代,去皮、打磨一次完成,提高了效率和质量;经过数十次尝试,他掌握了葫芦漂白独门绝技,将带有暗纹、轻浅疤豆及明暗面对比强烈的葫芦漂白成几近完美的“葫芦美人”;他将笨重的传统电烙铁改良成轻巧灵便的烙画笔,通过变压器随意调节温度,笔尖设计成鸭嘴形状,既可烫出粗框架大写意,又能烙成细线条小圆点,既省电又提高了操作安全性;他将果蔬雕刻刀具进行整合再造,工笔刀把握力加强,锋尖纤细锐利,并加进微型电钻,更能适应坚硬、圆滑的葫芦表面的雕刻需要,操作起来深入浅出、游刃有余;他自行制作了操作台,加工省时省力、成品比率大大提升……“经历就是财富”,这句话在他这里得到了极好的佐证。凭借厨师班良好的美术功底,他自行设计并烙烫、雕刻、描绘了福禄寿喜财、送子观音、八仙过海以及“蓬莱十大景”等满是蓬莱元素、具有不同风格的文字和图案,大到成人怀抱的“巨无霸”葫芦,小到成人拇指模样的袖珍葫芦,即便破碎、缺损、瑕疵、没有熟透的葫芦,也能通过切割、拼接、彩绘、镂空雕刻等手段,化腐朽为神奇,改造成有用的材料,所有葫芦在他这里都是物尽其用、毫无浪费。在品种研发上,由最初粗线条的烙烫加雕刻的单一纪念品,逐步拓展为集合烙烫、镶嵌、雕刻、彩绘、针雕、做旧、刀刻等多种精深加工工艺,涵盖艺术收藏、办公摆件、旅游纪念品、空气净化器、葫芦灯饰、室内隔帘及茶筒茶漏、保健酒瓶、烟斗、蝈蝈笼子、葫芦丝等100多个品种。尽管生意越做越大,他还是越来越明显地感觉自身技术的不足,便先后远赴山西、河南、陕西等地四处拜师求学,视野进一步开阔,技艺更其熟稔。2007年8月,他成立了蓬莱市八仙葫芦工艺品有限公司,拥有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的厂房、专业研发制作人员30余人、业余加工人员100余人,发展农民种植葫芦500亩,并引导农民经过人工辅助技术种植天然工艺品获得成功。通过不懈努力,公司成为烟台旅游商品研发基地,八仙葫芦被评为“到烟台不可不买的百种商品之一”、“到蓬莱不可不买的十种商品之一”,以其独有的蓬莱特色成为馈赠中外友人的礼品;研发的葫芦灯具获得国家专利;申请拥有了“八仙葫芦”商标品牌,在旅游景点及商贸区设有十多家连锁加盟店;建立起专业网站,产品销往北京、上海、湖南,甚至漂洋过海销往了日本、韩国、新加坡……小小的葫芦成就了宋玉良的事业,把他推向了人生的更高境界。
制作精良的葫芦纪念品
制作精良的葫芦纪念品
制作精良的葫芦纪念品
申遗:好事无需多磨,荣耀实至名归
2005年暑假期间,黑龙江省三江美术职业学院的一位教授到蓬莱阁游玩时发现了八仙葫芦,多方打听并专程实地考察后,邀请他去学院传授葫芦烙烫、雕刻技艺,一住就是两个月,自此拉开了他频繁外出传艺的序幕。在几乎每年承接省内外三五次讲课传艺的过程中,他接触了更多的业界高手,眼界进一步开阔,也有更多的机会获知各种展评、比赛活动的信息并积极参加,在国家、省、市各级的工艺品展、非遗文化展、民俗艺术展等活动中屡获大奖,他创作的“八仙葫芦”之“八仙神通”在2012年烟台贺年会游客最喜爱的民间手工艺旅游纪念品评选中获得金奖,“八仙葫芦空气净化器”在2013烟台文化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中获得金奖,“八仙赐福”在2014年“第二届中国春节旅游产品博览会”评选中获得金奖,“八宝葫芦”获得2015年第二届“到山东最想买的100种特色旅游产品”称号,2017年获得全国桃木旅游商品创新设计大赛暨全国桃文化旅游商品评选金奖,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山东省民间手工艺制作大师”、“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人才”等荣誉称号,2017年8月又被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正式聘为三年期的实践技能导师。享有“南京百虎烙画第一人”的辛迪大师参观过宋玉良的葫芦烙画后评价,“宋玉良的葫芦烙画,是集绘画、书法和烙印于一体的工艺品,从环形构图上看,给人以疏可走马、密不透风、恰到好处的感觉”。随着知名度的逐步提高,他的事迹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今日蓬莱》报的一名女记者乘坐公交车时,从座椅背套广告上发现了新闻线索,率先报道出宋玉良的创业故事,从而迅速引发蝴蝶效应,中央电视台《致富经》、《科技苑》等栏目先后三次对他进行了专访报道,《瓜果蔬菜报》、《烟台日报》、烟台电视台、蓬莱电视台等媒体,以及华北礼品网、中国农产品加工网、中国食品产业网、大众网等各大网站,也竞相连续或者多次进行专题深入采访报道。2015年去烟台参加全国民间艺术博览会期间,八仙葫芦引起了烟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一名工作人员的关注,“这么高超的技艺、精粹的作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名目里,应该有它的位置”。在这位热心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宋玉良向当地的非遗办提交了申报资料,得到了积极响应,当年即获得顺利通过,保护的名目是“蓬莱市级八仙葫芦制作技艺”。
雕刻葫芦
宋玉良传授葫芦雕刻技艺
荣耀实至名归
传承:前路何其漫漫,全心上下求索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项目,绝非束之高阁、供奉瞻仰的典藏经卷,而是要传承推广、发扬光大的传统技艺,不能让他失传。这是拿到非遗项目授权书时,宋玉良最先想到的。其实,在此之前,他已经不辞辛劳地奔波在非遗传承的路上。创业之初,他就在三里五村招募悟灵的手艺人,一带一、手把手地传授八仙葫芦制作技艺,目前他在当地的徒子徒孙已不下200人。他自2005年就开始热心于向中小学生传播民俗文化,在各类民俗文化、手工制作、非遗项目体验的现场以及中小学校园的实践课上,经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次参加这样的活动,他都自带电源线、插排、电烙铁、刀笔颜料及原品葫芦等工具、耗材分发给学员,分文不取,并且公开地告诉孩子们,“只要感兴趣,我愿意免费教授全套技术,连场地费、材料成本费都不要”。在他经常去收购原品葫芦的山西、陕西、河南等地,也都各有一批他带出的葫芦雕刻师,有的开办起规模不小的葫芦作坊,有的成为小有名气的雕刻师。女儿梦璐从小就对八仙葫芦耳濡目染、饶有兴趣,他就因势利导、循循善诱,打算将来把她引领到葫芦艺术的道路上发展。为了推进产品研发,他在公司推行了研发奖励制度:参加活动获得国家级、省市级金奖的一次最高奖励5万元;开发的产品、对库存产品进行改良得到客户大量订货的,给予提成奖励;获得山东省工艺大师称号的学员报销所有花销……激发了员工的创新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公司年年推出新产品,葫芦制作技艺被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在获得可喜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非遗项目的传承推广趟出了新路。“生活中的美不但需要发现,也需要创造,我就是要带动那些热爱生活、富于梦想的人,寻找挖掘美,创造提升美,让全世界更多的人感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无穷的艺术魅力,享受生命之妙、艺术之美”。面对事业发展的未来,宋玉良激情昂扬、信心满满。(市民记者 王光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