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6月19日 星期三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方志忠

生于1968年,原籍福建省莆田市,获得新加坡国立大学EMBA学位,新加坡莆田控股私人有限公司创办人兼首席执行官。莆田市政协常委,福建省海外联谊会理事,中国香港福建社团联会常务董事,香港莆仙同乡联合会永远名誉会长,新加坡莆田会馆副主席。

他说

“莆田”的DNA里不可或缺四种元素:一是食物的原味,二是服务的周到,三是 人的亲切,四是环境的淡雅。

不是你的食客你也不要强求,坚持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好的。

......

READ MORE

采访、摄影|胡元骏

2019年12月9日,又一家“莆田PUTIEN”餐厅(以下简称“莆田”)在菲律宾马尼拉市中心的高端地标ThePodium购物中心盛大开幕。至此,这家缘起于新加坡、主打原味福建菜的餐厅,足迹遍布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台湾、香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地,全球门店已增至67家,年营收总额超过人民币10亿元。

“莆田”在近20年的发展中,有磨难,亦有水到渠成。在创办人方志忠看来,勇气和坚持给予了他超乎想象的力量“,没有当时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莆田’”。

不可或缺的家乡味

2000年,和很多莆田人一样,方志忠远离家乡赴新加坡打拼。因为太过想念家乡菜的味道,他动了一个大胆的念头——在新加坡开一家莆田菜餐厅。于是,莆田(兴化)菜馆在新加坡的吉真那路开业。当时这个地段在新加坡相对落后,加上当地人并不大了解莆田和莆田菜,开业近3年,餐厅生意只是勉强维持。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头水紫菜

虽然没做过餐饮,也没有开店经验,但方志忠身上有莆田人的闯劲和不服输的精神,他始终没有放弃对菜品品质和原味的要求。除了每天起早贪黑跑遍菜市场购买食材之外,方志忠还靠自己和亲戚们将很多当地没有的食材由莆田带到新加坡。

或许正是这样的情怀与坚持,方志忠终于迎来了好运的眷顾。新加坡电视台的一档美食节目偶然间发现了这家相对小众、特色鲜明、好吃不贵的中餐馆在黄金时段做了一期节目,全方位地介绍了“莆田”。节目播出后,餐厅在新加坡一炮而红,生意也一天比一天好。

人人都爱方叔叔

方志忠平时衣着很随意,经常就是一身简单的T恤、长裤,言谈间极具亲和力。“莆田”的员工一提到老板都会笑着说,那是我们敬爱的“方叔叔”。最早这是老店员工的小孩对方志忠的称谓,后来慢慢叫开了,“方叔叔”俨然成了他的代名词。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20年过去了,“方叔叔”的名字越叫越响,“莆田”也被誉为“新加坡中餐第一品牌”。新加坡老店从2016年起已经连续4年被评为米其林一星餐厅,其他国家与地区的“莆田”也是获奖无数。

很多中餐品牌在国内做大做强之后都纷纷寻求海外发展,而“莆田”可谓逆势回国,之后在国内遍地开花,且成绩傲人。无论是经营、管理还是食材的选择、品控、资源整合,方志忠从餐饮初学者到开启学霸之路的经历,都值得餐饮人研究和学习。

坚持“原味福建菜”

开莆田菜餐厅的莆田人很多,为什么只有您的“莆田”能够变成大型连锁店?有何成功秘诀?

方志忠:这个不敢当。关于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我并不认为“莆田”已经做到最好。我们也是一点点学着去做,去摸索,如果非要说秘诀的话,其实很简单,就是把最好的拿给你的食客,把食客当做自己的家人。正如我们的Slogan(口号)——掌握好食材,原味福建菜

对于食材,我们是不吝惜成本的,从第一家店就是如此。那时我一个人去市场,看到一种特别好的香菇,一下要了很多。摊主说开餐馆不用这么好的香菇,买些便宜的能节约成本。我就说,我们的餐馆就要用最好的食材,让每一个食客来吃饭就像回到自己家一样。后来我和市场的很多摊主都成为朋友。他们不仅会带家人来“莆田”用餐,还介绍很多朋友来,说在“莆田”吃饭很放心,“花一样的价钱,但这里用的食材都是最好的”。

我们从2018年开始推出鳗鱼节,有各式鳗鱼菜品,回头客超多,因为我们坚持用日本鳗。日本有些做鳗鱼的餐厅也会把欧洲鳗、美洲鳗掺到日本鳗里一起卖,后者的价格比前两者要贵近一倍,非专业人士从外观上根本看不出来,但是一吃就能吃出来。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文旦柚

很多人劝我也掺一点便宜的鳗鱼。绝不。我的行为准则里根本就没有这个选项。包括文旦柚、哆头蛏、头水紫菜等,我们的收购价都比市场上的价格贵近一倍,但食材真的好。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我们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对于莆田本地的菜品,莆田餐厅做了哪些聚焦和调整?

方志忠:我一直在摸索中,也有自己的坚持。“原味福建菜”一定要摆正是福建甚至莆田的口味,这个不能改,不能说到新加坡开店味道改成新加坡的,到上海开店味道改成上海的,这会乱套的。我们的菜单基本保持不变,一年下来换菜率不到10%。喜欢“莆田”的食客不是全部,而是一部分,所以不要贪心,不是你的食客你也不要强求,坚持自己的风格才是最好的。

我们每年每季会推时令食材的小菜单。过了季节,这些菜就会下架,又有新的补充上来,总是带给食客新的体验。同时,我不排斥菜单上出现几道当地特色菜。在新加坡,我们就有当地著名的咖喱蟹和胡椒蟹。但实践证明,食客还是最喜欢莆田的传统菜和特色菜。

近几年,“莆田”先后推出头水紫菜、海蛎、鳗鱼、哆头蛏等莆田好食材,在餐厅的菜单和线上商城都有所体现,请问您是如何寻找并确定这些食材的产地?将来还会推出哪些食材?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莆田紫菜种植基地

方志忠:寻找好食材一直是我不遗余力在追求的。莆田是个比较小的地方,但这里的食材很丰富,而且感觉越来越有的挖,我们还找到了像南日鲍、中国红菇这样的特色食材。这里的每座山、每片海域甚至每个村落都有自己的特色物产,“一村一习俗,一村一味道”。

在找寻这些好食材的过程中,我发现,大多数供应商或是养殖户真是一门心思放在自己的产品上,让人尊重。好食材我愿意花大价钱去买。相对来说,进价贵,成本就高,菜品的价格也高。“莆田”菜品的定价还是比较合理的,如北京的门店人均125元,是否物超所值要靠食材好坏来评判。我可以拍着胸脯说,我们宁可少赚一点,也要让食客认可。

在挖掘食材方面,我们也会走出莆田,“穿越”福建,未来会有更多好食材在“莆田”待客。

如何让全球分店品质一致

从新加坡第一家店到目前的全球67家分店,在如此快速的发展中,如何保证服务品质和出品的稳定、一致?

方志忠:老实讲,我认为我们的服务做得其实还不够好,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但也总结了一些经验。总体来讲,“莆田”的DNA里不可或缺四种元素:一是食物的原味,二是服务的周到,三是待人的亲切,四是环境的淡雅。其中与服务相关的就占了两项,亲切和周到这四个字说起来简单,但有时候要完全做到也很难。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我们每家店每天有专人收集食客的意见反馈,然后发到相应的部门。食客不开心,有投诉,这对我们来说是比较严重的事情。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我们的宗旨是一定要让食客满意而归。从某种角度说,食客不开心一定是你有没做好的地方。关注味蕾,首先要关注食客的心情,心情好了才能吃得香嘛。

食客里也有真的不讲道理的人,服务人员也一定会有委屈。那么我们会有专门的团队来照顾服务人员,为他们化解委屈。这是相辅相成的。

出品方面,我越来越有自信了。“莆田”在新加坡成名后,东南亚其他地区的莆田籍华侨也纷纷表达期待,说什么时候到我们那里开一家?但这并不容易。掌勺厨师等核心员工无法外派。如果厨师不够好,又怎么能做出地道的莆田菜?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莆田扁肉汤

所以,标准化、培训和中央厨房三个要素就被提到日程上来。目前我们在新加坡、莆田等地都开设了中央厨房,食材全部集中采购。从技术层面讲,菜品的标准化制定已经达到量化、极致细化的程度。如食材、调味料的投放精确到克,炒锅翻炒几次,食物摆盘的间距、高度细致到了厘米,确保你在每一家店吃到的食物的色、香、味、形都是一致的。

同时我们会有定期的全员培训和考核制度,以及厨师间的PK比武。PK比武是让全国各家门店推荐上来的顶级厨师同烹一道菜,使已经常规标准化的菜品再提升,并推广到各门店。这样一来,做莆田菜不一定非要莆田籍的厨师,其他地域甚至外籍的厨师煮出来的莆田菜也一样地道、正宗。

要与目标客群对上焦

“莆田”是如何选址定位的?目标客群是哪些人群?

方志忠:除新加坡的第一家店之外,其他的餐厅全部在购物中心里面。刚进购物中心时我就觉察到,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正在逐渐向这里转移,购物中心的规范化、定位清晰化也是必然趋势。在那样的大环境下,找到与客群定位相匹配的购物中心,努力做好自己,餐饮品牌的发展自然相当乐观。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百秒黄花鱼

我们有自己的选址团队,对店面的基本要求是300平方米左右。客群定位是中档消费的家庭聚餐、朋友聚餐。“莆田”的消费人群是追求品质感的,但绝不是土豪、应酬门面这类,所以我们在选址上就更加有的放矢。

从某种角度说,商场客流的多少并不一定决定你的餐厅客流。如上海南丰城店是“莆田”进军大陆的首家门店,在商场未开业的时候我们坚持按时开业。当时做这个决策很冒险,我把它当做练兵。商场愿意配合“莆田”,我们就开张,即使当时整个商场只有这一家店。开业之后,很快就迎来了满座和排长队的火爆场面,越来越多的购物中心开始了解“莆田”,我们在国内的市场就此打开。

与上海市中心的商场店相比,南丰城店的客流并不是最旺的,但是“莆田”在这些商场都很火,这是因为人群对焦了。

“莆田”的未来顺其自然

关于“莆田”的未来,您是否会设置3年至5年计划或是相应的业绩目标?

方志忠:现在对我来说,开多少家店、挣多少钱真的不是最重要的。未来“莆田”的发展,计划也好,目标也罢,都是要靠大家的努力去创造。实际的规划真的没有,我始终觉得“莆田”发展到今天,接下来的事就顺其自然吧。

对于一家企业尤其是连锁的餐饮企业来说,培训体系太重要了。如果这方面没有打造好,一味地想发展,是本末倒置。去年我们成立了“方叔叔餐饮管理学院”,在新加坡、上海、莆田都有开课,除了“莆田”的内部讲师之外,也会外聘有经验和实操能力的大咖来当讲师。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莆田海蛎煎

现在“莆田”每一家店都是店长负责制,他们有足够的权力,包括招工、薪酬的制定等全部由店长说了算。我们的财务是完全透明的,报表每天都会在店面公示,甚至店面的员工会比我更早看到。

“莆田”还推出了“带徒”制度。每年每个店长都有机会带出一名徒弟,这个徒弟就是下一家店的店长。我们把企业利润的33%拿出来作为分红,给到每一个员工,而店长培养的徒弟开店成功了,他还可以拿到一份分红。这个机制非常值得推广,现在每个员工都把餐厅当做自己的一样,更用心地对待每一位顾客。

我们也做到了“去总部化”,由一个30余人组成的国际化“企业管理平台”来代替。这些人分布在世界各地,管理产品、菜单、行销、公关、食安、加盟、审核、行政、亲情和财务等10个机构,给予各家门店全方位的专业指导和帮助,包括开新店。

以上内容节选自《中国烹饪》2020年1月刊,欢迎转发到你的朋友圈。本微信号所有内容未经授权,谢绝转载,侵权必究。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转载时请在显著位置注明来源及作者署名。

往期访谈人物

大董 | 屈浩 | 江振诚 | 王刚 | 邓超 | 赵申

张雅青 | 贺光启 | 邹胜利 | 张钧 | 李心

邢力 | 蔡俊勇 | 黄珂 | 何悦妍 | 富涛

赵志强 | 陈均海 | 符史钦 | 隋政军

张利 | 薛国巍 | Alan Wong | 郝景振

吕裕国 | 李凤新 | 余梅胜 | 蔡世红

洛扬 | 陈万庆 | 苏锦存 | 刘新 | 李波

谭飞 | 苏伟 | 陈鹏飞 | 王华平 | 尹彪

黄俊宇 | 梁家骏 | 李静陶 | 李丽英

利永周 | 包华 | 赵刚 | 朱俊 | 杨金祥

编辑|猫头鹰小姐

主编|王者嵩

一键下单

访谈|方志忠:一定不能辜负食客的味蕾

中国烹饪协会会刊

中国极具影响力的餐饮杂志

创刊于1980年

发行遍及海内外

上一篇新闻

激荡十年:知识与经济在广州薪火相传

下一篇新闻

喜欢新加坡这个城市,果然是花园城市,到处都是高高的树!棕榈树?特别高,特别有热带风情。还有很多花坐在路边风吹过来,一阵阵清香~不知道是不是别人说的印度人身上的香料味道还是路边花草的香味~地铁里也有香味

评论

订阅每日新闻

订阅每日新闻以免错过最新最热门的新加坡新闻。